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是什么(鲲真实存在吗)
文章目錄[隱藏]
- /鯤鵬的來源:北海鯨。
- /鯤鵬神話的隕落:哥魯達鳥類的入侵
- /鯤鵬之旅變化:擺脫無明即快樂,將死亡和生命轉化為自由。
- /鯤鵬的境界:無所事事。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和大家見面了。
大家一定已經習慣了市面上各種養射線的游戲。
這個“以巨雷起家,推廣靠吞”的洗腦廣告,真的風靡了一段時間,讓鯤鵬成為了“網絡名人”。
但眾所周知,鯤鵬之名源于莊子的《逍遙游》(一說源于列子)。那么,鯤鵬在快樂旅行中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
/鯤鵬的來源:北海鯨。
《快樂旅行》第一句是“北冥有魚,名曰鯤。”
在古代,“北明”指的是“北海”,相當于古人想象的世界最遠的盡頭,宇宙的盡頭。正如嵇康所說,“取之無極限。”
而且這不毛之地還有魚,簡直荒唐!看“坤”字,就是魚卵魚苗的意思。
《禮記正義》卷二十七曰:“蛋念坤。坤,獐也。”
可是后來他馬上說:“我不知道這個坤有多大,但是它在千里之外。”這個比較混亂,不知道真魚和坤這個名字是什么意思。
所以有一種說法忽略了名實的區別,就是“坤”應該叫“鯨”或者說坤是一種大魚的名字。
這不是無稽之談。無論是唐代儒生陸德明,還是流傳至今的變體版本《莊子》,都說“坤”本身寫的是“鯨”。
《莊子集解》載:“坤”或“鯨”亦稱“槍”(大禹之父)。陸德明的《莊子·伊尹》引用崔偉的話說,“鯤應為鯨”。
我們不難在類似《動物世界》的節目中看到,海晶棲息在海里,有時還會把鯨尾伸出海面。它的尾巴很大,看起來像鳥的翅膀。
而北明,根據地理學的考證,就是北海。
北海有大有小。小北海就是渤海,中國的內海。
據史料記載,秦漢以前渤海-北海地區普遍存在巨海精。鯨魚體型巨大,它們的長輩可以達到30米(現存最大的動物)。
如果莊子見過如此巨大的動物,再遵循古人一貫使用的夸張手法,那么這段逍遙游的原文就不難理解了。
莊子的快樂旅行:“北方有一種魚,名叫鯤。我不知道這個坤有多大,但是它在千里之外。又變成了一只鳥,名字叫彭。彭歸來,不知其千里。怒飛,其翼如云垂天。”
可以說,莊子和古人傳說中的鯤鵬這種有巨鳥有巨魚的怪物,其實就是中國古人看到的北海巨鯨。
/鯤鵬神話的隕落:哥魯達鳥類的入侵
在佛教盛行之前,中國古代的彭概念就來源于鯤鵬的形象。
由于道教在中國的巨大影響,道家圣人莊子筆下的鯤鵬成為道教神話中的神獸。
而這種神獸也逐漸成為人們心中大志的代表,也就是成語彭城萬里的意思。
唐代詩人李白以“一日大鵬隨風起,翱翔九萬里”的詩句表達了自己的遠大志向,并高呼“此生之后,令人敬畏”。
此時的鯤鵬形象高大,但內容很單薄,只是一個勵志概念。人們對鯤鵬的了解,僅限于《逍遙游》和詩中所描述的翱翔性格。
然而,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經中記載的一種生物形象逐漸融入了古人的生活,那就是哥魯達鳥。
哥魯達鳥的傳說來自古印度的婆羅門教。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后,將其放入空門,成為佛教故事中最著名的八大護法之一,即天龍八部。
其中,哥魯達司以一只擁有無上智慧的巨大金翅神鳥的形象出現,每天以龍為食,是龍的天敵。
《西游記》中一個石駝鈴的故事中金鵬妖怪的形象與哥魯達王的形象非常一致,但在描述具體長相時使用了鯤鵬的屬性。
此時,佛教的哥魯達在中國民間傳說的傳播過程中已經與古代的鯤鵬融為一體,《西游記》中的金翅大鵬就是其產物。
駝鈴之戰中,金翅大鵬怪可以變得巨大,一翼可以飛九萬里,是典型的鯤鵬屬性。
然而,金翅大鵬佛教的根和腳背景顯然遵循了哥魯達的神話元素。
但是兩者的融合在民間并沒有達到一個權威的標準,不同的人對這個形象有不同的理解和描述。
《西游記》中的大鵬金翅雕塑明顯更多地使用了哥魯達的元素,這也符合吳承恩“尊佛抑道”的主觀傾向。
然而,在《封神演義》中的羽翼仙形象中,鯤鵬的成分遠遠多于哥魯達。
小說幾乎完全引用了鯤鵬形象的描述,比如體型巨大,出生在世界的最底層,飛向千里之外等等。
當然,《眾神的浪漫》仍然借鑒了某些哥魯達的屬性。比如羽翼仙是一只長著金色翅膀的巨鳥,在海底吞噬龍王,可以從世界各地運水,這些都來自印度神話中的哥魯達。
