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倾轧却能强劲生长,青云做对了什么?
核心內容提要:云計算市場沒有像很多互聯網賽道一樣“高度集中”,成為一兩個玩家的少數派游戲。中小云計算平臺也可以基于中立、專注和靈活性優勢,獨辟蹊徑,快速發展,它們的整體規模雖然距離巨頭們有距離,但生存狀況卻并不差,甚至可以說是過得風生水起,有滋有味。
行業內一個普遍說法是:因為規模效應,強者恒強將是云計算市場的最終結局。確實,我們看到阿里云、騰訊云都在變得越來越強:規模越來越大,營收節節攀升,但也不難觀察到,云計算市場并未淪為少數玩家的游戲,市場出現了顯著的分散的趨勢。
云計算呈現出分散的趨勢
在BAT外,互聯網公司做云服務的有金山云、京東云、網易云等玩家;三大運營商也都有云服務;傳統軟硬件巨頭做云的代表則有華為云、紫光云、浪潮云;IDC廠商華云數據、世紀互聯、首都在線均有一定份額。
在老牌廠商和互聯網巨頭的傾軋下,還有一類“夾縫中生存”的創業型玩家:青云QingCloud、UCloud、七牛云等等。其中,早在2017年硅谷全球數據研究機構PitchBook公布的全球“獨角獸”企業名單中,青云QingCloud作為唯一家云服務商成為獨角獸。
眾多玩家都沒有出局的跡象,部分玩家勢頭反而更猛。創業型玩家在巨頭傾軋下卻活得有滋有味,青云QingCloud 是其中典型代表。
距離2012年4月成立,青云QingCloud已走過七年。一路走來,青云QingCloud的業務保持持續快速增長。
早期作為新銳的公有云廠商,青云QingCloud獲得多家全球知名咨詢機構的認可,當選Gartner“Cool Vendor 2015”,IDC中國首屆“互聯網+”產業創新企業100強,并連續兩年被Forrester列為中國公有云“Strong Performer”代表企業。
2015年,名不見經傳的青云QingCloud領銜中國云服務商進入私有云領域,成為在金融行業最早落地和擁有最廣泛install base的云廠商。
2018年,青云QingCloud推出9大品牌,定位于“企業級全棧云ICT服務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旗下超融合品牌青立方Qing3迅速進入IDC核心榜單《中國超融合與軟件定義存儲市場跟蹤報告》,連續兩年在超融合市場排在前五,排在它前面的是華為、H3C、深信服(sangfor)和聯想這樣的頂尖品牌。在最新的一期報告中,青云QingCloud旗下存儲品牌QingStor也已躋身軟件定義存儲核心廠商之列。
青云QingCloud的各項排名還有繼續增長的可能性:2018年中國私有云市場增速大概為34%,青云QingCloud私有云業務在2018年實現120%的增長。
公有云、私有云兩項業務并蒂花開已成為青云QingCloud的一大特色。目前青云QingCloud已為超過90,000家企業客戶提供ICT基礎設施、平臺層服務與應用管理平臺的全棧云服務,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許多頂級企業都是青云QingCloud客戶,如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泰康保險、中國太平等金融巨頭,江蘇交通控股、華潤創業、本鋼集團、京博控股、廣東省公路局、國航、四川航空、康美藥業、環球網、好麗友等傳統產業巨頭,以及掌眾金融、閃銀、量化派、91金融、好未來、VIPKID、輕課、大象科技、e城e家、極光推送、SENSORO等新興科技企業。
新興互聯網公司是上云的第一波企業,生于云端;金融巨頭對云需求強勁卻最為謹慎,金融級云服務就跟電信級安全一樣,是技術實力的體現;傳統產業則是產業互聯網市場云市場的最大增量來源。可以看到,青云QingCloud的三類重點客戶正好是云計算產業的重點產業。
青云QingCloud成立以來已先后完成四輪融資,累積融資額近20億人民幣,投資方包括藍馳創投、經緯中國、招商證券國際等知名投資機構。據此前的報道,2016年青云就已實現稅后千萬級人民幣規模盈利。
青云QingCloud的倔強生長讓人在巨頭林立的市場搏殺中看到另一種希望。云計算市場沒有像很多互聯網賽道一樣“高度集中”,成為一兩個玩家的少數派游戲。中小云計算平臺也可以基于中立、專注和靈活性優勢,獨辟蹊徑,快速發展,它們的整體規模雖然距離巨頭們有距離,但生存狀況卻并不差,甚至可以說是過得風生水起,有滋有味。
巨頭傾軋下,如何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或者說,云計算創業者們如何與巨頭共舞?作為快速發展,極具特色的初創背景玩家,青云QingCloud在巨頭傾軋下的生存之道,值得復盤。
青云QingCloud七年如何直上?
