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六年級上冊18課古詩三首之江南春說課稿教案教學設計一等獎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六年級上冊18課古詩三首之江南春說課稿教案教學設計
六年級上冊18課古詩三首之江南春說課稿教案教學設計
難點:透過《江南春》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古詩抓景物寫出江南春天的特點,讓學生由景物來感受自然之美,有景入情體會作者的情感
從學生角度分析為什么難這首詩中,詩人由景物來表現自然地美,又由景入情,流露出為國擔憂的淡淡哀愁。這種感受學生不太容易體會到,因為這高于六年級學生的情感經驗和生活經驗。
難點教學方法:
1.通過情境誦讀和想象,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過討論及問題探究,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圖片展示江南美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看完圖片的感受,說說自己看到的美景。
2.引入主題。詩人杜牧用了28個字就描繪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圖。(激發興趣)
(二)知識講解
3.初讀感知,讀出詩味。
(1)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讀中體會如何把詩讀出節奏來。(語調的輕重、語音的延長以及停頓等。)
4.圈畫景物,明意悟情。
(1)學習前兩句詩賞今。
①圈出詩句中描寫的是景物,病交流對詞語的理解。
[千里]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虛指,指的是遼闊的江南地區。
[綠映紅]綠葉映著紅花,這里用顏色指代景物,給人豐富的聯想。如綠葉襯紅花,桃紅映柳綠。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風]酒旗迎風招展。
②說說這兩句詩是從哪些感官來寫景物的。
明確:聽覺鶯啼 視覺綠、紅、水村、山郭、酒旗 觸覺風
③再讀詩句,說景色。
遼闊的江南,到處是黃鶯婉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
④透過這些景物你仿佛想到了一個怎么樣的江南春天?
課件展示:我仿佛看到了,這是一個()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聽到了,這是一個()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聞到了,這是一個()的江南春天;
我感受到了,這是一個()的江南春天。
(花紅柳綠、鶯歌燕語、鳥語花香、充滿生機)
你在這樣的春景中心情是怎么樣的?作者和你的心情是否一樣呢?
(愉悅、輕松、快樂
(2)學習后兩句詩懷古。
自讀后兩句詩,理解詞意,體會作者的情感
①體會情感基調:這兩句詩中詩人的心情還是愉悅的嗎?你們知道這是因為什么嗎?學生展示收集的背景資料。教師及時補充背景知識: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東晉滅亡之后隋朝統一之前存在于我國南方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城的四個朝代(宋、齊、梁、陳)的總稱。這一時期,當權者曾大興建設寺廟,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讓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時代 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國家漸漸衰落,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而當朝的統治者卻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靈保佑,永保江山穩固。
詩句中的哪些地方最能讓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傷感、擔憂?
(四百八十寺、煙雨中)
交流后明確:這兩句詩的情感基調不是愉悅的,而是傷感的、擔憂的。詩人在贊美風景秀麗的江南時,暗含著對國家命運深深的憂慮。借景抒情的寫法是古詩中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識后,再讀這兩句詩,感悟詩人的擔憂。
理解詩意:
昔日到處是香煙繚繞的深邃的寺廟,如今亭臺樓閣都滄桑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此時作者心里會想寫什么?
示例:詩人可能在想:希望通過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穩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廟都滅亡了,物是人非,我們的國家竟然還在仿效這種做法,這不僅不會鞏固國家的統治,相反,會加速國家的滅亡啊!
③引導學生帶著感情重讀全詩。
過渡:同學們,你們能嘗試讀出作者的贊嘆之中隱含的哀愁嗎?自己先試試。(再指名讀。)
(三)課堂鞏固練習
5.帶著感情,吟出詩韻。
看著花紅柳綠感受著鳥語花香的杜牧想:
齊讀詩句千里鶯啼綠映紅。
看著江南山村喜愛美景的杜牧想:
齊讀詩句水村山郭酒旗風。
看著細雨迷蒙的寺廟憂心忡忡的杜牧想:
齊讀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看著細雨迷蒙的寺廟關心國事的杜牧想:
齊背詩句多少樓臺煙雨中。
(四)小結
詩人杜牧用了28個字的向我們展開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麗畫卷,寄托的是對江南春景濃濃的愛和淡淡的愁。學了這首詩,你們是否已經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獨特的情感了呢?那么就讓我們伴著《江南好》這首曲子,帶上對江南春天的喜愛之情為這首詩配上一幅你心中的江南春景圖吧!