但隨著佛道兩大神獸融合的加深,宗教教義的對沖,神仙譜系的混亂,民間意象的廣泛流傳,金翅大鵬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兩者的缺點,逐漸成為一種兇猛而災難性的妖獸。
《唐碩全傳》、《說岳全傳》等大量小說泛濫,讓自信敢打的大鵬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實力與命運不匹配的悲劇人物。
/鯤鵬之旅變化:擺脫無明即快樂,將死亡和生命轉化為自由。
讓我們回頭看看鯤鵬的本來面目——逍遙游中的猛獸。
鯤鵬神話從“鯤鵬”到“彭”的轉變可以說是突然的,不僅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原因,也沒有轉變的過程。書中的單句“化為鳥,其名為彭”似乎已經把這種轉變說的面面俱到,但又似乎什么都沒說。
魚可以潛到海底,束縛極深,而鳥本身作為一種會飛的動物,也是離世界最遠的存在。
那么,如果把北冥之魚理解為內心的無知,那么從魚到鳥的轉變,似乎就是人類認知脫離蠻荒時期的過程。
從后來描寫彭的說法來看(彭的背影,不知其千里),彭和坤確實是平行出現的,這個故事以“北冥”開始,以“南冥”結束。兩人都有“鬼”,看似是從北到南的飛躍,實則是從無知和混沌中回歸自我。
在中國古代,“北”是陰極,“南”是陽極。從陰極到陽極,自然有了啟蒙意義。
所以王夫之說,“從北到南,就是從混沌到光明的意思。”
這種陰陽和諧的反向之旅,并不是回到無知本身的一次往返。他所說的,似乎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漫長旅程,這也許就是莊子游為樂的內涵。
另外,莊子在《荀與薛鳩的大小之分》中,認為荀等同于薛鳩與大鵬。
在莊子看來,從北冥之魚到野雞,學鴿子,都具有“萬物變化”的普遍性,而這種變化往往意味著生死的變化。
它是生命主體最直接、最接近的認識對象。所以鯤鵬之變導致的個體之間的倒置,必然涉及到莊子的生死觀。
《天道》:“知天樂者,生為善,死為物化。”
《西游記》:“已生已死。”
在神話思維和原始宗教中,原始人的原始觀念中沒有死亡的意識,或者說,死即是生,生即是死。這種周而復始、沒有形式的生命觀念,在鯤鵬的神話內核中體現為一種畸形的藝術。
所以鯤鵬的旅程是擺脫無知,認識自己的無知,也就是蘇格拉底所說的無知,是自由,是思想的自由;鯤鵬的改變是超越生死的束縛,不局限于肉體的束縛,而是肉體的自由和享受。
二者的結合,堪稱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
/鯤鵬的境界:無所事事。
“逍遙”這個詞其實有很多含義。
在《詩經》中,它的意思是“飛翔”、“翱翔”;在《楚辭》中,它的意思是“遠游”、“遠游”。在《莊子》中,在這兩個意義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一個哲學意義:無為。
“無為”與“拋掉外物”不是為了對抗外物,也不是站在外物的對立面,而是一種立足自身,包容世間萬物的大寬容。
當你真正包容了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事物對你來說都不再是外來的東西,都將成為你的一部分。
林則徐說,“海納百川,氣度大。”
所以,鯤鵬的偉大是由于人體,是通過摒棄外物,達到包容萬物的境界,從而獲得真正的精神解放和快樂。
《逍遙游》說,“夫以天地之義為利,守六氣之辯,若游無止境,則為惡!所以說,“人無自性,神與人無力,圣人無名。\"
道德修養最高的人,才能順應客觀,忘我。“神人”無功德,“圣人”無功名。
這是順應自然的本性,而不是獨立自主。
借用武俠小說家馮哥的一句話,就是:“萬物皆空空,天文地理唯我獨尊,無所依。”搶劫沒有證據,但是都有空。
逍遙的本質是可以依靠自己,可以依靠一切空。故天地自在,諸法自然。
這一期的內容就是這樣,比如四京社,你的文化手冊。下次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鲲鹏是什么(鲲真实存在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常识」全世界共有多少基督徒
- 下一篇: 「原创」天门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