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爱恋,父母当然要出手1:分清迷恋与真爱
如果您有10到18歲的孩子,請關注我!養育青春期孩子遇到的各種問題,我會逐一地詳細分析與支招。
序
故事一:
“春風再美也比不過她的笑,和她對望時,彼此眼角眉梢都是愛;想到她,我心里就暖洋洋的;在一起,即使只是各自看書,我們也特別地開心。”
故事二:
“高一,愛上了轉學來的他,找各種機會和他聊天,故意請教他數學題。高二時,我雖然很喜歡文科,但是也跟著他留在了理科班。他早知道我對他的好感,但是表現得若即若離。”
如果你的孩子遇到故事里的情況,你該如何面對他(她)的情感?
相比青春期孩子成長路上可能引爆的各種地雷,父母的態度也許比地雷本身更加具有殺傷性。
未成年的孩子的愛戀,父母一棒子打死或者全然地放手,都是不妥當的。在我們出手干預之前,首先需要分清楚孩子情感的性質:
若是健康的真愛,我們干預的思路是:做好顧問的角色,促進孩子情感成熟、學業進步等多方面的成長;
若是不健康的迷戀,我們的思路就變成了:讓孩子盡快從迷戀中清醒過來,并通過這次陷入迷戀的經歷幫助孩子成長。
所以,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愛戀,家長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區分真愛和迷戀。
一、從理論上區分真愛與迷戀。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伯格(R.sternberg) 提出過著名的“愛情三角形理論”,他認為,愛情是由三個因素組成的三角形:1. 親密(重視彼此)2. 激情(魅力與性吸引)3. 承諾(決定發展穩定的關系)。
真愛,也就是“愛情三角形理論”里面定義的最理想的愛情,它包括了親密(重視彼此)、激情(魅力與性吸引)和承諾(決定發展穩定的關系)三個部分,而且三個部分的比例都大致相等。
迷戀,只包括了“愛情三角形理論”的一個角,迷戀只有激情(魅力與性吸引)的部分。所以,迷戀缺乏溫暖的親密關系,缺乏彼此理性的承諾。
僅僅從理論上區分真愛和迷戀,估計很多朋友會覺得抽象。我們再從現實情形的角度來看看“青春期孩子的真愛和迷戀有哪些差別”,以幫助朋友們更好地做出判斷。
二、現實情形下區分真愛和迷戀。
1. 真愛大多數是相互的,共同付出的,而迷戀常常是單方面付出很多。
在開篇提到的“故事二”中,女生為了男孩放棄了喜歡的文科,留在了理科班,而對方卻是若即若離。這個女生就是“單方面付出很多”的情況。
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甘當“備胎”的少年,鞍前馬后,癡癡地等待著機會地到來;
表白被拒的少女,每天依舊幻想著對方回心轉意,把對方的一顰一笑都賦予各種意義來反復地體會。
戀愛中的一方,掏心掏肺,各種討好,意亂情迷;而戀人卻是云淡風輕,自我中心。
這種單方面付出很多的情況,對方就如同皎潔美麗的月亮,陷入迷戀的人只能守著“白月光”清冷的光輝,對方的心卻是無法觸及的遙遠。這并不是真愛的關系,而是一種陷入主觀的迷戀。
真愛的雙方,彼此間沒有這么辛苦和委屈,因為雙方是“兩情相悅”,“情投意合”的。真愛的雙方自然而然地都樂意為對方付出,而且愿意在一起去做很多事情。
拿我自己的感受舉個例子吧:我本來有點樹懶的特質,平時是“能夠坐著絕不站著,能夠躺著絕不坐著”。可是,和老公談戀愛的時候,我們經常散步聊天,一走可以是幾個小時,很多騎自行車都嫌遠的距離,常常在我們談笑間就走過去了。我當時還開玩笑地得出結論:“如果兩個人,可以一起走長路而忘累,那么應該就是真愛了。”
真愛,是被對方吸引,而且雙方都重視彼此,有著親密的關系,有著對彼此理性的承諾。
迷戀,是被對方吸引,然后,常常是一場“獨角戲”。
2.?真愛時,對對方的評價較全面且穩定;迷戀時,對對方的評價常片面且波動。
“愛與迷戀有什么區別?簡要地說,迷戀他人往往缺乏根基,而且常常是基于非常表面的理由,比如:你認為某個人長得帥,或者是覺得他非常有趣。真愛是相互的——你們彼此互相了解,并花時間相處。那感覺好極了,就像命中注定你要在一起一樣。” 【英】 埃莉諾.格林伍德 《嗨!青春期》
我們可以向戀愛者提問一個問題來區分真愛與迷戀:“你了解他的缺點嗎?”
