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特点
秦腔的特點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秦腔的特點
秦腔的特點很多,深刻細膩,但又粗獷樸實。秦腔的表演唱做是一起的,唱腔有著一定的轉化,從高昂變為柔和,特征鮮明。
秦腔的表演擅長以情動人,富有一定的夸張性,但是特點是很鮮明的。秦腔的角色行當主要分有幾種:四生和六旦,以及二凈和一丑,總共是13門,因此被稱做“十三頭網子”。秦腔的表演唱做并佳在辛亥革命之后,西安就成立了易俗社,專門表演秦腔,大力改革,還吸收了京劇、川劇等各種劇種的精華。秦腔的特點鮮明,極具自己的特色。
2、秦腔是哪里的
1、秦腔是陜西省著名劇種。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區是陜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于中國西北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陜西省簡稱“陜”或“秦”,位于中國內陸腹地。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居于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陜西地域狹長,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形。陜西橫跨三個氣候帶,南北氣候差異較大。陜南屬北亞熱帶氣候,關中及陜北大部屬暖溫帶氣候,陜北北部長城沿線屬中溫帶氣候。
3、秦腔是誰的代表作
《秦腔》是賈平凹的第12部長篇小說。2005年4月《秦腔》初次出版,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內容涉及其家鄉陜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的故事。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采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字里行間傾注了對故鄉的一腔深情和對社會轉型期農村現狀的思考。書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賈平凹稱“我要以它為故鄉豎一塊碑”。
2019年9月23日,該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賈平凹:1952年2月生于陜西丹鳳縣棣花村。197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說集《山地筆記》《小月前本》《臘月·正月》《天狗》《黑氏》《美穴地》《五魁》《妊娠》等,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商州三錄》《說話》《天氣》等,長篇小說《浮躁》《廢都》《白夜》《土門》《高老莊》《懷念狼》《病相報告》《秦腔》《高興》《古爐》等。
4、華陰老腔是秦腔的一種嗎
華陰老腔共分為阿宮腔和弦板腔兩個大類,而這里面的阿宮腔也稱北路秦腔。從大方面概括來說,華陰老腔是秦腔的一種。
在中國,戲曲一般根據地名而得名,比方說京劇、豫劇、徽劇等等。秦腔也不例外,發展到今天,秦腔已經成為了現存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劇種,因此秦腔被贊譽為“百戲之祖”。那么秦腔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呢?
本文簡單用一句話概括:“形成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昌明于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
秦腔的起源:
秦腔的起源,放在今天也是一個謎團,但可以知道的是,是在中國西北地區開始興起。作為百戲之祖的秦腔,可追溯于先秦時期。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秦人用秦樂、秦聲歌唱《詩經》中《秦風》,就是秦腔最早的起源。而中國古代陜西、甘肅一帶屬于秦國,因此稱之為“秦腔”。但是關于秦腔形成于先秦時期的理論,僅僅靠文字還不夠,史學家并沒有找到任何實質證據,但卻有直接證據表明秦腔形成于唐代。
相傳在唐朝時期,唐玄宗李隆基設立演唱宮廷樂曲以及民間歌曲的梨園,梨園中有一位樂工名為李龜年,他所作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而稱之為“秦腔”,這或許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發展到宋朝時,宋詞深刻影響了秦腔,而秦腔的內容變得日趨完美。
5、秦腔賞析
作者通過描繪秦漢文化環境,寫秦人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風土人情,展現出來自民間的淳樸風情和美好人情。以一種帶有野性的樸素筆觸營造出了一個特別的具有濃郁風情的藝術世界。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先寫了商州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八百里秦川人人愛煞的地方戲曲——秦腔。并通過對秦腔地方戲曲的地理、歷史的考察,從看、聽、唱、演秦腔的各種不同角度,展現了與秦腔血肉相連的秦地人民的性格氣質、生活習慣、風俗文化,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秦腔就是秦文化的象征。談文化必須先從產生各種不同文化的土壤與地理環境寫起,作者肯定地指出,山川不同,風俗便有區別;而風俗有別,使戲劇存異。接著在全國幾十個不同劇種中指出:歷史最悠久、文武最正經、是非最洶洶者,惟有秦腔。正因為秦腔的長處和短處一樣突出,便可見出它的風格與特點。然后文章自然過渡到對待秦腔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則愛得要死,一則惡得要命。指出外地人,尤其是長江流域的纖秀之士最不能接受的是秦腔的震撼,甚至把聽秦腔作為懲罰的代名詞,而這一點恰恰是秦腔最大的特點——高亢激越,穿透力強。當然,這也造成了這個劇種的缺點,死不離窩。因為區域性過強,不易推廣到全國各地。
