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塔设计师罗斯加德:智慧城市应该可持续
早報專訪霧霾塔設計師丹·羅斯加德 談霧霾治理與智慧城市
位于北京798藝術園區的霧霾塔。
設計師丹·羅斯加德
今年9月27日,一座由荷蘭設計師丹·羅斯加德設計的霧霾凈化塔抵達北京,位置就在798藝術園區東北側的751動力廣場附近。霧霾凈化塔高達7米,外形很像放大版的家用空氣凈化器。
11月18日,設計了霧霾塔的荷蘭設計師丹·羅斯加德回到北京。這天迎接他的是北京的重度霧霾。大街上很多人戴著3M口罩,丹·羅斯加德對3M口罩也有一定的了解,他看到早報記者的口罩后,馬上說:“我知道這款口罩,但是它無法過濾PM2.5對吧?”
霧霾塔在北京798藝術園區展出后,引起了眾人圍觀和諸多討論。丹·羅斯加德覺得,關于霧霾的討論是好事,因為他無法想象在五年前,空氣質量問題能夠在中國引發如此大的討論。
對于霧霾問題的解決,丹·羅斯加德認為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而他們愿意和他——一個來自外國的想法新奇的設計師——合作,也充分證明了他們想要解決問題的決心和態度。這次他來北京,要和環保部討論關于霧霾塔的相關事宜,要敲定霧霾塔接下來的城市巡展計劃,同時也在和摩拜討論合作的可能性。
但另一方面,他仍舊面對很多質疑,每天要回答很多遍“這么小的霧霾塔到底有沒有用”這樣的問題。丹·羅斯加德說:“我現在對于觀點感到疲憊,我認為方案比較重要。如果你覺得我做得不好,那就拿出你的方案。行動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p>
在11月18日接受東方早報專訪時,丹·羅斯加德(下文簡稱“丹”)對幾種比較常見的態度一一做出了回應。
態度1:我們對這個霧霾塔的實際效果很感興趣。但這個塔看上去太小了,似乎起不到什么實際效果?
丹:這個塔是在一個公園的層次上起作用的,因此它是一個公園的在地性解決方案。它一小時能清潔30000立方米空氣。雖然它是一個很小的機器但卻有很大的功效。接下來我們要看看在城市這個層次上能做些什么。我們想制造更多的霧霾塔,想研發免除霧霾的自行車,投入更多的綠色技術。所以我認為在一個小范圍區域內霧霾塔是十分有效的。在我看來,霧霾塔是重要的第一步。
態度2:這項技術以及整個霧霾塔的建造成本是多少?如果造價不菲,為何我們要投入這么多經費在霧霾塔上而不是把這些錢投入到更有效的治理霧霾的手段上?
丹:我們花了兩到三年的時間研發霧霾塔的技術。我們有一個設計師和工程師的小團隊?,F在我們知道該怎么做了。我們有成功的經驗。同時在北京我們也有很好的領航員。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絕對可以讓霧霾塔的成本更低,建造難度更低。我覺得這個投入是值得的,因為潔凈的空氣是寶貴的。有了潔凈的空氣,人們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在露天場合玩耍,才能讓自己多活幾年。因此在這件事上人們需要轉變觀念,需要樹立一個新的標準。不要總想著買車買房,或者是買一塊價格不菲的手表。潔凈的空氣才應該是全新的默認配置。
(記者:所以核心技術還是來自荷蘭?)
丹:對,目前來看,霧霾塔是荷蘭設計的,也是荷蘭的技術。但是我們想要生產更大的,像一棟樓一樣的霧霾塔,然后探索它的可能性。因此我們現在正在和清華大學的團隊合作。他們非常聰明。同時我也希望中國的公司能給我靈感,因為在我看來,他們不是山寨,不是照搬復制,而是在復制的基礎上做更好的改進。這就是我們現在和中國進行的交流合作。我不知道最終的答案,但我很期待最后的成果。
態度3:從設計到運輸到組裝,這個過程中的損耗會不會加重污染?
丹:當然,只要你創造一些東西,你就得在同時毀壞另一些東西。就像畫畫是在毀掉一張白紙一樣。但是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去“綠色化、環保化”。我們用了海運而非空運。我們對這個過程中帶來的污染是有清醒認識的。但你是對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扇绻贿@樣做,其他可能的選項是什么?不作為?坐在家里看電視?我覺得不是。我覺得大家要成為一個生產者,而非消費者,成為意見制定者、成為行動發起者、成為造夢者。只要在這個生產的過程中,保證你所生產的東西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就好,而這種影響是基于個人的判斷和選擇。所以,是的,我們在運輸過程中用了石油和燃料,這確實讓人惱火。如果有人有什么好的建議,可替代的方案,請務必告訴我們。
對我來說,我現在厭倦、甚至是不愿意再相信觀點了,我相信提案。如果你反對,那就拿出你的方案,告訴大家怎么做。我覺得這樣的心態才是能讓城市好起來的心態。
對話
革新者的職責是聯系
宏大理想和具體實踐
早報記者:人們用很多不同的標簽來描述你:建筑師、設計師、藝術家或者是實驗藝術家。你覺得哪個是你比較認同的?
