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滑谷快天与中国禅学丨六编概说
第一編 概說
東漢桓帝至梁武帝大約三百五十年,為祖師禪勃興之準備時代。關于禪數經卷之翻譯,熾然盛行,且為禪教基礎之大乘諸經有譯傳、有解說,于禹域中造成心田之開拓與播種。于是習禪觀之徒,晦跡巖藪,伴泉石、侶云月而深入定者有之。彼等被稱為能伏鬼魅、屈虎兕,以神異出現。又有一類禪徒,禪凈兼修、持律清嚴,以專心西方,發所謂參禪念佛之端。加之羅什來華以后,三論空宗得新勢力,什門下道生、僧肇之輩,以空理與老莊哲學相融,影響至大及扇唐以后之禪風。方此時印度禪觀盛行,東來之學匠多稱禪師,于弘通禪觀賴有大力。此所以至梁名為祖師禪勃興之準備時代。
第二編 概說
從達摩西來至六祖慧能入寂,大約一百九十年,為純粹達摩禪之實行時代。當時禪風與后世相比有天淵之別。前者恰如大道坦坦,后者如橫歧之參差。前者如四通八達之都會,后者如山岳險峻之僻邑。前者直截簡明,容易領其大旨,后者幽險晦澀,使學者苦于鉆研。達摩禪之特色在于:第一,不摒斥經教而體現其真意,去算沙之弊而活捉佛之精神。第二,用普通佛教之術語,不用特殊禪宗之術語,致力于全提佛法而不注意于宗派角立。第三,不陷于習禪一弊之厭世主義,又不現神異,守平實穩健之家風。第四,不感染老莊哲學思潮,唯信奉大乘之教理。第五,雖用力于坐禪工夫,不囿于看活之死型。第六,不借拂拳棒喝之機用,又無脫常軌逞畸言異行以自高之風。第七,用心于布教傳道,不似后世禪僧以閑居自適為樂。
第三編 概說
六祖以后,醇厚之家風一變,而棒喝之機用大行,竹頭接木之語,泛濫禪海。曹溪門下龍象甚多,青原行思、南岳懷讓,各成一家,兒孫至今不絕。青原之神足石頭希遷,有深遠宏大之思,成為幽玄之曹洞宗乘之基礎。南岳之高弟馬祖道一,禪機獨脫,權變無方,成為活潑縱橫之臨濟禪之權輿。青原、南岳以外,荷澤之神會,永嘉之玄覺,南陽之慧忠,各放一異彩,禪風自別,成為六祖門下之五大宗匠。
馬祖之嗣百丈懷海,開創禪剎,整頓規矩,促成祖門之獨立。如是禪機大行于世,從而平實之語變為幽險之句,方正之行持變而為畸行異跡。石頭嫡嗣有藥山惟儼,國子博士李翱游其門,撰《復性書》,內禪外儒,后世陸王之學,實淵源于此。雖以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排毀佛教,及宣宗即位再興佛教,俊杰之士多輩出于禪林。即如百丈懷海之門人溈山靈祐,與其徒仰山慧寂出一只手而為溈仰宗之祖。黃檗之希運,見地超邁,棒下打出臨濟義玄而為臨濟宗之祖。石頭之法,三傳至德山宣鑒。鑒呵風罵雨,頗與臨濟同轍。洞山之良價,行業純密,見解高深,徹頭徹尾,析微闡幽而為曹洞宗之祖。如上所述唐代之末期,大德高僧接踵而出;然而禪病漸生,去簡就繁,舍易取難,去平就險,棄明取晦,故至其語句流于隱晦,其動作失于奇怪。唐滅,五代亂離之世,佛教諸宗雖皆衰頹,禪門卻毫無衰兆。德山之法,三傳至云門文偃。偃機辯雷奔,舒卷風生,為云門宗之祖。德山之法又四傳至清涼文益,益博涉教理,悟入圓融之深義,活用曹洞回互之禪,為法眼宗之祖。五派宗旨于是告成。從六祖慧能寂后以至五代末大約二百五十年,稱之為禪機時代。第四編 概說