隨后寫秦腔的時空位置。作者把秦腔和八百里秦川、黃土地粗笨而莊重的土屋、沖天而起的白楊、粗壯卻葉小的苦楝、紫槐、秦始皇兵馬俑緊密相連,由此得出秦腔是秦地、秦人獨特的音樂,它是秦川的天籟、地籟、人籟的共鳴,在與南方戲劇的對比之中說明秦腔是怎樣形成并為何存在的原因。
6、秦腔安萬
安萬, 秦腔演員,1978年6月30生于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老君鄉。1984年上小學,1989年小學畢業,1990年在靜寧縣大賽子戲校學戲,1996畢業后先后在靜寧、莊浪、永登、臨潼等多個劇團實習演出。后來在蘭州深造期間承蒙多位著名秦腔老藝人任復興、蔡治、張蘭秦、王鎮江等指點,頗有長進。2008年6月拜張蘭秦為師,2010年到慶陽市聲韻劇團工作 [1] 。主攻須生、花臉。以藝謀生。安萬唱戲嗓音寬厚,激情飽滿,昂揚激越,特別善于演唱大段秦腔亂彈,表演功底扎實,精準到位,很能精細塑造戲曲人物。深受廣大戲迷觀眾好評。代表劇目主要有《金沙灘》《興漢圖》《斬李廣》《下河東》《鍘美案》等六十余部戲 。
安萬, 秦腔演員,1978年6月30生于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老君鄉,主攻須生、花臉。以藝謀生。唱戲嗓音寬厚,激情飽滿,昂揚激越,特別善于演唱大段秦腔亂彈,表演功底扎實,精準到位 ,代表劇目主要有《金沙灘》《興漢圖》《斬李廣》《下河東》《鍘美案》等六十余部戲。
7、秦腔人物
《秦腔》是當代作家賈平凹創作的一篇散文。第一部分通過比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點,指出它的生成與風土人情密不可分;第二部分則神情畢現地表現了秦人對秦腔的喜愛與癡迷;第三部分總結全文,強調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載起秦人的喜怒哀樂。
作者以悠游、流麗的筆觸神情畢現地表現了秦地人民喜怒哀樂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從中凸現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不但繪形繪色寫出了一個地方劇種的生成、變遷的特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秦川大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等人情的描繪,展現了他們熱情蓬勃的生命力。在賈平凹筆下,秦腔是黃土地與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運之聲。作者通過描寫秦地的風土人情,傳遞了作者對秦文化的領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視民眾的生存狀態與生存哲學。
8、秦腔曲牌
秦腔曲牌是襯托秦腔戲劇中不同人物動作、過場和各類戲劇角色思想感情變化以及塑造劇中人物形象、渲染舞臺環境氣氛、并使各種唱腔板式自然過渡、增強舞臺效果、連接戲劇過程等方面的一種伴奏樂曲。秦腔曲牌音樂曲調優美、旋律動聽、曲目繁多、內容豐富多彩、用途廣泛,它充分體現出秦腔音樂慷慨激越、纏綿悱惻的藝術風格。
秦腔曲牌淵源悠久,由于資料所限,詳盡溯述,無從考證。現所知并沿用的大量秦腔曲牌中,有的是唐宋詞調和唐宋大曲衍變而來的;有的是吸收南北曲即昆曲和明清小曲;還有的則是選用古代樂曲和民間流傳小曲以及和其它兄弟劇種相互借鑒的曲目。
無論弦樂曲牌、嗩吶曲牌以及其它各類曲牌均有不同起法和落法。每首曲牌的起落均由司鼓承擔。起曲有底棰,俗稱“起頭子”;落曲稱“收頭子”。曲牌演奏中需要接唱或接打擊樂以及轉換其它曲目時則可及時收落。司鼓以“收棰”暗示。
9、秦腔竇娥冤
1、關漢卿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的命運,表達了對生活在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的深切同情。《竇娥冤》是中國古典四大悲劇之一,作者關漢卿塑造了竇娥這一平民婦女的典型形象。竇娥這個人物在世界文學歷史上是一個典型的悲劇代表。他筆下的竇娥是一個很豐滿的形象,不甘屈辱,不畏強暴,善良又質樸對親人細致體貼;原本是封建社會中一個安分守己的普通婦女,她把自己的不幸遭遇歸之于命運,她希望能洗清她的清白,支持她對地痞無賴的抗爭。
2、竇娥出身于書香門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她的父親竇天章把“三從四德”當作教條來約束竇娥,竇娥善良、溫和、守禮節、懂孝道、明事理,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卻遭受了人世間的諸多不幸,直到最終被殘暴的惡勢所迫害。
10、秦腔賈平凹
《秦腔》是當代作家賈平凹創作的一篇散文。第一部分通過比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點,指出它的生成與風土人情密不可分;第二部分則神情畢現地表現了秦人對秦腔的喜愛與癡迷;第三部分總結全文,強調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載起秦人的喜怒哀樂。
