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T算法简介
文章目錄
- 1 算法提出的背景
- 2 算法思想
- 3 SIFT算法實現物體識別主要有三大工序
1 算法提出的背景
成像匹配的核心問題是將同一目標在不同時間、不同分辨率、不同光照、不同位姿情況下所成的像相對應。傳統的匹配算法往往是直接提取角點或邊緣,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急需提出一種魯棒性強、能夠適應不同光照、不同位姿等情況下能夠有效識別目標的方法。1999年British Columbia大學大衛.勞伊( David G.Lowe)教授總結了現有的基于不變量技術的特征檢測方法,并正式提出了一種基于尺度空間的、對圖像縮放、旋轉甚至仿射變換保持不變性的圖像局部特征描述算子-SIFT(尺度不變特征變換),這種算法在2004年被加以完善。
2 算法思想
將一幅圖像映射(變換)為一個局部特征向量集;特征向量具有平移、縮放、旋轉不變性,同時對光照變化、仿射及投影變換也有一定不變性。
算法實現步驟簡述:
SIFT算法的實質可以歸為在不同尺度空間上查找特征點(關鍵點)的問題。
3 SIFT算法實現物體識別主要有三大工序
- 提取關鍵點;
- 對關鍵點附加詳細的信息(局部特征)也就是所謂的描述器;
- 通過兩方特征點(附帶上特征向量的關鍵點)的兩兩比較找出相互匹配的若干對特征點,也就建立了景物間的對應關系。
每個關鍵點有三個信息:位置,所處尺度、方向,由此可以確定一個SIFT特征區域。
直方圖的峰值則代表了該關鍵點處鄰域梯度的主方向,即作為該關鍵點的方向。
總結
 
                            
                        - 上一篇: 互斥锁和读写锁的区别
- 下一篇: 数据结构:将二叉搜索树转换成一个排序的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