如果回答是:“我了解他的缺點,也質疑過我們是否真適合,但是結果是,我對他的感情并沒有因為他的缺點而減少。”那么,這是較成熟穩定的真愛。
如果回答是:“我不太了解他的缺點”,“我覺得他簡直完美!”“他有什么缺點都不會影響我對他不變的愛。”這就是需要引起警惕的迷戀。
這樣的迷戀者,他們對于所愛慕的對象缺乏真正的了解,只是愛著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的形象。當發生一些和他們心目中形象相違背的事情時,他們對迷戀的人感情就會大幅波動。
再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初中有段時間,有一個高年級帥哥經常走過我們班附近,某次多看了他兩眼后,我就莫名地有點喜歡。我們一句話都沒有說過,但我主觀地在他的身上加上了很多我喜歡的特質,比如認真和誠實。這些美好的形象越編織我越喜歡,覺得他是校園里最好看的風景。
不久,全校期中考試結束了,大家走出教學樓的時候,他和一個朋友正好走在我的背后。“剛才考試我偷翻書抄得很爽!”他對朋友說。就這一句話,我再也無法對他產生好感,甚至想起他就只覺得惡心。更神奇的是,當我看到他,再也不覺得他帥了,反而覺得很油膩。
真愛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發生的關系,而迷戀是人與自己內心幻象之間的關系。
3.?真愛和迷戀帶給當事人的感受不同。
用愛情三角理論,進一步解釋愛情的三個組成因素的內涵:
“激情”指一種情緒上的著迷,個人外表的和內在的魅力是影響激情的重要因素。
“親密”指的是兩個人心理上互相喜歡的感覺,包括對愛人的贊賞、照顧愛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內心的溝通。
“承諾”主要指個人內心或口頭對愛的預期,是愛情中最理性的成份。
a. 迷戀帶給人是激情與喝酒上頭的感覺,并可能在同一個人身上出現兩種極端的感情。
迷戀者,他們認為對方有強烈的吸引力,但他們對對方了解不深入,更沒有承諾和未來。
迷戀帶給當事人的感受,像是喝酒上頭的感覺。我們常說的“被感情沖昏了頭”,就在非常形象地描述迷戀者的狀態。
因為迷戀時缺少理智,之后回顧這段關系,也常會有羞恥或后悔等負面情緒。比如,我發現了帥哥的抄襲行為后,就懊惱過自己居然喜歡過那么華而不實的男生。
極端情況下,深深陷入迷戀的青春期孩子,可能會去破壞對方的生活,或者傷害對方;還可能發生自殘自傷的行為。
新聞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一初中男生向心儀的女生表白,遭到了拒絕,他并不放棄。后來,女生交了別的男朋友,之前被拒的男生就因愛生恨,在女孩的回家路上,拿酒瓶把女孩砸得頭破血流。
b. 真愛帶給人的感受是溫暖、熱烈又冷靜。
組成真愛的三個分量相似的因素,激情是“熱烈”的,親密是“溫暖”的,而承諾是“冷靜”的。
兩個人除了熱烈地彼此吸引;他們互相的欣賞、照顧、交流,讓他們的內心溫暖;對彼此感情的承諾與思考,又帶給身心以踏實的感受。
真愛過的人,即使分手了,回憶起對方,在遺憾和傷心之下,總會有溫暖留在心底。這就是真愛的美好留給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受。所以分手后,真愛者也不容易做傷害自己和對方的事情。
真愛過的人,嘗過的真愛的味道,在真愛中得到的愛的能力和愛的體驗,這些會進入他們的生命。在未來即使分開,他們也會懂得去愛自己、和愛他人。
我們身邊的成人,有不少在青春期經歷過部分的真愛,他們對過往的戀人心懷感恩,更清晰地知道未來需要尋找怎樣的愛人,對如何去處理兩性的親密關系也更加成熟。這,又何嘗不是青春期真愛留下的禮物。
迷戀如同喝酒上頭,而真愛是讓人心中溫暖,身心踏實。
三、父母對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引導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學會了區分真愛與迷戀后,再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就不會一味的打壓或者放任不管了。我們要去分辨孩子的情感,是真愛,是迷戀,還是兼而有之?
