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读《皮囊》有感相关体会4300字[图]
中學生讀《皮囊》有感相關體會4300字[圖]:
我們時常知道從哪里來,但很少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因為我們經常不認識自己,又怎能看見自己皮囊下最真實的面目?——題記
滿懷欣喜去迎接五一,應該是很期待遠離一直壓得我喘不過起來的科研工作,也是想借此消除畢業壓力帶來的焦灼。4.28號啟程回北京,如往常一樣,會去車站的書店轉一圈,沒有買到我一直很鐘情的《青年文摘》,隨手翻開了一本書,卻被序言真摯的情感吸引住了。一口氣讀完,學淺不一定完全理解所有的深意,很久沒有寫文章,拙筆也難以描述內心復雜的情緒,與滿滿的贊同感,但還是想延續寫讀后感的習慣,以便多年后自己翻閱。
《皮囊》,作者蔡崇達。我沒有百度作者的信息,我怕太多別人的評價會干擾我對他的認識,當然更不會去看別人的書評。通過書中的信息,那暫且讓我這樣猜一下,一個本科學中文的,畢業北漂于北京,從事記者采編工作的,35歲左右的男人,他從小鎮走出,經歷人生悲歡離合,大病歸鄉療養,萌心撰文。他,如同一位醫生手持手術刀,深知分寸與力度,一刀刀劃開皮囊,揭開自己的面目,重新經歷一遍傷疤,但是卻不再感覺疼痛,最后用阿太的“舍得”精神,愈合自己。
書中,直白的語言,如同一位醉酒微醺的職場人,終于找到了一個出口,抓住一個陌生人的好奇,傾述自己多年的經歷,不隱晦任何人性的弱點,那般素樸真實,但卻清新脫俗。它,關乎生老病死與悲歡離合,關乎夢想欲望與殘酷現實,關乎親情,愛情和友情,還關乎人世與神靈,也關乎社會進步,人在追求自由與美的過程的代價。總之,這些刻在作者骨頭里的故事,很多都能引起農村出來,還在努力改變現狀的我的共鳴。
故事中,童年城里的阿小,中學里鄰居文展,大學里室友厚樸(hope),都是追求幻想世界的美好,對欲望和理想的認知不足,被殘酷現實當頭一棒,結局都是狼狽收場。阿小幻想著跟著父母進入香港,從此遠離村上的野孩子,成為城市的公子,可是他經歷的卻是同樣被同學當做野孩子看待,被冷落隔離難以融入城市圈,同時在父親患癌癥后經歷了親兄弟賣房攜款消失的親情悲哀,最終落寞到成為這個城市最底層的人員,而畏懼面對小有成就的童年伙伴蔡崇達;天才文展,年少展現出超強的領導能力與職業規劃能力,夢想離開窮困的小鎮,擁抱大城市的美好,迫于家庭經濟困難,成績優異卻選擇考取省重點中專,同時也是中學養成的過于急功近利的心態以及過于自我認可,讓其在大城市里與室友格格不入,摩擦不斷,他能引導好作者走好一生,卻過不好自己的一生,最終無奈回家,成為最普通的人;農村走出來的厚樸,幻想著擁有世界的無邊與寬廣,突破眼前生活的束縛,繼承父親的夢想,成為新時代的人,標新立異組建各種樂隊,務虛作勢,慘至被退學后落寞到產生嚴重心理疾病。而形成鮮明形象的是那個成績還不錯,一步一個腳印,從鎮上走出,進去小城市,再到北京國際大都市的作者。他同樣敢幻想未來,但是他也能接受北京的挑戰,他知道路靠自己走,家庭責任自己背,忙于掙錢與學業,或許活得不那么轟轟烈烈,卻也穩穩當當,相比他們,作者無疑是成功的。
在當時上學的那個鎮里,縱然是開放的海口,依然是思想保守的,追求美與自由,勇敢創業的張美麗,本應該值得被學習,卻成了被唾棄的對象,迫于難以釋放的輿論壓力,選擇跳樓自殺,反之,對神靈的忠誠和向往在當地貿然成風。
最為觸人心弦當然還是作者細膩的情感,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奈和苦痛,有父母細微之處見真情的動容,但都是細細膩膩,蔓延也舔舐著作者的傷口。硬漢形象的父親,在摔跤后中風,從開始的滿懷希望恢復健康,到自我抗爭,到完全放棄,父親從那種一家之主,慢慢被所謂的左癱殘疾折磨成一個孩子,他縱然是一家人的負擔,也是一家人的牽掛,多年后回憶起陪他做康復運動的場景,幸福躍然紙上。只是,他突然的離開,讓作者難以釋懷養育之恩,三年后買一塊昂貴的目的作為他的家算是多少減輕了作者的苦痛;文中描述的愛情,不轟轟烈烈,但甚過“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是超越陰陽相隔的愛情,父親在第一座房子的大石上默默用父母名字鐫刻對聯,母親拒絕父親的骨灰安入較遠的墓地,其原因在于此后不能經常去看他跟他打招呼了,母親節約一輩子與錢抗爭一輩子,卻非要建四層樓,哪怕即將政府舊屋令拆,也要建好當年父親留下來的庭院,這無非是母親心底守住那份與父親的愛情,在她眼中父親永遠是這個家庭的一家之主,這一切都是為父親圓滿這個家庭。
