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
知乎熱評
你不等于你的大腦
開悟是什么?“開悟”這個詞聽起來就像一些超人類成就的玄學,但是,它其實就是一種簡單的與本體合一的自然狀態。它是一種與不可衡量的、不可摧毀的事物相聯系的狀態。幾乎矛盾的是,它其實就是你自己,但又比你更偉大。
本體是什么?本體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種生命形式而永在的“至一生命”(One Life)。作為無形的、不滅的本質,本體不僅超越了所有生命形式,更深深地根植于每種生命形式之中。也就是說,作為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實的本質,你可以在每個當下接觸到它。別試著去掌握它的含義,別試著去理解它。只有當你的思維處于靜止時,你才會領會它的真正含義。當你的思維處于靜止時,當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當下時刻時,你就會感覺到本體,但是從心智上我們永遠無法理解它。重新覺知到本體,并保持這種覺知體驗的狀態就是開悟。
體驗這種現實的最大障礙是什么?
開悟不僅是痛苦和身心內外沖突的終結,也是思考的終結,這將會是一次不可思議的解放!從思維中解放出來的開始就是認識到你不是一個思考問題的實體—思考者。
“觀察思考者”的準確含義是什么?邁向開悟之途最為關鍵的一步是:從對思維的認同中擺脫出來。所以邁向開悟之途最為關鍵的一步是:從對思維的認同中擺脫出來。每次,當你在思維中創造空白時,你的意識就會變得更強。某天,你可能會發現你在沖著你大腦中的聲音微笑,就像你沖著孩子調皮的動作微笑一樣。這意味著你不再認真地對待你思維的內容,因為你的自我意識不再依賴于它。
難道思維對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來說不是最為關鍵的嗎?你的大腦只是一個工具。它是被用來處理特殊任務的,當這個任務完成時,你就讓它處于休止狀態。因此可以說,人們80%~90%的思維不僅是重復的,而且是無用的,甚至由于思維的運作障礙和消極的本質,大部分思維都是有害的。如果你觀察你的思維,你就會發現這是真的。這還導致了你生命能量的嚴重損耗。
我們為什么會對思維上癮呢?因為你認同思考,就是說,你從思考的內容和活動中獲取自我的感覺,因為你認為,如果你停止思維活動,你將不復存在。隨著你逐漸長大,在你個人和文化環境的制約下,你在腦海中勾勒出了自己的形象。我們不妨把這個虛幻的自我稱為“小我”。小我由思維活動組成,只有不斷地進行思考它才能存活。“小我”這個詞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含義,但是在這里,我所指的是虛假的自我,它是我們無意識地認同于思維而產生的。
對于小我來說,當下時刻幾乎不存在,只有過去和未來才是重要的。我不希望喪失分析以及辨別事物的能力。我不介意學習如何更清晰地思考問題,但我不愿失去我的大腦。思維是我們所擁有的最為貴重的天賦。沒有了它,我們將淪為一種動物。
思維的優勢不過是意識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我們現在就需要向下一個階段邁進,否則,我們將會被已經演變成怪獸的大腦毀滅了。在下面的章節里我將會對此做詳盡的討論。思維和意識不是同義詞,思維只是意識的一小部分。如果沒有意識,思維將不復存在,但是意識的存在不需要思維。
開悟意味著超越思維,而不是下降到思維之下屬于動物或植物的層面。在開悟的狀態中,必要時你還是會運用你的思維,但是運用思維的方式會更為集中、更有效率。你主要為實際的目的而運用思維,但是你會從不自主的自我對話中解放出來,享有內在的寧靜。當你利用你的思維時,尤其當你需要一個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時,你會在思維和靜止之間、思維和無念之間徘徊。無念是有意識但沒有思維。只有在這種方式下,你才有可能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因為只有在這種方式下,思維才有真正的力量。當思維與意識失去聯系時,思維會快速地枯竭、變得病態和具有破壞性。
思維在本質上是一種求生的機器。攻擊、防范其他的思維,收集、儲藏和分析信息—這是它所擅長的,但是這些不具有創造性。所有真正的藝術家,不管他們是否知道,都是在無念的、內在寧靜的狀態下進行創作。
絕大部分人不具有創造性,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維,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維。
情緒是什么?我陷入情緒的時間比陷入思維的時間多。我這里所說的“思維”,不僅僅是指思考,還包括你的情緒以及所有無意識的心理—情緒反應模式。情緒在思維和身體的相遇處產生。它是身體對思維的反應—或者可以說,它是思維在身體上的反映。
你被你的思維、喜好、判斷以及分析控制得越多,也就是說你的觀察者意識越少的話,你的情緒能量的負荷就會越強,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如果你不能感受到你的情緒,或是切斷了與情緒的聯系,那么你最終會在純生理這一層面體驗到它們,它們會以生理問題或疾病的形式出現
你說情緒是思維在身體上的反映,但是有時這兩者之間也會發生分歧:當思維說“不”時,情緒可能會說“好”,或者反之。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你的思維,身體總是會給你一個真實的反映,所以請在你體內去看或是感受它。如果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分歧,那么思維永遠是說謊的一方,情緒則始終是真實的。這里所說的真實,并不是指你是誰的終極真理,而是你當時思維狀態的相對真實。
是的。你應該習慣這樣問自己:“此刻,我內在發生了什么事情?”這個問題將會把你引向正確的方向。但是,請不要進行分析,觀察就可以了。請將你的注意力集中于內在,并且去感覺情緒的能量。如果沒有情緒存在,那么請更深地去關注你身體的內在能量場。這就是進入本體的大門。
思維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反抗或消除這種情緒上的痛苦,這也是思維活動如此之多的原因。然而思維頂多也只能暫時地將痛苦掩蓋住。實際上,思維越是努力去擺脫這種痛苦,痛苦就會越深。思維永遠不會找到解決方案,它也不會讓你找到解決方案,因為它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請試想一下本身是縱火犯的警察頭目努力尋找縱火犯的情形。除非你停止從思維認同中獲取你的自我感,否則你將不會從痛苦中解放出來。只有停止思維認同,你的思維才會喪失它的力量,本體才會以你原來的本性顯露出來。
