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多媒体技术
參考博客:多媒體技術期末復習題、《多媒體信息技術》復習思考題
考試重點:
1、JPEG壓縮編碼算法實現步驟
2、APCM、DPCM、ADPCM的區別
3、哈夫曼編碼計算(畫哈夫曼樹,計算碼長)
4、顏色空間轉換(RGB與CMY(還是YUV)之間)
5、MPEG的三種類型(I幀、P幀、B幀)
第一章 多媒體技術概述
一、 多媒體的類型
- 感覺媒體 :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使人直接產生感覺
- 表示媒體:是為了加工、處理和傳輸感覺媒體而人為構造出來的一種媒體 ,即各種編碼。
- 顯示媒體:是指感覺媒體與用于通信傳輸的電信號之間轉換的一 類媒體,即感覺媒體與計算機的界面。又可分為兩種:輸入顯示媒體和輸出顯示媒體。
- 存儲媒體:又稱存儲介質,保存表示媒體的介質。
- 傳輸媒體:傳輸的物理載體,即用來將媒體從一處傳送到另一處的物理載體
二、 多媒體的定義
- 多媒體技術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多種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建立邏輯關系,集成為一個具有交互性的系統。
三、 多媒體的關鍵技術
a、視頻音頻數據壓縮/解壓縮技術(如今已有壓縮編碼/解壓縮編碼的國際標準JPEG和MPEG)
b、多媒體專用芯片技術(專用芯片是多媒體計算機硬件體系結構的關鍵,一種是固定功能的芯片;另一種是可編程的數字信號處理器(DSP)芯片)
c、大容量信息存儲技術(利用數據壓縮技術,在一張CD-ROM光盤上能夠存取70多分全運動的視頻圖像或者十幾個小時的語言信息或數千幅靜止圖像)
d、多媒體輸入與輸出技術(包括媒體變換技術、媒體識別技術、媒體理解技術和綜合技術)
e、多媒體軟件技術(多媒體操作系統、多媒體素材采集與制作技術、多媒體編輯與創作工具、多媒體數據庫技術、超文本/超媒體技術、多媒體應用開發技術)
f、多媒體通信技術(是多媒體技術與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突破了計算機、通信、電視等傳統產業間相對獨立發展的界限,是計算機、通信和電視領域的一次革命)
g、虛擬現實技術(利用計算機技術生成的一個逼真的視覺、聽覺觸覺及嗅覺等得感覺世界,用戶可以用人的自然技能對這個生成的虛擬實體進行交互考察)
四、 多媒體的特征
1、多維化 ——指計算機處理媒體信息的多樣化 ,它使人與計算機之間的交互不再局限于順序的、單調的、狹小的范圍,而有充分自由的余地。
2、集成性——媒體種類一體化。一方面是指能將各種不同的媒體信息有機地進行同步組合,形成多媒體信息;另一方面是指把不同的媒體設備集成在一起,形成多媒體系統。
3、交互性——人、機對話,是多媒體技術的最關鍵特征。在多媒體系統中的綜合處理上控制自如。
4、數字化——媒體以數字形式存在。
5、實時性——聲音、動態圖像(視頻)隨時間變化。
五、信息媒體
1、文本(Text):TXT、RTF、DOC
2、音頻(Audio):WAV(波形文件)、MIDI、MP3(壓縮音頻文件)、AIFF(音頻交換文件格式,.AIF/.AIFF)、VOC、RealAudio文件(.RA/.RM/.RAM)
3、圖像(Image):BMP(位圖)、JPG(JPEG格式,后綴名為.jpg或.jpeg,為有損壓縮)、PCD(影像壓縮,用于在CD-ROM上保存圖片)、PSD(PSD/PDD是Photoshop的專用格式,PSD文件可以存儲成RGB或CMYK模式)、TIF(圖像文件格式,位圖)
4、圖形(Graphic):Quartus、Visio、Auto CAD、3DMAX
5、動畫(Animation):GIF (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幀動畫)、Flash (矢量動畫)
6、視頻(Video):MPEG(有損壓縮,.MP1/.MP2/.MP3)、AVI(音頻視頻交錯格式,主要應用在多媒體光盤上,用來保存電視、電影等各種影像信息)、MOV (后綴名·mov) 、DAT (數字錄音帶,VCD MPEG-1)
【補充】:MPEG標準的視頻壓縮編碼技術主要利用了具有運動補償的幀間壓縮編碼技術以減小時間冗余度,利用DCT技術以減小圖像的空間冗余度,利用熵編碼則在信息表示方面減小了統計冗余度。
六、課內習題
1、選擇題
1-1.媒體中的__B___是為了加工、處理和傳輸感覺媒體而人為構造出來的一種媒體,如文字、音頻、圖像和視頻等的數字化編碼表示等。
(A) 感覺媒體 (B) 表示媒體
? 顯示媒體 (D) 存儲媒體
1-2.多媒體技術的主要特性有____D____。
(1) 多樣性 (2) 集成性 (3) 交互性 (4) 實時性
(A) 僅(1) (B)(1)+(2)
? (1)+(2)+(3 ) (D) 全部
1-3.以下哪些屬于計算機多媒體的范疇?(B)
(1)交互式視頻游戲 (2)會聲會影
(3)彩色畫報 (4)彩色電視
(A)僅(1) (B)(1)+(2)
? (1)+(2)+(3 ) (D)全部
1-4.一般認為,多媒體技術研究的興起從___B_____開始。
(A) 1972年,Philips 展示播放電視節目的激光視盤。
(B) 1984年,美國Apple公司推出Macintosh系列機。
? 1986年, Philips和Sony公司發明了交互式光盤系統CD-I
(D) 1987年,美國RCA公司展示了交互式數字影像系統DVI。
二、填空題
1-7.媒體有兩種含義,即表示信息的載體和_________。
1-8.多媒體技術是將_______融合在一起的新技術。
1-9.多媒體技術交互式應用的高級階段是_______。