五代之末,法眼一宗崛起禪界,華嚴圓融之妙諦,成為禪的思想之中心。圓融流為混融,遂成禪凈之混同,顯密之習合。趙宋時代,此傾向益以加甚,如永明延壽唱導華嚴禪,同時兼修持咒念佛。又于一方有拘泥小節,固守細目而遺卻大道之全體者,如汾陽善昭列三訣、三句、三玄三要、四喝、四轉語、四賓主、五位六相、十智同真、十八問等閑家具即是也。頌古則而便于諷詠吟誦亦自汾陽始,而其弊也,使古則公案,茫茫漠漠不可捉摸而止。與此同時,折衷綜合之風潮彌漫北宋,禪者學教家,教家習禪者,各失其特色,甚至有企圖儒釋之混合者。在臨濟門下幸有慈明楚圓,出楊岐方會、黃龍慧南二哲,法燈乃明;而在云門下,天衣義懷先歸凈業,圓照宗本繼之入于念佛;在曹洞下,投子義青以華嚴禪鼓吹石頭洞山之真風,而至長蘆清了乃禪凈兼修,以念佛代公案。如斯教禪之混淆,禪凈之習合風靡一代,遂惹起禪道之爛熟。于北宋道學之流行,其源發于儒士之參禪,以陰禪陽儒為其特色。北宋從建國至其南遷大約一百六十余年,此為禪道爛熟之前期。
第五編 概說
南宋高宗敬信佛教,孝宗亦染指祖道,問法于佛照、佛海等,帝嘗自作《原道論》,明三教一揆之旨。當此時,曹洞有天童正覺,臨濟有大慧宗杲,前者唱默照禪,后者鼓吹看話禪,二者宗乘盛于一時。大慧門人有張九成,組織橫浦學派,樹儒門一旗幟。曹洞之天童如凈,大唱古風,雖計改革禪弊,而大勢有所不能。同時有萬松行秀亙金元二朝,法化熾然,通儒、釋二道,能導人,門下出耶律楚材,振作新豐之真風。然如徑山無準溺于折衷調和之時代思潮,公言三教一致。在儒門二程以后,因朱熹、陸九淵等禪的思想遂益應用于性理,宋代哲學乃見大成。南宋大約一百五十年,此為禪道爛熟之后期。
第六編 概說
元太祖信喇嘛教而庇護佛教,毀斥道教,亦不過助長迷信,佛教之墮落的傾向,益以加甚。因此于禪門中,如雪巖祖欽計儒釋之調和,使少林之水與洙泗之流相混。如天目中峰之名匠亦立腳于多神教的信仰,且甘于禪凈之混合。至天如惟則乃陽禪陰凈,濫用圓融之妙理,致悟道之糊涂不徹底。此間,石屋清珙遁塵寰而隱于詩偈三昧,楚石梵琦基華嚴力說教禪凈之一致。方元末公案之解說形成一定模式,而師資傳授之風生。明太祖一統天下,申明佛教,宋濂等能輔佐之盛其教化,而既墜之宗綱,如何亦不可能! 恰如落花之不再上于枝。恕中無慍并信多神教與凈土教,楚山紹琦推獎念佛公案,如呆庵普慶雖為純禪之道人,萬綠中一紅而已。在儒門,吳興弼、胡居仁等宗程、朱,而其言行酷似禪者,為姚江之前茅,及王守仁,明代哲學乃達頂點。至此禪從佛徒之手,分離成為學士藥籠中物矣。憲宗、武宗惑溺喇嘛,虐待佛者,大法愈陷陸沉之運。云棲一流之念佛,波及四海,如青原派下之無異元來、湛然圓澄,亦見噞喁其中。明末如鼓山元賢禪儒混合之說,有聞葬祖師禪之挽歌之感。天童圓悟、費隱通容等雖弄看話禪,器局力量俱共不足道也。清太祖亦從西藏招致喇嘛布佛教,世祖晚年寵遇玉林通琇、山翁道忞等,由于圣祖之獎勵,考證學勃興,誘起王學之衰頹,延及禪學勢力之薄弱,為霖道霈等為最后,而可名為禪者全匿跡矣。至世宗帝就喇嘛受禪,傳為以了畢大事,可謂禪道衰落之極。自元至清乾隆無慮四百五十余年,是謂禪道衰落時代。
中國禪學思想史,【日】忽滑谷快天 著 朱謙之 譯,大象出版社出版。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忽滑谷快天与中国禅学丨六编概说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当对异性有贪念时,参照这个故事
 - 下一篇: 强取继母女儿未遂,遭受天谴而断送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