作者以悠游、流麗的筆觸神情畢現地表現了秦地人民喜怒哀樂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從中凸現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不但繪形繪色寫出了一個地方劇種的生成、變遷的特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秦川大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等人情的描繪,展現了他們熱情蓬勃的生命力。在賈平凹筆下,秦腔是黃土地與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運之聲。作者通過描寫秦地的風土人情,傳遞了作者對秦文化的領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視民眾的生存狀態與生存哲學。
11、秦腔閱讀
《秦腔》是賈平凹的第12部長篇小說。2005年4月《秦腔》初次出版,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內容涉及其家鄉陜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的故事。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采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字里行間傾注了對故鄉的一腔深情和對社會轉型期農村現狀的思考。書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賈平凹稱“我要以它為故鄉豎一塊碑”。
2019年9月23日,該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內容梗概:《秦腔》是賈平凹的第12部長篇小說。2005年4月《秦腔》初次出版,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內容涉及其家鄉陜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的故事。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采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字里行間傾注了對故鄉的一腔深情和對社會轉型期農村現狀的思考。書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賈平凹稱“我要以它為故鄉豎一塊碑”。2019年9月23日,該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12、秦腔張寧
張寧,女,優秀青年演員,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蘇(蕊娥)派傳人,著名歌唱家馮健雪的學生,其丈夫為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李小鋒。她的嗓音甜美圓潤,行腔委婉流暢,善于以聲傳情,極富“蘇(蕊娥)派”韻味,同時吸收了秦腔名家肖玉玲的唱腔特點,深受專家和觀眾的好評。
張寧戲路寬,唱腔功底扎實,不但演唱秦腔很有特色,還兼唱其他陜西地方戲,如碗碗腔、眉戶等,如碗碗腔《桃園借水》、眉戶《梁秋燕》;此外,民歌也是其所長。像《走西口》《三十里明山》《崖畔上酸棗紅艷艷》《又唱流陽河》等。她曾拜著名歌唱家、陜西省歌舞劇院演員馮健雪為師專門學習陜北民歌,可謂戲、哥互補,以戲促歌,以歌補戲,是一位難得的能戲善歌的演員。她自幼聰明伶俐,模仿力極強,在省藝校學習期間,曾因多次習唱秦腔名家蘇蕊娥的唱腔《花亭相會》而磨壞了幾盤帶子,她模仿的奶腔極似蘇蕊娥,被大家稱為“當代的蘇蕊娥”。畢業后分配到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擔任演員,她不計名利,刻苦學藝,努力實踐,那怕是當配角演員,她也一絲不茍,非常認真。她說只有小人物,沒有小角色。就是演丫鬟彩女,她也把這當作向主要演員觀摩學習的好機會,因而技藝大有長進。
13、秦腔介紹
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國西北地區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象梆子聲),是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的聲腔體系。秦腔開創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征。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體制有生、旦、凈、末、丑五大行,各行又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一般戲班,都要按行當建置以“四梁四柱”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頭路角色包括頭道須生、正旦、花臉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須生、二花臉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掛頭牌演出,其他即為配角。條件優越的戲班,常不惜重金邀請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亂不擋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稱“戲包袱”,或叫“飽肚子”。秦腔表演技藝十分豐富,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吐火、撲跌、掃燈花、耍火棍、槍背、頂燈、咬牙、轉椅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為奇特而多姿。如演《黃河陣》,要用五種法寶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長串焰火,金交剪能飛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臉講究架子功,以顯威武豪邁的氣概,群眾稱其為“架架兒”。