童年到中學再到大學也好,友情到愛情再到親情也罷,人終究會走完這一身,只是年輕人的激情往往看不淡身邊的得失,只有阿太那讓人不解的“舍得”詮釋這人一輩子的歸屬,如同阿太所言“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又似母親的魂靈哲理:人來世這一遭,是為了洗清以前的罪孽,世俗之愿了結,人終將西去。
好像這些日常瑣事沒有任何了不起,但是閱讀過程,常常引起我的共鳴與經歷的對號入座。或許都是沾著農村的氣息,唯有讀書這條出路,也經歷過過早喪親之痛,生活經歷與作者有太多的相似之處。能夠想象那種種場景,當然更多的情緒是感同身受。放下書,我小憩一會,找到自己的影子的同時,也愿揭下自己的皮囊,為血肉模糊的自己找找未來的路。
父輩們都經過了太多的苦難,他們在生活中被打磨了所有棱角,往往將改變生活現狀的期許寄托于我們。我沒有作者出海作為漁民的經歷,但也隨父母下田辛苦耕作過,那種真實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感受,難以忘懷,他們都是良苦用心,希望我們不再從事這一職業,我們唯有努力讀書,成為班上的第一名,成為學校的佼佼者才能為消除父母臉上那一抹疲憊的倦意。我們似乎都是別人口中的孩子,是伙伴們羨慕的對象,也常常因此被他們討厭。上了大學,在別人都忙于各種文藝社團的時候,宣揚青春與自由的時候,而我們奔波在自習室搶座位的路上,每天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周末忙于為自己掙學費生活費,不敢向阿小一樣去過分期盼未來,也不敢向厚樸一樣肆意追求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宿舍也是游戲的中心,多少時候回到宿舍,智弱的我理解不了他們為什么為一局游戲爭得面紅耳赤,唾沫橫飛,臟話連篇,當然他們也理解不了,我每天出門的行蹤和目的,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一直很支持我學習,晚上我一上床會安靜下來,周末我一懶床會言語激勵我。我如同作者一般大四離開學校來到北京,繼續追求我們的明天,不得不承認踏上火車那一刻,內心滿是恐懼,害怕這個國際大都市的包容性也害怕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也很好奇這里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待到畢業前,室友工作未卜,我利用三年積累的大學人脈成功幫室友找到工作,時至今日,室友依舊還在這個單位工作,我想多少也算是對我的信任和認可吧。回頭想想過去的經歷,我們不求一步登天,但是勢必走好每一步,踏實穩扎,因為我們不能拼爹只能拼自己。
母親的離開,也曾經將這個家弄的支離破碎。只是那時候我還小,還沒有這么敏感的心,不至于終日無精打采,當然這樣的經歷也讓我比同齡的朋友更加穩重。我曾經害怕過回家,因為冰冷的氣氛令人窒息,我回到家能叫的不再是媽,而是爺爺。對于父親終年不回家,我也是怨恨在心,這樣的心結是近一兩年才慢慢打開,試圖去了解父親,理解父親。人越長大越在乎親情,十分認可文中一句話“春節不回沒家,清明不回沒祖”。肯定沒有人能夠理解清明三天如此安排,回家一天,掃墓一天,返程一天。這樣的折騰帶來的肉體上的疲憊,但是卻是這一年心靈的慰藉。走在土堆前能夠感受到,已故親人就在身邊,拉拉家常,告訴他們,我們好或是不好,亦或是親手一片一片為他們帶去陰幣,都能讓我感到心安理得。
