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對于曾國藩,年少時,自己有些瞧不上;
但年齡越大,經歷越多,反而越敬佩他。
也漸漸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視他為偶像。
曾國藩的智商不過中等,資質一般,卻以內圣外王為自己終生的理想目標,通過一生自律自省,成為晚清第一功臣,力挽狂瀾于清朝大廈之將傾!是我們每個平凡普通人的楷模。
湘鄉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說是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誦了多少遍還背不下來。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竊。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小偷忍無可忍,跳出來大叫:“這種笨腦袋,讀什么書?!”
這個笑話并非空穴來風。
曾氏一族的天資并不出色。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歲,才勉強過關。
曾國藩的幾個兄弟,雖然也都十年寒窗,卻沒有一個達到舉人的功名。
曾國藩本人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前后考了七次,到二十三歲才考上秀才,而且還是個倒數第二名。
較之他同時代的名人,他的平庸一目了然。
小他一歲的左宗棠,十四歲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
李鴻章也是十七歲即中秀才。
比曾、左、李稍晚的梁啟超更是天資超邁,十一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
梁啟超說:“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并時諸賢杰中稱最鈍拙。”
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國藩,屢屢不留情面地批評他“才短”。
學生李鴻章也當面說過他太“儒緩”。
曾國藩自己也常說“吾生平短于才”,“秉質愚柔”。他說,自己讀書做事,反應速度都很慢:“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余或濃吟數時不能了。”
積苦力學的經歷給了曾國藩獨特的啟示。他發現笨拙有笨拙的好處。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擊能力特別強。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鉆過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松松垮垮。
因為“笨拙”,曾國藩是平實的,謙虛的。曾國藩說:“不說大話,不好虛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偽之習。”。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資質一般的人,用他與眾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國藩的渾厚、開闊、無所不包。實事求是的思維方式,使他的思維保持著流動、敏銳、積極的狀態。他在廣大神秘的世界面前是謙卑的、老實的,他不預設什么,也不禁止什么,更不妄斷什么,只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
他善于從庸常瑣碎的現實生活中汲取并提煉智慧,善于從他所接觸的一切精神資源中探尋有用的東西。
他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不是相互沖突,而是相互滋養。因此,他才具有大眼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
看完他的一生,備受精神激勵和鼓舞,一個普通人,通過日日精進,日日修煉,一步步成長一個內圣外王之人,一個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人!這也是我們每個普通人可效法的榜樣,是激勵我們實現人生理想的精神力量!
總結
- 上一篇: windows terminal使用管理
- 下一篇: 腾讯AI Lab NLP团队首次曝光,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