1. 如果孩子的情感幾乎達到了真愛的境界
很多成人的愛情都無法達到真愛的境界。如果你孩子的戀愛呈現的是真愛的狀態,他們把迷戀、親密和承諾平衡得非常好,那么首先要贊美一下你對孩子的養育。在孩子的童年,你一定給了他(她)恰當的愛,才會讓他們在青春期初次嘗試戀愛時,就能發展出成熟的真愛。
你需要做的,是放寬心,和孩子做朋友,去聽聽他們對感情、學業、和生活中其它事情的安排,適當地給出自己的建議。
2.?如果孩子陷入的是純粹的迷戀
即使孩子陷入的是純粹的迷戀,也要分程度來區別地對待。
迷戀程度輕的,可以不去干預,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保持觀望。也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什么是真愛,讓孩子去對比一下自己的感情,看到其中不理性的部分。
專門研究單相思問題的英國心理學家弗曼斯特研究指出:單相思比戀愛更加常見,男性多于女性,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單相思大多數持續的時間短暫,平均每次持續時間為三十多天。
持續時間短的迷戀,程度一般都比較輕。比如之前提到的例子:我突然喜歡高年級帥哥,我卻對他一無所知,這種好感是一種迷戀。但是這種迷戀的程度很輕,只是一些心底的牽掛和甜蜜的幻想,并沒有影響我的學習和生活。后來,也因為他與我預期不一致的表現,這種好感很快就消失了。
程度重的迷戀,已經對孩子的學業、人際關系、和身體健康等造成了不良影響,家長就需要出手去做適當的干預了。
更嚴重的情況:如果孩子已經出現自殘自傷,或者打算傷害對方的意圖,父母更是要及時出手干預。
3.?孩子的情感里,真愛與迷戀兼而有之
青春期孩子性的迅速發育、心理的不成熟和神經系統的不完善,讓他們很難達到完全真愛的境界。他們即使彼此相愛,真誠而親密,但還是常常會沖動有余,理智不足。因此,他們的戀愛通常是真愛和迷戀兼而有之的。
舉個例子:
年級成績排名第一的初中女孩,在一個同班男生猛烈地追求下墜入了愛河。兩人如膠似漆,女孩的成績一路下滑到了年級排名八十左右,而且還因為和男生在晚自習后不回宿舍,偷偷在教室里面約會,被學校發現了要記過處分。
這段感情里,他們兩情相悅,彼此有一定的了解,這是真愛的特點。但是他們的感情體現出的很強的激情和很少的理智,他們是“被感情沖昏了頭”的迷戀的狀態,這導致女生學業快速下滑,導致了他們很不恰當的違紀行為。
對于這種真愛和迷戀兼而有之的情感,父母如果只是看到其負面影響,就對孩子的戀情進行打壓,這樣的效果常常會適得其反,會導致戀人的關系更加牢固,他們的愛戀更加熱烈。
莎士比亞說過,“愛情的烈焰,越是遏制,它越是燒得厲害”。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如果父母選擇放任不管,那么因為青春期孩子其生理和心理發育的局限,他們很可能會為戀情付出巨大的代價。比如:影響學業,影響生活,影響未來的戀愛與人生。
這種不成熟的戀情,其實是非常地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引導。父母恰當的引導,會幫助孩子減少盲目與沖動,增加他們感情中共同進步和更加理智的部分。如果父母能夠有效地干預,不管他們的選擇是繼續發展戀情還是分開,孩子都更可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結尾
我們來一起回顧一下吧:父母對青春期孩子所有的愛戀都采取抵制或是放任的態度,這是不恰當的。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愛戀,我們可以用文中的辦法去區分健康的真愛,和不健康的迷戀。我們需要根據孩子不同的情感狀態,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干預,以減少青春期孩子愛戀的副作用,促進他們多方面的全面發展。(我會在接下來的兩篇文章中詳細支招如何有效地引導,敬請關注。)
最后,有一句話我很喜歡的話,與朋友們共勉:
被父母教會什么是愛的孩子,是很幸運的。
原創不易,您的贊賞、評論、點“在看”和轉發,都是對我莫大的支持!
作者簡介:超級喜歡琢磨養育問題的心理咨詢師,家有青春期和幼兒期孩子各一。關注我,我們一起把育兒路上的一地雞毛,做成漂亮的雞毛撣子。
相關閱讀:
青春期孩子需要怎樣的異性環境,如何助其釋放性能量和緩解性壓力?
青春期孩子秘密多,在家愛鎖房門不愛交流,父母該如何陪伴?
青春期的孩子愛照鏡子,少年過于注重外貌,家長如何理解和引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青春期孩子的爱恋,父母当然要出手1:分清迷恋与真爱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html页面滚动条监听事件,滚动条的sc
- 下一篇: 一篇很透彻的关于跳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