愛、喜悅與平和是深刻的本體狀態,或是內心與本體聯結時的三個方面。在這種狀態下,它們沒有對立,這是因為它們都源自于思維之外。但情緒則不同,它屬于二元思維的一部分,受制于對立法則。簡而言之,就是有好必有壞。所以在未開悟的、與大腦認同的狀態下,我們稱為“喜悅”的東西,只不過是痛苦和歡樂輪流交替時短暫的歡樂而已。歡樂總是衍生于你之外的事物,而喜悅是由內而生的。今天讓你歡樂的事情,明天可能會讓你痛苦,或者它將會離你而去,所以一旦失去它,你將會感到痛苦。而且,我們通常稱為“愛”的東西可能是一種短暫的歡樂和興奮,一種沉溺性的需求,可能瞬間就向其相反的方向發展。許多愛情在經歷起初的激情之后,會在愛與仇恨、吸引和攻擊之間徘徊。
歡樂總是衍生于你之外的事物,而喜悅是由內而生的。今天讓你歡樂的事情,明天可能會讓你痛苦,或者它將會離你而去,所以一旦失去它,你將會感到痛苦。
佛陀說人類的痛苦源于欲望或貪婪,如果你要擺脫痛苦,你就必須擺脫欲望。
每一次的歡樂或情緒的高漲在其內部都隱含著痛苦的種子:痛苦是這些歡樂的不可分割的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遲早會顯化出來。
你的痛苦有兩個層次:現在產生的痛苦和過去產生的、但現在仍遺留在你的思維和身體內的痛苦。停止創造當下的痛苦并且瓦解過去的痛苦—這是我下面將要談的內容。
第二章 意識:擺脫痛苦的途徑
沒有人能夠完全擺脫痛苦和悲哀。難道我們不應該學會與痛苦共存,而不是去擺脫痛苦嗎?人類的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沒有必要的。只要讓未被覺察的思維控制著你的生活,痛苦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
通常,當下所產生的痛苦都是源自對現狀某種形式的不接受、某種形式的無意識抗拒。從思維的層面來說,這種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從情緒的層面來說,它又以負面情緒的形式顯現。痛苦的程度取決于你對當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對思維的認同程度。思維通常否認當下,并試圖逃離當下。換句話說,你越是認同自己的思維,你就越感到痛苦。或者可以這樣說:你越是接受當下,你受的苦就越少,也越能從小我思維中解脫出來。
人類的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沒有必要的。只要讓未被覺察的思維控制著你的生活,痛苦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
有時當下時刻是令人無法接受的,令人痛苦的或者可怕的。
痛苦之身有兩種存在模式:休眠和活躍。當痛苦之身即將從休眠狀態中被激活時,即使是一個念頭或與你關系密切的人的一句不經意的話,都有可能激活它。痛苦之身害怕被你發現。它的生存取決于你對它無意識的認同,以及你面對內在痛苦時,那種無意識的害怕。
請保持臨在狀態,對痛苦保持關注,守衛你的內在空間。你需要充分地保持注意力,才能直接地觀察痛苦之身并感受它的力量。這樣,它就無法再控制你的思維了。
將注意力集中在你內心的感受上,了解到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別去想它,別讓你的感受變成大腦和思維,不要去判斷或分析它,別在其中尋找你自己的身份認同;保持臨在,繼續觀察你的內在;不僅要覺知到你情緒上的痛苦,更要覺察那個沉默的觀察者。這就是當下的力量,這就是你自己有意識的那種臨在的力量。然后,請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
如我先前所提到的,只要你認同于你的思維,你的小我就會控制你的生活。由于小我的虛幻本質(即使它有精密的防御機制),小我通常很脆弱,很沒有安全感。
一旦你不再認同你的思維,不管你是對還是錯,對于你的自我感覺來說都沒有區別,所以那種迫切希望勝過對方的欲望,以及深深地希望自己是正確的那種無意識狀態(其實是某種形式的暴力)將會消失。其實,所有的恐懼都是源自于小我對死亡、毀滅的恐懼。對于小我來說,死亡無處不在。我們在恐懼的兩極之間徘徊,一端是焦慮和害怕,另一端是隱約的不安和威脅感。人們通常會不由自主地去追求一種自我的滿足感和可供認同的事物,以便彌補他們內在感到的空虛。
只要這種小我思維控制著你的生活,你就不會真正得到安逸;即使你獲得了你所期望的東西,實現了你的理想,你還是不會處于平靜的狀態,即使有,也是短暫的。由于小我是一種衍生出來的自我感覺,所以它需要認同于外在事物。它需要不斷地被維護和喂養。最常見的自我認同與財產、工作、社會地位、名望、知識和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際關系、個人和家族歷史、宗教信仰、種族等其他集體認同有關。所有這些都不是真正的你。
深深地進入當下
在我開悟或變得完全有意識之前,我覺得我仍然需要更多地了解大腦工作的方式。不,你不需要。有關大腦的問題不能在大腦的層面中得到解決。一旦當你理解了基本的思維障礙后,你就沒必要再了解或理解太多。
你已經理解了無意識狀態的基本原理:思維認同。它創造了一個虛假的自我,也就是小我,而這個虛假的自我替代了你真正的自我。你真正的自我是根植于本體之中的。
小我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它感到自己很脆弱,容易受到威脅,所以它一直生活在一種恐懼和缺乏的狀態中。
我們似乎不可能從思維認同中解脫出來。我們都沉浸在思維之中。你怎能教魚學會飛翔呢?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請終結這種時間的幻象吧。時間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從思維中去除時間,思維就會停止—除非你選擇去運用它。
當你與思維認同時,你就陷入了時間的陷阱:你會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期待之中。這樣你的心思會完全被過去和未來占據,而不愿意接納當下時刻,并容許它存在。過去可以賦予你一個身份,而未來代表了解脫的希望或任何一種形式的滿足,因此你會強迫性地認同它們,但實際上這兩者都是幻象。
但是如果沒有時間感,我們將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呢?我們不會再有任何可追求的目標。我甚至不知道我是誰,因為過去造就了今天的我。我認為時間是非常珍貴的東西,我們需要學會善于利用它,而不是浪費它。
時間一點兒也不珍貴,因為它僅僅是一種幻象。
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發生在過去,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當下。也沒有任何事情會發生在未來,所有的事情都只發生在當下。
偉大的臨濟禪師為了把他的學生的注意力從時間中帶出來,經常豎起一根指頭慢慢地問道:“當下,缺什么?”這是一個不需要大腦就能回答的強有力的問題,目的是讓你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禪宗的傳統里還有一個類似的問題,那就是:“若非當下,何時?”
