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黎明踏浪号 Facebook (一)
?
?? ? ? ? ? ? ? ? ? ??電影《社交網絡》的中文海報
2010年電影《社交網絡 The Social Network》,一部Facebook的自傳,一部疾風驟雨般的電影,將整個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了社交網絡上來。整部電影更像是一個黑客在雜亂的臥室里狂敲著鍵盤,各種沖突和未知的出現緊張的讓人喘不過氣來。
哈佛大學的在校生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身上似乎總有他的學長比爾·蓋茨的影子,從才華橫溢到輟學創業,然后驚艷于世。如果說蓋茨依靠操作系統將微軟推向了軟件行業的金字塔頂,那么馬克則有希望憑借社交網絡將Facebook推向互聯網的浪潮之巔。
1 哈佛輟學生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比爾·蓋茨曾經在哈佛畢業典禮上做過一次讓人印象深刻的演講,他開了一段很有趣的玩笑,“哈佛校報稱我為'哈佛歷史上最成功的輟學生',這也是為什么我被邀請參加你們畢業典禮的原因,假如我在你們的入學儀式上發言,相信今天坐在這里的人要少很多了。”在蓋茨輟學的三十年后,同樣有一位哈佛學生走向了輟學的道路,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個輟學生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而他所創建的Facebook更是被人推崇為下一代互聯網科技的典范。
在硅谷的年輕一代里,可能沒有人能比馬克更具傳奇色彩了。他十歲時開始接觸電腦,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幫助其父親的診所編制了一套名為“ZuckNet”的即時通信軟件,目的就是讓門口的接待員不再需要用大嗓門高喊“病人來了”,而改用更加安靜的電腦進行溝通。馬克將自己的即時通信系統稱之為扎克網(ZuckNet),要知道這可是在1996年,直到三年后微軟和騰訊才分別發布MSN和QQ。在馬克上高三的時候和朋友編寫了一個叫做Synapse(神經突觸)的軟件,不但可以播放MP3等音樂還可以通過搜集信息判斷音樂收聽者的習慣。微軟和美國在線甚至開出了10萬美元的高價購買這款軟件,馬克卻出人意料的將它貢獻給了開源軟件社區。大學二年級,早已輕車熟路的馬克編寫Facebook第一版的時候只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現在看來技術的積累真是創業的一把利器,這讓人想起來Groupon創始人Brad Keywell常常對創業者提的一個建議,“當你有想法的時候,不妨先實現它。”這差不多應該是程序員嘗試創業的一條捷徑吧。
Facebook于2005年正式上線,最開始僅面向哈佛大學的學生開放,用戶需要持有哈佛大學的郵箱才可以注冊,到了月底,半數以上的哈佛大學學生已成了注冊用戶。在隨后的一年里,Facebook擴展到更多的大學以及高中,終于在年底宣布面向所有的用戶開放。然后馬克從哈佛輟學,開始專心運營公司,此后Facebook一騎絕塵,并于2007年用戶過億,同年在流量上超過了MySpace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站。此后的Facebook的用戶繼續保持爆發性的增長,而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是:在我動筆開始寫第一章的那天(2010-12-30),Facebook的用戶數量達到5億,一個月后我的最后一章還沒完成的時候,它的用戶量已經超過6億。
Facebook與以往的社交網站最明顯的不同是其對用戶信息真實性的苛刻要求以及對用戶隱私的嚴格保護,然而這兩方面又是相輔相成的,只有保護好用戶的隱私才能促使用戶提供真實的個人資料。Facebook所有的應用都是基于個人的隱私以及好友的關系展開的,這里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個人主頁的訪問權限。
在不同的社交網站里,用戶的個人主頁的訪問權限是不同的。在默認的情況下,Friendster中的用戶主頁是對所有注冊用戶可見的,LinkedIn中的用戶頁面可以被自己的好友和付費的用戶(多指獵頭)可見,MySpace的個人主頁在默認情況下是對所有注冊用戶可見的,但是也允許用戶設定是否只對好友可見。Facebook則不同,在發展的初期,默認情況下只有同一“群組”中的用戶資料是互相可見的,這里“群組”最開始是指同一大學、高中。當Facebook面向整個社會開放的時候更改了默認的隱私設置,個人主頁只有朋友之間是相互可見,對其他用戶則只能看到很少的個人資料,但是也允許個人更改其隱私設置。
僅在用戶真實性與隱私方面的改動居然引發了社交網絡行業的巨變,甚至波及整個互聯網行業,這在以往任何年代都是沒有過的。或許問題沒有我們所看到的那么簡單,下一節,我們將深入的探討一下Facebook成立精神的核心價值。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第五章 黎明踏浪号 Facebook (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智慧城市发展新机遇,逐步从理论构想进化到
- 下一篇: 2015年讲师评选正式开始,培训行业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