丹:我更希望人們叫我丹。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萬物關聯的世界中:藝術、科學、詩意的實踐。這些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我的工作就是提出關于未來將會是如何的方案。幾周前,有人介紹我是一個有著商業計劃的嬉皮士,我喜歡這個描述。因為它既體現了那種新奇的點子和關于未來的理念,同時又有將其達成的強烈意愿。我是個行動者,我提出創意、計劃,這是我的職責。
早報記者:你的工作室網站上介紹你是一個藝術家和革新者。理想主義的、烏托邦式的思想者和踐行的行動者,哪個更接近革新者的定義?
丹:我覺得是兩者的結合。一方面要有宏大的想法,比如說每個人都應該享有潔凈的空氣這樣的想法。另一方面,踐行、落到實處,展示一種可能性也非常重要。所以革新者的職責是把宏大理想和當下現實聯系起來,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連接點。我的項目一直都致力于這個目標。霧霾塔計劃其實也是這個目標之下的一個產物。
智慧城市應該可持續
應該面向未來
早報記者:你的作品通常都是探索理想未來的可能性、地貌,以及技術、空間和人之間的關系。在你眼中,理想的未來究竟是什么樣的?
丹:我認為我們需要一個對居民有益的、能夠激活居民的城市。這樣的城市關乎潔凈的空氣、水源以及能源,是一個能讓每個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地方,能讓居民和他人建立一種實際的、同時也是詩意的聯結。它同時應該是一個不存在垃圾的城市。十分有趣的是在自然世界上,廢物并不存在。一種生物產生的廢物可能是另一種生物的食物。
自然界是個生態循環圈。所以我們是否能把一個城市變成這樣?對我來說那就是智慧城市。這和技術無關。而是要在復雜之中找到一種全新的和諧。從某種程度上,我現在所做的設計都是明日之城的一種原型。但我們在今日實踐,從中學習、犯錯、修正、提高、繼續。這個制造的過程反過來又塑造著我,這是一種互動。
早報記者:有些人會覺得這個想法太過浪漫,如今我們身處全球化的世界,其中包括了全球范圍內的不平等問題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沒有廢棄物的智慧城市是否真的可能?
丹:當然。大自然就在這么做,為什么人類不行?這和浪漫一點關系都沒有。這和智慧有關,和建設能夠存活超過五十年或者一百年的城市有關。我們在消耗能源,我們在砍伐森林,這在世界范圍內都在發生。這是不可持續的。現在很多大公司都開始投入研發綠色技術,不是因為他們覺得這很浪漫,而是他們意識到轉變才能讓城市變得可持續。
早報記者:你的項目通常和新興技術密切相關。人們常說,技術是把雙刃劍,那么你如何處理和技術的關系?如何看待技術的黑暗面?
丹:技術是絕好的工具。而且技術一直在我們左右。筆是手指的一種延伸,麥克風是聲音的一種延伸,相機是眼睛的一種延伸。技術當然有其黑暗面,想想喬治·奧威爾描述過的場景:技術完全控制了人類,人類變成了機器人。所以重點在于尋求一種平衡。
我認為如果我們不去探索技術的可能性,而是一味地認為這是政府的事情,是公司的事情,是微博這樣的社交媒體的事情,那么技術被一方壟斷的可能性就會增大。但如果我們反過來看,認為技術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構成了我們的日常語言,我們可以和技術互動,通過技術可以生產新的事物,那么技術就會更加平民化。技術的危險性就會降低。但當然,技術是雙刃劍,我們正處于這場角逐之中。所以我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情就是去展示技術好的那一面,比如通過技術支持我們能夠有潔凈的空氣。所以我覺得這是心態的問題,這取決于你拿技術做些什么。
新興事物的推進
免不了困難
早報記者:你的工作室網站上專門有中文版本,你在上海也有一個臨時工作室。為什么你對中國特別感興趣?
丹:我對中國感興趣很多年了。我覺得中國有著強烈的對于未來的渴望。中國的思考方式和行事方式和我長大的環境的方式截然不同。這促使我去重新思考我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在霧霾塔計劃上,我的靈感來自于北京的霧霾。中國的公共空間特別有意思。它們是每個人都會使用到、但大家卻都漠不關心的空間。所以我希望把這些空間變成大家都能在其中產生聯結的空間。我們應該如何創造性地利用新技術讓居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一方面這關乎大的理想,另一方面則是實際的操作。這就是我過去七八年來的“行動指南”。
早報記者:在中國遇到過哪些困難?
丹:既然是創新,就一定是和新興事物相關的。而新興事物的推進免不了困難。你需要考量財政預算、當地的法律法規、新的技術以及審美需求。這些都要保持平衡。所以尋求平衡是設計的本質所在。我很高興第一個霧霾塔在北京落地,我在這里和政府合作,也和他們有很多有效的討論。我們都希望十年或者十五年之后,北京不再需要霧霾塔,人人都可以呼吸到潔凈的空氣,這是我的最終目標。因此接下來,我們會帶著霧霾塔走一走中國其他幾個城市,希望可以通過霧霾塔提醒公眾,讓政府、當地NGO和市民之間建立聯結,希望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讓他們意識到潔凈空氣的重要性。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雾霾塔设计师罗斯加德:智慧城市应该可持续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技嘉1080显卡体质测试软件,超频测试与
- 下一篇: javascript 压缩_14种用于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