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胚胎的“编号”是怎么来的
在很多臺風資訊和科普中,經常會提及一個形象的詞“臺風胚胎”(相應地,在大西洋就是颶風胚胎,印度洋就是氣旋胚胎)。在臺風正式被命名之前,這些“臺風胚胎”有一些奇怪的名字,比如 93W,96W 等,那么這些編號是怎么得來的?又有什么規律呢?
根據美國海軍和大氣海洋管理局 NOAA 的規定,有一個術語“INVEST”來指代“臺風胚胎”,完整的詞是 investigative area,意思是“值得調查的區域”。其他國家氣象局也有一些類似稱呼,如“熱帶擾動”(tropical disturbance)或者“擾動天氣區域”(zone of disturbed weather)。“熱帶擾動”是比較常見的叫法。
熱帶擾動的編號
熱帶擾動是由熱帶大氣波動演變而來。如果一片區域存在雷暴云和輻合加強的趨勢,在風場和氣壓場圖上可以看到一個模糊的“環流中心”,并且環流的位置在中低緯度溫暖海域甚至沿海陸地上,這樣的一個區域都可以稱為“擾動”。如果這個擾動有加強趨勢,可能成為一個有威脅的熱帶低壓,氣象機構就會根據其生成的具體海域來對它進行編號。不過隨著計算機算力和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在即便是很多很難發展為熱帶氣旋的孱弱擾動也能獲得編號。
目前,因為需要服務于遍布全球海洋的美國海軍,美國氣象機構對全球海域的熱帶擾動監測是比較完善和系統的,所有具備發展潛力的熱帶擾動都會得到一個來自美國氣象機構的編號,這個編號常常被歐洲機構和各類科普文章或新聞引用。
編號規則大致是,機構先將全球各個可能生成熱帶氣旋的海域都用字母標記:A 阿拉伯海,B 孟加拉灣,E 東北太平洋,C 中北太平洋,W 西北太平洋,L 北大西洋,S 南印度洋,P 南太平洋,Q 南大西洋,M 地中海;然后根據擾動生成的先后順序,從 90 開始編號到 99,再回到 90,以此循環。由于同一時間段在同一片海域生成的擾動數量是有限的,擾動編號具有暫時性,所以一般不會出現編號不夠的情況。舉例,某日在西北太平洋上出現了一個擾動,編號 90W,此后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擾動就編號 91W,以此類推,到 99W 之后,再出現新的擾動,編號就會回到 90W。
擾動編號的字母只跟擾動生成的經緯度位于哪個海域有關,跟擾動此后具體移動到什么地方無關,例如有一個在東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擾動 90E,當它穿過西經 140 度進入中北太平洋后,只要沒有加強為熱帶低壓,那么它依然是 90E,不會變成 90C。擾動編號的數字跟年份沒有關系,完全按照生成順序循環,因為它具有較強的臨時性,不會因為過了年就從頭開始。在文件記錄中,所有擾動編號前都會加上“invest”字樣以表明性質。
熱帶低壓的編號
當然,熱帶擾動也很可能會加強成為一個正式的臺風 / 颶風 / 熱帶氣旋。當氣象機構認定一個熱帶擾動已經具備比較明確的環流中心和穩定發展的趨勢,就可能將其“升級”為熱帶低壓,也就是認為這個“胚胎”可以“出生”了。這時,熱帶擾動編號就會變更為熱帶低壓編號,成為一個正式代號。
熱帶低壓編號的字母規則與擾動類似,但是這個字母是升格為熱帶低壓時系統所處的海域,而不一定是擾動編號中的字母;數字則是從每年 1 月 1 日開始算,從 01 開始編號。舉例,一個在夏威夷南部海域(中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擾動編號為 90 C,當它升格為熱帶低壓時已經跨過 180 度經線進入西太平洋,那么它的編號就會按照西北太平洋的編號順序來,比如它是西北太平洋當年第 16 個熱帶低壓,那么它的熱帶低壓編號就是 16 W。每年各個海區分別累計的熱帶低壓數量最多也不到 50 個,熱帶低壓編號(從 01 到 49,有 49 個)從未用盡過。在進行歷史數據統計的時候,低壓編號會再加上年份以示區分。
臺風的命名
臺風的命名又是怎么來的呢?(參見此前推文:《山竹、榴蓮、菠蘿蜜…… 臺風命名怎么這么不走心?》)這是由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的“臺風委員會”決定的命名表,一共 140 個名字,輪流命名。臺風要獲得命名,需要經過日本氣象廳發布。日本氣象廳按照世界氣象組織規定的 10 分鐘持續風速來判斷一個熱帶低壓是否滿足命名規則。10 分鐘持續風速達到 35 節(17.5 米每秒)時,熱帶低壓升級為熱帶風暴級,這時日本氣象廳就會按照臺風命名表的順序給這個風暴命名。而在西太平洋,熱帶低壓編號是美國氣象機構發布的非官方編號,強度無需達到熱帶風暴級。因此每年擁有編號的熱帶低壓數量會比正式命名的風暴數量要多一些,而每年引起氣象機構注意的熱帶擾動數量只會更多。
