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英雄一世尘 - 读《金庸传》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一世英雄一世尘 - 读《金庸传》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少年初狂展鵬鯤
一世英雄一世塵
飛馬橫渡香江去
功于當代國之存
我受金庸小說的影響之深,可能連我自己現在也無法看得清楚。弗洛伊德說過人童年時的經歷對自己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我看金庸小說的時候正是初中到高中這段年齡,我自認成熟的晚,這段青春期也可以當作童年,可能這個影響到若干年后才能看得更清楚,于是去了解金庸也成了我的興趣之一,這也是看到這本書之后才意識到的。
傅國涌的這本《金庸傳》純粹是以考據學的方式來寫,他與金庸從未謀面,作為久居杭州的浙江本地學者,搜集浙江名人的資料,相對還是比較方便。他對金庸可能的興趣,加上作為學者的嚴謹與文學素養,便成就了此書。總體來講閱讀起來還是相當舒服的,無論是引據,還是摘錄金庸小說的文字,或是金庸的其他文字,還是他自己寫的金庸歷程與評價,連貫性和閱讀性都相當好,沒有讀起來斷檔的感覺。初看書本封面、目錄及頁面編排與文字樣式,都覺得這會是一本好書,好在風格厚重,給人踏實感,實在沒有讓我想到當時作者不過三十幾歲。
對金庸我認為可以從“人”和“事”兩方面做評論,篇首小詩的前兩句就是說金庸“人”的方面,后兩句自然就是說金庸“事”的方面了。
少年初狂展鵬鯤
看金庸《一事能狂便少年》就可以理解一個人的成就從少年時期就能夠看出來,內心豐富、有志向、有文采,決定了人格方面的獨立性,所需要的就是展現自己的平臺和機會;《人比黃花瘦》文章論的是精神勿要頹廢,不追求”愉悅的憂傷“(老羅語),顯示的是金庸有活力、有斗志的生命;《千人中之一人》表現的是理想化的人格,只有具有理想化人格的人,才適合去從事他的文學之路。冥冥之中皆有定論,不能說因為少年時做了某某事,就可以判斷某人以后一定會成為什么,而是在某人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回過頭來看他的少年時期,一定會有一些跡象表明,他在少年時期就已經具有了某些素質或者說是潛力。
一世英雄一世塵
金庸的成就在明報和武俠小說,在作為企業創業者擁有成功的同時,也開創了現代武俠小說的博大精深,一改低俗的概論,成就毋庸置疑。同時他也是人,也會有七情六欲,并且在這方面也是普通人。金庸是摳門的老板,和員工斤斤計較;他的婚姻生活不夠美滿,第一任妻子背叛了他而離婚,第二任妻子因為他的背叛而離婚,在年輕美貌聰慧的妻子陪伴的第三段婚姻中,他依然對自己的婚姻不夠理想而內疚,他理想中的婚姻應該是白頭偕老,理想中的對象應該是像程靈素或胡一刀老婆那樣的女性。可是英雄見慣亦平常,太久的細微相處難免與理想化的愛情有太多的矛盾,況且金庸至少是在中年之前還不是太善于表達的人;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夠成功,長子自殺的事情對他刺激很大,然后開始信佛,盡管個人成就相當巨大,對于孩子的教育還是要表現在精神層面的引導,這方面他是失敗的。塵世中的金庸和普通人沒什么分別,沒有神話,有成就,也有很多缺點。
飛馬橫渡香江去
回頭看來解放前離開大陸去香港,是個明智的選擇。就算有再多的才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五六七十年代,個人再有成就,也要服從社會和政治的壓力,武俠小說自然是難以生產,就算生產也無從發表,自然也就不會有如今的成就。
功于當代國之存