2、六年級上冊18課古詩三首之浪淘沙一說課稿教案教學設計
六年級上冊18課古詩三首之浪淘沙一說課稿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懂《浪淘沙》,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川秀麗,風景如畫。這節課我們要到黃河邊上,去聽聽黃河的濤聲,去看看黃河的氣勢。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唐代詩人劉禹錫作的詩《浪淘沙》?!境鍪菊n件2】(板書:浪淘沙)
二、自主學習
1.在學古詩之前,請同學來回顧一下古詩的學習方法?!境鍪菊n件3】
解詩題,知作者誦古詩抓字眼,明詩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課件4】自學提綱
1.浪淘沙怎樣理解?互相交流資料,了解作者劉禹錫。
2.將古詩讀正確、流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結合重點詞語說說古詩大意。
三、合作學習
1.《浪淘沙》是由九首詩歌構成的一組詩,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劉禹錫(772年-842年),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
2.指名朗讀古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彎曲,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樣子。
②浪濤風簸:波浪滔天,大風顛動。
③天涯:天邊。
④直上:一直到達。
4.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意。
(彎彎曲曲的黃河洶涌奔騰,卷來萬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風怒吼,仿佛來自天涯。如今可以沿著黃河直上九天銀河,一起走進牛郎織女的家。)
(適時板書: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5.【出示課件5】課文配套圖片 借用圖片理解。
四、質疑探究
1.【出示課件6】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2.品讀,深化理解。
牽??椗褐概@尚呛涂椗恰I裨拏髡f中把它們說成牛郎和織女兩個人。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生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女家,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現詩人奮發有為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適時板書:奮發有為的精神 豪邁浪漫的氣魄)
五、小結檢測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們的雙腳踏遍了祖國山川河流,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寫下無數千古不朽的名篇。課余請大家再收集有關的古詩讀一讀,去領略中華民族特有的古詩古韻!
3、三年級上冊課文4古詩三首之山行說課稿教案教學設計
三年級上冊課文4古詩三首之山行說課稿教案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
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于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贊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詩句的含義。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③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以后的首詩教學打下基礎。所以本課打算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運用文包詩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3)情感與價值目標
①通過理解與朗讀去感受濃濃的秋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②通過學習課文,喚起學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學重、難點:
通過欣賞意境的訓練和通過詞義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來幫助學生領悟、感受全文。
二、說教法、學法:
1.游戲激趣,營造氣氛。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古詩,這得益于我校七色花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在課前讓學生和老師一起誦讀學過的古詩,進行對詩游戲,不僅達到調動以往的學習經驗,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同時為學習本課作了鋪墊,營造好氣氛。
2.掌握方法,主動學習。
語文教學,不是教師講述教師本人的讀書心得,而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
3.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語文教學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訓練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這樣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說教學程序:
我的教學設計分為五個步驟:
一、 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二、 明確目標,嘗試學習。
三、 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四、 指導誦讀詩句。
五、 課外拓展,興趣延伸。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放古箏曲,讓古箏曲縈繞課堂,創設意境。)我設計了這樣的開場白:在悠揚的琴聲中,我們即將開啟本節課堂的大門,孩子們,你們做好準備了嗎?隨后讓學生和老師一起進行對詩游戲,背誦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揭題,釋題后,學生質疑,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二步:明確目標,嘗試學習。