首先,青云QingCloud選對了路線。
第一個路線是公私混托一體化路線。
在很多玩家都在公有云與私有云間二選一時,青云QingCloud面世初期就決定“腳踏兩只船”,成為最早同時布局公有云與私有云的玩家。在私有云領域,青云QingCloud成為頭部玩家:與華為、新華三、浪潮等并列。
隨著行業和企業對上云需求的日益精分,云計算的發展確實走向了“混合”: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托管云、邊緣計算,都各有場景,很多企業同時有著多種云服務需求。根據研究公司MarketandMarkets報道,2021年混合云市場預計將達到917.4億美元。如果預測準確,2016年到2021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2.5%。混合云成大勢所趨,而在這一趨勢背景下,作為唯一一家公、私、混、托一體化架構的青云QingCloud具有天生優勢,可提供具備一致使用體驗并可統一運維管理的一體化混合云架構,為用戶構建混合云戰略提供體系化、工程化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與技術支持。大量案例也證明了青云 QingCloud 混合云的能力與可靠性,比如為華潤創業、量化派、掌眾金融、環球網等知名企業的提供混合云解決方案與技術支持。
混合云的核心訴求是為不同的業務負載選擇合適的基礎設施,同時更強調對基礎設施差異性的屏蔽。從業務角度來看,企業有的業務負載敏感性強、合規性要求高,需要從基礎設施層面保障可控性和物理隔離;而面向互聯網的敏態業務有著高并發的特點,更需要公有云的彈性和敏捷性。這就構成了一種典型的混合云需求場景。然而如果不能通過統一架構交付統一體驗,企業將面臨著公有云和私有云基礎設施之間巨大的差異性,為應用層帶來開發、部署、運行和管理的巨大復雜度,也為數據的流動與集中造成障礙。
從這個意義上說,很多云廠商面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的二選一問題,并非是商業層面的抉擇,根本上還是技術架構決定的。公有云要求云平臺具備無限擴展和自動運維的能力,私有云要求云平臺能夠最小規模軟件化交付,當客戶產生混合云需求的時候,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還要無縫打通,面向應用交付統一的平臺功能與運行環境,面向企業運維人員交付統一的使用體驗。“無限擴展 + 最小規模交付”這兩個要求同時滿足考驗著廠商對云和IT本質的深刻理解,只能在云平臺架構設計之初便通盤考慮進行設計,同時也畫出了一條技術能力的分水嶺。我們常見超大公有云平臺無法實現私有云的產品化交付,也常見私有云產品無法實現超大規模部署和無限擴容,原因正是在此。
可以說,青云QingCloud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正是因為在一開始就在技術積累和架構設計上給自己爭取了“可公可私、公私一體”的自由。
第二個路線是“軟件定義”路線。
Gartner對企業基礎設施架構演進的歸納分為幾個階段:虛擬化、融合架構、基于硬件的超融合、基于軟件的超融合、微服務,與由硬件廠商演進到虛擬化和超融合的路徑不同,QingCloud的云平臺從本質上便是由軟件定義的IT基礎設施平臺。軟件定義網絡(SDN),軟件定義存儲(SDS),軟件定義趨勢體現了企業擺脫硬件束縛、希望獲取更大的靈活性、控制力和敏捷性的需求。青云QingCloud將軟件定義的IT能力從云平臺透傳出來,很早便實現了在軟件定義存儲和軟件定義網絡上的戰略布局。
QingStor是青云QingCloud 的軟件定義存儲產品,在2018年Q4已躋身SDS核心廠商,其中QingStor對象存儲和QingStor NeonSAN分列對象存儲、塊存儲市場第四季度第六名。
