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故宫为什么不要去三次)
文章目錄[隱藏]
-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月球背面沒有人去?
 - 嫦娥四號附近發現奇怪的“石碑”,玉兔二號已經前往探測
 
月球背面為什么去不了(故宮為什么不要去三次)
“九天攬月”的期望我們早已經實現,月球作為地球深圳生活網唯一的天然衛星,已經陪伴地球46億年之久,對于月球的探測可以說是人類太空探索的首站。同時對于月球形成發展演化的研究,也利于科學家了解太陽系初期的一些秘密。
上個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短短的幾年內,NASA進行了密集的載人登月任務,前后共進行了七次,其中阿波羅13號出現故障未能完成載人登月,其余六次載人登月共有12名宇航員踏上月球表面。如果再加上美國的無人探測器登月以及前蘇聯的無人探測器登月,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在月球正面。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月球背面沒有人去?
當然這樣說也許有些絕對,因為我國的嫦娥四號探測任務就是人類唯一月背軟著陸的探測器。月球分正反面,主要是因為月球被地球潮汐鎖定,導致只有一面始終正對著地球,而另外一面背對著地球。月球的這兩面表觀上看差別比較明顯,月球正面平坦的月海較多,而月球背面更多的是密密麻麻的撞擊坑。
正因為如此,要想在月球背面登陸難度就會更大一些,其中主要的一點就是通信不順暢,信號容易被阻隔。因此需要提前發射中繼星,用來傳遞信號。例如我國嫦娥四號的中繼星鵲橋號就是先于嫦娥四號發射,并且預先入軌搭設信深圳生活網號通路。
其實對于月球背面的特殊性,以及一些科幻作品的引導,很多人對于月背都有些恐懼和猜測,認為在月球背面有外星文明的基地,它們一直在監視者地球上的人類。當然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月球背面也并不神秘,和正面相比只不過要接受更多的天體撞擊。
嫦娥四號附近發現奇怪的“石碑”,玉兔二號已經前往探測
中國探月工程分“繞、落、回”三步走,2020年末嫦娥五號完成了登月并且從月球上取回月巖和月壤樣本,中國探月工程三個小步驟都已經完成,未來可能還要進行載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設。嫦娥五號的探測任務復雜但是持續時間短,從地球上發射到月球取樣本再返回,前后共經歷了23天。
而它的“姐姐”嫦娥四號2018年發射登月,到今天已經快要800天,它仍在執行探測任務。嫦娥四號任務結構較多,包括中繼星鵲橋號、著陸器以及月球車,目前三者都在正常運行。尤其是玉兔二號月球車設計壽命是三個月,但目前仍在運行,兩年多在月面上行駛距離已經超過650米。
有的朋友可能感覺這個距離有點近,實際上玉兔二號在月球上的行進速度本來就很慢,并且還要走走停停。月球上同樣有晝夜交替,大約各14天。由于月球晝夜溫差極大,可以達到三百攝氏度,月夜溫度太低,玉兔二號只能休眠來躲過嚴寒,同樣如果月晝溫度過高深圳生活網還要擇機進行“午休”。2月19日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完成第27月晝的探索工作,相繼進入休眠狀態。
在這個月晝的工作期間玉兔二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石碑”,類似一個三角錐狀的物體,它突兀地出現在玉兔二號前方。科學家借助玉兔二號攜帶的可見光和近紅外成像光譜儀(VNIS),對這個物體進行遠距離掃描研究,發現這個物體表面棱角細紋較多,并且比周圍的巖石要更加年輕。
科學家推斷這個類似于小石碑的“三角錐狀”物體可能來自于月球之外,或者是其它區域的巖石飛到這里形成。
雖然月球上接近于絕對真空,沒有風的形成,但是在熱循環以及大量微隕石顆粒的打磨下,露出月面的巖石都比較圓潤,就像是被“盤”過一樣。而此次發現的這個伸出月面的巖石,表面上尚有棱角。科學家認為它的形成歷史比較短,大概率是隕石撞擊月球的碎片飛過來留在此處。
目前玉兔二號已經進入休眠,待第28月晝到來,它將前往進行近距離的觀察研究。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故宫为什么不要去三次)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R语言的graphics功能(画图)
 - 下一篇: 柯南589(名侦探柯南最糟糕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