1-7.存儲信息的實體 1-8. 計算機技術、視聽技術和通信技術 1-9.虛擬現實
七、 練習題
1、MPC(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與PC的主要區別是增加了( B )。
A. 存儲信息的實體 B. 視頻和音頻信息的處理能力
C. 光驅和聲卡 D. 大容量的磁介質和光介質
MPC(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多媒體個人電腦
2、CD光盤上記錄信息的軌跡叫光道,信息存儲在(C )的光道上。
A. 一條圓形 B. 多條同心環形 C. 一條漸開的螺旋形 D. 多條螺旋形
3、DVD-ROM的光盤最多可存儲17GB的信息,比CD-ROM光盤的650MB大了許多。DVD-ROM光盤是通過( B )來提高存儲容量的。
A. 減小讀取激光波長,減小光學物鏡數值孔徑
B. 減小讀取激光波長,增大光學物鏡數值孔徑
C. 增大讀取激光波長,減小光學物鏡數值孔徑
D. 增大讀取激光波長,增大光學物鏡數值孔徑
4、為保證用戶在網絡上邊下載邊觀看視頻信息,需要采用(A )技術。
A. 流媒體 B. 數據庫 C. 數據采集 D. 超鏈接
流媒體 (Streaming Media)技術是指將一連串的媒體數據壓縮后,以流的方式在網絡中分段傳送,實現在網絡上實時傳輸影音以供觀賞的一種技術。
5、( B )通過手指上的彎曲傳感器、扭曲傳感器和手掌上的彎度傳感器、弧度傳感器,來確定手及關節的位置和方向,從而實現環境中的虛擬手及其對虛擬物體的操縱。
A. 跟蹤球 B. 數據手套 C. 頭盔顯示器 D. 立體眼鏡
6、Internet應用中的虛擬現實語言是( B )。
A. Java B.VRML C. HTML D. C#
7、在顯存中,表示黑白圖像的像素點數據最少需(A )位。
A. 1 B. 2 C. 3 D. 4
8、雙層雙面的只讀DVD盤片的存儲容量可以達到( C )。
A. 4.7GB B. 8.5GB C. 17GB D. 6.6GB
9、在對彩色電視信號進行數字化的過程中,圖像子采樣能夠減少( B )的采樣頻率,從而達到減少數據量的目的。
A.亮度信號 B.色差信號 C.同步型號 D.消隱信號
10、人眼看到的任一色彩都是亮度、色調和飽和度3個特性的綜合效果,其中( A )反映的是顏色種類。
A.色調 B.飽和度 C.灰度 D.亮度
色調——波長,如紅色、綠色、藍色;冷色、暖色
飽和度——顏色的純度
亮度——圖像亮度或圖像灰度
11、圖像文件格式分為靜態圖像文件格式和動態圖像文件格式,(C )屬于靜態圖像文件格式。
A.MPG文件格式 B.AVS文件格式 C.JPG文件格式 D.AVI文件格式
靜態圖像文件格式:GIF、TIF、BMP、PCX、JPG、PSD
動態圖像文件格式:AVI、MPG、AVS
12、下列哪種說法不正確( A )。
A. 預測編碼是一種只能針對空間冗余進行壓縮的方法
B. 預測編碼是根據某一模型進行的
C. 預測編碼需要將預測的誤差進行存儲或運輸
D. 預測編碼中典型的壓縮方法有DPCM、ADPCM
預測編碼是根據離散信號之間存在著一定關聯性的特點,利用前面一個或多個信號預測下一個信號進行,然后對實際值和預測值的差(預測誤差)進行編碼。
13、在MPEG中為了提高數據壓縮比,采用的方法有( C )。
A. 運動補償的運動估計 B. 減少時域冗余與空間冗余
C. 幀內圖像數據與幀間圖像數據壓縮 D. 向前預測與向后預測
14、視頻卡中的信號獲取部分包括A/D變換和數字解碼、窗口控制器以及存儲器系統,其中幀存儲器存儲的信號為( A )
A.數字的YUV信號 B.模擬的RGB信號
C.模擬的YUV信號 D.數字的RGB信號
15、視頻采集卡能支持多種視頻源輸入,下列哪些是視頻采集卡支持的視頻源( C )。
① 放像機 ② 攝像機 ③ 影碟機 ④ CD-ROM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全部
16、哈夫曼編碼采用的是( C )編碼原理。
A. 平均碼長 B. 自適應碼長 C. 字變長 D. 等字長
17、在動畫制作中,一般幀速選擇為(A )。
A. 30幀/秒 B. 60幀/秒 C. 120幀/秒 D. 90幀/秒
18、多媒體應用系統創作軟件分為基于程序語言、基于流程圖和( A )3類。
A. 基于時間 B. 基于算法 C. 基于方位 D. 基于系統
第二章 多媒體硬件環境
一、學習目標
- 熟悉多媒體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 掌握聲卡和顯卡的功能和基本原理
- 掌握光存儲器和常用外部設備的工作原理、功能和特點
- 理解多媒體數據采集的方法和不失真采樣的原理
二、MPC系統的組成結構
三、聲卡
1、聲卡的技術指標
(1)采樣頻率和量化位數
(2)MIDI合成方式
(3)DSP數字信號處理器
(4)音頻壓縮
2、聲卡的聲道數
(1)單聲道與立體聲
(2)四聲道環繞
(3)5.1聲道
四、音頻信號數字化
(一)數字音頻
數字音頻是一個數據序列,在時間上是斷續的。
數字音頻是通過采樣和量化,把模擬量表示的音頻信號轉換成由許多二進制數1和0組成的數字音頻信號。
數據進行壓縮。
(二)音頻信號數字化的步驟
1、取樣:對連續信號按一定的時間間隔取樣。
取樣(也稱采樣)是將時間上連續變化的信號,轉換為時間上離散的信號,即將時間上連續變化的模擬量轉換為一系列等間隔的樣值脈沖,脈沖的幅度取決于輸入模擬量。
奈奎斯特取樣定理認為,只要取樣頻率大于等于信號中所包含的最高頻率的兩倍,則可以根據其取樣完全恢復出原始信號,這相當于當信號是最高頻率時,每一周期至少要采取兩個點。但這只是理論上的定理,在實際操作中,人們用混疊波形,從而使取得的信號更接近原始信號。
2、量化:取樣的離散音頻要轉化為計算機能夠表示的數據范圍,這個過程稱為量化。