現在,你或許已經多少了解到了無時間狀態可以如何轉變你的感知。但是,光有體驗是遠遠不夠的,不管它是多么美好或深刻。我們所需要的和所關注的是意識層面的永久轉變。
如果想象的未來比現在更好,它會給你希望,或讓你愉悅地期待;如果它比現在更糟,會讓你焦慮—其實這兩者都是幻象。
保持臨在,隨時觀察你的思維、想法、情緒以及在各種情況下你的反應。請多關注自己對各種人、事、物的反應,至少像你關注讓你有反應的人或事情一樣。同時關注你的注意力是否常常跑到過去或未來之中。不要去判斷或分析你所觀察到的內容,就只是觀察你的想法,感受你的情緒,關注你的反應,而不要把它們變成個人問題。這樣你將會感覺到一些比你所有觀察到的更為有力量的東西:在思維背后,那個寧靜的、觀察的臨在本身—寧靜的觀察者。
思維認同給予了思維更多的能量,對思維的觀察卻能把能量撤回;思維認同創造了更多的時間,對思維的觀察卻能開啟無時間的領域。而這些從思維中撤回的能量就會轉變為臨在。一旦你感覺到臨在,你就能在實際生活中不需要時間的時候,更容易地從時間中解放出來,并更深地進入當下。這不會降低你利用時間—過去和未來—的能力,當你需要利用時間來完成實際事務時。這也不會降低你利用大腦的能力。實際上,它會加強大腦的能力。當你在用大腦時,它將會變得更為敏銳、更為集中。
你在做這種修煉時要保持警惕,這樣你就不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將鐘表時間轉變成心理時間。比如,你在過去犯了錯誤并在現在汲取了教訓,這樣你利用的就是鐘表時間。另一方面,如果你在心理上不斷地回憶你過去的錯誤,進行自我批評或感覺悔恨,這時你將錯誤融入了“我”以及“我的”之中:你將它變成了自我感覺的一部分,這時它就變成了心理時間。心理時間始終與錯誤的認同有關,不能寬恕意味著心理時間的沉重負擔。
如果決定未來的是你在當下時刻的意識質量,那么決定你意識質量的東西又是什么?是你臨在的程度。所以真正能夠發生變化以及瓦解過去的唯一地方,就是當下。焦慮、緊張、不安、壓力、煩惱—所有形式的恐懼,都是因為對未來過于關注而對當下關注不夠所引起的。
所有的消極心態都是由積累了心理時間以及對當下時刻的拒絕所引起的。焦慮、緊張、不安、壓力、煩惱—所有形式的恐懼,都是因為對未來過于關注而對當下關注不夠所引起的。愧疚、后悔、悲傷、怨恨、痛苦以及所有形式的不寬恕都是由過于關注過去而很少關注當下時刻引起的。
你是對的。你永遠無法“達到”這種狀態,因為你“已經”在那個時間點上了。那就是:現在!在時間中沒有救贖。你無法在未來被釋放,當下時刻才是你獲取自由的關鍵,所以你只有在當下才能解脫。
我不知道如何能在當下時刻獲得解脫。事實上,此刻我的生活真的很不快樂。這是事實,如果我努力說服我自己,讓自己認為事情不是像它看上去的那么糟糕,那我就是在自己騙自己。對我來說,當下時刻我非常不快樂;它完全不可能使我獲得解脫。支持我繼續生活下去的是未來改善的希望或可能性。
確實,我目前的生活情境是過去所發生事情的結果。不過,它仍然是我現在的狀態,而受困其中就是我不快樂的原因。
當你腦子里充滿問題時,新的事物或問題的解決方案就無法進入你的大腦。
你大腦中背負著100件你在未來將會或必須做的事情的重擔,卻沒有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現在就能做的事情上。在真正的緊急情況下,思維停止了;你完全臨在于當下,被一種更為有力的東西接管了。這就是許多普通人突然能夠做出令人難以置信的事的原因。
如果出現了你現在就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你的行動是產生于當下的覺知,那么它們就會很果斷,很清晰,并更有效。這種反應不是來源于你過去的思維模式,而是來源于對問題的直覺反應。在其他情況下,如果被時間限制的思維做出了反應,你就會發現:什么都不做,在當下歸于中心反而更有效。
我已經短暫地體驗了你所說的從思維和時間中解脫的狀態,但是過去和未來的力量如此強大,我不可能很長久地擺脫它們。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無法讓你感受到喜悅、自在和輕松,這并不意味著你需要改變你正在做的事情,你需要改變的是你做事的方式。
這是一個視角的問題。做和發生實際上是一個過程,因為你是一個有完全意識的人,你不能將這兩者分開。但是我們不能絕對地保證人類將會成功。這個過程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自動發生的。你的合作是這個過程的關鍵。然而當你仔細看時,你會發現這是意識演化過程中的量子跳躍,也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生存下去的唯一機會。
你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標準來判斷自己是否被心理時間所控制了。問自己:“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讓我感覺喜悅、自在和輕松呢?”如果不是,當下時刻就被時間控制了,并且生命因此被視為一個負擔或一種掙扎。
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無法讓你感受到喜悅、自在和輕松,這并不意味著你需要改變你正在做的事情,你需要改變的是你做事的方式。如何做事通常比做什么事更為重要。試試看,如果你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而不是放在通過做這件事所取得的結果上,會發生什么情況。請將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當下所發生的情況上。這意味著你同樣完全接受當下時刻的事實,因為你不可能在完全關注某事的同時又去抗拒它。
只要關注當下時刻,你所有的不快樂和掙扎將會消失,你的生活也會充滿喜悅和安逸。只要你以當下的覺知來采取行動,無論你做什么,它都會充滿美德、關懷和愛—即使是一個最為簡單的行動。
當你不再迫切地想逃離當下,本體的喜悅就會進入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之中。
在這種圓滿的狀態中,我們是否仍然還能或愿意追求外在的目標?
