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考研计划】计算机组成原理
計算機組成原理概論
- 第一章:計算機組成原理概述
- 計算機系統的發展與應用
- 1.計算機產生
- 2.計算機發展
-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 第三代 : 集成電路計算機
- 第四代 : 大規模與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 第二章: 計算機硬件基礎
- 第三章 :信息編碼與數據表示
- 第四章 :運算方法和運算器
- 第五章:存儲體系
- 第六章 :指令系統
- 第七章:控制器
- 第八章 :輸入輸出系統
- 第九章:總線
- 第十章: 流水線與并行技術
- 參考文獻
第一章:計算機組成原理概述
計算機系統的發展與應用
1.計算機產生
1623 年德國(Tubingen)圖賓根大學 Schickard教授制作一種機械計算機
1642 年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制作一款機械計算機
- 1971 年計算機Pascal語言 及紀念帕斯卡這位計算機先驅
1671 年萊布尼茨 發明“乘法器”
1821年英國劍橋大學科學界巴貝奇成功制作差分器
1936年阿蘭 - 圖靈論述了一個計算機抽象模型 稱為 “圖靈機”
1941年 德國工程師K.Zuse采用繼電器制作了機電式程序控制計算機
1946年 美國軍方斥巨資教授博雷納德研究組研制成功世界“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2.計算機發展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在 ENIAC 尚未投入運行時,馮-諾伊曼就看出這臺計算機存在缺陷 ,主要弊端是程序與計算相分離。程序指令被存放在機器外部的電路中。
馮-諾伊曼決定起草一份長達101頁報告,即計算史上著名的 101頁報告,對計算機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將新機器設計方案命名為 “ 電子離散變量自動存儲程序 ”
- 報告明確規定了計算機的五大部件 ,并用計算二進制代替十進制
1946年6月 馮-諾依曼回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先期完成電子計算機ISA
1951年 馮-諾依曼主持的EDVAC計算機宣告完成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1947年12月 貝爾實驗室的3位科學家肖克利、布拉頓和巴丁成功利用半導體制作出來第一條晶體管。(晶體管第一項商業應用,是用來改裝世新型繼電器的)
1954年 第一臺晶體管 手提式收音機問世
1955年 貝爾實驗室研制世界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1957年10月 美國諾依斯(N.Noyce)為首的仙童半導體公式和得克薩斯儀器(TI)幾乎同時發明了集成電路,得克薩斯儀器公司的基爾比(J.Kiby)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發明家
1961年 得克薩斯研制第一臺集成電路計算機
第三代 : 集成電路計算機
1964年 仙童公司的摩爾(G.Moore)博士,以3頁紙精簡篇幅發表了一個奇怪的理論。
- 摩爾天才式預言,集成電路上能被集成集體管的數目,將會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溫度增長,并且在今后數十年內保持這種有效性 ,被譽為 “摩爾定律”
1961年 IBM公司決定更換晶體管計算機產品 ,轉向開發集成電路計算機 即最初的 IBM360
1965年 DEC公式制造的PDP-8型集成電路計算機 -公認第一臺標準小型機
1968年 諾依斯、摩爾和格羅夫從仙童公式退出 ,成立一家新的公司 “英特爾”
1970年 動態隨機存儲器(DRAM)問世,磁心存儲器退出歷史舞臺
第四代 : 大規模與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1年 英特爾首創一種 “開啟集成電路新紀元”的半導體芯片,以霍夫研制小組制作出世界第一微處理器芯片
1972年 霍夫小組研制出另一種型號的微處理器8008
- 英特爾公司研制出來4004微處理器(4位)8008微處理器(8位)就是第一代微處理器
第二章: 計算機硬件基礎
第三章 :信息編碼與數據表示
第四章 :運算方法和運算器
第五章:存儲體系
第六章 :指令系統
第七章:控制器
第八章 :輸入輸出系統
第九章:總線
第十章: 流水線與并行技術
參考文獻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408考研计划】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假期第一次编程总结(改二)
- 下一篇: @RequestMapping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