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更快、更深地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我結合以前教學古詩的經驗發現,就算你把詩的每一個字的意思都告訴他,甚至寫下來,然后你讓他連貫地理解和說出詩的意思,學生仍然有一定的難度:或者一知半解,或者語言支離破碎。我就想,既然學生說不出來,那我何不直接把詩意告訴學生呢?但是,又不能太直接、機械、生硬。這時,我想到運用文包詩這一形式,把古詩變成一篇學生非常喜愛的故事來教學《山行》。這樣學生悟詩意花的時間少了,我就有更多地時間去引導學生悟詩情。悟詩情后,學生的朗讀水平跟著也就上了一個臺階。
初讀古詩后,我運用課件播放岳麓山風景圖,創設情境,開始講述詩句中所包含的故事,通過文包詩,幫助學生理解詩句中每個字的意思。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了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先借著景色入手,引導學生學會到文中去理解詞語的意思,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第三步:由扶到放,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借助圖片,理解遠上石徑斜的意思。再感受寒山之寒,我是這樣引導的:陣陣秋風裹挾著片片紅葉向詩人吹來。此時,站在山坡上的杜牧會有何感受?從哪個字能讀出詩人這種感受?再指導用朗讀讀出作者的感受。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通過比較法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生處與深處的用法比較,學生體會生字的妙用的同時也提醒了學生這個詞默詩時不再出錯。接著引導學生想象山林人家晚炊圖,感到深山中也充滿生機。教給學生帶著想象讀詩句的方法。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重點引導學生對坐字的理解和悟詩人熱愛秋天的感情。坐字,解釋為因為,與現在的字義差別太大,學生很難找準,于是,只能告訴學生:這個坐字的意思,跟我們現在的坐下的意思完全不一樣。這樣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坐的意思是因為。知識的自我生成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學生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在悟情方面我運用課件播放了很多楓林美圖,并與二月里美麗的春景圖進行對比,通過反復引讀霜葉紅于二月花,悟詩人熱愛秋天之情。有了感情的鋪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
在本首詩的教學中,我采用了兩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比如生字的體會
2.想象漫游法。
教學中可以聽到我引導學生想象的語句:透過有人家這三個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通過看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讀好后兩行。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第四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1)帶著贊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確定基調)
(2)讀出節奏感。
(3)想象畫面地讀。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師生合作讀配樂讀)
第五步:課外拓展,興趣延伸。
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該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古詩,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縱向學習。
電腦出示: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
讓學生讀讀這首和秋天有關的古詩,簡單談談自己知道了什么?配樂朗讀。
4、六年級上冊18課古詩三首之書湖陰先生壁說課稿教案教學設計
六年級上冊18課古詩三首之書湖陰先生壁說課稿教案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分析
《書湖陰先生壁》是部編教材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的內容,是宋代詩人王安石的作品。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墻壁上的。前兩行寫他家的環境,潔凈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兩行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運用擬人修辭手法,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人,但寫山水就是寫人,景與人處處照應,句句關合,融化無痕。院內潔凈雅致、花木成畦,院外綠水青山,讓學生在詩句中品味詩畫意趣。
二、說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3.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享受田園生活愉悅的心境。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4.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感情背。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1.體會詩人借景抒發的情感;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2.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課解題
1、談話導入(由熟知的古詩詞引入,切題解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圈畫生字)
2.點名試讀,生評價,(師相機指導畦、闥正音。)
