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如何做?
眾所周知,借助國家營業稅改增值稅變革及全行業范圍推廣增值稅電子發票的政策,企業特別是餐飲、酒店、出行、連鎖等生活消費領域的企業,積極上線了電子發票。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預計,2022年電子發票開票張數將達到545.5億張,行業規模達到103.6億元。
我國電子發票開具張數與收入規模
數據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而電子發票能在企業中得到積極推廣,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能全方位提升消費體驗,比如企業提供的掃碼開票、公眾號開票、APP開票等方式,形式多樣、操作便捷,無需長時間等待;二是能管控風險和節省成本,比如通過系統對接的方式實現訂單系統與開票系統的鏈接,減少錯開、虛開等風險,減輕開票人員操作壓力,同時也節省了發票領購、開具、流轉、存儲等各方面的時間、人力成本。
在全國快速推進電子專票化的同時,財務數字化的應用也同步進入快速探索階段,比如電子化報銷、入賬、歸檔試點也在全國大規模展開,而對企業來說,該如何適應這些變化?企業稅務管理的數字化轉型該如何落地?今天小億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
?一、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轉的歷史背景
眾所周知,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國內企業普遍采用人工模式進行財務管理。從80年代開始,會計電算化成為新興熱潮,90年代之后,SAP、Oracle等廠商將ERP(企業制造資源計劃)系統帶入中國,開啟了企業財稅數字化的新篇章。
2010-2014年,企業以傳統財務軟件記賬為主,2014年至今則是智能記賬,出現了Saas的服務模式,財稅數據不再局限于電腦端口,可以上傳至云端,實現票財稅集成一體與智能記賬,納稅人員能夠隨時隨地進行財務記賬、財務查詢、稅收管理等。
在政策方面,中國政府近年來也出臺了一系列稅務改革政策。例如:
自2016年5月起,中國由營業稅改為增值稅,于2016年,金稅三期的新稅務管理系統在中國建立;
2018年,國家稅項及地方稅項已合并計算,約有10項會計準則于2017年至2019年修訂或頒布;
中國政府于2018年及2019年頒布逾300項財務及稅務法規;
2020年上半年,中國政府頒布逾50項財務及稅務政策及法規。
…...
近年來,企業稅務管理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對企業自身稅務管理工作帶來巨大挑戰,因此對企業來說,需要投入更多工作和資源去采納改革后的稅務政策,提高企業財務、稅法以及會計準則的意識。
二、什么是企業稅務管理的數字化轉型?
稅務處理是企業經營流程的末端環節,覆蓋對前期結果的綜合處理。但早期由于企業稅務管理具有管理內容復雜、信息覆蓋廣、流程長等顯著特點,因而很難通過信息技術實現數字化管理。
而如今隨著企業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深化和經驗積累,整體上,應用環境穩定成熟,企業內部數據基礎更加完善,比如稅務管理所需數據覆蓋企業經營的全量業務信息,涉及人財物、產品經營全流程的各維度數據,因而才具備數字化建設的基礎條件。
而如今的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的信息化建設,而是在“數字化轉換”的基礎上,利用技術和數據,通過管理制度等創新,實現整個管理體系的變革。
換句話說,相對于傳統的稅務管理通過管理推動各環節專業能力的內生增長,提升管理整體水平。稅務管理數字化是通過高端能力的外部顯化、固化、標準化,再通過觸達系統應用的各個用戶角色,拉動整體管理水平進步,這在應對復雜稅務管理問題、應對全面管理要求、應對管理環境的變化方面,都具有更加全面、高效的特點。
三、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轉型的意義
1.配合稅務征管,增強整體業務規范
伴隨著稅務征管的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比如金稅三期征管系統、電子稅務局、電子發票等一系列征管技術手段升級,企業需要在信息管稅方面提升數字化水平。企業稅務管理系統的功能建設過程,同樣是相關業務規則內化入系統的過程,能實現各項工作流程的標準化和相關崗位角色職責清晰化,因此做好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能增強整體業務規范。
2.加強企業的集中管控
如今很多企業都在強化集團化管理,而與之相配合的稅務管理同樣需要集中管控,但由于企業業務的形態不同,各地區管理不同,且政策執行差異較大,最終導致了集中管控難度大。因此企業通過系統功能安排,總部機構有能力直接內化管理要求,有能力實時觀察所有事務的流程進度變化,有能力針對不同性質的機構開展分層分級管理。
3.提高企業的經驗管理效率
由于信息技術具有快速、準確存儲及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而以信息系統為支撐進行稅務管理的數字化改造,因而能大量縮短時間、減少錯誤以及與處理信息相關的成本。其次信息系統的應用在合理設計的情況下,能打破時空地域的限制,將分散的崗位角色通過系統平臺組織起來,團隊成員之間實現更順暢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最終促進工作的協同。
4.提高企業風險管理能力
風險管理工作執行的本質是業務理解和數據分析,系統建設同步搭建了稅務管理的數據體系,集中企業的所有涉稅數據后,為風險管理提供基本材料。這樣稅務機關在對企業進行風險評估時,能在信息系統和數據應用的支持下開展工作。同時,對企業來說,系統相應的功能設計,為風險管理提供了能力工具和執行抓手,讓風險管理的效率和分析能力都做到了全面提升與強化。
四、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轉型該如何落地?