青云QingCloud也是國內最早做SDN產品的玩家, 2013年7月正式上線起就將SDN/NFV 1.0技術融入核心產品,也是全球首家將SDN/NFV技術商用的云計算服務提供商。青云QingCloud可以用軟件的方式交付復雜的廣域網服務,率先實現在公有云上交付圖形化自助服務能力的SD-WAN,支持客戶分鐘級構建企業專屬廣域網。
青立方Qing3超融合系統更是完全基于軟件定義的超融合3.0產品,因其完整的云平臺交付能力快速躋身超融合核心品牌陣營,并入選英特爾精選解決方案。
軟件定義一切的路線,青云QingCloud憑借前瞻的云服務理念和領先的技術迅速占領市場,形成軟件定義的產品體系的合圍之勢。
在云計算巨頭們憑借著資源、資金和品牌優勢快速攻城略地時,創業玩家要想夾縫生存就要選對路線,只緊盯某個領域與巨頭硬碰硬并不現實,反而是押注代表著未來的路線穩扎穩打,在巨頭快速跑馬圈地做規模的同時,悄然構建自己的壁壘,做深做重做精,青云QingCloud的路線邏輯正是如此。
其次,青云QingCloud轉型的成功。
青云QingCloud最初做公有云服務,后來同時做公有云和私有云,不斷轉型,到現在成為全棧云ICT服務商,成功的轉型意味著青云QingCloud深入了解企業云需求,不斷擴充產品戰線,最大化利用差異性優勢,定義一條全新的全棧云ICT的賽道。
所謂“全棧云”,包括了基礎設施及智能廣域網、IaaS、應用管理平臺和PaaS及SaaS應用,針對多樣化的市場需求,青云QingCloud目前擁有QingCloud公有云、企業云和桌面云,QingStor軟件定義存儲,青立方Qing3超融合系統,KubeSphere容器管理平臺,iFCloud統一多云管理平臺,Anybox企業云盤,OpenPitrix多云應用管理平臺,RadonDB分布式數據庫等9大產品子品牌,形成同一體系架構的ICT全棧云,可實現統一架構的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托管云交付和統一管理。各大子品牌在各自賽道上同樣技術和服務雙領先。
雖然每一個垂直賽道都玩家云集,但青云QingCloud卻能做到面面俱到,全面布局,構建矩陣,形成全棧云能力。如果只做一個細分賽道青云QingCloud面臨的玩家更直接,競爭將會更加慘烈,可能會越做越小,可能會被巨頭輕易吃掉,產品矩陣的壁壘是最高的。
只有產品不夠,還要服務,如今青云QingCloud旗下擁有的眾多云產品,如何適配客戶需求?青云QingCloud的做法是,用云的模式去交付ICT,打造一個既可以充分解耦,又能高度集成的統一云平臺,“可分可合”,賦予企業客戶最大的上云自由。
眾所周知,ICT字面意義是信息、通信和技術,核心價值就是“集成”,給客戶提供交鑰匙方案。正如前面所言,客戶對云的需求變得復雜多樣,IT現狀、數字化轉型的目標與路徑也都各不相同。單一而標準的產品/平臺都很難滿足其需求,唯有深入行業和企業場景做細才行,但傳統ICT難以適配云服務的集成,此時,青云QingCloud的“全棧云ICT”商業戰略就體現出了很強的優勢。既提供適配不同業務系統、發展階段和發展路徑的標準化軟件定義產品,也為未來構建大一統的IT基礎設施提供統一平臺和平臺接入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青云QingCloud是自主可控、中立可靠的平臺廠商,具備“高解耦、標準化、易集成”的特性,與第三方合作伙伴合作空間大。基于可信任、可托付、不競爭的理念,青云QingCloud采取開放模式整合第三方專業技術廠商、ISV、SI等專業廠商的產品和服務,一站式滿足企業的云服務需求。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青云QingCloud已不是七年前的青云,甚至跟兩年前都不大一樣,市場是動態變化的,客戶需求是動態變化的,云計算技術是不斷變化的,各種圍繞云的技術、產品、模式每天都在涌現,青云QingCloud不斷轉型,成功從公有云平臺轉型成為具有全棧云能力的云ICT服務商和解決方案服務商,這一定位很難找到類似的玩家,其市場很難被巨頭們吃掉。
