超文本(Hypertext)
小生用了這么多年的HTML,今天才知道其中H的含義如此的淵源
超文本
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鏈接的方法,將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組織在一起的網(wǎng)狀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種用戶介面范式,用以顯示文本及與文本之間相關的內(nèi)容。現(xiàn)時超文本普遍以電子文檔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鏈結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檔的連結,允許從當前閱讀位置直接切換到超文本連結所指向的位置。超文本的格式有很多,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超文本標記語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HTML)及富文本格式 (Rich Text Format,RTF)。
歷史
1965年,德特·納爾遜(Ted Nelson)創(chuàng)造了術語“超文本”(Hypertext).1981年,德特在他的著作中使用術語“超文本”描述了這一想法:創(chuàng)建一個全球化的大文檔,文檔的各個部分分布在不同的服務器中。通過激活稱為鏈接的超文本項目,例如研究論文里的參考書目,就可以跳轉(zhuǎn)到引用的論文。
定義
1、超文本(Hypertext)是用 超鏈接的方法,將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 信息組織在一起的網(wǎng)狀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種用戶介面范式,用以顯示文本及與文本之間相關的內(nèi)容。現(xiàn)時超文本普遍以電子文檔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鏈結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檔的連結,允許從當前閱讀位置直接切換到超文本連結所指向的位置。超文本的格式有很多,目前最常使用的是 超文本標記語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HTML)及 富文本格式 (Rich Text Format, RTF)。我們?nèi)粘g覽的 網(wǎng)頁上的鏈結都屬于 超文本。2、一種按信息之間關系非線性地存儲、組織、管理和瀏覽信息的計算機技術。超文本技術將自然語言文本和計算機交互式地轉(zhuǎn)移或動態(tài)顯示線性文本的能力結合在一起,它的本質(zhì)和基本特征就是在文檔內(nèi)部和文檔之間建立關系,正是這種關系給了文本以非線性的組織。 概括的說,超文本就是收集,存儲磨合瀏覽離散信息以及建立和表現(xiàn)信息之間關聯(lián)的技術。
3.超文本是由若干信息結點和表示信息節(jié)點之間相關性的鏈構成的一個具有一定邏輯結構和語義關系的非線性網(wǎng)絡。
概念來源
人們普遍認為超文本的概念源于范尼瓦?布什(Vannevar Bush,1890年-1974年)。他在20世紀30年代即提出了一種叫做Memex(memroy extender,存儲擴充器)的設想,預言了文本的一種非線性結構,1939年寫成文章“As We May Think”,于1945年在“大西洋月刊”發(fā)表。該篇文章呼喚在有思維的人和所有的知識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系。由于條件所限,布什的思想在當時并沒有變成現(xiàn)實,但是他的思想在此后的50多年中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詳解
自造英語新詞
超文本,英文原名為:hypertext,是美國學者納爾遜1965年自造的英語新詞。hyper在古希臘語中意為“超”“上”“外”“旁”等。納樂遜對“超文本”的解釋是:“非相續(xù)性著述(non—sequential writing),即分叉的、允許讀者作出選擇、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閱讀的文本。”“大量的書寫材料或圖像材料,以復雜的方式相互聯(lián)系,以至于不能方便地呈現(xiàn)在紙上。它可能包含其內(nèi)容或相互關系的概要或地圖,也可能包含自已經(jīng)審閱過它的學者所加的評注、補充或腳注。”(1)另據(jù)牛津英語詞典1993年版對“超文本”的解釋是:“一種并不形成單一系列、可按不同順序來閱讀的文本,特別是那些以讓這些材料(顯示在計算機終端)的讀者可以在特定點中斷對一個文件的閱讀以便參考相關內(nèi)容的方式相互連接的文本與圖像。”從以上的解釋可以看出,超文本是計算機出現(xiàn)后的產(chǎn)物,它以計算機所儲存的大量數(shù)據(jù)為基礎,使得原先的線性文本變成可以通向四面八方的非線性文本,讀者可以在任何一個關節(jié)點上停下來,進入另一重文本,然后再點擊、進入又一重文本,理論上,這個過程是無窮無盡的。從而,原先的單一的文本變成了無限延伸、擴展的超級文本、立體文本。
