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幸福取决于关注点所在
幸福取決于我們選擇關注事物的哪一面
一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比客觀事物本身更重要。痛苦,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自身對痛苦的關注,而并非痛苦這件事本身。比如有半瓶子的水,關注痛苦的人會因為水沒有注滿瓶子而失望,而關注快樂的人會為自己還有半瓶水而開心。
沙哈爾老師說,你關注什么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情感和行為。為什么會這樣?這就要從潛意識的特征說起。我們的神經活動由兩種行為模式產生,一種是意識,另一種是潛意識。現代心理學家和臨床醫生已經達成這樣的共識:潛意識負責我們所有器官的運轉,指揮它們做出各個操作,產生人的行為;而意識只能通過潛意識對人的身體產生影響。
與意識不同,我們的潛意識沒有自主能力,它會毫不保留地接收意識傳達過來的指令。所以潛意識沒有防范能力,分不清真實與虛幻。在接收意識的指令之后(即認知),潛意識會立刻采取行動,在其工作領域中開展工作,不論意識的指令時真實還是虛幻,潛意識都會調用身體的內在能量來完成這項指令。
如果我們關注痛苦,潛意識就會讓身體產生痛苦的感覺和行為;相反,如果我們關注事物的積極面,潛意識就會發起積極的身體行為和感覺。
所以,幸福感取決于我們選擇什么來關注;幸福不是建立在自己的出身、人生際遇、社會地位、銀行存款等這些外部事物上,而是取決于我們對它們的認知。關注失敗的人,總是看到失敗,因為他們總在抱怨生活的不幸;而能看到事物積極面的人,總能在逆境中找到希望。
歷史上,那些取得偉大成就的領袖都是關注事物積極面的人,哪怕他們經歷了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難,他們總能在困難中找到希望的積極的一面。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就是這樣一位令人尊敬的人: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當時盡管曼德拉已經高齡,但是白人統治者依然像對待一般的年輕犯人一樣對他進行殘酷的虐待。
曼德拉被關在總集中營一個鋅皮房,白天打石頭,將采石場采的大石塊碎成石料。有時從冰冷的海水里撈取海帶,還做采石灰的工作。他每天早晨排隊到采石場,然后被解開腳鐐,下到一個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鎬和鐵鍬挖掘石灰石。因為曼德拉是要犯,專門看守他的人就有3個。他們對他并不友好,總是尋找各種理由虐待他。
但是,當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后,曼德拉在他的總統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總統就職儀式開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來賓。他先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后他說,雖然他深感榮幸能接待這么多尊貴的客人,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他被關在羅本島監獄時,看守他的3名前獄方人員也能到場。他邀請他們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紹給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寬宏的精神,讓南非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無地自容,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的來賓以至于整個世界都靜下來了。
后來,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了控制情緒才活了下來。他的牢獄歲月給了他時間與激勵,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苦難的痛苦。他說,感恩與寬容經常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必須以極大的毅力來訓練。
他說起獲釋出獄當天的心情:“當我走出囚室,經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傷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實仍在獄中。”
面對災難,很多人往往為失去家園而痛苦不堪。而關注積極面的人說,萬幸,我的家人都很安全,至少我還有重建家園的機會。 同樣是面對癌癥,有的人很快死去,而有的人卻積極樂觀,活的時間也大大超出醫生們的預期。
學會接受痛苦和失敗
人的一生中不如意的事有很多,即便是一個幸福的人,也一定會在情緒上有起有落。沙哈爾老師提醒大家:一個積極的人應該學會改變看待“不如意的事”的角度,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快樂心境。
一次,沙哈爾老師在哈佛的食堂里遇到一個學生,學生問他:“您就是那位教人快樂的老師吧?那您要小心噢,因為我的室友選擇了您的課,如果哪天我發現您不開心,我就會告訴他,別再上您的課,那都是騙人的。”而沙哈爾老師卻告訴他:“沒關系,我現在就告訴你吧,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候,我們都是人。”
經常有人問沙哈爾老師這樣的問題:能不能幫我消除痛苦?沙哈爾則耐心地開導他:你為什么總要以這樣的態度來對待痛苦呢?痛苦是我們人生的經驗,我們從苦難中可以學到很多。人生的成長和飛躍,就是經常發生在你覺得痛苦的時刻。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地面臨悲傷,但是很多人依然可以活的很幸福。事實上,如果一個人總是期望著無窮無盡的快樂,最后只會感受到不滿,并且最終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在沙哈爾老師剛開始教授心理學的時候,他層很希望自己扮演成一個幽默又學識淵源的人,但無論如何模仿,他都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最后,沙哈爾老師領悟到了,他這樣的心態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學生。因為他在給學生表演錯誤的典型,告訴學生的是一條永遠走不通的路。只有打開自己,袒露自己真實的人格,才會喚起學生真實的人性。在學生面前做一個自然的人,反而會更受尊敬。基于此,沙哈爾老師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也要學會接受痛苦和失敗。
關注當下