最后,青云QingCloud的專注極致。
針對市場環境、技術趨勢和客戶需求的變化,青云QingCloud不斷在轉型,不斷在求變。
但與此同時青云QingCloud也有許多堅持,一直專注于云服務市場,堅持好了“中立可靠的口碑和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這兩個先天優勢,現在看來這兩點都顯得至關重要。
在貿易競爭大環境下,自主可控關系到國家產業安全,也關系到企業自身安全,因此使用自主可控的云服務,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特別是金融、教育、醫療、制造、交通、貿易等產業的共識。外企的云服務正在被邊緣化。
當然,中國很多云服務商都宣稱自主可控。但青云QingCloud不僅從底層核心架構開始全部自主開發,還有一大優勢是,沒有與客戶直接競爭的業務,沒有引入巨頭戰略投資,堅持只做工具型的大平臺,其中立優勢讓客戶更放心徹底消除客戶的顧慮。
巨頭云計算基礎是基于自有業務的計算資源冗余和技術能力分享,然而正是因為此會排斥掉一些客戶,特別是對數據敏感的客戶,如零售、金融企業。2017年,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明令禁止其技術供應商使用Amazon Web Services(AWS)云服務運行App,對于為什么有這個要求,沃爾瑪直言不諱:“我們的供應商可以選擇使用其他云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以及客戶的需求。我們不希望最敏感的數據保存在競爭對手那,這并不奇怪。”不只是沃爾瑪,很多大型零售商都遠離AWS,雖然云計算巨頭都在宣稱永遠不碰客戶數據,然而這還是不能讓有競爭關系的玩家放心。
在巨頭們的業務如八爪魚一樣滲透到各行各業后,與更多企業會出現更多競爭關系,焦慮在放大。不過,讓企業直接拒絕互聯網云服務不現實,很多企業采取 “多云戰略”,將業務部署到不同云服務商,“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避免受制于人的同時降低數據風險。
堅持自主可控和中立可靠是路線的選擇,公司戰略層面青云QingCloud一直專注在“云”上。
青云QingCloud創始團隊核心成員都來自于IBM,在創建青云QingCloud前在云服務市場浸淫多年,有很強的技術實力和精準的市場遠見,一個例子是,2013年,剛上線不久就實現了全球首家按秒計費的服務,遠遠超過巨頭,阿里云、騰訊云、谷歌云和AWS宣布按秒計費都是2016年到2017年間的事情了,而計費模式是深入理解云服務后遠瞻洞見的一個體現。
(青云QingCloud創始人,從左到右:運營副總裁林源、CEO 黃允松、CTO 甘泉)
基于IBM的積累,青云QingCloud創始團隊不論是對技術、對產品、對行業、對渠道都有深刻理解。
跟很多互聯網巨頭看到市場形勢才戰略布局云不同,青云QingCloud成立就是因為看好云。跟百度、騰訊等巨頭不斷調整云戰略不同,青云QingCloud對云市場的看好一直堅定不移,將其作為長期事業,這一點跟阿里和亞馬遜的篤定相似,借用馬云的話說,青云QingCloud就是屬于那種“因為相信而看見”而不是“因為看見而相信”的企業,亞馬遜則有擴張優先謀局未來的底氣,青云QingCloud同樣關注未來。