當然可以,但是你將不會去幻想未來有任何事情或任何人將會拯救你或使你開心。就你的生活情境而言,你可能還是需要得到或要求一些東西,因為這是一個有形有相的、有得有失的世界。而在更深的層次里,你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人了。當你能意識到這點時,在你所做的事情里將會有歡樂的能量。從心理時間中解放出來后,你將不再受恐懼、憤怒、不滿等的驅動而去追求你的目標,也不會因面對失敗的恐懼而變得消極。
當你更深的自我感是來自本體,而你也從心理需求的上癮癥中走出來時,無論是你的快樂或自我感都不取決于事情的結果,因此你可以說是從恐懼中解脫了!你不會在一個無常的世界中追求永恒,因為它是一個有形有相的、有得有失、有生有死的世界。你不會要求情境、狀況、地點或人物讓你快樂,然后如果它們未能達到你的要求你就痛苦。尊重每一件事,卻又不在乎這一切。身體形式有生和死,但是你意識到了處于形式之下的永恒的東西。你知道真理是不會受到威脅的。當這變為你的存在狀態時,你怎會不取得成功呢?你已經成功了。
第四章 思維逃避當下的策略
即便我完全接受“時間是一種幻象”這一觀點,那么這又會對我的生活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呢?我仍然必須生活在一個完全由時間控制的世界里。
從你在過去中尋找認同感的心理需要以及在未來尋找滿足的心理需要中解放出來。
從時間中解脫就是:從你在過去中尋找認同感的心理需要以及在未來尋找滿足的心理需要中解放出來。
你所謂的不同程度的無意識狀態是什么意思?
普通的無意識狀態指的是你認同于你的思考過程、情緒、反應、欲望和好惡。這是大部分人所處的正常狀態。
無意識、消極心態或暴力無法進入這種狀態或在它之內無法生存,就像黑暗無法在光線下生存一樣。
當你學會作為你的思維和情緒的觀察者時—這是臨在的重要部分—你可能會為你感受到的普通無意識的背景噪聲而大吃一驚,你也會意識到你的內在很少真正地感覺到自在與放松。在思維的層面,你可能會發現以判斷、不滿和心理投射等形式出現的內心抗拒,它使你遠離當下。在情緒的層面,你可能會發現大量的不安、壓力、煩悶或緊張。這些都是在思維的習慣性抗拒模式下產生的。
對當下時刻的抗拒與本體意識的喪失有密切的聯系。弗洛伊德同樣承認這種焦慮情緒的存在,在著作《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中,他談到了這一點。但是他并沒有認識到引發這種情緒的根本原因以及從它之中解放出來的可能性。這種情緒已經創造了一種非常不幸和極度暴力的文化,這不僅對它本身是一種威脅,而且對這個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威脅。
通過自我觀察來養成監控自己思維和情緒狀態的習慣。“此刻我很自在嗎?”你可以經常這樣問自己。或者你可以問:“此刻我內在發生了什么事?”請像你對外界發生的事情一樣地對你內心發生的事情保持興趣。如果你內在沒問題,外界才會正常順利。首要的是內在,其次才是外在。你不必立即回答這些問題。將你的注意力導向內在。觀察你的內心所發生的事情。你的大腦在創造什么樣的思維?你有何感覺?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體上。你有緊張的感覺嗎?一旦你發現了一些低度、不安的背景噪聲,請觀察你以何種方式回避、抗拒或否認生命來否定當下。人們有許多種方式來無意識地抗拒當下時刻。這里我可以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通過練習,你自我觀察的能力以及監控你內在狀態的力量將會得到加強。
你對于這種情況而產生的思想或情緒是否有理,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事實是,你正在抗拒本然。你將當下時刻看成敵人。你在你的內心和外界制造了不快樂和沖突。你的不快樂不僅污染了你的內心世界和你周圍人的內心世界,而且還污染了與你不可分割的人類集體的精神。我們這個地球的污染只不過是內心污染的外在投射:上百萬個無意識的人沒有為他們的內心世界擔負起責任。
停下你正在做的事情,與相關的人談話,全面地表達你的感受,或者擺脫由你思維所創造的消極觀點,因為你的負面思維除了加強你虛假的自我感之外不會有任何好處。承認它的無益處是非常重要的。消極的心態絕對不是處理任何情況的最好方式。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它讓你陷入它的陷阱并阻止真實的變化。任何在消極能量之下所做的事情都會被它所污染,并且會創造更多的痛苦、更多的不幸。尤有甚之,任何消極的內心狀態都是具有傳染性的:不快樂比疾病的傳播速度更快、更容易。通過共鳴原則,它會在其他人身上引發潛在的消極心態,除非他們具有免疫能力—高度的意識。
依你的建議,我們應該如何擺脫這種消極的心態?