金庸小說能夠長期持續地吸引人,在于里面隱藏了太多了中國文化。國學不但要有研究,更要用能夠深入人內心的文學來體現,小說中的故事、人和人的關系都閃爍著中國古典的精神,讀之,身臨其境,中國的傳統思想慢慢地“浸”到你的思維中,是潛移默化的功效。現在國內研究國學的人不在少數,可是單純的研究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這就是金庸對于中國文化的最偉大貢獻之處。
傅國涌在梁羽生去世后寫了一篇文章,其中說到:
”對于他們的武俠小說,如果放在文學史的角度來評價,確實不宜過高。而從文化史的角度,則具有別樣重要的意義,作為20世紀50年代后出現的一個文化現象,他們立足香港的創作,在兩岸三地和整個華人世界風靡數十年而不衰,最初的用意雖是娛樂,卻在不經意間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他和金庸也因此成為創造了一個時代的人,在文化上的影響要大于許多文學成就高過他們的作家。當時大陸幾乎完全禁止出版武俠小說之類的通俗娛樂作品,進入一個全面意識形態化的時代,海峽對岸也處于長期的戒嚴時代,對文化有諸多壓制和禁區,源遠流長的武俠文化只能借助小小的香港才能保存下去,他們恰逢這樣一個時代,并且抓住了這個時代,這是他們意料之外的收獲。“
金庸是為中華文化保存了血脈,這不是權利和統治階級能夠辦到的事情。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割裂不止一次,每次都會有大量的人文思想產生斷層,最近的一次讓我們現代人感到和中國的歷史越來越遠,”禮失而求諸野“,幸好還有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載體而給與我們展現。因為有金庸,我們是幸運的。
《天龍八部》共五冊,大概是我看過最多次數最多的小說,有十遍以上。每冊中章節的標題合作一起便是一首詞,共五首,蘊含著金庸的文采與心力,閃爍著傳統文化的光芒,至今我還記得一個全的:
青衫磊落險峰行
玉壁月華明
馬疾香幽
崖高人遠
微步觳紋生
誰家子弟誰家院
無計悔多情
虎嘯龍吟
換巢鸞鳳
劍氣璧煙橫
一世英雄一世塵
飛馬橫渡香江去
功于當代國之存
我受金庸小說的影響之深,可能連我自己現在也無法看得清楚。弗洛伊德說過人童年時的經歷對自己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我看金庸小說的時候正是初中到高中這段年齡,我自認成熟的晚,這段青春期也可以當作童年,可能這個影響到若干年后才能看得更清楚,于是去了解金庸也成了我的興趣之一,這也是看到這本書之后才意識到的。
傅國涌的這本《金庸傳》純粹是以考據學的方式來寫,他與金庸從未謀面,作為久居杭州的浙江本地學者,搜集浙江名人的資料,相對還是比較方便。他對金庸可能的興趣,加上作為學者的嚴謹與文學素養,便成就了此書。總體來講閱讀起來還是相當舒服的,無論是引據,還是摘錄金庸小說的文字,或是金庸的其他文字,還是他自己寫的金庸歷程與評價,連貫性和閱讀性都相當好,沒有讀起來斷檔的感覺。初看書本封面、目錄及頁面編排與文字樣式,都覺得這會是一本好書,好在風格厚重,給人踏實感,實在沒有讓我想到當時作者不過三十幾歲。
對金庸我認為可以從“人”和“事”兩方面做評論,篇首小詩的前兩句就是說金庸“人”的方面,后兩句自然就是說金庸“事”的方面了。
少年初狂展鵬鯤
看金庸《一事能狂便少年》就可以理解一個人的成就從少年時期就能夠看出來,內心豐富、有志向、有文采,決定了人格方面的獨立性,所需要的就是展現自己的平臺和機會;《人比黃花瘦》文章論的是精神勿要頹廢,不追求”愉悅的憂傷“(老羅語),顯示的是金庸有活力、有斗志的生命;《千人中之一人》表現的是理想化的人格,只有具有理想化人格的人,才適合去從事他的文學之路。冥冥之中皆有定論,不能說因為少年時做了某某事,就可以判斷某人以后一定會成為什么,而是在某人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回過頭來看他的少年時期,一定會有一些跡象表明,他在少年時期就已經具有了某些素質或者說是潛力。
一世英雄一世塵