春節回家,爸爸說以后他去世,要跟媽媽葬一塊,本是佳節之日,我本該打斷他這樣的話,但是我知道這是他與媽媽再也說不出口的甜言蜜語。清明再次一起來到母親墳前,他略有惆悵地說道:這怕是沒有我的位置咯。父親的滿眼里都是一種無奈與不舍。其實我也相信魂靈,清明前期,我夢到了媽媽,她跟我說家里哪里有一件她的衣服,讓我帶給她,十幾年的事情,我卻不曾發現那里還藏有這樣的奧秘,若不是爸爸證實那的確是媽媽的衣服,我想也很難解釋這樣的夢。同時,爸爸也把他們當年結婚時的鞋子拿著給了媽媽,只是突然很后悔沒有一塊拍個照,作為夫妻的一點念想,邊燒邊說,下輩子只要你不嫌棄我,我還愿意娶你。我想他們的愛情,很難用現在世俗與勢利來衡量,超越陰陽的愛,總有一方在天上看著,愛著。
而關于建房子一事,他們的確在爭一口氣,亦或是為那個已故的親人,守全這個家。一心為孩子著想的爸爸,為我存下了一筆二三線城市的首付,只是突然有一天跟我說,想回去圍起家的后庭,這個是祖根,不管我未來走到哪,根都在這里。本是一年也難以回家一次的房子,他卻決定翻修,其原因是,讓媽媽能夠回家。他怕我以后異地安家,忽視了這片家的土地,卻愿意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繼續圓滿這個家,也盼著他們回家。我想我沒有理由去拒絕這樣的請求,哪怕我一年四季在外漂,至少逢年過節,我不至于是一個精神上的孤墳野鬼。我也常常被爸爸這樣叮囑,人活一口氣,以后我們自己生活穩定自給了,不管居住與否,要回家建一個大房子。曾經我會認為這樣的心理是虛榮,而現在卻能認可父輩一種出人頭地的想法。這是鼓勵也是動力,總是帶著親人更多的期許努力,但也不至于是沉重的包袱。
很多人來不及道別,就著急退場,善待身邊每一個人,防著哪一天自己會后悔沒有好好相處。奔波久了,人都會累,只有家鄉一裊裊青煙,一道道石子,期待你歸來仍是少年。路,未來何去何從,無從說起,只是我知道,那些關于金錢權勢的欲望,在親人面前難以滋生出苗頭,唯有保持內心的純粹和平靜。
《皮囊》是一部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認心又認人”的書。
其中最經典的語句是: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渾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每片海,沉浮著不同的景致,也翻滾著各自的危險。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為節制或者自我用邏輯框住,基至掩耳盜鈴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無論如何,它終究永遠在那躁動起伏!其中的每句話都深入人心!
從本質意義上,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而又無法抵達遠方的人。其中的一句話的描述讓我很震驚:用盡各種辦法讓自己快樂吧,你們這群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
這本書其實介紹自己的父母以及后面侃侃而來的印象深刻的親朋和事件,都是從骨子里深刻挖掘出來的精華。從一開始對這本書的無感到后面敘述精彩的升華,我慢慢的,理解了這位八零后的作家。他說,大多數的作家都是從自己和自己身邊親朋,來介紹書中的故事。沒錯我認同這個觀點。而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亦或是鍵盤敲打的字眼,都是心靈的沖刷和洗禮。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学生读《皮囊》有感相关体会4300字[图]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Layui版本的WPF开源控件库-Lay
- 下一篇: 2017精选BIM案例分享介绍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