曾經,技術工程師圍繞私有云與公有云的爭議,就像開源/私有軟件或者JAVA/C++一樣喋喋不休,2010年,AWS CTO Werner Vogels指出:“私有云是個偽命題,不過是個銷售話術,是IT廠商為了將客戶蒙在鼓里設計出來的詞匯。”2012年青云QingCloud成立,很早就決定戰略投入私有云和混合云,給彼時青云QingCloud 全棧云ICT服務商的戰略打下了基礎。現在市場已經驗證市場不只屬于公有云,多種云并存才是終局,亞馬遜也發布了Outposts布局私有云和混合云市場。
不論是技術的領先,還是路線的選擇,青云QingCloud都有著深深的IBM烙印。作為B端服務市場的翹楚,IBM的科技文化、工程師氛圍和服客戶服務價值理念,都對青云產生了深刻影響——不難發現,前阿里、前百度和前谷歌員工創辦的企業也都會有原先企業風格的烙印。
當然,前面已經提到青云QingCloud不是不變的,業務不斷轉型構建全棧云矩陣就是青云QingCloud的隨需而變,這體現出青云QingCloud的思維變化。雖然是工程師創辦的企業,但卻注重引入產品思維。在極客思維基礎上構建客需思維,一邊追求極致技術,一邊腳踏實地做產品,結合市場需求、自身優勢和趨勢洞見,堅持路線的同時調整策略,基于 “技術領先的底氣”做到了“接地氣”。
柔道戰略贏得未來
從哈佛大學大衛·尤費教授的《柔道戰略》中提到的柔道戰略來看,青云QingCloud算是一個生動的案例。
《柔道戰略》在2000年左右出版,當時互聯網剛剛興起,小企業挑戰巨頭的神話不斷出現。360創始人周鴻祎對這本書推崇備至,他認為:
“中國互聯網巨頭本身的創新能力并不強,所以反過來會模仿小公司,壓制創新,創業公司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小,所以當今中國的創業者急需柔道思維。”在這本書中,大衛·尤費用柔道運動理念來比喻商戰的“以小博大”,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利用柔道運動的三原則:移動、平衡、杠桿借力。
移動是指“創造新品類”,避開巨頭鋒芒,這一點很容易理解,青云QingCloud瞄準私有云、混合云,脫離狹隘的單領域競爭思維,將目光錨定未來數字世界的全場景數字化,就是在“移動”。
平衡則是指“以攻為守”,柔道運動的關鍵是“在讓對方失去平衡的同時讓自己保持平衡。對方如果要進攻,你當然要防守,但最好的防守是進攻,所以要以攻為守地去創造平衡,避免正面的對抗,通過推拉來制造平衡。”青云QingCloud基于全棧云ICT的戰略路線、率先布局軟件定義,發布九大品牌構建矩陣的打法,再率先以云模式交付ICT的做法,主動出擊,比巨頭更加進擊,可謂是以攻為守。
最后是杠桿借力。“競爭對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有資產、資源以及很好的合作伙伴。如果能夠利用好對手的資產資源, 把它的優勢、 合作伙伴變成它的包袱,把它的競爭對手變成自己的合作伙伴,就可以以小搏大。”青云QingCloud堅持中立可靠,堅持開放路線,實際上就是在借力,再借產業互聯網的勢,就在巨頭傾軋下高速增長,風生水起。
當然,現在看來,青云QingCloud距離戰勝對手還很遠,它還在不斷移動和平衡,成功做到不被對手擊倒,最后的交鋒,或許會在下一個階段發生。
今天正處于5G前夜,AI技術成熟、IoT爆發在即、產業互聯網成為高地。邊緣計算、融合計算、軟件定義X、智能云服務等新的云技術正在興起,云計算市場格局正在被改變,昔日老牌玩家四面出擊,新銳玩家正在浮出水面。在新的競爭形勢下,青云QingCloud們面臨新的機會,也迎來新的挑戰。青云QingCloud準備如何打? 7月25日,一年一度的CIC (Cloud Insight Conference)云計算峰會,青云QingCloud會給行業答案,羅超頻道基于對行業和青云QingCloud的觀察,認為其將繼續延續如下優勢:
1、混合云優勢。
a.唯一一家擁有公私混托一體化架構的企業。在數據中心內以一致的技術架構,實現公、私、混、托一體化構建,多種形態間用戶體驗完全一致,統一運維管理,打造平滑無縫的混合云基礎設施架構;