就是丟掉!你是如何丟掉在手中燃燒的煤炭的?你是如何丟掉身上沉重而無用的包袱的?如果你認識到你不想再遭受痛苦的折磨或背負沉重的負擔,這時你就可以放下它們了。深層的無意識狀態(如痛苦之身)或其他深度的痛苦(如喪失所愛之人),通常只有當你接納并保持持續關注,即保持你的臨在意識之光時,才能得到改變。另一方面,一旦你意識到你不再需要這些無意識模式,意識到你還可以有其他選擇,而不一定要受制于一些條件反射,你就可以輕松擺脫這種無意識了。所有這些意味著你有能力獲取當下的力量。離開它,你就沒有選擇了。
如果你稱一些情緒為消極的,如你先前所解釋的,你不是創造了一個判斷好與壞的二元對立嗎?
不。當你的思維將當下時刻判定為壞的時候,這個極性就已經被創造了;然后這種判斷就引發了消極的情緒。但是如果你說有些情緒是消極的,那么你的意思是說它們不應該存在,我們不應該有這些情緒嗎?我對此的理解是我們應該允許自己擁有任何情緒,而不是判斷它們的好與壞,或者我們不應該擁有它們。我們感到怨恨、憤怒、郁悶等都是可以的—否則我們將會陷入壓抑狀態,我們的內心就會有沖突或是否定。任何事情都應該順其自然。
過去是否占據了你大部分的注意力?你是否經常正面地或負面地談論或思考著過去呢?這些過去是你曾經取得的偉大成就、你的冒險經歷、你的受害經歷,還是別人對你做的可怕的事情或你對別人做的可怕的事情?你的思維過程創造了愧疚、驕傲、怨恨、憤怒、遺憾還是自憐呢?這樣,你不僅加強了那種虛假的自我感,而且還通過在心理上不斷積累過去,加速了你身體的老化。通過觀察你周圍的那些從過去不能自拔的人來證實這一點吧!就讓過去消失吧,你并不需要它。只有在過去與現在有絕對關聯時才去引用它。充分地感受當下的力量以及本體的完整性。感受你的臨在吧。壓力的產生是由于你在“這里”卻想到“那里”去,或你在當下卻想去未來。這是一種讓內在分裂的方式。
你的目標是否占據了你大部分的注意力而讓你把當下當成達到未來目的的一種手段?它是否奪走了你所做的事情本應帶給你的歡樂?
所以請放棄“等待”這種思維狀態。當你察覺到自己陷入了等待之中時,請迅速撤離,轉而進入當下時刻。如果你身處當下時刻,你就不會需要等待任何事情。所以當下次有人對你說:“對不起,讓你久等了。”你可以這樣來回答:“沒關系,我沒有在等待。我僅僅是站在這里自得其樂—享受我自己內心的喜悅而已。
人們總是用一生來等待開始新的生活,這是很常見的現象。
上述的只是幾種普通無意識地拒絕當下時刻的習慣性思維。它們很容易被忽視,因為它們占據著你正常生活中的大部分空間,已經成為一個永不滿足的背景噪聲了。但是,你對你內心的思維—情緒觀察得越多,你就會越容易了解到你何時會陷入過去和未來之中,也就是無意識的狀態,而可以從時間的幻夢中進入當下。但是,請注意:這種基于思維認同的虛假和不幸的自我是需要時間而生存的。它知道當下是它的克星,所以感覺受到極大的威脅。它將會盡它最大的努力將你帶離當下,讓你陷入時間之中。
設定目標并努力去實現目標本身并沒有錯,錯誤的是你將它看成是你對生命和對本體的感受的替代品。
我能理解你所說的真理,但是我認為我們仍然必須在生命的旅程中有一些目標,否則我們就會毫無目的地漂流。但是目標意味著未來,不是嗎?我們應該如何將目標與活在當下相協調?、
我們達到外在目的很重要嗎?世俗的成功或失敗重要嗎?
它的重要性在于你能不能了解自己的內在目的。外在目的就像一個游戲,你可能會不斷地去玩,因為你喜歡它。但在你外在目的完全失敗的同時,你的內在目的有可能取得成功。反之,更常見的是外在很富裕,內心卻很貧乏。或者如耶穌所說:“贏了全世界,卻丟了靈魂。”當然,最終所有的外在目的遲早都會失敗,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它們受萬物的無常規律的限制。外在的目的不會給你持久的滿足,越早意識到這一點對你來說越有利。當你看到了你外在目標的限制時,你就會放棄你的那種不現實的期待—期待它會使你開心—而你也能讓它屈從于你的內在目的了。
什么是當下的力量?
它是你臨在的力量,是你從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的意識。
所以,請你在當下時刻中處理過去。對過去的注意力越集中,你越能賦予它更多的能量,也就越有可能從它身上創造出一個“自我”。請你別誤解了:注意力是重要的,但不是對過去的關注。請關注你的當下,你當下的行為、反應、情感、思維、情緒、恐懼和欲望。過去存在于你心中。如果你能夠在當下時刻觀察所有的這些事情,不帶批判,不加分析,那你就是以當下的力量處理過去,并且將它化解。回到過去,你不會找到你自己,但是,通過進入當下,你可以。
回到過去,你不會找到你自己,但是,通過進入當下,你可以。
難道我們了解過去不是有助于了解我們做事的原因,了解我們做出反應的方式嗎?或者為什么我們會無意識地在人際關系中制造一些戲碼和特殊的模式?
