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管行知05--可交付成果
本次我們總結下項目的執行的核心:可交付成果(Deliverable)。
1 定義
項目章程是一個項目啟動的依據,描述了高層級的目的、目標、預期成果/驗收標準、及錢/人等約束條件,其中可交付成果是一個關鍵內容。
可交付成果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下圖所示:
?一些關鍵定義:
- (預期的)可交付成果(Deliverable): 為完成某一過程、階段或項目而必須產出的任何獨特并可核實的產品、成果或服務能力。
- 驗收標準(Acceptance Criteria): 可交付成果通過驗收前必須滿足的一系列條件。
- (產出的可交付)成果(Result):實施項目管理過程和活動所產生的輸出。成果包括結果(如整合的系統、修訂后的過程、重組后的組織、完成的測試、經培訓的人員等)和文件(如政策、計劃、研究報告、程序、規范、報告等)
- 核實的可交付成果(Verified Deliverables):經過控制質量過程的檢查,被證實為正確的已完成的可交付成果。
- 驗收的可交付成果(Accepted Deliverables):項目產出的,且被項目客戶或發起人確認為滿足既定驗收標準的產品、結果或能力。
2 說明
從目標管理角度,對可交付成果的管理,是項目實施中若干維度中最關鍵的一維。項目要做的任務非常多,包含過程的、結果的,內部的、外部的,溝通的、干活的等等。但從用戶角度,首要關注的是結果,最終也是為結果買單;如果結果不達標,過程無意義。
項目要做的高層級事項,包括高層級的需求,高層級的項目描述、邊界條件以及主要可交付成果,會在項目范圍說明書中具體分解出來;同時,項目范圍說明書中,還會包含可交付成果的驗收標準,具體產品范圍,除外責任,明確要做的和不做的事項。
在指導和管理項目工作的執行過程中,團隊成員會按照預期產出各類工作成果;工作成果會經過各種內部測試,不合格的返工修改;合格的則變成待核實的可交付成果。
待核實的可交付成果,在控制質量中經過外部團隊確認,不合格的返工修改,合格的則變成待驗收的可交付成果。
待驗證的可交付成果,在確認范圍中經過用戶驗收,不合格的返工修改,合格的則變成驗收的可交付成果;可交付成果得到客戶驗收,是甲乙雙方的里程碑事件,意味著乙方的主題工作和職責基本完成,可以開始本項目或本階段的收尾、付款、移交等等。
3 修行
項目管理中,要管理的事項非常多,PMBOK有十大領域、四十九個過程,可交付成果也只在幾個過程中分散提及,在范圍管理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也更多是“源頭的需求管理”;相比而言,一些項目經理經常會忽略或降低對可交付件的重視程度。
項目管理中變化因素較多,往往需要多維度的評估以便綜合決策:如資源估算中有從上到下的類比估算,也有從下到上細粒度匯總估算;進度估算中有從前到后正向邏輯,也有固定發布日期從后向前的逆向反推;范圍管理需要有正本溯源的需求管理,也需要有從用戶角度、從完成驗收角度的可交付成果反向驅動管理。
從實效項目管理來看,可交付成果管理從某種程度上更加重要,因為成果管理是高層級抽象管理的必備基礎。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項目章程描述的是“高層級目的、目標、成功標準,及事、時、錢、人”,這可以算作發起人要的“結果”,項目經理根據高層級成果去逐漸分解到下一層的結果,范圍說明書,WBS,最后分解到任務/活動開始執行,之后又要組合各層可交付結果,最終集成為對項目章程高層級的驗收成果。往上一層,項目組合提出高層級成果,每個項目是實現項目組合成果的分解;再往上一次,公司戰略提出高層級成果,項目組合其實是實現公司戰略的分解。
從部門管理角度,分派任務也是類似的。對新人,可能需要事無巨細,SMART說清楚;對于成熟的資深人員,也許只需要說明要什么結果,他會執行SMART分解好。
如果你理解并實際執行“可交付成果管理”,你真的會發現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實際提升。
歡迎拍磚討論。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项管行知05--可交付成果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pache实验报告 linux_apa
- 下一篇: java按键机nes模拟器_NES 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