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文中內容多來自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生態功能區劃技術暫行規程》。
?
生態環境現狀評價是生態功能區劃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態規劃的重要內容,通過生態環境現狀評價要分析區域的環境特征,描述生態環境現狀,分析和評價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
?
生態環境現狀評價的評價要求
(1) 現狀評價是在區域生態環境調查的基礎上,針對本區域的生態環境特點,分析區域生態環境特征與空間分異規律,評價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與趨勢。
(2) 評價生態環境現狀應綜合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自然環境要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
社會經濟條件:人口、經濟發展、產業布局等方面。
人類活動及其影響:土地利用、城鎮分布、污染物排放、環境質量狀況等方面。
(3) 現狀評價必須明確區域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成因,要分析該地區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突出地區重點問題。
?
生態環境現狀評價的評價內容
生態環境現狀評價要針對目前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和演變過程,評價內容應包括:
(1)土壤侵蝕
(2)沙漠化
(3)鹽漬化
(4)石漠化
(5)水資源和水環境
(6)植被與森林資源
(7)生物多樣性
(8)大氣環境狀況和酸雨問題
(9)灘涂與海岸帶
(10)與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自然災害,如泥石流、沙塵暴、洪水等
(11)其它環境問題,如土壤污染、河口污染、赤潮、農業面源污染和非工業點源污染等
?
生態環境現狀評價的評價方法
生態環境現狀分析可以應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在評價中應利用遙感數據、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先進的方法與技術手段。
(1)土壤侵蝕:可以用土壤侵蝕模數法或土壤水蝕調查法評價,具體方法、指標與分級標準參見附件。
(2)沙漠化:可用風蝕侵蝕模數法或土壤風蝕調查法評價,具體方法與指標參見附件。
(3)鹽漬化:土壤鹽漬化是指干旱、半干旱、亞濕潤干旱區由于旱地灌溉而形成的土壤次生鹽漬化,可用土壤含鹽量評價土壤鹽漬化程度,具體指標參見附件。
(4)石漠化:可根據土壤侵蝕程度、巖石裸露情況、植被覆蓋度、坡度、土層厚度等因素的綜合特征進行評價,具體指標參見附件。
(5)水資源和水環境狀況:水資源狀況可通過分析地表水、地下水、過境水資源,以及水資源總量與可用水資源量等,比較人均水資源量及單位土地面積水資源量及變化趨勢。
水環境狀況評價參考《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的有關方法與標準。
(6)植被與森林資源變化:主要依據植被圖和森林資源詳查的結果,分析重要植被類型,尤其當地天然植被的變化情況與演變趨勢。比較分析不同時期森林資源的組成與變化趨勢。
(7)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現狀評價可以側重在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兩方面。
生態系統多樣性可用生態系統類型、面積、分布范圍及其代表性評價。
物種多樣性可用區域內國家級與省級保護對象及其數量評價。同時,還可對重要農作物的種質資源進行分析。
(8)大氣環境狀況和酸雨問題:大氣環境狀況評價參考《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中的有關方法與標準。
酸雨推薦使用降水酸度來評價酸雨的現狀和程度,具體指標參見附件B5。必要時可綜合考慮酸雨頻度。
(9)灘涂與海岸帶:主要考慮其受損害與受污染狀況,尤其要關注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海岸帶、灘涂與近海區生態環境狀況。
(10)與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自然災害,如泥石流、沙塵暴、洪水等。應分析與評價泥石流、沙塵暴、洪水等自然災害發生的特點,發生頻率,發生面積,成災面積,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情況等。分析災害的發生、損失與生態環境退化的關系。
(11)其它環境問題,如土壤污染、河口污染、赤潮、農業面源污染和非工業點源污染等。可根據土壤污染、河口污染、赤潮、農業面源污染和非工業點源污染的特點,參照國家有關標準分析這些環境問題的發生情況,分布范圍,污染程度、危害以及形成機制。
?