量化的等級取決于量化精度,也就是用多少位二進制數來表示一個音頻數據。
一般有8位,12位或16位。量化精度(量化位數)和采樣頻率越高,聲音的保真度越高。
以8位的舉例稍微說明一下其中的原理。若一臺計算機能夠接收八位二進制數據,則相當于能夠接受256個十進制的數,即有256個電平數,用這些數來代表模擬信號的電平,可以有256種,但是實際上采樣后的某一時刻信號的電平不一定和256個電平某一個相等,此時只能用最接近的數字代碼表示取樣信號電平。
取樣保持得到階梯波,可以連續取值,但n位數字量只能表示2n個數值。需將階梯電平歸屬到與之接近的離散電平上,這個過程稱為量化。
離散電平稱為量化電平。位數越多,量化越精細。取樣保持后未量化的電平與量化電平差值稱為量化誤差。
采樣和量化的過程可由A/D轉換器實現。
用二進制數碼來表示各個量化電平的過程稱為編碼。
3、編碼:對音頻信號取樣并量化成二進制,但實際上就是對音頻信號進行編碼。
但用不同的取樣頻率和不同的量化位數記錄聲音,在單位時間中,所需存貯空間是不一樣的。
波形聲音的主要參數包括:取樣頻率、量化位數、聲道數、壓縮編碼方案和數碼率等
未壓縮前,波形聲音的碼率計算公式為:波形聲音的碼率=取樣頻率×量化位數×聲道數/8。(單位B)
波形聲音的碼率一般比較大,所以必需對轉換后的數據進行壓縮。
(三)均勻量化與非均勻量化
1、均勻量化:
采用相同的“等分尺”來度量采樣得到的幅度,也稱為線性量化。
2、非均勻量化:
大的輸入信號采用大的量化間隔,小的輸入信號采用小的量化間隔。
對微小信號采用細量化(Δ小),對大幅度信號,采用粗量化(Δ大)的方法。
3、非均勻采樣:
非均勻采樣有時又稱為隨機采樣。
均勻采樣的采樣時間間隔是完全相等,而非均勻采樣的采樣時間間隔是不確定的,完全隨機。
(四)例子
1、在音頻處理中,人耳所能聽見的最高聲頻大約可設定為22kHz。所以,在音頻處理中對音頻的最高標準采樣頻率可取為22kHz的( d )倍。
A. 0.5 B. 1 C. 1.5 D. 2
奈奎斯特取樣定理認為,只要取樣頻率大于等于信號中所包含的最高頻率的兩倍,則可以根據其取樣完全恢復出原始信號。
2、在數字視頻信息獲取與處理過程中,下述順序( C )是正確的。
A. A/D變換、采樣、壓縮、存儲、解壓縮、D/A變換
B. 采樣、壓縮、A/D變換、存儲、解壓縮、D/A變換
C. 采樣、A/D變換、壓縮、存儲、解壓縮、D/A變換
D. 采樣、D/A變換、壓縮、存儲、解壓縮、A/D變換
(五)A/D轉換器的主要電路形式
A/D轉換器有直接轉換法和間接轉換法兩大類。
直接法是通過一套基準電壓與取樣保持電壓進行比較,從而直接將模擬量轉換成數字量。其特點是工作速度高,轉換精度容易保證,調準也比較方便。直接A/D轉換器有計數型、逐次比較型、并行比較型等。
間接法是將取樣后的模擬信號先轉換成中間變量時間t或頻率f, 然后再將t或f轉換成數字量。其特點是工作速度較低,但轉換精度可以做得較高,且抗干擾性強。
五、例題
例1、30秒鐘雙聲道、16位采樣位數、22.05kHz采樣頻率聲音的不壓縮的數據量?( B )
A. 1.26MB B. 2.52MB C. 3.52MB D. 25.20MB
音頻文件大小(單位Byte)=(量化位數×采樣頻率×聲道數×持續時間)/8
數據傳輸率=采樣頻率×量化位數×聲道數
音頻文件大小=數據傳輸率×播放時間
16220502*30/8=2646000B=2646000/(1024^2)MB=2.52MB
例2、使用300dpi的掃描分辨率掃描一副6×8英寸的彩色圖像,可以得到一副( C )像素的圖像。
A. 300 B. 6×8 C. 1800×2400 D.300×6×8
顯示器是由一個個像素點(pixel)所組成的,一般所說的顯示器分辨率是1280x720就表示這個顯示器水平方向有1280個像素,垂直方向上有720個像素。
但是并非分辨率越高屏幕顯示效果越好,還需要根據屏幕的大小來決定。
也就是要看像素的密度(pixel density),即每英寸有多少個像素,這個指標就是DPI(Dots Per
Inch)或者PPI(Pixels Per Inch),即英尺屏幕上像素或者是點的個數。
例3、使用200dpi 的掃描分辨率掃描一副2×2.5英寸的黑白圖像,可以得到一副( C )像素的圖像。
A. 200×2 B. 2×2.5 C.400×500 D.800×1000
例4、20秒鐘NTSC制640×480分辨率24位真彩色數字視頻的不壓縮的數據量是多少?( A )
A. 527.34MB B. 52.73MB C. 500.20MB D. 17.58MB
例5、一幅分辨率為640×480的真彩色圖像占用的存儲空間為(D )。
A. (640×480×8)/8 B B. (640×480×3×8)B
C. (640×480×3×8)/2 B D. (640×480×3×8)/8 B
首先必須明白,圖片的每個像素所占的位數。
每個像素的位數,大體有如下幾類。
1位(單色);4位(16色);8位(2^8=256色);
16位(64K色,高彩色);24位(2^24=16M色,真彩色);32位(4096M色,增強型真彩色)。
1Byte=8bits,像素總數為640×480個像素,由于該圖片是真彩色,則每個像素占24位,該圖片一共占640×480×3×8bits,再除以8得到的單位為B(字節)。
【解題方法】:
①首先計算出該圖片的大小為多少個Bit
拿例題一來計算,就等于:
A、像素總數為:800×600=480000個像素
B、由于該圖片是256色的,因此,每個像素占8個Bit。
所以,該圖片所占的總的Bit大小為:
800×600×8=3840000Bit
②計算圖片所占的磁盤存儲空間
使用總的Bit數轉換成為相應的KB、MB、GB等,就可以計算出結果了。
1Byte=8bit 1Kb=1024B 1Mb=1024KB
800×600×8 現在單位為Bit
800×600×8÷8 現在單位為Byte