與技術發(fā)展相關
這樣一種新鮮事物的出現(xiàn)顯然和技術的發(fā)展息息相關。 電子媒介的崛起深刻改變了世界的文化面貌。電影、電視可以把紙面上的文學轉(zhuǎn)換成可視可聽的電子形式,計算機的技術條件所提供的“超文本”使羅蘭?巴特設想過的“可寫文本”變成了現(xiàn)實。根據(jù)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研究,文本的結構包含著一系列的規(guī)則與規(guī)定,它作為先在的結構、隱蔽的框架引導著人們的認知秩序。布厄迪爾認為,符號不僅具有溝通功能,而且具有一種真正的政治功能,“符號權力是建構現(xiàn)實的權力,是朝向建構認知秩序的權力。”(2)福柯則從知識考古學的角度考察了權力與話語二者互為扶持、共生共榮的關系。
結構意義
對文本結構意義的大規(guī)模反抗始自解構主義。德里達——這位解構主義的宗師大肆宣揚文本意義的無限開放。他從結構主義的內(nèi)部開始他對語言的解構,既然語言是靠內(nèi)部系統(tǒng)的差別運作的,那么,這個差別到什么地方停止呢?他自創(chuàng)了一個新詞:“延異”,表明這個差異的無限延宕。文本并沒有固定的意義,意義從一個能指飄浮到另一個能指,閃爍在能指無窮無盡的海洋中。《人文科學話語中的結構、符號與游戲》——德里達在這篇著名論文中強調(diào)了用“游戲”來超越結構、終極、在場形而上學的闡釋活動。福柯指出,為了防止文本意義的無限膨脹,“作者”常常是用來保障意義的穩(wěn)定的意識形態(tài)形象。(3)為了徹底否棄“作者”的權威,羅蘭?巴特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作者已死。他指出,作者只是書籍作其謂語的一個主語,作者不是個人:“言語活動認識‘主語’,不認識‘個人’”,這個主語在確定它的陳述過程之外就是空的。(4)事實上,一個文本是由多種寫作構成的,它并不存在一個單一的起源,這樣的寫作來自多種文化的相互對話,相互結合,相互戲仿,相互爭執(zhí):“文本是由多種引證組成的編織物,它們來自文化的成千上萬個源點。”(5)廢除作者與文本之間的父子關系,巴特的目的是解放文本的意義,擔倡一種解除權威控制的“寫作性”文本:在復合寫作中,一切都在于分清,沒什么需要破譯的了,在每個關節(jié)點,每個層面上,結構都能被跟蹤,被編織(像絲襪線團一樣),然而,其底部一無所有,寫作的空間應被走遍而不可穿透;寫作不停地固定意義以便又不停地使之蒸發(fā)消散、使之系統(tǒng)地排除意義。”(6)這樣,一個統(tǒng)一的作者瓦解了,每個讀者既是讀者,又是作者。優(yōu)越性
羅蘭?巴特對“寫作性文本”的描述象是一個理論家的奇思異想,然而,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的出現(xiàn)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了他的夢想。“超文本”使得每個讀者擺脫了文本 線性的控制,讀者可以隨意地在哪個地方停下來,進入另一個文本。現(xiàn)在,讀者成了真正的上帝,他才是最后的文本意義的生產(chǎn)者。然而,擺脫了紙面文本的束縛,這個賽博空間是否就一定是一個完全自由的空間?這仍然是一個待解的問題。目前網(wǎng)絡上的“超文本”中的關鍵詞仍然有限。除了軟件的支持,如何確定一個文本中的關鍵詞?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許多時候,文本中關鍵詞的挑選涉及某些知識系統(tǒng)的認可、某種話語傳統(tǒng)的承傳、某種權威觀念的接受,如此等等。總之,曾經(jīng)控制文本結構與邏輯的一切權力都會某種程度地復活。另一方面,如果超文本隱含的可能得到了全面的實現(xiàn)——如果超文本之中的每一個詞都可以充當關鍵詞成為潛入另一個文本的通道,人們會得到什么?超文本突如其來地實現(xiàn)了巴特反抗單向意義結構文本的愿望。可是,現(xiàn)在這個愿望實現(xiàn)得如些徹底,以致人們不得不追問另一個后續(xù)的問題:無窮的意義會不會等于沒有意義?基本特征
超文本的基本特征就是可以超鏈接文檔;你可以指向其他位置,該位置可以在當前的文檔中、局域網(wǎng)中的其他文檔,也可以在因特網(wǎng)上的任何位置的文檔中。這些文檔組成了一個雜亂的信息網(wǎng)。目標文檔通常與其來源有某些關聯(lián),并且豐富了來源;來源中的鏈接元素則將這種關系傳遞給瀏覽者。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超文本(Hypertext)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MacOS 装机应用推荐
- 下一篇: mencoder 转 flv 同时加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