隨著你對當下的事實變得更有意識,你可能會突然洞察到你某些行為方式,比如,為什么你愛情關系的發展會遵循一定的模式,并且你可能會記得過去發生的事情或把它們看得更清楚。這當然很好,很有用處,但是,這不是關鍵。關鍵的是你當下臨在的意識。它會化解過去。它是一個轉化的媒介。所以不要試著理解過去,只要盡可能地感受當下時刻就好了。過去不會在你的臨在中生存,它只會生存在你意識缺席的狀態中。
第五章 臨在狀態
開悟的愛情關系
我一直以為,真正的開悟需要通過男女之間的真正愛情才會實現,否則是不可能的。難道我們不是因為這樣才再次變成一個整體的嗎?除非這種情況發生,不然一個人的生命怎么會得到滿足呢?
大部分人追求肉體上的歡愉或者各種形式的心理滿足,因為他們相信這些事情會使他們幸福或者會將他們從恐懼或匱乏的感覺中解放出來。幸福可以被視為一種源于肉體享樂的富有活力的感覺,或者是一種源于某種心理滿足的更為安全、更為圓滿的自我感覺。這就是從不滿足或匱乏感中去尋找拯救。不變的是,他們所獲取的任何滿足都是短暫的,都遠離了此時此地。“當我獲得了這個或從那個中解放出來時,我就好了。”這創造了在未來可以獲得拯救的幻象,是一種無意識的思維。
真正的拯救是一種自由狀態—從恐懼、痛苦、匱乏和不滿的感覺中解脫,從所有的欲望需求、占據和依賴中解放出來。
然后這種關系可能會在愛與恨的兩極之間徘徊一陣,可以是幾分鐘、幾個月或者幾年。愛給予你的痛苦就像給予你的歡樂一樣多。
我們都傾向于把愛情存在的障礙歸因于愛情關系的消極面;同樣,你也可能把障礙的產生歸因于你的伴侶,而不是你自己。它可以有多種表現方式:占有、嫉妒、控制、被動、無言的怨恨、好勝、冷漠、情感需求、操縱、爭論、批評、判斷、責備、攻擊、憤怒、對過去父母加諸的傷害無意識的報復、暴怒和身體暴力等。
在積極的一面,你與你的伴侶相愛。一開始,這是一種深深的滿足狀態。你感到充滿活力。你的存在突然變得有意義起來,因為有人想念你,需要你,使你變得特殊,對對方來說也是一樣。當你們在一起的時候,你感覺很圓滿。這種感覺變得如此強烈,以至于世界上的其他任何東西都變得沒有意義起來。
然而,你可能還會注意到,在這種強烈的感覺中,有需要和依賴的成分。你們相互吸引,相互迷戀。他或她就像藥物一樣讓你上癮。當擁有這種藥物時,你會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而對方如果有離開你的可能或你有這種想法時,你就會嫉妒,企圖通過要挾、責備或指控來操縱一切,這源自于你對失去的恐懼。如果對方真的離開了你,這可能會導致你最為強烈的敵意或最為深刻的痛苦和絕望。這時,愛又在哪里?愛會在瞬間就轉向它的對立面嗎?當初的那些是愛,還是上了癮的控制和依賴呢?
我們為什么會對其他人沉溺上癮呢?
浪漫的愛情關系為什么是這種強烈的、廣受歡迎的體驗呢?原因在于它似乎可以使人從深層的恐懼、需求、匱乏和不圓滿的狀態中解放出來。這種狀態是人類尚未得到拯救的、未開悟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人類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因素。
所有沉溺上癮都源自于你無意識地拒絕去面對和經歷痛苦。每一次上癮癥都始于痛苦,又以痛苦收場。
所有沉溺上癮都源自于你無意識地拒絕去面對和經歷痛苦。每一次上癮癥都始于痛苦,又以痛苦收場。無論你上癮的是什么—酒精、食物、合法的或非法的藥物,或者一個人—你都是在用它們來掩蓋你的痛苦。這就是為什么在開始的激情過后,在愛情關系中總留下那么多的不快樂和痛苦。關系本身不會造成痛苦和不快樂,它們只是將已經在你內在的痛苦和不快樂引發出來。每一次沉溺上癮都是這樣的。當上癮和沉溺無法再滿足你的時候,你的痛苦就會比以前更為強烈。
可以。請將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當下時刻,這會使你更多地感受臨在并加強你的存在感。不管你是一個人生活還是與你的伴侶一起生活,這都是關鍵點。為了使愛情之花盛開,你的臨在之光需要足夠強大,這樣你就不會再被思維和痛苦之身所控制,而誤以為它們就是你了。將你自己看成是思考者之下的本體,心理噪聲之下的寧靜,痛苦之下的愛和歡樂,這就是自由、拯救和開悟。為了從痛苦之身中解放出來,你需要將臨在帶進痛苦之中,從而改變痛苦。為了從思維中解放出來,你需要變成你思維和行為的沉默的觀察者,尤其是觀察你思維的重復模式和小我所扮演的角色。
如果我們不投注自我感到思維中,思維就會失去它的強迫性—強迫性的批判,進而拒絕接納事實,并創造沖突、戲劇性事件和新的痛苦。事實上,當你通過接受事實而讓批判停止時,你就從你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了。你就已經為愛、喜悅、和平創造了空間。首先,停止批判你自己,然后,停止批判你的伴侶。愛情最偉大的催化劑就是完全接受你伴侶的一切,而不是去批判或以任何方式去改變他或她。這樣,你就立即超越了小我。所有的思維游戲和沉溺依賴都將消失。再也沒有受害者和加害者,也沒有原告和被告。這同樣是所有相互依賴的終結,不需要在彼此的無意識模式中糾纏不清。這樣,在愛里,你們要么分開,要么一起更深入地進入當下時刻,進入本體。簡單吧?是的,就這么簡單。
愛情最偉大的催化劑就是完全接受你伴侶的一切,而不是去批判或以任何方式去改變他或她。