800×600×8÷8÷1024=468.75KB 現在單位為KB
例6、某數碼相機的分辨率設定為1600×1200像素,顏色深度為24位,若不采用壓縮存儲技術,則32MB的存儲卡最多可以存儲( B )張照片。
A. 3 B. 5 C. 10 D. 17
24位的顏色深度為真彩色 單張照片所占存儲空間1600×1200×24bits=46080000bits=5.5MB
32M/5.5M=5.8張
第三章 數據壓縮技術
一、概述
1、多媒體應用普及的難題:海量數據的存儲、處理和傳輸。
2、 解決途徑:
① 大容量的光盤存儲技術(如:CD-ROM)
② 高速CPU/Cache/圖形加速器 — 芯片集成
③ 寬帶高速網絡通信技術
④ 數據壓縮技術(軟件算法,專用芯片)
3、數據壓縮的基本原理
- 壓縮目的:① 減少存儲量,以節省存儲開銷
② 降低實時傳輸量,以提高數據傳輸效率 - 為什么可以壓縮
經研究發現,與音頻數據一樣,圖像數據中存在著大量的冗余。通過去除多媒體那些冗余數據可以極大地降低原始圖像數據量,從而解決圖像數據量巨大的問題。
二、數據壓縮的可能性
各種媒體數據內部存在冗余(相關性)。所以可采用不同編碼與解碼算法以減弱相關性,達到壓縮目的。
數據冗余類型:是有效采用各種壓縮算法的基本依據。
(1) 空間冗余
相鄰區域圖像灰度或顏色等特性基本相同。
空間冗余是靜態圖像中存在的最主要的一種數據冗余。
例:像素點P(x,y)具有鄰域強相關性 — 空間冗余
(2)時間冗余
① 相鄰幀間或相鄰音域間是漸變的或局部相同的;時間冗余是序列圖像中經常包含的冗余。
② 人眼視覺暫留特性
例:F1和F2間時域相關 — 具有時間冗余
(3)熵冗余:編碼符號序列中的碼字冗余,稱信息熵冗余
(4)其它冗余:結構冗余(如紋理)、知識冗余(如人臉)、視覺冗余
【例題】:圖象序列中的兩幅相鄰圖象,后一幅圖象與前一幅圖象之間有較大的相關,這是:( B )
A. 空間冗余 B. 時間冗余 C. 信息熵冗余 D. 視覺冗余
三、數據壓縮技術的指標
(1) 壓縮比
輸出數據與輸入數據之比。
(2) 壓縮質量
壓縮分為有損壓縮和無損壓縮;
有損壓縮采用主觀(感受)和客觀方式(信噪比等)。
(3) 壓縮和解壓縮速度
與壓縮和解壓縮算法密切相關
(4) 壓縮和解壓縮標準化
四、壓縮模型的構成原理
數據壓縮的基本思想:
針對數據冗余類型采用合適的壓縮方法;建立以少代多或以局部代全體的數據變換關系,從而以最少的數碼表示信號。
⑴ 空間壓縮:把相同視覺區當作一個整體進行表示。
⑵ 時間壓縮:把連續幀間的相同部分或漸變過程中的相似部分當作一個整體,用極少的數據量表示。
五、數據壓縮方法(根據信息是否有損失)
(1)無損壓縮
-
無損壓縮是指使用壓縮后的數據進行重構(或者叫做還原,解壓縮),重構后的數據與原來的數據完全相同。
-
無損壓縮用于要求重構的信號與原始信號完全一致的場合。
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是磁盤文件的壓縮。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無損壓縮算法一般可以把普通文件的數據壓縮到原來的1/2~1/4.一些常用的無損壓縮算法有霍夫曼(Huffman)算法和LZW(Lenpel-Ziv & Welch)壓縮算法。
無損壓縮:Huffman編碼、游程編碼、算術編碼、詞典編碼
(2)有損壓縮
-
有損壓縮是指使用壓縮后的數據進行重構,重構后的數據與原來的數據有所不同,但不影響人對原始資料表達的信息造成誤解。
-
有損壓縮適用于重構信號不一定非要和原始信號完全相同的場合。
例如,圖像和聲音的壓縮就可以采用有損壓縮,因為其中包含的數據往往多于我們的視覺系統和聽覺系統所能接收的信息,丟掉一些數據而不至于對聲音或者圖像所表達的意思產生誤解,但可大大提高壓縮比。
有損壓縮:預測編碼、變換編碼、模型編碼、基于重要性的編碼、混合編碼(JPEG,MPEG)
(3)有損壓縮和無損壓縮的區別
-
有損壓縮是對圖像本身的改變,在保存圖像時保留了較多的亮度信息,而將色相和色純度的信息和周圍的像素進行合并,合并的比例不同,壓縮的比例也不同,由于信息量減少了,所以壓縮比可以很高,圖像質量也會相應的下降。
-
無損壓縮是對文件本身的壓縮,和其它數據文件的壓縮一樣,是對文件的數據存儲方式進行優化,采用某種算法表示重復的數據信息,文件可以完全還原,不會影響文件內容,對于數碼圖像而言,也就不會使圖像細節有任何損失。
六、數據壓縮編碼方法分類
(一)熵編碼技術—哈夫曼編碼
哈夫曼編碼:無失真編碼的優選算法;已用于JPEG標準的基本系統
Huffman算法設計過程:
① 統計信源符號出現的概率,以建立Huffman碼表
② 把信源符號按概率遞減排列,以建立Huffman樹
③ 沿H樹的路徑賦予二進制值,以生成符號編碼
④ 計算平均碼長,以驗證方案的合理性
(二)熵編碼技術—行程編碼
行程編碼:適用于二值圖像壓縮,是傳真編碼的壓縮方法;在JPEG編碼中,用于處理DCT交流系數
行程:具有相同灰度值的連續符號位串長度;
編碼格式:沿某一方向掃描時,對連續相同值的像素:用一個代表值和一個連續位串長度值來代替。即(像素的相同灰度值,像素元素的個數) 。
算法原理:用一個符號值或串長代替具有相同值的連續符號(連續符號構成了一段連續的“行程”,行程編碼因此而得名),使符號長度少于原始數據的長度。只在各行或者各列數據的代碼發生變化時,一次記錄該代碼及相同代碼重復的個數,從而實現數據的壓縮。
(三)熵編碼技術—算術編碼
算術編碼的基本思想:基于遞歸概率區間劃分的二進制編碼。
具體過程:
① 把信源符號序列{Xi|i=1,2,…,n}發生的概率
用實數區間[0,1]上的間隔(Xi的取值范圍)來表示;
② 按符號概率大小來分配符號間隔,
使[0,1]隨迭代計算次數的增加而逐次變窄;
③ 最后范圍便是替代{Xi}符號串編碼的取值范圍。
(四)一些問題
例:和 Huffman 編碼相比,算術編碼有什么特點?
