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款MacBook Pro扩容之旅
我的 macbook 是 2015 年款的 13 retina 屏的 macbookpro;當時選的容量是128G,也就是俗稱的乞丐版;現在那個后悔啊,嚴重不夠用啊。要知道蘋果的電腦向來是自研自銷的,連個螺絲都要和別人家的不一樣,所以升級之路漫漫啊。2016 后的帶 bar 的筆記本的硬盤就直接焊死在主板上了,徹底堵死升級之路。我的是 2015 年款的,雖說硬盤可以換,內存也是焊死在主板上的。想升級就只能升級硬盤。
以后買macbook要慎重選擇版本,想好了再下手,要不就只能整機升級了。
也就是說,我手上這款筆記本基本上可以算是最后一款可以DIY一下的型號了。
書歸正傳,本文主要分享我的硬盤升級之路。如何選擇升級方案,每個人情況是不一樣的,這要按個人需求,我的選擇對你來說不一定是最好的;另外,為避免廣告嫌疑,本文不做任何硬件店鋪鏈接推薦,需要的請自行購買。
升級方案:
升級一般有兩種思路,每種思路又有幾種可選的方案:
思路一:增加外置
就是通過增加外設的方法來增加硬盤容量,一般是兩種方案:
思路二:增加內置
從外面不行,就從內部入手,直接更換硬盤。這個也有幾種方案:
看了網友大量的反饋,經過兼容性、易用性、穩定性、發熱量、性價比、讀寫速度等方方面面的比較;我選擇了 M.2 接口 ssd(支持 NVME 協議)加轉接卡方式升級。主要是因為:窮!有錢直接換新機,哪用得到在這里比來比去。
稍微解釋一下為什么普通 M.2 硬盤加轉接卡這種方案可以行的通:
Mac OS 10.13 系統出來時候,一個特性就是支持 NVME 協議了。因此理論上是直接支持標準的 M.2 接口,支持 NVME 協議的 ssd 的,這樣一來使蘋果升級硬盤成為了可能。
所以自行升級主流 ssd 有兩個必要條件:使用 Mac OS 10.13 或更高版本的系統 ;使用支持 NVME協議的 M.2 接口硬盤;當然還要加個轉接頭。
NVME 協議有什么意義:
目前比較主流的 ssd 接口有兩種,一種叫 SATA 一種叫 M.2;M.2 的接口要比 SATA 接口的數據更寬,M.2 走的是 PCI-E 總線的通道,而 SATA 走的是 SATA 通道,支持數據偉輸的協議常見的兩種方式,一種叫 AHCI,一種叫 NVME,NVME 充分利用了 PCI-E 通道的低延時以及并行性,降低了由于 AHCI 接口帶來的高延時,極大的提升了固態硬盤的讀寫性能。
SATA 接口的硬盤只能走 SATA 通道,使用 AHCI 協議,其理論上限是 6Gbs, 加上損耗等問題,實際讀寫能達到 500MBs;(6Gbs是比特、500MBs是字節,大B==Byte 小b==bit,這個不要搞混了)
M.2 接口走的是 PCI-E 總線的通道,使用 NVME 協議,目前的理論上限是 32Gbs,也就是 4000MBs,實際能到 3200MBs 就算很快的了。主流的也就 2500MBs 上下, 這個比之前的 500MBs 快了好幾倍。
準備工作:
硬件方面:
1、選購 ssd ;
mySSD.png
?
2、選購轉接卡;
?
m2.JPG
3、螺絲刀 (macbook 后蓋的是五星螺絲刀,拆卸硬盤螺絲的是六星螺絲刀),建議購買質量好的螺絲刀,千萬不要用個不合適的螺絲刀硬來;
?
tool.JPG
軟件方面:
方法1、備份原來的數據,用時間機器全盤備份;后面安裝系統時直接恢復備份,簡單快捷;
我的電腦上安裝了很多軟件,配置起來又很繁瑣,于是我選擇了用時間機器備份;這里要注意操作系統要升級到 Mac OS 10.13 或以上!
方法2、制作安裝U盤,全新安裝系統;同樣要 10.13 及以上版本的系統。
關于 ssd 的選購
考慮到兼容性、穩定性、發熱量、性價比、讀寫速度等等,直接使用升級成功的網友推薦的品牌恐怕還是多數人的選擇,就是別人用的什么我也用什么。我想說的是,第一,此一時彼一時,別人升級的時候可能市場上還沒有這些新的產品;更多的情況是網友推薦的產品市場上可能已經找不到了;市場價格波動也大,差幾天可能就是幾百塊的差距;第二,明白硬盤工作的原理后,要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有人看重兼容性,有人選擇品牌,有人在意讀寫速度,所以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網上找了個 2018 年下半年的主流 ssd 的數據參考圖:
?