愛是一種本體的狀態。你的愛不在你身外,你的愛在你之內。你永遠不會失去它,它也不會離開你。愛不需要依賴一個人、一個外在的形式才能存在。在你臨在的定靜中,你可以感覺到你的無形式和無時間的本質,就是賦予你肉體生命的那個未顯化狀態。這樣,你就能感覺到在其他人和其他生物內的相同深度的生命。你的觀察超越了形式和分離的屏障。這就是合一的體現。這就是愛。
你的愛不在你身外,你的愛在你之內。你永遠不會失去它,它也不會離開你。愛不需要依賴一個人、一個外在的形式才能存在。
每一個危機不僅代表著危險,也蘊藏著機會。
承認和接受這些事實,也會使你從中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放。比如說,當你覺知你們的關系不和諧并承認這種不和諧時,通過你的覺知,新的因素就會產生,而這種不和諧關系也會隨之改變。當你覺知你自己變得不平和時,這份覺知就會創造出一個寧靜空間,它用愛和溫柔圍繞著這些不平和,從而將你的不平和轉變成平靜。只要涉及內在的轉變,你是無法去“做”什么的。你不能改變你自己,當然也不能改變你的伴侶或其他人。你所能做的就是為這種變化創造一個空間,讓變化得以發生,并讓恩典與愛進入。
所以,無論何時當你們的關系不和諧時,無論何時這種不和諧關系將你和你伴侶的“瘋狂”帶出來的時候,請你覺得欣慰,因為無意識的東西已經被帶進光中了。這就是拯救的機會。無論何時,保持對當下這一刻的覺知,尤其是對你內心狀態的覺知。如果你憤怒,請感知你的憤怒。如果你嫉妒,防衛心重,好爭論,好勝,你的內在孩童需要關愛或任何一種情緒痛苦—無論是什么,請承認那一刻的事實,掌握那一份覺知。如果你觀察到了你伴侶的無意識行為,請用你的愛去承認這個事實,這樣你就不會對它做出反應。無意識和覺知無法長久共存—即使這種覺知只來自于另一方,而非做出無意識行為的那一方。處于敵意和攻擊底層的能量形式,對愛的臨在是無法容忍的。如果你對你伴侶的所有無意識行為都做出反應,你自己就會變得無意識,但是如果你能記得去覺知你的反應,你就不會迷失。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愛情關系不是用來使你快樂或滿足的,如果你仍想通過愛情關系來獲得拯救的話,那你將會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挫折。但是如果你能承認愛情關系不是為了讓你更幸福,而是讓你更有意識,那么這種關系反而會為你提供拯救機會。你也會與更高意識相結合,而這更高的意識正是想通過你而來到這個世界。對于那些保持陳舊意識模式的人來說,他們將會經歷更多的痛苦、暴力、迷惑和瘋狂。
愛情關系不是用來使你快樂或滿足的,如果你仍想通過愛情關系來獲得拯救的話,那你將會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挫折。
如你所建議的,我想,在愛情關系中靈修,需要兩個人一起來做吧。比如,我的伴侶仍然表現出嫉妒和控制的舊模式。我已經多次向他指出這個問題了,可他就是看不到。
你的開悟不需要去等待這個世界變得明智,或別人變得有意識。不要相互指責對方的無意識行為。
你需要多少人才能把你的生活變成靈修的實踐呢?如果你的伴侶不合作,請不要介意。明智,即意識,只有通過你才能來到這個世界上。你的開悟不需要去等待這個世界變得明智,或別人變得有意識。不要相互指責對方的無意識行為。從你開始爭論的那一刻起,你就開始認同你的心理觀點,并且你不僅在為這種心理觀點辯護,而且還在為你的自我感辯護。這時,小我就占了主導地位,你就變得無意識了。當然,有時你可以指正伴侶的行為,但如果你非常警惕,非常有意識,你就可以這樣做的同時,不受小我的干擾—不帶責備、控訴或好勝心。
當你的伴侶做出無意識的行為時,請放下所有的批判。批判不是將某人的本質與他的無意識行為混淆起來,就是將你自己的無意識投射在別人身上,并錯誤地認為這就是他們的本來面目。放下批判并不是指你沒有認識到障礙和無意識行為。它是指,承認無意識行為而不對其做出反應或判斷。這樣,你可以完全地從反應中解放出來,或是做出反應,但完全保持覺知。這個覺知創造了一個空間。在其中,你可以觀察到自己的反應,并且允許其存在。你不是與黑暗作戰,而是將光亮帶進黑暗之中。不是向幻象做出反應,而是在發現幻象的同時洞察它。帶著覺知就會為愛的存在創造一個明凈的空間,同時讓所有的事情和所有的人保持其本來面目。這是最好的轉化的催化劑。如果你這么做,你的伴侶也無法再無意識地和你共處了。
如果你們倆都同意在你們的愛情關系中靈修,那再好不過了。這樣你們的各種想法和情感反應一產生,你們就能相互傾訴和表達,這樣就不會創造一個讓未表達出的或未承認的情感或怨恨發展的時間間隙。學會在不責備對方的情況下表達你的感受,學會用一種開放的、非防御性的方式傾聽你伴侶說話。請保持臨在。責備、防御、攻擊—所有用來加強或保護小我或滿足小我需求的方式在此將會變得多余。給別人和你自己一些空間,這一點非常關鍵。沒有這個空間,愛情之花不會盛開。當你去除了破壞愛情關系的兩個因素之后,痛苦之身被改變,你也不再認同你的思維和心理立場,并且當你的伴侶也這樣做時,你們就會體驗到愛情關系的快樂。你們不再反映彼此的痛苦和無意識,不再滿足你們相互的上癮的小我需求,而是反映彼此內在深層的愛。那份愛來自于你與萬物合一的了然,這就是沒有對立面的愛。
學會在不責備對方的情況下表達你的感受,學會用一種開放的、非防御性的方式傾聽你伴侶說話。