(1)從整個符號序列出發,采用遞推形式連續編碼的方法
(2)不存在源符號和碼字間的一一對應關系
(3)1個算術碼字要賦給整個信源符號序列,而每個碼字本身確定了0和1之間的1個實數區間
(4)算術編碼過程只需用到加法和移位運算
第四章 聲音編碼壓縮技術
一、學習目標
-
了解聲音信號的特點、存儲格式及質量的度量方法
-
理解音頻信號壓縮方法及音頻編碼標準
二、音頻信號的分類
- 音頻信號可分為兩類:語音信號和非語音信號。
- 語音信號是語言的載體,是人類進行信息交流所特有的形式。
- 非語音信號主要包括音樂和自然界存在的其他聲音形式。非語音信號的特點是不具有復雜的語義和語法信息,信息量低。
三、聲音的頻譜
-
聲音的頻譜有線性頻譜和連續頻譜之分。
-
線性頻譜是具有周期性的單一頻率聲波;連續頻譜是具有非周期性的帶有一定頻帶所有頻率分量的聲波。
四、聲音的A/D與D/A轉換
- 轉換就是把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的過程。
- 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聲音存儲質量得到了加強,數字化的聲音信息使計算機能夠進行識別、處理和壓縮 。
五、衡量聲音的質量
- 一是用聲音信號的帶寬來衡量聲音的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是數字錄音帶DAT (48KHz),CD (44.1KHz) ,FM (22.05KHz) ,AM (11.025KHz)和數字電話(8KHz) 。
- 第二種是信噪比。
- 第三種是主觀質量度量。
六、音頻信號壓縮方法
(一)脈沖編碼調制(PCM)
編譯的原理:概念上最簡單、理論上最完善的編碼系統,它的原理框圖下圖所示 。
三個步驟:
-
第一步是采樣,就是每隔一段時間間隔讀一次聲音的幅度;
-
第二步是量化,就是把采樣得到的聲音信號幅度轉換成數字值。量化可歸納為兩類:一類稱為均勻量化,另一類稱為非均勻量化(大信號采用大的量化間隔,小信號采用小的量化間隔)。量化方法不同量化后的數據量也不同。因此,可以說量化也是一種壓縮數據的方法;
-
第三步是編碼,就是按一定格式記錄采樣和量化后的數據。
(二)增量調制(DM)
它是一種預測編碼技術,是PCM編碼的一種變形。
DM是對實際的采樣信號與預測的采樣信號之差的極性進行編碼,將極性變成“0”和“1”這兩種可能的取值之一。如果實際的采樣信號與預測的采樣信號之差的極性為“正”,則用“1”表示;相反則用“0”表示。
(三)自適應脈沖編碼調制(APCM)
根據輸入信號幅度大小來改變量化階大小的一種波形編碼技術。
這種自適應可以是瞬時自適應,即量化階的大小每隔幾個樣本就改變,也可以是非瞬時自適應,即量化階的大小在較長時間才發生變化。
改變量化階大小的方法有兩種:前向自適應和后向自適應 。
- 前者是根據未量化的樣本值的均方根值來估算輸入信號的電平,以此來確定量化階的大小,并對其電平進行編碼作為邊信息(side information)傳送到接收端;
- 后者是從量化器剛輸出的過去樣本中來提取量化階信息。
(四)差分脈沖編碼調制(DPCM)
利用樣本與樣本之間存在的信息冗余度來進行編碼的一種數據壓縮技術。
差分脈沖編碼調制的思想是,根據過去的樣本去估算(estimate)下一個樣本信號的幅度大小,這個值稱為預測值,然后對實際信號值與預測值之差進行量化編碼,從而就減少了表示每個樣本信號的位數。
它與脈沖編碼調制(PCM)不同的是,PCM是直接對采樣信號進行量化編碼,而DPCM是對實際信號值與預測值之差進行量化編碼,存儲或者傳送的是差值而不是幅度絕對值。
【思考】:APCM 與 DPCM 有什么異同
-
APCM是一種根據輸入信號的幅度大小來改變量化階距大小的編碼技術,分為前向自適應和后向自適應編碼兩種類型。
-
而DPCM是根據樣本與樣本之間存在的信息冗余來進行編碼的一種數據壓縮技術,它先對輸入信號進行預測,計算預測值與真值之間的差,對差值進行編碼。
-
兩者各考慮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如提高量化的自適應性、減少信息冗余,未能全面考慮既提高自適應性又減少信息的冗余。將二者的結合形成了ADPCM壓縮技術。
(五)自適應差分脈沖編碼調制(ADPCM)
綜合了APCM的自適應特性和DPCM系統的差分特性,是一種性能比較好的波形編碼。
核心想法:
- 利用自適應的思想改變量化階的大小,即使用小的量化階(step-size)去編碼小的差值,使用大的量化階去編碼大的差值;
- 使用過去的樣本值估算下一個輸入樣本的預測值,使實際樣本值和預測值之間的差值總是最小。
(六)線性預測編碼(LPC)
基本思想:聲道是惰性腔體,不可能發生突變,因而話音信號具有短時間內的相關性。
通過分析話音波形來產生聲道參數,對聲音波形的編碼就轉化為對這些參數的編碼,這就使聲音的數據量大大減少。
過程:線性預測器是使用過去的P個樣本值來預測現時刻的采樣值,預測值可以用過去P個樣本值的線性組合來表示。
(七)總結
第五章 數字圖像與視頻技術
一、概述
-
光的物理性質:波長(光速,頻率)和幅度
-
色彩的三要素, 人眼對色彩的感覺:色調(Hue)、飽和度(saturation)和亮度(Intensity)
- 色調——波長,如紅色、綠色、藍色;冷色、暖色。
- 飽和度——顏色的純度
- 亮度——圖像亮度或圖像灰度
二、顏色空間
最近一百多年以來,為了滿足各種不同用途的需求,人們已經開發了不同的顏色空間,幾乎所有的顏色空間都是從RGB顏色空間導出的。
顏色模型(color model)是用簡單方法描述所有顏色的一套規則和定義。顏色模型通常用顏色空間描述,可見二者為同義詞 。