附件 ?生態環境現狀評價方法
B1 土壤侵蝕現狀評價
B11 土壤侵蝕模數法
土壤侵蝕評價主要以年平均侵蝕模數為判別指標,評價標準與方法采用水利部發布的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96)(表B-1a)。
表B-1a土壤侵蝕強度分級標準表
| 級別 | 平均侵蝕模數 [t/(km2·a)] | 平均流失厚度 (mm/a) | ||||
| ? | ? 西北黃土 高原區 | 東北黑土區/北方土石山區 | 南方紅壤丘陵區/西南土石山區 | ? 西北黃土高原區 | 東北黑土區/北方土石山區 | 南方紅壤丘陵區/西南土石山區 |
| 微度 | <1000 | <200 | <500 | <0.74 | <0.15 | <0.37 |
| 輕度 | 1000-2500 | 200-2500 | 500-2500 | 0.74-1.9 | 0.15-1.9 | 0.37-1.9 |
| 中度 | 2500-5000 | 1.9-3.7 | ||||
| 強度 | 5000-8000 | 3.7-5.9 | ||||
| 極強度 | 8000-15000 | 5.9-11.1 | ||||
| 劇烈 | >15000 | >11.1 | ||||
?注:本表流失厚度系按土壤容重1.35g/cm3折算,各地可按當地土壤容重計算之。
土壤侵蝕模數的估算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法
? USLE的形式為:
A = R·K·LS·C·P
式中,A:土壤侵蝕量(t/hm2.a);R:降雨侵蝕力指標(Ft.T.In/A.h);K:土壤可蝕性因子;LS:坡長坡度因子;C:地表植被覆蓋因子;P:土壤保持措施因子。
但此法必須先經過當地校正方可應用。
(2)河流泥沙推算
根據流域的河流泥沙監測資料計算。
(3)徑流場實驗法
根據水土保護試驗研究站(所)所代表的土壤侵蝕類型區取得的實測徑流泥沙資料進行統計計算及分析。這類資料包括:A:標準徑流場的資料,但它只反映坡面上的濺蝕量及細溝侵蝕量,不能反映淺溝(集流槽)侵蝕,故通常偏小;B:全坡面大型徑流場資料,它能反映淺溝侵蝕,故比較接近實際;C:各類實驗小流域的徑流、輸沙資料。上述資料為建立坡面或流域產沙數學模型提供最寶貴的基礎數據。
(4)坡面細溝及淺溝侵蝕量的量算。
(5)溝道斷面(縱、橫)沖淤變化的量算。
B12 土壤水蝕調查法
土壤侵蝕的評價根據水蝕的嚴重程度。水蝕的嚴重程度也可分3級,具體指標如表B-1b:
表B-1b 土壤侵蝕程度分級指標*
| 程度 | 劣地或石質 坡地占 該地面積% | 現代溝谷(細溝,切溝,沖溝)占該面積% | 植被 覆蓋度(%) | 地表景觀 綜合特征 | 土地生物生產量較侵 蝕前下降% |
| ? ? 輕度 | ? ? <10 | ? ? <10 | ? ? 70-50 | 斑點狀分布的劣地或石質坡地。溝谷切割深度在1m以下,片蝕及細溝發育。零星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 | ? ? 10-30 |
| ? ? 中度 | ? ? 10-30 | ? ? 10-30 | ? ? 50-30 | 有較大面積分布的劣地或石質坡地。溝谷切割深度在1-3m。較廣泛分布的裸露沙石地表 | ? ? 30-50 |
| ? ? 強度 | ? ? ≥30 | ? ? ≥30 | ? ? ≤30 | 密集分布的劣地或石質坡地。溝谷切割深度3m以上。地表切割破碎 | ? ? ≥50 |
* 注:在判別侵蝕程度時,根據風險最小原則,應將該評價單元判別為較高級別的侵蝕程度。
?
B2.土地沙漠化現狀評價
(1)風蝕侵蝕模數法
根據風蝕侵蝕模數的大小來確定沙漠化程度,具體標準見表B-2a:
? 表B-2a風蝕強度分級表*
| ? 級別 | 床面形態 (地表形態) | 植被覆蓋度(%)(非流沙面積) | 風蝕厚 度(mm/a) | 侵蝕模數[t/(km2·a)] |
| 微度 | 固定沙丘,沙地和灘地 | >70 | <2 | <200 |
| 輕度 | 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地 | 70-50 | 2-10 | 200-2500 |
| 中度 | 半固定沙丘,沙地 | 50-30 | 10-25 | 2500-5000 |
| 強度 | 半固定沙丘,流動沙丘,沙地 | 30-10 | 25-50 | 5000-8000 |
| 極強度 | 流動沙丘,沙地 | <10 | 20-100 | 8000-15000 |
| 劇烈 | 大片流動沙丘 | <10 | >100 | >15000 |
?* 注:在判別侵蝕程度時,根據風險最小原則,應將該評價單元判別為較高級別的侵蝕程度。
風蝕侵蝕模數的確定方法有:
①定點觀測。風蝕采樣器:根據埋設的標桿量測被風力吹失的表土層厚度;亦可用He—Ne激光計裝置,測定不同高度飛沙量分布。
②野外調查。調查被吹蝕后裸露樹根的深度。
③風洞模擬試驗。如不同類型及大小的風洞,有室內的也有安裝在汽車上的野外流動風洞。
(2)土壤風蝕調查法
沙漠化的評價根據水蝕的嚴重程度。風蝕的嚴重程度也可分3級,具體指標如表B-2b:
表B-2b 風蝕沙漠化程度分級指標*
| 程度 | 風積地表形態占該地面積% | 風蝕地表形態占該地面積% | 植被覆蓋度(%) | ? 地表景觀綜合特征 | 土地生物生產量較沙漠化前下降% |
| ? ? 輕度 | ? ? ? <10 | ? ? ? <10 | ? ? ? 50-30 | 斑點狀流沙或風蝕地。2m以下低矮沙丘或吹揚的灌叢沙堆。固定沙丘群中有零星分布的流沙(風蝕窩)。旱作農地表面有風蝕痕跡和粗化地表,局部地段有積沙 | ? ? ? 10-30 |
| ? 中度 | ? ? 10-30 | ? ? 10-30 | ? ? 50-30 | 2-5m高流動沙丘成片狀分布。固定沙丘群中沙丘活化顯著。旱作農地有明顯風蝕洼地和風蝕殘丘。廣泛分布的粗化砂礫地表 | ? ? 30-50 |
| 強度 | ≥30 | ≥30 | ≤30 | 5m高以上密集的流動沙丘或風蝕地 | ≥50 |
?* 注:在判別侵蝕程度時,根據風險最小原則,應將該評價單元判別為較高級別的侵蝕程度。
?