ssd.png
這些硬盤中都有網友成功升級過,理論上是都可以選擇的。
知乎上有人推薦使用三星系的 sm951a ,這一款是和 macbook 同時期的產品,據說是兼容性是最好的,還有內存顆粒類型的問題(稍后再講),況且蘋果的內存也是三星生產的,所以選三星是出問題幾率最小的。話是沒錯,但是現在市場上早就沒有 sm951a 了,某寶也就寥寥幾家,至于是幾手的,就不好說了,那可是幾年前的產品了,原作者購買的那家店也早沒貨了,現在主流是 970 EVO。
這里說一下三星系型號的問題,前面有個前綴 SM 或者 PM 的是三星專門為整機 OEM 廠商生產的 ssd 產品,市面上的這些 ssd 都來自于 OEM 渠道的流出。由于 OEM 的采購數量優勢,并且一般這些產品不含增值稅,所以價格方面普遍相比性能十分接近的 PRO 和 EVO 低上不少。既然不是正規的消費級產品,官方渠道自然沒有保修。不過一般店家會提供一年左右的店鋪保修。
ssd 內存顆粒類型:
內存顆粒類型:MLC、TLC;還有早期的 SLC 和最新一代的 QLC。
SLC 和 MLC 分別是是 Single-Level Cell 單層單元和 Multi-Level Cell 多層單元的縮寫,TLC 和 QLC 即三層單元和四層單元的縮寫。原理上解釋的話,SLC 也就是在一個單元上只存儲 1bit 的數據,而 MLC 要存儲 2bits,TLC 需要存儲 3bits,QLC 則達到 4bits 數據。每個單元上存儲的數據越多,結構也就越復雜,出錯幾率也就越高,需要更多的修正操作,理論性能也就更低。而由于每個存儲單元在存儲更多數據的情況下,訪問也就更加頻繁,磨損也就更大,相應的壽命也就更低。
這里有個 P/E 的概念,代表 ssd 的擦寫,1 P/E 就代表 ssd 的一次擦寫。一次P/E是指累計寫入產品實際容量大小的資料,這才算是一次擦寫。打比方說,我的 ssd 是 128G 的,壽命是3000 P/E,其實實際容量就是 119G,那么我的 ssd 消耗一次 P/E 就必須寫入 119G 的資料,用夠 3000 個 P/E 才算把我的 ssd 寫廢。
理論上講,TLC的硬盤 是 1000 P/E,就是擦寫 1000 次;MLC的硬盤 是 3000 P/E。
是不是一定要 MLC 的硬盤呢?以 250GB 的三星 970EVO 為例,保修政策為 5 年或 150TBW,5 年為 260周,則平均每周需要完成 577GB 的寫入,平均每天 82GB 的寫入,相當于每三天把硬盤數據重新更換一遍。這樣的壽命對于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基本不必擔心。
那么應該該怎么選呢?
看重品牌,質保:三星 970 EVO、intel 760P、西數Black-3d
看重性價比,intel 760P
不在乎質保:三星PM981、三星SM961
不在乎幾手的:三星sm951a
容量優先,不在意性能:金士頓 A10000
我選的是 intel 760P 512G,速度不是最快,但兼容性很好,發熱量也不大,性價比高,而且官方保修 5 年。
轉接卡
這個轉接卡技術含量不高,里面又沒有芯片什么的,就是把針腳轉換一下,某寶上很多。建議買兩個備用,萬一一個不行隨時更換。
硬件操作過程
拆機
靠近屏幕的兩顆螺絲稍微短一點點,拆裝的時候注意一下,不要上錯螺絲了。
擰開后蓋上的螺絲后就可以打開后蓋了,后蓋有兩個卡扣扣在機器上,取的時候稍稍用一點點力就可以拿開后蓋了,不要擔心會弄壞。
back
?
更換內存前要給主板斷電,把電池的接口務必要拔掉。
拆掉硬盤的6角螺絲,取下原裝硬盤。
主板上的卡槽比較緊,建議先裝上轉接頭,再裝硬盤,這樣比較容易插上,
內存對比:這里在轉接頭上貼了一層用來絕緣的防高溫的膠帶,這個是為了防止在使用過程中高溫影響主板的元器件,這個不是必需的,你也可以不貼。
?
cb.png
更換
?
