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十三陵献陵是谁的墓)
誰的墓地是十三陵
在北京昌平區(qū)的天壽山腳下,有一個大型的帝王陵墓群,被稱為十三陵。
十三陵是世界上最大、后妃最多的皇陵建筑群,總面積120平方公里。建有13座皇家陵墓,埋葬了13位明朝皇帝,即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熙宗和明朝。此外,還有七座妃嬪(王公)墓與她們合葬。
然而,很多游客來到十三陵后發(fā)現,除了13座皇陵和7座嬪妃(王公)墓外,十三陵中還有一座太監(jiān)墓。
眾所周知,在古代,宦官是皇宮中地位最低的群體。雖然在明朝,掌握政權的宦官很少,如劉瑾、魏忠賢、知望、鮑鋒、王鎮(zhèn)等。,絕大多數太監(jiān)都住在宮底。按照他們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獲得與皇帝合葬的資格的。那么,明十三陵為什么會有太監(jiān)墓呢?
這個太監(jiān)墓的主人是明末太監(jiān)王承恩。它位于明思宗司陵前。這是一個直徑6米的土堆,從西向東。在墓的東側,有一塊2米高的石碑,上面寫著行書“王承恩墓”。此外,還有兩塊石碑,總高分別為4米和2米,都是清朝順治皇帝所寫。
王承恩,生年不詳,明代北直隸順德府邢臺縣白安口鄉(xiāng)白安口村(今河北邢臺縣)人。明朝萬歷年間,王承恩進宮做了太監(jiān),受太監(jiān)曹化淳管轄。不久,王承恩進入慈清宮為年輕的朱由檢服務。他是朱由檢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個兒子,明熙宗朱由校的同父異母兄弟,后來是著名的崇禎皇帝(明思宗)。
在這種養(yǎng)育關系下,崇禎皇帝非常信任王承恩,并提拔他為李思監(jiān)筆太監(jiān)。
李思簡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中的首席衙門。他在整個宦官體系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他不僅管理朝廷事務,還通過批準紅票、交章、宣諭、參加內閣會議等方式參與外廷事務。,也就是所謂的“沒有總理,但有總理”。在李思監(jiān)督者中,手印太監(jiān)和執(zhí)筆太監(jiān)的權力最大。當時,魏忠賢作為秉筆的太監(jiān),欺軟怕硬,誣陷忠良,做盡壞事,直至身敗名裂。
王承恩不同于魏忠賢。他對崇禎皇帝忠心耿耿,言聽計從。《明史》記載:“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了一個錯誤,皇帝命他賜恩監(jiān)守京營。當時局勢已經不了了之,城內只有幾個守衛(wèi),盜賊架起飛梯,向西直門、平澤門、德勝門進攻。看到賊墻我很感激,突然炮轟,連續(xù)打死幾個人,都自由散場了。”當李自成的軍隊進攻首都時,許多朝廷官員逃跑了,倒下了,但太監(jiān)王力可·承恩承擔起了防御的責任,盡職盡責。
然而,在李自成軍隊的猛烈進攻下,北京城的陷落是不可避免的。3月19日,崇禎皇帝逃到紫禁城后面的景山公園(景山)。王承恩是唯一陪伴崇禎皇帝的人。
崇禎皇帝在藍袍上留下遺言:“我登基十七年。雖然我很卑微,很傲慢,但我很生氣。然而,所有的大臣都錯怪了我,叛逆的小偷推了首都。我死的時候,沒有臉在地下看我的祖先,我會給自己戴上皇冠,用頭發(fā)遮住臉。讓賊分尸,別傷了百姓。”后來,崇禎皇帝不顧王承恩的勸阻,在半山腰的壽黃閣附近的一棵歪斜的老槐樹上自縊,終年33歲。
王承恩立即在附近的海棠樹上上吊,與崇禎皇帝合葬。《明史》記載:“天快亮時,皇帝崩于壽黃閣,恩是上吊。”
三天后,李自成的軍隊發(fā)現了崇禎皇帝和王承恩的遺骸。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皇帝葬在田貴妃的墓中,將王承恩葬在陵墓旁邊。后來,斧王朱友松建立了南明政權,了解了王承恩的事跡,并給他謚號“忠義”。
清朝入關后,以“維護天命,呼吁百姓降罪”為名,為了籠絡人心,崇禎皇帝被深葬,葬于明朝皇陵。陵墓是四陵。與此同時,清朝順治皇帝為王承恩在四陵前立碑建墓,使他成為崇禎皇帝的隨葬品。
不僅如此,順治皇帝還兩次為王承恩題詞,褒揚他對君主“忠君忠義,舍己為人”思想的忠誠。
這樣,在十三陵中就有了一座獨特的太監(jiān)墓。如果明朝皇帝知道地下,他們會有什么感受?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十三陵献陵是谁的墓)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linux下关于gz和bz2压缩格式的常
- 下一篇: jquery——所有版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