B3 土壤鹽漬化程度評價方法
土地鹽漬化的程度共分四級,其分級標準如表B-3。
表B-3 土壤鹽漬化分級指標
| 類型 | 輕度 | 中度 | 強度 | 鹽土 | |
| 作物生長情況含鹽量(%) | 稍有抑制 | 中等抑制 | 嚴重抑制 | 死亡 | |
| 東北 | 0-50cm(SO42-) | 0.3-0.5 | 0.5-0.7 | 0.7-1.2 | ? |
| 山 東 | 表土層(全鹽量) | <0.2 | 0.2-0.4 | 0.4-0.8 | ? |
| 100cm土體 (全鹽量) | <0.1 | 0.1-0.3 | 0.3-0.5 | ? | |
| 華北 | 0-20cm(CL—SO42-) | 0.15-0.25 | 0.25-0.40 | 0.40-0.60 | ? |
| 西 北 | 0-30cm(SO42-) | .04-0.8 | 0.8-1.2 | 1.2-2.0 | >2.0 |
| 0-100cm(SO42-) | 0.3-0.6 | 0.6-1.0 | 1.0-1.5 | >1.5 | |
| 新 疆 | 0-30cm(全鹽量) | 0.554-0.727 | 0.727-0.866 | 0.866-1.345 | >1.345 |
| 0-100cm(全鹽量) | 0.391-0.491 | 0.491-0.597 | 0.597-0.895 | >0.895 | |
?
B4石漠化現狀評價
石漠化的程度共分四級,主要根據其分級標準如表B-4。
表B-4 石漠化程度評價表
| 等級 | 土壤侵蝕 程度 | 基巖裸露(%) | 植被覆蓋度(%) | 坡度(度) | 土層厚 度(cm) |
| 無 | 不明顯 | <10 | >75 | <5 | >25 |
| 潛在 | 不太明顯 | >50 | 50-70 | 坡耕地:5-8: 植被覆蓋度60%-70%的坡地:5-25植被覆蓋度45%-60%的坡地:8-15植被覆蓋度30%-50%的坡地:5-8 | <20 |
| 輕度 | 較明顯 | >35 | 35-50 | >15 | <15 |
| 中度 | 明顯 | >65 | 20-35 | >20 | <10 |
| 強度 | 強烈 | >85 | 10-20 | >25 | <7 |
| 極強度 | 極強烈 | >90 | <10 | >35 | <3 |
?
B5 酸雨程度評價方法
酸雨是指酸性降水。酸雨危害是當代世界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之一。酸雨對森林、農作物、蔬菜以及人體健康都有明顯的不良影響。推薦使用降水酸度來評價酸雨的現狀和程度。
降水酸度是用降水pH值的年平均值表示。降水酸度的計算方法是,將一年中每次降水的pH值換算H+濃度后,再以雨量加權求其平均值,得到pH年均值。以氫離子濃度來劃分降水酸度等級。其分級標準如表B-5。
? 表B-5 降水酸度分級標準
| pH | 降水酸度 |
| <4.00 | 強酸性 |
| 4.00--4.49 | 較強酸性 |
| 4.50--5.59 | 弱酸性 |
| 5.60--7.0 | 中性 |
| >7.0 | 堿性 |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luspa/archive/2008/08/19/1271560.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毕设 老年公寓管理系统
- 下一篇: PHP怎么做斗地主,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