- RGB:顯示器信號
- HSI:人眼識別
- YUV、YIQ、YCbCr:彩色電視信號(亮度Y和色度U、V)
- CMY、CMYK:彩色印刷(青色(Cyan)、品紅(Magenta)、黃(Yellow) )
【注意】:顏色空間的相互轉換,尤其RGB與YUV。
三、電視制式
1、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制是最早的彩電制式。它采用正交平衡調幅的技術方式,故也稱為正交平衡調幅制。其優點是解碼線路簡單、成本低。
2、SECAM制,SECAM是法文的縮寫,意為順序傳送彩色信號與存儲恢復彩色信號制,又稱行輪換調頻制。它克服了NTSC制式相位失真的缺點,采用時間分隔法來傳送兩個色差信號。其優點是在三種制式中受傳輸中的多徑接收的影響最小,色彩最好。
3、PAL(Phase Alternation Line),正交平衡調幅逐行,倒相式簡稱逐行倒相式。采用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調幅的技術方法,也克服了NTSC制相位敏感造成色彩失真的缺點。其優點是對相位偏差不敏感,并在傳輸中受多徑接收而出現重影彩色的影響較小,是最成功的一種彩電制式,但電視機電路和廣播設備比較復雜。
【總結】:
-
常見的視頻信號制式:PAL、NTSC和SECAM,其中PAL和NTSC是應用最廣的
-
NTSC即正交平衡調幅制,PAL為逐行倒像正交平衡調幅制,SECAM制式又稱塞康制,意為"按順序傳送彩色與存儲"
-
NTSC制式的顏色模型:YIQ
-
PAL制式的顏色模型:YUV
-
幀頻率為25幀/秒的電視制式有PAL、SECAM
四、圖像屬性
(1)分辨率
由圖像中每個像素的顏色、亮度等信息按照矩陣的形式緊密排列構成。
- 圖像分辨率:每英寸長度像素點的數量。
- 顯示器分辯率:屏幕在橫向與縱向上顯示的點數:如1024768,800600。
- 位圖顯示:圖中一個像素,對應顯示器中一個像素。
(2)圖像深度
表示每個像素的二進制數字位數。
(3)顯示器與顏色
顯示數據容量=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顯示深度
(4)真彩色、偽彩色
1位(單色);4位(16色);8位(2^8=256色);
16位(64K色,高彩色);24位(2^24=16M色,真彩色);32位(4096M色,增強型真彩色)。
五、圖像格式
(1)位圖
- 由圖中每個像素的數據組成。
- 每個像素的數據包括:顏色、亮度、屬性
(2)矢量圖
- 每個矢量是一個圖形實體,它具有顏色、形狀、輪廓、大小、位置等屬性。如:點、圓、線,…
- 矢量屬性可以調整。如:顏色、大小、位置
- Quartus、Visio、AutoCAD等繪圖軟件都是基于矢量的系統。
(3)區別
- 矢量圖是根據幾何特性來繪制圖形,是用線段和曲線描述圖像
- 位圖圖像也稱為點陣圖像,位圖使用我們稱為像素的一格一格的小點來描述圖像
- 矢量圖形與分辨率無關,可以將它縮放到任意大小和以任意分辨率在輸出設備上打印出來,都不會影響清晰度;而位圖是由一個一個像素點產生,當放大圖像時,像素點也放大了,但每個像素點表示的顏色是單一的,所以在位圖放大后就會出現咱們平時所見到的馬賽克狀
- 由于位圖表現的色彩比較豐富,所以占用的空間會很大,顏色信息越多,占用空間越大,圖像越清晰,占用空間越大;由于矢量圖形表現的圖像顏色比較單一,所以所占用的空間會很小
- 圖形是矢量圖,而圖像是位圖(點陣圖)
(4)例題
下列關于計算機圖形圖像的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B )。
A. 圖像都是由一些排成行列的點(像素)組成,通常稱為位圖或點陣圖
B. 圖像的最大優點是容易進行移動、縮放、旋轉和扭曲等變換
C. 圖形是用計算機繪制的畫面,也稱矢量圖
D. 在圖形文件中只記錄生成圖的算法和圖上的某些特征點,數據量較少
六、靜態圖像壓縮編碼國際標準-JPEG(有損壓縮)
(一)概述
- JPEG算法:連續色調,多級灰度,靜態圖像的壓縮編碼方法(彩色、灰度、靜止圖像)
- 應用:a. 靜態圖像壓縮; b. 圖像序列的幀內壓縮
- 目的:a. 壓縮比與圖像保真度達到較高技術水平; b.能適用于任何種類的連續色調的圖像;長寬、內容、 復雜度、統計特性是不受限的; c.計算復雜性是可控制的:軟件可完成,硬件實現算法.
- 文件后輟名為“.jpg”或“.jpeg”。
(二)JPEG壓縮編碼算法的主要步驟
- 正向離散余弦變換(FDCT)。
- 量化(quantization)。 使圖像質量下降的是量化。
- Z字形編碼(zigzag scan)。
- 使用差分脈沖編碼調制(DPCM)對直流系數(DC)進行編碼。
- 使用行程長度編碼(RLE)對交流系數(AC)進行編碼。
- 熵編碼(Huffman/算術/RLE)
(三)基于 DCT 的 JPEG 編碼中采用了哪些壓縮算法與編碼模式?
- 兩種壓縮算法:基于DCT的有損壓縮算法、基于預測技術的無損壓縮算法
- 四種編碼模式:無損模式(基于DPCM)、基準模式(基于DCT,一遍掃描)、遞進模式(基于DCT,從粗到細多遍掃描)、層次模式(含多種分辨率的2^n倍)
(四)DC 系數和 AC 系數的含義是什么?它們各有什么特點?
-
DC = direct current = 直流系數 = DCT變換F(0, 0),特點:系數的數值比較大、相鄰圖像塊的數值變化不大,宜采用DPCM編碼。
-
AC = alternating current =交流系數 = DCT變換F(u, v),特點:數值小,許多被量化為0,宜采用RLE編碼。
(五)在 JPEG 中為什么要進行 Z 字形編碼和 RLE 編碼?