每個人天生都具有適應性,即調整自己來適應這個世界。人的這種適應性可以保護他們,讓他們遠離危險,得以生存。試想,如果你住在高速公路附近,如果沒有適應性,喇叭聲的刺激會讓你有一天瘋掉。相反,如果你適應了喇叭聲,那么它們就無法再打擾到你了。
適應性是人類的本能,可是也存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總是對我們已經適應的事物視而不見。我們每天都見的家人、我們每天你吃的食物……對于這些我們已經司空見慣的事,我們總是選擇性忽略,不知珍惜。
一個男人生活在一個小村莊里,他有一座不大不小的房子和一群孩子。他覺得生活糟糕透了,孩子們天天吵吵鬧鬧、妻子也總在他耳邊喋喋不休。終于,他無法忍受了,他找到了一位圣人,希望圣人能解決他的煩惱。
第一周,圣人先讓他把雞放在家里養。第二周,圣人讓他把牛牽進房子里養。第三周,圣人讓他連馬也牽進房子。一周比一周更要糟糕,那個人快要崩潰了。這時,圣人讓他把雞、牛、馬都牽出來。讓男人一周后再來找他。
一周后,圣人問那個男人:“你覺得情況如何?”男人說:“太感謝您了,現在我很好!我覺得孩子們不吵了,家里也很寬敞,空氣如此清新。真是太感謝您了。”
人常常為幸福的假象所蒙蔽。他總以為幸福在未來,自己眼前的努力就是為了明天的幸福,但是從沒感覺自己今天就是幸福的。
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和老師都夸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卷土重來。
大學四年,蒂姆依舊奔忙著。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系,這樣干,今后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
經過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卻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待就是幾個鐘頭。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厭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樂,做“享樂主義型”也不開心,因為找不到出路,蒂姆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但他的孩子怎么辦呢?他該引導他們過怎樣的一種人生?蒂姆為此感到痛苦。
在外人看來,蒂姆已經很幸福了,但是為什么蒂姆自己卻感覺不到幸福呢?沙哈爾老師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蒂姆總是以為幸福在未來,自己眼前的努力為的是明天的幸福,他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今天就是幸福的。
為此,沙哈爾老師反復提醒大家:珍惜當下,活在當下,我們才能感受到最真實的幸福。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珍惜我們的親人,珍惜我們的朋友,珍惜我們呼吸的空氣……當你不知道珍惜時,當你把你擁有的一切都當成當然時。也許這些都會離你而去,我們為什么要等到失去時才知道珍惜呢?
練習感恩
從1999年開始,沙哈爾老師就要求自己每天都記下一些值的感恩的人或事,從不間斷。很多人其他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就是缺乏感恩的心,以致他們的生活始終貧困不堪。其實,他們也曾收到生活的饋贈,但由于沒有感恩的心,以致于把自己和幸福之間的聯系割斷了。
英國的著名作家薩克雷曾說:“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會對你哭。”感恩常常能夠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是一種良性循環,感恩的人往往心懷一種信念和動力,這種信念和動力能激勵自己不斷地前進,也能夠感動和改變周圍的人,喚起更多的助人行為。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人心存善念和感恩之情時,往往會表現出更多的良好情緒,而受到更多人的歡迎。以下是一位對感恩的重要性有大量研究的心理學家做過的一個實驗:
將實驗者分成四組,第一組人員每晚臨睡前寫下至少五件感恩的事情,無論大小;第二組人員寫下至少五件壞事情;第三組要寫下五件比別人好的事情;第四組人員什么都不做。最后研究結果表明,第一組人員表現得更加樂觀、更健康、對人更慷慨,也更容易達成目標。而第二組的情況最糟糕。
這個實現的過程值的人們來效仿。每天寫一些自己認為值的感恩的人和事,無論大小都可以寫進去。這樣做雖然會花費一些時間,但一定是值得的。
養成感恩的習慣
愛默生曾說:“如果星星一千年閃耀一次,當它閃爍時,所有人都會仰望,會祈禱。可正因為它每晚都閃爍,所以我們會認為是理所應當。”如果把一切都當做理所應當,那就不懂得感恩與珍惜,自然也就體會不到生活是多么的難能可貴。
沙哈爾老師曾認識過這樣一位朋友,他有一段時間處境艱難,無家可歸,十分的凄慘。有一天他對自己說:讓我來看看自己有什么值得感恩的。于是他拿出紙寫下這些:(1)貝多芬的音樂;(2)父母;(3)一種很受歡迎的冰淇淋;(4)家鄉的朋友們……他列下了所有值的他感謝的單子,足足有一大張。這些使他重新點燃了希望,他有勇氣開始去想生活中那些正面美好的事物,而不是僅僅去關注那些消極的事了。現在他已經55歲,可是那張小紙片他至今保留在身邊。
懷揣著什么樣的心情看世界,它就會給人更多的心情。生活對于每個人的真正不同之處在于人們對于生活的態度。如果一個人總是心懷厭惡,那么看到的世界中到處都充斥著惹人厭惡的事,如果一個人心懷感恩,那么眼中的世界同樣是明快鮮亮的。
除了記錄值的感恩的事之外,還應有感恩的行動。比如,我們可以找出一個曾經對我們有過很大幫助的人,寫一封感謝信。最初這樣做會感到很為難,但想想那些幫助對于自己成長的作用,也許就可以心懷感恩,比如邀請她來自己家里做客,或者和他一起出游等等。
感恩的行動方式有多種,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但要記住的是,無論是哪種方式,都不是出于一時的感覺,而是要基于深刻的思考。例如,可以好好思考一下,這些年來父母都為自己做過什么?再比如,感恩自己的老師時,也要回想,老師曾經為自己的學業、為自己的成績做過什么?經過深思之后的感恩行動更持久,更容易內化成一種習慣。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beiluowuzheng/p/10463927.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三)幸福取决于关注点所在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TA——换硬币
- 下一篇: nested exception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