b.強化軟件定義路線,特別是軟件定義存儲和網絡。青云QingCloud可以平臺軟件與多品牌硬件的混合實現標準化交付,全面硬件兼容,擺脫廠商鎖定;基于具有優勢突出的 SD-WAN 產品,青云QingCloud可一站式實現混合云接入,同時讓企業云端、物理端、分支機構之間實現無縫高速和穩定的互聯;基于QingStor NeonSAN 的遠程數據同步能力,青云QingCloud 混合云將可以實現數據的跨平臺遷移能力,從而進一步實現基于混合云的災備體系;
c.延續產品矩陣模式。青云QingCloud擁有九大品牌矩陣,旗下有大量產品,青云QingCloud官方曾透露CIC 2019將發布 IoT 與邊緣計算、網絡、軟件定義存儲、分布式數據庫、容器等產品新動向,更多產品會被引入其矩陣,可以統一使用,也可自由拼裝,靈活部署,以滿足不同的計算場景,兼容不同基礎設施。
2、邊緣計算。
5G最大的應用場景是IoT,IoT將帶來邊緣計算的爆發。
青云QingCloud官微在CIC預熱稿件中談到其對云計算未來的看法:
“產業數字化將推動邊和端獲取智能,解決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智能連接,最終將實現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全面數字化,進入數字世界”。青云QingCloud還提出了“廣義云計算”概念:
“全面數字化的世界要求云服務能力進化到廣義云計算階段。廣義云計算應該擁有全維云平臺能力,覆蓋云、邊、端構成的全域數字化場景。”此前青云QingCloud已經推出邊緣計算網絡和IoT基礎開放平臺,基于做公有云多年來積累的骨干網和SD-WAN設備一鍵接入能力,做邊緣技術有基礎有優勢有愿景。我認為邊緣計算會是青云QingCloud的發力新方向,從全棧云到廣義云轉型,做到全場景覆蓋,滿足一切數字化需求。
3、開放戰略。
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是任何一個企業可以做完的,云計算產業鏈很長,不同玩家分工協作才是方向。青云QingCloud一直堅持開放,未來也不例外,基于中立可靠和自主可控的原則,產品具有很高的集成度、解耦合和標準化特性,產品矩陣可以模塊化自由拼裝,可與專業行業解決方案廠商的產品與方案自由整合,面向客戶交付完整專業的混合云解決方案。
4、可控可靠。
技術是任何科技公司的基石,云計算作為純技術驅動業務,底層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青云QingCloud具備工程師極客文化,在廣義云網絡、云+ICT、軟件定義諸多技術領域優勢明顯,未來也將繼續堅持“技術優先”,保證技術的可靠、可控和高效 。與此同時,中立是青云QingCloud在巨頭面前“杠桿借力”的重點優勢,因此不用懷疑,青云QingCloud將繼續不站隊,發揮中立優勢,讓客戶覺得可靠,讓伙伴愿意合作。
青云QingCloud關于未來的想法,都將在7月25日CIC大會上揭曉,云計算的戰局揭曉,則要更長時間,青云QingCloud能否在柔道戰略下再次贏?拭目以待。
歡迎添加 luochaozhuli (備注:進群)分享交流。
關注羅超頻道(luochaotmt),精彩內容。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巨头倾轧却能强劲生长,青云做对了什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unbuntu 云主机 远程部署系统
- 下一篇: Apollo感知解析之MinBox障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