- Z字形編碼可將二維數據化為一維,且因右下方的高頻AC系數值一般較小,許多被量化為0, Z字形編碼可以將多個0連成串,而連續多個0的串宜采用RLE編碼。
七、運動圖像壓縮編碼國際標準-MPEG(有損壓縮)
(一)概述
1、兩種技術:
- 幀內圖像數據壓縮:采用基于DCT的壓縮,用于減少每幀圖象內部的空間冗余度,算法與JPEG算法大致相同,相當于靜態圖象壓縮。
- 幀間圖像數據壓縮:采用16×16宏塊運動補償技術,消除幀序列的時間冗余度(幀間的空間冗余度)。
MPEG標準的視頻壓縮編碼技術主要利用了具有運動補償的幀間壓縮編碼技術以減小時間冗余度,利用DCT技術以減小圖象的空間冗余度,利用熵編碼減小了統計冗余度。
2、MPEG音頻編碼的核心:心理聲學模型,屬于混合編碼方法
3、MPEG標準:主要有MPEG-1、MPEG-2、MPEG-4、MPEG-7及MPEG-21等
-
MPEG-1用于數字盒式錄音帶,VCD,MP3。
-
MPEG-2用于具有演播室質量標準清晰度電視SDTV中。主要指標有壓縮比,圖像清晰度。
-
MPEG-4用于視像電話、視像電子郵件,家庭攝影錄像,網絡實時影像等。
-
MPEG-7可應用于數字圖書館,例如圖象編目、音樂詞典等;多媒體查詢服務,如電話號碼簿等;廣播媒體選擇,如廣播與電視頻道選取;多媒體編輯,如個性化的電子新聞服務、媒體創作等。
-
MPEG-21為“多媒體框架”或者“數字視聽框架”,它致力于為多媒體傳輸和使用定義一個標準化的、可互操作的和高度自動化的開放框架。
(二)MPEG的三種圖像類型
1、I幀:幀內圖(Intrapictures,I): 隨機存取的位置,壓縮比不大;
(1)I幀只存在幀內編碼,沒有幀間運動估計,不用參考其它幀,所以I幀具有同步作用,付出的代價就是效率。 I幀幀內編碼分為亮度編碼和色度編碼。 I幀亮度度分塊模式分為16X16,8X8,4X4三種模式,色度分塊模式只有一種8X8模式。
(2)三個階段:
- DCT;
- 變換系數量化(量化,Z字掃描,游程編碼)使大部分數據得以壓縮,要求通過量化器,編碼器使之輸出一個與信道傳輸速率匹配的比特流;
- 熵編碼;
2、P幀:預測幀(Predicted pictures,P): 用先前幀I或P參考預測;
P幀圖像的編碼是以圖像宏塊(macroblock)為基本單元,先求兩個宏塊中相應像素值之差,對所求得的差值進行彩色空間轉換,并通過子采樣得到Y,Cb和Cr分量值,然后仿照JPEG壓縮算法對差值進行編碼,計算出的運動矢量也要進行霍夫曼編碼。
3、B幀:插補幀即雙向預測幀(Bidirectional Prediction Pictures,B): 壓縮效果顯著,預測時需要先前和后續的信息,B不能作其他幀的預測參考幀。
4、一些問題
(1)MPEG定義了哪三種圖像?它們的含義各是什么?
-
MPEG定義了幀內圖像,預測圖像和雙向預測圖像這三種圖像。
-
幀內圖像不參考任何過去的或者將來的其他圖像幀。預測圖像需要過去的圖像幀來進行預測編碼。雙向預測圖像需過去與未來的幀來插值編碼。
(2)預測圖像 P 使用哪兩類參數表示?
-
當前要編碼的圖像宏塊與參考圖像的宏塊之間的差值
-
宏塊的移動矢量
(3)簡述 MPEG 的數據流結構及 MPEG 中的宏塊的構成。
-
MPEG 的數據流結構分為序列層,圖像組層,圖像層,片層,宏塊層,塊層。
-
MPEG中,一個宏塊由一個16×16亮度信息和兩個8×8的色度信息構成。
(4)在 MPEG 等視頻編碼算法中,運動補償的含義和目的, MPEG-Video 在空間和時間方向上分別采用的是什么壓縮方法?
-
運動補償是通過先前的局部圖像來預測、補償當前的局部圖像。它的目的是減少幀序列的冗余信息。
-
MPEG-Vide在空間上采用JPEG壓縮算法來去掉冗余信息。在時間上,采用運動補償算法來去掉冗余信息。
八、彩色電視圖像子采樣的格式
圖像子采樣:對亮度信號和色差信號分別采用不同的采樣頻率進行采樣。
(一)4:4:4 YCbCr格式
這種采樣格式不是子采樣格式,它是指在每條掃描線上每4個連續的采樣點取4個亮度Y樣本、4個紅色差Cr樣本和4個藍色差Cb樣本,這就相當于每個像素用3個樣本表示。對于消費類和計算機應用,每個分量的每個樣本精度為8比特;對于編輯類應用,每個分量的每個樣本的精度為10比特。因此每個像素的樣本需要24比特或者30比特。
(二)4:2:2 YCbCr 格式
這種子采樣格式是指在每條掃描線上每4個連續的采樣點取4個亮度Y樣本、2個紅色差Cr樣本和2個藍色差Cb樣本,平均每個像素用2個樣本表示。對于消費類和計算機應用,每個分量的每個樣本的精度為8比特;對于編輯類應用,每個分量的每個樣本精度為10比特。因此每個像素的樣本需要16比特或者20比特。在幀緩存中,每個樣本需要16比特或者20比特。顯示像素時,對于沒有Cr和Cb的Y樣本,使用前后相鄰的Cr和Cb樣本進行計算得到的Cr和Cb樣本。
(三)4:1:1 YCbCr 格式
這種子采樣格式是指在每條掃描線上每4個連續的采樣點取4個亮度Y樣本、1個紅色差Cr樣本和1個藍色差Cb樣本,平均每個像素用1.5個樣本表示。顯示像素時,對于沒有Cr和Cb的Y樣本,使用前后相鄰的Cr和Cb樣本進行計算得到該Y樣本的Cr和Cb樣本。這是數字電視磁帶(DVC ,digital video cassette)上使用的格式。
(四)4:2:0 YCbCr 格式
這種子采樣格式是指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每2個連續的采樣點上取2個亮度Y樣本、1個紅色差Cr樣本和1個藍色差Cb樣本,平均每個像素用1.5個樣本表示。在實際實現時,有兩種略為不同的形式。
(五)例題
一幅 YUV 彩色圖象的分辨率為 352*288,采用 4: 2:2 格式,計算采樣時的樣本數。
解:4:2:2時平均每個像素用2個樣本表示,就是說3522882就行了。
第六章 多媒體通信與網絡
一、學習目標
1、多媒體通信的網絡環境
2、多媒體通信的服務質量(QoS)
3、多媒體通信協議
二、概述
1、多媒體網絡是計算機網絡;電話網絡、電視網絡可以作為計算機網絡的接入網絡。
2、能夠傳輸聲音、圖像、視頻的數據網絡。