隨文識字教學。師范讀,引導學生采用多形式朗讀,體現古詩節奏與韻律美,實現整體感悟。
(三)精讀古詩,解詩意,悟詩境
回顧古詩詞內容學習的方法,做好教學先導。
采用邊讀邊圈畫出詩畫所描述景物,想象畫面。讓學生進去情景之中,適時地提問讓學生將腦海中的畫面表達出來,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去理解院落之美,湖陰先生勤勞,熱愛生活高雅的生活情趣。(指導朗讀)
(四)賞析寫法。修辭手法運用及好處,回顧舊知,積累古詩詞。由課堂走向課外,再回到課內。加強理解與記憶。
五、總結收獲。立足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進行總結回顧。
六、作業布置。(趣味賞析。欣賞古詩新唱,體會詩詞趣味。為作業布置做鋪墊)
(作業布置具有靈活延伸性、發散性,利于張揚學生個性,拓展新思維空間,立足古詩由課內走向課外,體現學科綜合性,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5、六年級上冊18課古詩三首江南春評課稿聽課記錄教學反思
六年級上冊18課古詩三首江南春評課稿聽課記錄教學反思
難點:透過《江南春》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什么難
古詩抓景物寫出江南春天的特點,讓學生由景物來感受自然之美,有景入情體會作者的情感
從學生角度分析為什么難這首詩中,詩人由景物來表現自然地美,又由景入情,流露出為國擔憂的淡淡哀愁。這種感受學生不太容易體會到,因為這高于六年級學生的情感經驗和生活經驗。
難點教學方法:
1.通過情境誦讀和想象,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過討論及問題探究,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圖片展示江南美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看完圖片的感受,說說自己看到的美景。
2.引入主題。詩人杜牧用了28個字就描繪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圖。(激發興趣)
(二)知識講解
3.初讀感知,讀出詩味。
(1)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讀中體會如何把詩讀出節奏來。(語調的輕重、語音的延長以及停頓等。)
4.圈畫景物,明意悟情。
(1)學習前兩句詩賞今。
①圈出詩句中描寫的是景物,病交流對詞語的理解。
[千里]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虛指,指的是遼闊的江南地區。
[綠映紅]綠葉映著紅花,這里用顏色指代景物,給人豐富的聯想。如綠葉襯紅花,桃紅映柳綠。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風]酒旗迎風招展。
②說說這兩句詩是從哪些感官來寫景物的。
明確:聽覺鶯啼 視覺綠、紅、水村、山郭、酒旗 觸覺風
③再讀詩句,說景色。
遼闊的江南,到處是黃鶯婉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
④透過這些景物你仿佛想到了一個怎么樣的江南春天?
課件展示:我仿佛看到了,這是一個()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聽到了,這是一個()的江南春天;
我仿佛聞到了,這是一個()的江南春天;
我感受到了,這是一個()的江南春天。
(花紅柳綠、鶯歌燕語、鳥語花香、充滿生機)
你在這樣的春景中心情是怎么樣的?作者和你的心情是否一樣呢?
(愉悅、輕松、快樂
(2)學習后兩句詩懷古。
自讀后兩句詩,理解詞意,體會作者的情感
①體會情感基調:這兩句詩中詩人的心情還是愉悅的嗎?你們知道這是因為什么嗎?學生展示收集的背景資料。教師及時補充背景知識: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東晉滅亡之后隋朝統一之前存在于我國南方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城的四個朝代(宋、齊、梁、陳)的總稱。這一時期,當權者曾大興建設寺廟,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讓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時代 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國家漸漸衰落,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而當朝的統治者卻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靈保佑,永保江山穩固。
詩句中的哪些地方最能讓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傷感、擔憂?
(四百八十寺、煙雨中)
交流后明確:這兩句詩的情感基調不是愉悅的,而是傷感的、擔憂的。詩人在贊美風景秀麗的江南時,暗含著對國家命運深深的憂慮。借景抒情的寫法是古詩中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識后,再讀這兩句詩,感悟詩人的擔憂。
理解詩意:
昔日到處是香煙繚繞的深邃的寺廟,如今亭臺樓閣都滄桑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此時作者心里會想寫什么?
示例:詩人可能在想:希望通過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穩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廟都滅亡了,物是人非,我們的國家竟然還在仿效這種做法,這不僅不會鞏固國家的統治,相反,會加速國家的滅亡??!
③引導學生帶著感情重讀全詩。
過渡:同學們,你們能嘗試讀出作者的贊嘆之中隱含的哀愁嗎?自己先試試。(再指名讀。)
(三)課堂鞏固練習
5.帶著感情,吟出詩韻。
看著花紅柳綠感受著鳥語花香的杜牧想:
齊讀詩句千里鶯啼綠映紅。
看著江南山村喜愛美景的杜牧想:
齊讀詩句水村山郭酒旗風。
看著細雨迷蒙的寺廟憂心忡忡的杜牧想:
齊讀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看著細雨迷蒙的寺廟關心國事的杜牧想:
齊背詩句多少樓臺煙雨中。
(四)小結
詩人杜牧用了28個字的向我們展開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麗畫卷,寄托的是對江南春景濃濃的愛和淡淡的愁。學了這首詩,你們是否已經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獨特的情感了呢?那么就讓我們伴著《江南好》這首曲子,帶上對江南春天的喜愛之情為這首詩配上一幅你心中的江南春景圖吧!