金庸的成就在明報和武俠小說,在作為企業創業者擁有成功的同時,也開創了現代武俠小說的博大精深,一改低俗的概論,成就毋庸置疑。同時他也是人,也會有七情六欲,并且在這方面也是普通人。金庸是摳門的老板,和員工斤斤計較;他的婚姻生活不夠美滿,第一任妻子背叛了他而離婚,第二任妻子因為他的背叛而離婚,在年輕美貌聰慧的妻子陪伴的第三段婚姻中,他依然對自己的婚姻不夠理想而內疚,他理想中的婚姻應該是白頭偕老,理想中的對象應該是像程靈素或胡一刀老婆那樣的女性。可是英雄見慣亦平常,太久的細微相處難免與理想化的愛情有太多的矛盾,況且金庸至少是在中年之前還不是太善于表達的人;他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夠成功,長子自殺的事情對他刺激很大,然后開始信佛,盡管個人成就相當巨大,對于孩子的教育還是要表現在精神層面的引導,這方面他是失敗的。塵世中的金庸和普通人沒什么分別,沒有神話,有成就,也有很多缺點。
飛馬橫渡香江去
回頭看來解放前離開大陸去香港,是個明智的選擇。就算有再多的才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五六七十年代,個人再有成就,也要服從社會和政治的壓力,武俠小說自然是難以生產,就算生產也無從發表,自然也就不會有如今的成就。
功于當代國之存
金庸小說能夠長期持續地吸引人,在于里面隱藏了太多了中國文化。國學不但要有研究,更要用能夠深入人內心的文學來體現,小說中的故事、人和人的關系都閃爍著中國古典的精神,讀之,身臨其境,中國的傳統思想慢慢地“浸”到你的思維中,是潛移默化的功效。現在國內研究國學的人不在少數,可是單純的研究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這就是金庸對于中國文化的最偉大貢獻之處。
傅國涌在梁羽生去世后寫了一篇文章,其中說到:
”對于他們的武俠小說,如果放在文學史的角度來評價,確實不宜過高。而從文化史的角度,則具有別樣重要的意義,作為20世紀50年代后出現的一個文化現象,他們立足香港的創作,在兩岸三地和整個華人世界風靡數十年而不衰,最初的用意雖是娛樂,卻在不經意間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他和金庸也因此成為創造了一個時代的人,在文化上的影響要大于許多文學成就高過他們的作家。當時大陸幾乎完全禁止出版武俠小說之類的通俗娛樂作品,進入一個全面意識形態化的時代,海峽對岸也處于長期的戒嚴時代,對文化有諸多壓制和禁區,源遠流長的武俠文化只能借助小小的香港才能保存下去,他們恰逢這樣一個時代,并且抓住了這個時代,這是他們意料之外的收獲。“
金庸是為中華文化保存了血脈,這不是權利和統治階級能夠辦到的事情。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割裂不止一次,每次都會有大量的人文思想產生斷層,最近的一次讓我們現代人感到和中國的歷史越來越遠,”禮失而求諸野“,幸好還有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載體而給與我們展現。因為有金庸,我們是幸運的。
《天龍八部》共五冊,大概是我看過最多次數最多的小說,有十遍以上。每冊中章節的標題合作一起便是一首詞,共五首,蘊含著金庸的文采與心力,閃爍著傳統文化的光芒,至今我還記得一個全的:
青衫磊落險峰行
玉壁月華明
馬疾香幽
崖高人遠
微步觳紋生
誰家子弟誰家院
無計悔多情
虎嘯龍吟
換巢鸞鳳
劍氣璧煙橫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一世英雄一世尘 - 读《金庸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小程序实现文字竖排展示
- 下一篇: 脑机接口新进展!即插即用,不用每天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