1.定位評估和立項規劃
企業在開展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前,首先要明確自身建設的階段定位,比如是處在“營改增”改革推動的增值稅數字化管理階段,而是已經開始全面稅務數字化管理階段;其次可以對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成熟度進行評估,如圖所示,評估自己的發展狀況;最后需要在企業日常管理資源的幫助下,通過專業的項目管理,設立專項小組,確定建設目標,來進行整體建設規劃。
2.業務梳理和整體優化
(1)業務流程梳理
從流程視角全面梳理企業各項涉稅業務,構建起企業稅務視角的業務地圖。梳理工作可以從稅種計稅和產品業務角度分別展開,重點是描述業務事項如何從經營發生源頭,經過各項工作環節,最終形成計稅的結果。
(2)重大事項和稅務風險評估
基于業務梳理結果,從風險角度評估公司當前稅務管理狀況,重點是要發現規則應用和管理控制層面的風險問題。工作應分層次開展,先要定位和關注重點事項。
(3)面向數字化的稅務流程優化和制度體系完善
在前一步分析的基礎上,把握關鍵流程管理要點,進行面向數字化管理的流程優化和規則確認。該環節要同步考慮舊體系問題的解決和支持新體系發展。
(4)構建系統建設需求和建設方案
系統軟件是數字化管理落地的支撐,軟件的應用功能具體承載各項業務運轉。在開展系統建設之前,要根據前期對規則和流程規劃的結果,逐項分析新的業務框架下,各業務內容、各工作環節所需的系統功能需求。在確定系統建設需求之后,考慮自身技術開發能力和業務需求的實現難度,確定是內部自主開發,或是利用外部產品實現。
3.系統建設的應用實施
系統建設是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落地的基礎技術形態支撐,不同企業在稅務數字化建設中會有所側重,階段目標、建設方式也會不同。這里我們以億信華辰企業稅務信息管理系統(eTIMS)來進行介紹,借助這個系統,億信華辰曾幫助海爾集團搭建了智稅通稅務大數據管理系統,也幫助華潤搭建了稅務智能數據監管平臺。
eTIMS是基于成熟的軟件平臺架構上,植入十余年累積的稅務行業知識,為集團企業量身定制的,以實現稅務合理合規遵從、稅務風險管理和稅務價值創造為主旨,幫助企業建立從事前、事中、事后等環節進行管控的稅務管理平臺。
平臺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稅務管理,涵蓋全稅種、全流程、全級次,同時為企業提供稅務數據自動采集、申報數據自動規則校驗、全稅種申報數據自動報送、多維度數據指標統計、稅務籌劃及風險管理等業務功能。
除此以外,eTIMS幫助企業優化涉稅信息收集與報送,統一報送口徑,快速響應監管單位要求。通過內置涉稅數據質量強控模塊,提升數據質量。將BI與財稅指標深度結合實現風險控制和領導看板。內置了全面的稅收法規庫,構建全面的納稅知識體系,不斷提升企業涉稅工作水平。
4.應用推廣和迭代更新
系統搭建完成以后,要明確組織配合和相關角色職責,編制應用推廣業務收藏,開展培訓和業務宣導,逐步推廣各項功能應用。之后還要在系統平臺基礎上,持續深化業務研究,探索業務與技術銜接的支持路徑和產品實現模式,及時按照政策和管理變化要求完成系統配置,不斷迭代優化形成推動企業稅務管理的持續發展。
五、小結
很多企業的稅務管理數字化轉型都希望能打造一個智能業財稅一體化平臺,能夠將財務延伸到業務交易環節,實現業務流程、核算流程和管理流程有機融合,使業務流、票據流、信息流“三流合一”。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不僅要利用數字化進一步提升傳統稅務運營效率,更要思考基于數據和技術創新稅務管理模式,打造致勝于未來的稅務管理能力。因此,企業應考慮稅務職能的戰略和愿景與業務發展是否一致、稅務管理的架構與企業的其他管理架構是否協調、企業的稅務管理流程和數據是否清晰,然后才能更好地運用數字化手段和管理工具實現稅務管理的整體提升。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税务管理数字化转型如何做?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羊肉泡馍的做法
- 下一篇: 课室用的电子黑板|一体手写屏哪家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