各海區都有區域專責中心負責該區域熱帶氣旋監測和信號發布。我國中央氣象臺并沒有獲得臺風命名權,只提供 140 個名字中的 10 個,港、澳也各自能提供 10 個名字。但是決定一個臺風是否獲得命名的權利屬于日本氣象廳。
近年來,美國氣象機構注意到某些熱帶氣旋可能是由溫帶氣旋或“副熱帶氣旋”變性而來,因此不僅會給熱帶擾動編號,還會給一些可能具備轉變條件的溫帶氣旋或副熱帶氣旋編號。例如,2021 年北大西洋熱帶氣旋“旺達”就是由一個席卷美國東北部的溫帶氣旋轉變而來。
其他氣象機構的命名
除了美國氣象機構,其他海域的氣象機構也會針對各自海區發布編號。例如,北印度洋的低壓會獲得印度氣象局的編號,生成于孟加拉灣的低壓編號為 BOBXX(XX 代表兩位數字),生成于阿拉伯海的低壓編號 ARBXX。澳大利亞氣象局會對澳大利亞周邊的擾動進行編號和命名。澳大利亞的編號字母是 U,比如熱帶低壓 01U、熱帶擾動 11 U 等等。類似地,位于南太平洋的斐濟氣象局也會對南太平洋區域的熱帶擾動進行編號,字母為 F。這兩個機構的編號是官方編號,因為兩個氣象局分別是這兩片海域的區域專責中心,對這兩個區域來說,來自美國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的編號反而成為了非官方編號。另外,西南印度洋區域專責中心為法屬留尼汪,法國氣象局留尼汪分部對這一片海域的熱帶低壓也會進行編號,不過法國氣象局的編號并沒有字母,只是簡單的兩位數字如“01”“02”。
所有南半球氣象機構的編號順序是從每年 7 月 1 日起算到次年 6 月 30 日,因為南半球夏季與北半球夏季相差半年,所以氣旋季的時間也相應調整。但是美國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監控范圍包含了南北半球,因此仍是從每年 1 月 1 日起算,于是會出現美國編號到 15 而澳大利亞編號才剛從 01 開始的情形。
我國除了監測臺風,也會監測北印度洋氣旋風暴,對已經由印度氣象局命名的風暴給予編號 AXX 或 BXX,例如今年第一號孟加拉灣氣旋風暴“摩卡”(Mocha),中央氣象臺編號 B01。我國也會對一些值得關注的熱帶低壓進行臨時編號,這些低壓往往沒有獲得命名,但是也能帶來風雨災害,因此也有臨時編號,比如 2022 年第 000X 號熱帶低壓等。
簡單總結一下,熱帶擾動編號具有臨時性,根據生成海域進行編號;熱帶低壓編號是永久性的,根據轉變為熱帶低壓時所處的海域以及當年生成順序進行編號。升格為熱帶風暴級的熱帶低壓才會獲得正式命名,有時也有相應編號,按照熱帶風暴的生成順序和位置稱呼,如 2020 年第十一號臺風、2022 年第三號颶風、2022-23 西南印度洋風季第二號熱帶氣旋、2023 年第一號氣旋風暴等。
參考文獻:
-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vest_(meteorology)
-
2.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官網 https://www.nhc.noaa.gov/ aboutgloss.shtml#:~:text=Invest%3A,and%2For%20running%20model%20guidance.
-
3. 聯合臺風警報中心網站 https://www.metoc.navy.mil/ jtwc / jtwc.html
-
4. 中央氣象臺官方網站
-
5. Zoom earth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石頭科普工作室 (ID:Dr__Stone),作者:思空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台风胚胎的“编号”是怎么来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比亚迪稳居第一理想杀至第二 5月中国车企
- 下一篇: 女子考科三系错安全带考官面如死灰:“交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