3、普通數據通信關注準確性;多媒體通信更強調帶寬、同步、延時等,準確性不是首要問題。
3、多媒體網絡涉及網絡操作系統、傳輸媒體、網絡設備。
4、重要協議:實時傳輸協議RTP、實時控制協議RTCP、資源保留設置協議RSVP、實時流媒體播放協議RTSP。
三、網絡上的交換技術
1、線路交換網絡(circuit-switched networks)
- 通信之前雙方由交換中心建立物理連接,維持連接的時間長短取決于信息交換的需要。
2、分組(包)交換網絡(packet-switched networks)
- 發送端把長消息分割成較小的數據包后,使用存儲轉發方法(store and forward) 發到輸出鏈路上。
四、各層上的部分協議
-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輸協議
-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傳輸協議
- SSH(Secure Shell) SSH安全登錄協議(取代Telnet)
- SMTP(Simple Message Transfer Protocol) 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 TFTP(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普通文件傳輸協議。TFTP不能目錄瀏覽只能文件發送和接收。
- DNS(Domain Name System) 域名系統: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http://202.108.22.5/ 和 www.baidu.com效果相同。
- NFS(Network File System) 網絡文件系統
五、多媒體通信的性能需求
1、吞吐量需求
網絡吞吐量是指有效的網絡帶寬,通常定義成物理鏈路的傳輸速率減去各種傳輸開銷,以及網絡沖突、瓶頸、擁塞和差錯等開銷,它反映了網絡的最大極限容量。
2、可靠性需求
差錯率(Error Rate)是一種重要的性能指標,反映了網絡傳輸的可靠性。
3、延時需求
延時(Delay)是衡量網絡性能的重要參數。主要有傳播延時、發送延時、處理延時、排隊延時等。
4、延時抖動
5、同步需求
流間需求,流內需求
6、服務可用性(service availability)
六、多媒體通信的服務質量
1、服務質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是一種抽象概念,用于說明網絡服務的“好壞”程
度。
2、分類:確定型QoS、統計型QoS、盡力型QoS
3、QoS參數:吞吐量、延時、延時抖動、差錯率、服務可用性
4、IETF提出了兩種QoS保證機制,一是由RSVP提供的保證型服務;二是在區分服務(DiffServ,DS)中定義的區分型服務。
- 保證型服務具有面向連接的特性,并通過QoS 協商、接納控制、保留帶寬和實時調度等機制來實現。
- 區分型服務具有無連接的特性,主要通過緩沖管理和優先級調度機制來實現,而無需進行QoS協商和保留帶寬等控制
七、多媒體通信協議
(一)網絡層的IPv6
(二)傳輸層的RSVP
-
RSVP協議允許應用程序為它們的數據流保留帶寬。主機使用RSVP向網絡請求保留一個特定量的帶寬,路由器也使用RSVP協議轉發帶寬請求。為了執行RSVP協議,在接收端、發送端和路由器中都必需要有執行RSVP協議的軟件。
-
RSVP是傳輸層的協議
-
RSVP是信令協議
-
RSVP是接收端啟動的協議
(三)應用層的RTP、RTCP、RTSP
1、實時運輸協議 RTP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 應用:RTP廣泛應用于流媒體通信,電話、視頻會議、電視。
- RTP 為實時應用提供端到端的運輸,但不提供任何服務質量的保證。
多媒體數據塊經壓縮編碼處理后,先送給 RTP 封裝成為 RTP 分組,再裝入運輸層的 UDP 用戶數據報,然后再交給 IP 層。 - RTP 是一個協議框架,只包含了實時應用一些共同的功能。
- RTP 自己并不對多媒體數據塊做任何處理,而只是向應用層提供一些附加的信息,讓應用層知道應當如何進行處理。
2、實時運輸控制協議 RTCP (RTP Control Protocol)
- RTCP 是與 RTP 配合使用的協議。
- RTCP的主要功能是為應用程序提供會話質量或者廣播性能質量的信息。
- 每個RTCP信息包不封裝聲音數據或者電視數據,而是封裝發送端和/或者接收端的統計報表。這些信息包括發送的信息包數目、丟失的信息包數目和信息包的抖動等情況,這些反饋信息對發送端、接收端或者網絡管理員都是很有用的。
每個參與者周期性地發送RTCP控制信息包 ,它帶有發送端和接收端對服務質量的統計信息報告。 - RTCP 分組與RTP均使用 UDP 傳送
- 可將多個 RTCP 分組封裝在一個 UDP 用戶數據報中
- RTCP一般控制在會話帶寬的5%之內
3、實時流播協議 RTSP—應用層
- RTSP協議以客戶/服務器方式工作,它是一個多媒體播放控制協議,使得用戶在播放從因特網實時數據時能夠進行控制,如:暫停/繼續、后退、前進等。因此 RTSP 又稱為“因特網錄像機遙控協議”。
- 應用層協議,RTSP描述了與RTP間的交互操作。RTSP控制RTP會話的協議,使得實時流媒體數據的受控和點播變得可能。
- RTSP可以對流媒體提供諸如播放、暫停、快進等12種操作,它負責定義具體的控制消息、操作方法、狀態碼等。
- 主要用來控制具有實時特性的數據發送,但它本身并不傳輸數據,而是必須依賴于下層傳輸協議所提供的某些服務。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期末复习】多媒体技术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复习题(3)
- 下一篇: 淘宝2011春季校园招聘笔试试题(回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