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学习/组团学习,什么情境下采用效果更好?
從一幅漫畫說起......
***為什么蟑螂們舉辦驚喜派對總不成功?***
這里涉及到優勢反應,即在個體反應的結構層次里,最有可能采取的反應。接受外界刺激的喚醒狀態下,個體更加“僵化”,更容易做出“優勢反應”,燈光亮起,蟑螂們只需要進行本能反應,直接地逃離燈光,就是他們的優勢反應。?
其他蟑螂的在場,對每一個蟑螂優勢反應的發生起到了促進作用。對于人類和其他動物來說,許多研究都表明,他者的存在會促進行為表現。對于一些動物而言,同類的存在有時也會產生抑制行為表現的作用。
最完美的解釋似乎是:他者在場,對于行為發生時而促進,時而抑制。
社會心理學家Robert zajonc提出了社會助長作用理論:他人的存在(僅僅是他們的存在)會提高喚醒水平并促進優勢反應,這將會提升人們在簡單、熟悉任務上的表現,但妨礙在困難復雜任務上的表現。
***檢驗理論***
為了檢驗該理論,Zajonc及其同事做了許多不同情境下的實驗。他們把蟑螂放置在一個簡單的迷宮入口,然后用燈光照亮入口處,蟑螂會盡力往黑暗的目標盒子里鉆。
相比之下,在復雜的迷宮里抵達暗室更具挑戰性——蟑螂不能僅通過服從本能來逃離燈光,它需要進行一次轉向。
Zajonc讓一只蟑螂單獨或和另一只蟑螂一起跑兩個迷宮。他預測:在簡單的迷宮里,有同伴存在時,蟑螂會更快地抵達目標;在復雜迷宮里,情況相反。實驗結果證實:其他蟑螂的存在促進了蟑螂在簡單迷宮中的行為,也妨礙了蟑螂在復雜迷宮里的行為。
最后,為了展示另一只蟑螂單純在場即具有這些效應——以與競爭或者其他更加復雜的因素形成對比——Zajonc增加了一個條件:其他蟑螂不參與走迷宮,單純地作為被動的“觀眾”存在。
為了創建這個情形,Zajonc制作了一套樹脂玻璃箱作為“看臺”,將其置于兩個迷宮的側翼,以容納旁觀的蟑螂。結果與預測完全一致:旁觀蟑螂的存在促進了蟑螂在簡單迷宮中的行為表現,但妨礙了它們在復雜迷宮中的表現。
一項在大學臺球廳里進行的實驗就很好地說明該理論在現實世界中極富指導性。
研究者在暗中觀察打臺球的學生,并將他們分為技術較好組與技術較差組。根據Zajonc的理論,我們可以再一次預言:他人的存在將會讓有技術的學生表現得更好(對他們而言,這個任務是簡單的),但是會讓技術較差的學生表現得更糟糕(對他們而言,這個任務是困難的)。
為了檢驗這個預言,實驗者故意走到臺球桌旁并進行觀察。正如所預料的那樣,有技術的學生的確比之前打得更好,而技術較差的學生表現得恰恰相反。
***實際應用***
根據對于簡單任務的促進作用和對困難任務的妨礙作用的基本模式而提出的建議是十分可靠的。也許,在眾多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中,最重要的就是關于如何學習的建議。
需要獨自學習。當學習的內容是你不熟悉的,而且你需要牢記它們時,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避免喚醒水平的上升【比如大家一起學習互相提問,當別人提醒時立馬能想到該怎么回答,但自己提取信息時是很困難的】和他人存在所帶來的分心作用【當需要自己來消化吸收知識時,他人的存在會為自己帶來干擾】。
小組學習更適用于復習或者對大量的學習內容進行分類、總結。當某些小組成員擁有其他成員所不具備的信息和方法時,這種學習方式顯得尤為有價值,但是理解、吸收新知識的工作必須獨立完成。因此,一旦充分地理解與掌握了學習內容,在考試中與其他同學挨著坐【尤其是一起學習過相同內容的同學】將有助于在考場中的發揮。
另一個給了這一原理以用武之地的領域是對于工作空間的設計規劃。如果所要完成的任務是簡單的或者重復性的(而且工作人員都干勁十足),那么就應該把工作空間設計得利于互相交流。這樣一種設計能激發有利于完成簡單任務的社會促進作用。然而,如果任務是具有挑戰性的,且在不斷變化,那么就應該給每個人留出足夠的個人空間。這種設計可以避免社會性抑制對完成困難任務的妨礙。
即使是最小的群體情境——另外一個人的單純存在——都會影響人的行為表現。他人的存在會提高喚醒水平,高喚醒水平會加強人現有的行為趨勢,讓簡單的任務變得更簡單,而困難的任務則變得更困難。
不論采用哪種學習方式,在進行學習之前,首先是要明確學習的內容(學習材料)、學習內容(學習材料)的性質、學習內容(學習材料)的難易程度;學習方式的選擇要適應本階段的學習內容(深度、廣度)。不論采用哪種學習方式,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自己能理解、消化、吸收【學習的金字塔理論會提高效果】所學習的內容。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独自学习/组团学习,什么情境下采用效果更好?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自考总结【三】
- 下一篇: C#中的集合、哈希表、泛型集合、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