當你從思維和痛苦之身中解放出來,而你的伴侶卻沒有時,這將會有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個挑戰不是你的而是他的。與一個開悟的人相處并不容易,小我會很容易地發現它面臨巨大的威脅。記住,小我需要問題、沖突和“敵人”來強化它身份賴以生存的孤立感。跟開悟的伴侶在一起,未開悟的那一方的思維會深深受挫,因為沒有東西來抵抗它們,也就是說它們會變得脆弱,并且還有全部瓦解的危險,從而導致了小我的喪失。痛苦之身需要反饋,但是卻又得不到,它對爭論、戲劇性事件和沖突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但是請注意,那些遲鈍的、冷漠的、無同情心的、沒有感情的人可能會努力讓別人相信他們已經開悟了,或者他們至少會說他們沒有錯,是他們伴侶的錯。這種情況發生在男人身上多過女人。他們可能會將他們的伴侶看成是不理性的或情緒化的。如果你能感受得到自己的情緒,就離你的內在身體不遠了。但如果你主要是認同你的思維,這種距離就比較大了。在你進入內在身體之前,你需要將意識帶進你的情緒之中。
如果在你身上沒有愛和歡樂的散發,沒有對萬物的臨在和敞開的話,你就沒有開悟。判斷是否開悟的另外一個方法是,看一個人在困難或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或當事情出錯時如何行事。如果你的開悟是小我的自我幻象,那么你的生命很快就會為你帶來一些挑戰,這些挑戰將會讓你的無意識以任何一種形式的痛苦展現出來,如恐懼、憤怒、防御、批判、抑郁等。如果你處于愛情關系中,你面臨的許多挑戰將會通過你的伴侶出現。比如,一個女人可能會受到這樣的挑戰:她的伴侶完全生活在思維中,并對她無動于衷。她還可能會受到這樣的挑戰:他無法傾聽她說話,不給她空間和關注。在愛情關系中,愛的缺乏更容易被女性感受到,這將會引發女人的痛苦之身。通過痛苦之身,女人可能會攻擊她的伴侶—責備、批評、討公道等。反過來這又變成了他的挑戰。為了防止她痛苦之身的攻擊—他覺得是毫無理由的,因為他需要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并為之辯護,他將會更深地認同他的心理立場,從而最終引發他自己的痛苦之身。當兩方都被自己痛苦之身所控制時,一種無意識的情感暴力、野蠻攻擊和反擊就出現了。直到兩個痛苦之身發泄夠了而進入休眠狀態時,這種情況才會平息。
這只是無數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之一。有關無意識被帶入男女關系的事件已經寫了很多,并且將來還會有更多這方面的著作。但是,如我剛才所說的,一旦你認識到了這種障礙的根本原因,你就不需要探索它的各種表現方式。
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我剛才描述的情形。實際上,每一個挑戰中都隱含著一個拯救機會。在問題發生的每一個階段,你都可以從無意識中解放出來。比如,女人的敵意可以讓男人警覺,從而讓他走出自己的思維認同狀態,進入當下時刻,而不是進一步認同思維或變得更為無意識。女人可以選擇不成為痛苦之身,而在自己身上觀察情緒上的痛苦,因此獲取當下的力量并轉化痛苦。這可以防止她強制性地、自動化地將痛苦向外投射。然后,她應該向她的伴侶表達她的感受。當然,我們不能保證他會傾聽她的痛苦,但是這給了他一個變得有意識的機會,可以打破原來那種陳舊的思維模式。如果女人錯過了這個機會,男人就應該觀察他自己對她的痛苦所產生的心理—情緒反應,觀察他的防衛心而不是做出反應。然后,他應該觀察自己被引發的痛苦之身,并將意識帶入他的情緒之中。這樣,一個純意識的寧靜空間就會出現—那個寧靜的、覺知的觀察者。這種覺知不會否認痛苦但會超越它。它允許痛苦的存在并同時轉化痛苦。它接受每一件事情并轉化每一件事情。這樣,這扇大門就會為她開啟,通過這扇大門,她就能輕易地與他一起共同進入那個純意識的寧靜空間。
女人可以選擇不成為痛苦之身,而在自己身上觀察情緒上的痛苦,因此獲取當下的力量并轉化痛苦。
開悟的障礙對于男人和女人來說是一樣的嗎?
為了超越思維,并與存在的現實重新接觸,我們需要各種不同的素質:臣服,不批判,接受生命而不是抗拒生命,溫柔地擁抱萬物。所有這些素質都更加貼近女性原則。思維能量是很堅固、很剛硬的,本體能量則柔和而謙讓,但是最終,本體能量比思維能量更強有力。思維掌控我們的文明,然而本體卻控制我們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甚至超乎地球上的生命。本體具有很強的智能,它的有形表現就是我們的物質世界。雖然女人本能地更加貼近本體,但是男人同樣能在他們內在接觸到本體。
現在,絕大部分男人和女人仍然被他們的思維所控制:認同于思考者和痛苦之身。這當然是阻止開悟和真愛綻放的障礙。一個普遍的規則是,男人最大的障礙是思維,女人最大的障礙是痛苦之身,雖然在極少數個別的情況下,相反的情況也成立,或兩種情況相同。
我們需要各種不同的素質:臣服,不批判,接受生命而不是抗拒生命,溫柔地擁抱萬物。
總結
- 上一篇: 【PPP-RTK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张
- 下一篇: 淘宝、天猫、1688、京东等25个平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