秦腔音樂反映了陜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且較早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形成了比較適宜于表現各種情緒變化的板腔體音樂體制;加上秦腔藝人逐漸創造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處,都給各劇種以不同的影響,并直接影響了各個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響到京劇的形成。
14、一個消逝了的山村與秦腔對比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意境含蓄、韻味雋永的散文。《秦腔》是描繪秦漢文化環境。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結構明晰,主旨多元。文章一至三節,點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隱藏著一段興哀史;中間部分,作者由眼前景生發聯想,抒發了獨特的人生感悟;末節,總括自然風物給作者的啟迪。在筆法上,全文構思的結構方式是相似的:作者選取了一個已經消逝山村的自然風物,疊加作者豐富的想象,把一個山村的過去和現在交替呈現在讀者面前,賦予對自然、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讓人生發出時空變幻、物是人非的慨嘆,寄予了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和平家園的美好愿望。
《秦腔》以兩條線展開,一條線是秦腔戲曲,一條線是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這兩條線相互糾結,在一個叫清風街的村莊里演變著近三十年的歷史。清風街有白家和夏家兩大戶,白家早已衰敗,但白家卻出了一個著名的秦腔戲曲演員白雪,白雪嫁給了夏家的兒子。
夏家家族兩代人主宰著清風街,而兩代人在堅守土地與逃離土地的變遷中充滿了對抗和斗爭。
三十年里,清風街以白、夏兩大戶以及蕓蕓眾生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中國社會大轉型給農村帶來的激烈沖擊和變化,加上農民與土地之間的難舍情懷,土地的流失,清風鎮上人們的勾心斗角,給農民帶來的心靈驚恐和撕裂。
15、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對比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意境含蓄、韻味雋永的散文。作者細致地體驗自然中的一景一物,通過詩意的渲染,豐富意象的營造,凸顯鮮明生動的畫面。
《秦腔》通過描繪秦漢文化環境,寫秦人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風土人情,展現出來自民間的淳樸風情和美好人情。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描繪了哪些風物作為感懷的載體?
作者最為偏愛的山村風物有“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樹”“野狗的嗥子的嘶聲”等。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和情感寄托的,小溪是可愛親切的,鼠麴草是謙虛純潔堅強的,彩菌是點綴民族童話的,有加利樹是崇高的嚴峻的圣者,野狗的嗥聲是對生命痛苦的恐懼,麂子的嘶聲是感于死亡的可怕,各有生命力,各彰其盛。在馮至筆下,人和動物生活在自然之中且彼此相通相息,和諧共處,從而勾勒出一個充滿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16、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秦腔群文閱讀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賞析是: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結構明晰,主旨多元。文章一至三節,點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隱藏著一段興哀史;中間部分,作者由眼前景生發聯想,抒發了獨特的人生感悟;末節,總括自然風物給作者的啟迪。在筆法上,全文構思的結構方式是相似的:作者選取了一個已經消逝山村的自然風物,疊加作者豐富的想象,把一個山村的過去和現在交替呈現在讀者面前,賦予對自然、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讓人生發出時空變幻、物是人非的慨嘆,寄予了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和平家園的美好愿望。
《秦腔》是賈平凹的第12部長篇小說。2005年4月《秦腔》初次出版,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內容涉及其家鄉陜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的故事。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采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字里行間傾注了對故鄉的一腔深情和對社會轉型期農村現狀的思考。書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賈平凹稱“我要以它為故鄉豎一塊碑”。
總結
- 上一篇: 精致的生活是什么意思
- 下一篇: 数字情侣网名只有数字15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