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五蕴皆空,空中无六尘,那么五蕴与六尘又有什么关联呢
佛法漢傳后,佛家的信徒眾多,佛學經典已然溶入了中華文化,成了當下的國學經典之一。承載著佛法的佛家經典成了許多人日常學習的課本。篇幅最短的佛經之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是最被人們喜愛,最廣為傳誦的佛經之一。
歷代以來已有許多的高僧大德對《心經》作過注釋,那些注釋往往觸類旁征、內容殷實,會讓讀者收獲良多。嚴格來說我并不是一個佛教徒,只是一個讀過些佛經的普通俗眾,正因如此或許我對心經的理解倒是能給諸位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我的文章看似是對佛經的分析,其實只是把心中的不解之處、疑惑之處寫出來擺出來,試著把這些疑惑不解之處,整理成集、梳出頭緒,希望能夠形成比較系統的認知。今天在這里要梳理的是對《心經》中,五蘊與六塵的一些疑惑。
心經說“五蘊皆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又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似乎是可以略寫為“空中無五蘊”;無色、聲、香、味、觸、法,似乎是可以略寫為“空中無六塵”。在同一段經文中提及:空中無五蘊,空中亦無六塵,那么五蘊與六塵之間又會有什么關聯呢?
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這兩個概念中有一個共同的字眼“色”字,“受”與“觸”,“識”與“法”又多少包含了些相近的意蘊。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同一個角度來理解這兩個概念呢?如果可以從同一個角度來理解這兩個概念的話,那是不是說明這兩個概念所描述的就應當是同一個維度的問題了。那么如果真的會是同一個維度的問題,為什么佛陀卻會給出了兩個不同的概念呢?這樣一來豈不是會給本就智慧不足的俗眾增添疑惑嗎?這豈不是有違佛陀述說佛經的本意——給俗眾答疑解惑的本意。
如果“五蘊”與“六塵”是分屬不同維度的概念,那么要解決的一個重點、難點就是為什么在不同維度的概念中都出現了“色”的理念。“色”顧名思義表達的是一種最直觀的相,最為淺顯的相。那么在兩個不同維度的概念中都需要引入“色”的理念來充實概念的完整,就并不矛盾了。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吧,汽車是用鋼鐵等材料來制造出來的交通工具,高層建筑是用鋼鐵等材料來建造出來的住宅。都用到了鋼鐵這類基礎材料,可是交通工具與住宅卻并不是同一個維度的概念。
既然說到了建筑物,那么就用建筑來比喻五蘊與六塵吧。五蘊描述的好比是建筑物的層數,五蘊是對“依空立世界”的描述,依空而立的世界包含了五個層次的蘊集。因此世界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世界包含了上、中、下的方位,也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的由延。世界五蘊而有,因此世界是多維的、世界是復雜的,世界是充滿了變數的。
六塵所描述的又好比是建筑物中某個具體模
塊的構成材料,六塵就好比是分別供給六根吸附的六種材料,如果說世界都是依空而立的,那么六塵又是依何而有的呢?楞嚴經中給出了答案:“色、想結成塵”,色蘊與想蘊的不同組合,幻變出了六根所要吸附的六塵。“依空立世界”與“色、想結成塵”這兩個概念來自楞嚴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詳楞嚴經,自己悟得的才是最為實在的受用,這里就不做庚述。
按照佛家的理念,人與植物同為眾生之一,那么五蘊就是所有眾生都能適用的參數,而六塵則不一樣,對人對應的六塵,應當于植物對應的六塵會有所不同吧。您說呢?因此呢,我覺得“五蘊”與“六塵”是分屬不同維度的兩個概念。即便“五蘊”與“六塵”都能參照于“空”而作分析,二者之間并沒有必要有所關聯。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寫于離生別苑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心经:五蕴皆空,空中无六尘,那么五蕴与六尘又有什么关联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忏悔的奥秘,让忏悔的效果显著的十种方法
- 下一篇: 当你老了,一生最后悔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