6、三年級上冊課文4古詩三首之山行說課稿教案教學反思
三年級上冊課文4古詩三首之山行說課稿教案教學反思
說教學反思
縱觀本節課,自我反思,也有自己做的不夠好的地方:
1.課堂內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師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我在30分鐘的教學時間里,想教得面面俱到,容量上顯得過大。
2. 為了呈現教學中好的一面,課堂上沒有更多的時間留給學困生,這是在平時教學中我要注意的。
總之,此次參加賽課,讓我成長,讓我收獲,讓我思索,我將以此次賽課為基點,繼續努力,修煉自己的語文素養,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風格獨特,務實創新的語文教師。
7、四年級上冊9課古詩三首之雪梅說課稿課案教學設計
四年級上冊9課古詩三首之雪梅說課稿課案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首詠物說理的七言絕句。詠物貼切自然,合乎情理,說理精辟深刻,很有啟發性。尤其評梅之語,入木三分,非梅之知音不可然也。詩人從視覺雪比梅白,嗅覺梅比雪香入手,一色一香,一長一短,觀察入微,評判獨到。這種寫得法,實在是新穎別致,出人意料,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揭示了詩人擱筆費評章的真正原因。在作品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是意在言外的,詩人借雪和梅的爭春,告誡人們世上萬物都各有千秋,無論何人都各有所長。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這首詩文字生動精粹,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本詩。
2.了解詩的大意,領悟詩歌所蘊含的道理。
3.了解有關雪梅的古詩詞,學習梅花的精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本詩。
教學難點:了解詩的大意,領悟詩歌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的景物,都是報春的使者,它們各自的長處是什么呢?
順勢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
1.生字詞
2.解題+背景介紹
3.聽讀古詩,邊聽邊想象畫面。
4.看視頻,思考詩中描寫的景物。
讀完了這首詩,我們知道了梅和雪的長處分別是:()和()
三、精讀
1.課件出示圖片
梅花️和雪到底誰更美呢?我們看一看詩人是怎么說的。
學習梅雪爭春未肯降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盡春色,誰也不肯服輸。
2.騷人閣筆費評章
詩人放下筆,難以評論她們的高下
3.梅須遜雪三分白
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瑩潔白
4.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思考:梅花和雪的優勢在什么地方?
香 白
現在我們知道了每句詩句的意思,你能來完整的說出整首詩的意思嗎?
梅花和雪花各自占盡春色,誰也不肯服輸。詩人放下筆,難以評論她們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缺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學完古詩,想一想: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好貴品格。
??從他們的比較中,你明白了什么?
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我們要取長補短,才能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思維訓練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略)
8、五年級上冊12課古詩三首之示兒說課稿課案教學設計
五年級上冊12課古詩三首之示兒說課稿課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含義,體會古今部分詞義的不同。
2、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全詩。
3、分工合作,自學自悟。
4、進入情境,體會情感。
5、讀、想、寫結合,尋找情感共鳴。
教學重難點:
時代久遠,讓學生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一、談話導入,揭示詩題
1、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首詩,這首詩發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集,真摯感人,堪稱千古絕唱。它就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所寫的-(示兒)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為理解詩句打下良好基調]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資料出示]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他的詩有九千多首留存下來,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階級的屈辱求和,風格雄渾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張抗金而免職。四十六歲入蜀,六十六歲后遭彈劾罷官,退居山陰達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為官者貪圖榮華富貴,對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滅,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鐵蹄之下,難以收復。
[設計意圖: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學生養成搜集資料的好習慣,為體會古詩深刻的內涵,感受詩人人格精神打下基礎]
3、揭示詩題
①示兒是什么意思:示告訴,告之,示兒是寫給兒子看的詩。
②質疑:看了詩題,你有提出哪些問題?詩人想告訴兒子什么?什么時候告訴的?為什么告訴兒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關注書后注解,借助注解嘗試理解詩意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4、過渡。陸游的詩有不少是專門寫給兒孫輩的。在詩中,他告誡兒孫如何讀書,如何做人,比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等。今天,他要告訴兒子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詩句,激發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把詩讀正確,讀通順。
2、結合書中的注釋,試著說一說詩的大概意思。
3、小組交流:這首詩陸游想要告訴兒子什么?