macbook.png
更換完畢后合上后蓋,兩個后蓋上的卡槽輕輕一響就扣好了。這時先不要上螺絲,等軟件都調試好了最后再擰上螺絲。下一步就是要安裝軟件了。
軟件方面
安裝U盤的制作
1、準備一個 8 G或更大的U盤,準備 mac OS 的系統文件(安裝文件網上多的很,就不提供鏈接了);
系統一定要 10.13以上的版本,我用的是目前最新的 10.14.3 的版本。
2、進入磁盤工具抹掉U盤;
3、在終端執行下面命令:
sudo /Applications/Install\ macOS\ Mojave.app/Contents/Resources/createinstallmedia --volume /Volumes/u盤的名字 --applicationpath /Applications/Install\ macOS\ Mojave.app --nointeraction
在輸入文件路徑時可以直接把文件拖進來,而不用手動一個一個字符的輸入;
如:
sudo (把訪達中的“安裝 macOS Mojave”應用中的“createinstallmedia”拖到這里)
--volume
(把桌面上的U盤圖標拖入這里)
(把訪達中的“安裝 macOS Mojave”應用拖到這里)
--nointeraction
最后提示:install media now avaliable 時啟動盤就做好了;
?
upan.png
安裝操作系統
第一種方式:U盤安裝
開機按住 option 鍵,進入安裝U盤,選擇磁盤工具,把新盤抹掉(不要搞錯磁盤了),文件格式選擇 APFS。
然后就是安裝了,選擇安裝系統,一步步按提示操作就好了。
大約 30 分鐘就安裝好了。
第二種方式:備份恢復
開機按住 option 鍵,選擇備份盤,進入時間機器,選擇恢復備份。然后就是等待,時間的長短取決于你備份的大小。我的備份是 100G,恢復用了 43 分鐘。
筆者兩種方式都進行了測試,都很順利的安裝完成了系統。至少說明硬盤的兼容性還是不錯的,沒出現不認盤或其他問題。出了問題也不要慌,可能是轉接頭不行,也可能沒有安裝好,重新插拔一下就好了,等等吧。
不管你用哪種方式安裝完成系統后,都要記得要重置一下 NVRAM 和 SMC 。
NVRAM:是非易失性隨機訪問存儲器,指斷電后仍能保持數據的一種RAM:可斷電保存在內存中的設置;
將 Mac 關機,然后開機并立即同時按住以下四個按鍵:Option、Command、P 、R、電源按鈕。您可以在大約 20 秒(2響)后松開這些按鍵,在此期間您的 Mac 可能看似在重新啟動。
SMC :系統控制管理
在 Mac 關機后,按下內建鍵盤左側的 Shift-Control-Option,然后同時按下電源按鈕。按住這些按鍵和電源按鈕 10 秒鐘;松開所有按鍵。
安裝軟件的問題
系統安裝完成后,如果全新安裝的就沒什么問題,如果用時間機器恢復的,就會重建 spotlight 索引,CPU 占用很高,風扇會一直轉;等索引建立完了就正常了,風扇轉的很厲害的時候你可以查看是哪個進程在占用 CPU。
使用情況
筆者使用了幾天后,覺得開機比之前快了一點點;發熱量算是正常吧,沒太注意到;各種軟件使用都沒什么問題;休眠喚醒也很正常;總之體驗還是挺不錯的。
速度
這里為什么要單單拿出速度這個指標來說呢?因為有朋友換了硬盤后明顯速度慢了一半。
以筆者的 760P 為例,實測:
?
dnew.png
這個速度正常嗎?正常!因為蘋果的原裝硬盤是:
?
dold.png
看,比原裝的確實提速了,而且寫入直接翻倍了。
蘋果原裝硬盤走的是 AHCI 協議;
?
olddisk.png
新硬盤是 NVME 協議;
?
newdisk.png
這里有兩個指標比較重要:
鏈接速度5.0GT/s,每秒5GT(Gigatransfer)原始數據傳輸率,編碼方式為8b/10b(每10個比特只有8個有效數據),即有效帶寬為4Gb/s = 500MByte/s。
鏈接寬度是x4,就是4個通道。所以主板支持的理論最大值是 2000MByte/s。
760P 的理論上最大達到 3200M 的讀,1600M 的寫。那為什么沒有達到官方標稱的速度呢?因為讀寫速度不只取決于硬盤,還取決于主板總線的支持。所以,雖說硬盤支持 3000M 以上的速度,但總線只支持到 2000M,根據木桶原理,讀寫速度受制于最短板,加上一些損耗和其他因素的影響,達到 1500M 已經是不錯的速度了。所以,這個角度上講,速度更快的硬盤也是浪費,就像買了個寶馬車只用來買菜,可惜了啊。
有些朋友的鏈接寬度是x2,很有可能是轉接頭不行,沒有識別到。當然速度會少了一半。
最后再說一點:由于 13 寸 MBP 的鏈接速度最高只到 5.0GT/s,所以發揮不到 760P 最快的速度。但是,15 寸可以達到 8.0GT/s,差不多讀 2800Mb/s,寫 1500Mb/s,基本上能發揮出 ssd 的大部分潛力。所以,如果你是 15 寸的,那就恭喜你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15 款MacBook Pro扩容之旅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slickedit调试linux内核,S
- 下一篇: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 第一章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