[設計意圖:關注個體差異,注重學習過程,降低難度,給所有的學生學習的和參與的機會]
三、疏通詩意,理解內容
1、理解古詩的內容
①有人說這首詩是一份遺囑。你同意嗎?(理解家祭無忘告乃翁祭是什么意思)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說明這首詩正是他臨終的絕筆。在這首詩中,你是向兒孫交代身后之事啊)
②既然是遺囑,85歲的詩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難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許多話要叮囑兒孫,肯定有許多事讓他牽腸掛肚,有許多美好事物讓他戀戀不舍,是這樣的嗎?(只牽掛一件事,只叮囑一件事,理解:王師北定中原日)
③傷別離,作者滿心的悲傷緣何而生?(理解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能力,老師的點播,引導,是為了引領學生透過文字,探索詩中深刻的內涵]
④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出示古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陸游68歲)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放一段背景音樂)師讀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樣?這是怎樣的淚呀,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淚,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淚生靈涂炭,妻離子散,家不成家,國不成國,這是人民的血淚,陸游也在望也在盼.10年過去了.南望王師又一年,又一個10年過去了,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已68歲了,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85歲己到垂暮。還在南望王師!他盼來了自己的軍隊嗎?沒有(但悲不見九州同)是啊,從中原淪陷起,人們在苦苦等著,盼著,朝廷的軍隊能夠北上抗金,收復失地,可是,多少個日子過去了,中原淪陷,九州破碎,陸游等不到祖國統一這一天了。同心是如何的悲痛。
2、體會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孩子們,請你們再讀詩句,你能讀出一個什么字?(悲!)為什么悲?(為國土淪喪而悲,為苦難百姓而悲)
[設計意圖:把兩首詩進行整合,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遣民的痛,詩人的悲,拉近孩子們與詩人的距離,體驗感悟詩人的情感,把學生的感悟,體驗引向深入]
3、出示《題臨安邸》,追求:王師的軍隊到底在哪?尋些權貴、皇帝在哪?他們究竟在干什么?(讀)你們此時有什么感受?(氣憤)北方已淪陷,南方還歌舞不休,權貴們已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遣民的痛苦之上。你能體會到陸游一顆怎樣的心?(焦急、祈盼、同情、悲憤)陸游52歲那處竭力主張抗金,結果被罷官,他憂憤成疾,大病數十日,他曾寫下位卑未敢忘憂國。而令,生命垂危的他是臨終未敢忘憂國。再有感情地讀詩。
[設計意圖:引出兩首古詩,與《示兒》互文解詩,使學生從對詩意的理解走向對詩人情懷的感受,通過對比,感受到詩人的憂國憂民]
五、創設情境,讀寫結合
家祭無忘告翁,雖然痛徹心扉,雖然死不瞑目,雖然萬念俱灰,但是詩人還渴望有一天祖國統一。希望有一天,兒孫能把這個消息告訴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如何地囑咐自己的兒孫啊?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情景?面對這樣的父親,你會說些什么?試著寫下來。
[設計意圖:創設一個想象情境,化抽象的文字為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學生想象力,引導學生去體驗,把握詩歌情感的脈搏,讓他們與詩人的心靈作一次近距離的對話,把讀、想寫相結合起來,加深感悟,使這首詩,這位偉人的詩人,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之江南春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幼儿园故事《毛毛虫去散步》第一阶段教学设
- 下一篇: 大数据相关专业有哪些?(数据分析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