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主题
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主題是為您推薦的內容,希望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1、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主題
我想,本來我可以這么開始我的演講:”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請大家沉默5分鐘!"于是當大家沉默到5分鐘的時候,我便說:“沉默完畢,我的講演完了。”
大家假如要反詰我:“你向我們作5分鐘的講演,為什么叫我們沉默5分鐘呢?"我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 "朋友,人們不是說沉默勝于雄辯’嗎? "
本來我可以這么開始我的講演的,但是我聽了前面一位先生2分鐘的演講,太漂亮了!他說: "人民的作家蕭紅女士一生為人民解放事業(yè)奔走,到頭來死在這南國的海邊,伙伴們把她埋在這淺水灣上,今天,圍繞在她周圍的都是年輕人,今后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年輕人來圍繞著她。朋友們!我們是年輕人,我們沒有悲傷,我們沒有感慨,請大家向蕭紅女士鼓掌。”太好了,我的5分鐘講演只好改變計劃了,讓我把年輕人引申來說一下吧。年輕人之所以為年輕人,并不是單靠著年紀輕,假如是單靠年紀輕,我們倒看見有好些年紀輕輕的人,卻已經成了老腐敗,老頑固,甚至活的木乃伊,雖然還活著 ,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幾千年。
2、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教案
一、導入:
1、課前板書: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
2、讀題、析題、了解作家。
二、學生讀課文,印證一下:
學生讀后,讓學生簡單說一說,是否和猜測、分析的一個樣? (注意: 表揚學生的善于思索。)
三、交代學習目標:
明確閱讀任務,確定閱讀時間,結成攻關小組,讀思畫議。(投影)
閱讀目標:自讀課文引導:圍繞這些字,深入閱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簡要談談你的理解。
四、師生集體討論:
理解詞語:
哀:懷念、哀悼,沉默志哀
志:做有年輕精神的人:①https://health.pptooo.com/health/health/index.html真理的追求者
志:做有年輕精神的人:②博愛的實踐者
五、交流與探討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yè)。
3、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論點
《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是1948年郭沫若編著的一篇演講文。
這篇講演引入自然、中心突出,緊扣“年輕人”這個話題,展開論述。先從生理的年輕推論到精神的年輕,闡明了年齡與精神的辯證關系,接著深入一步,對“年輕精神”展開論述,最后號召大家學習“年輕精神”,全篇觀點鮮明,中心突出,且語言也風趣、幽默,具有哲理,給人以深深的思考。如“朋友,人們不是說:‘沉默勝于雄辯嗎’”、如“我們是年輕人,我們沒有悲傷,我們沒有感慨”排比,加強語氣氣勢。
4、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演講目的
讓人們了解蕭紅的生平事跡,記住并學習她的愛國精神。
《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開題”,贊頌女作家蕭紅“一生為解放事業(yè)而奔走”的精神,并由此引出“年輕人”的話題。第二部分“主體”,闡明“年輕人”的概念,論述了“年輕精神的品質”的三個特征。第三部分“結尾”(最后一段),指出“向年輕精神飽滿的青年朋友們學習,使自己年輕,使中國年輕。”全篇觀點鮮明,中心突出,且語言也風趣、幽默,具有哲理,給人以深深的思考。
5、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閱讀答案
閱讀郭沫若的《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完成15~16
①年輕人之所以為年輕人,并不是單看年紀輕,假如是單看年紀輕,我們倒看見有好些年紀輕輕的人,卻已經成了老腐敗,老頑固,甚至活的木乃伊——雖然還活著,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幾千年。
②反過來我們在歷史上也看見有好些年紀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幾千年,而一直都還像活著的年輕人一樣。所以一個人的年輕不年輕,并不是專看生理上的年齡,而主要的還是看精神上
的年齡。便是“年輕精神”充分的,雖老而不死;“年輕精神”喪失的,年雖輕而人已死了。
③那么,什么是年輕精神的品質呢?
④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張白紙,毫無成見地去接受客觀真理;他如饑似渴地請人指教,虛心坦懷地受人指教;他肯向一切學習,以養(yǎng)成他的智慧。這是年輕精神的第一特征。
⑤第二,是博愛的實踐者。他大公無私,好打抱不平,決不或很少為自己打算,實切實地有著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懷抱,而為他人服務。這是年輕精神的第二特征。
⑥第三,是勇敢的戰(zhàn)士。他不怕任何艱難困苦,他富于彈性,倒下去立刻跳起來,碰傷了舐干血跡,若無其事,他以犧牲自我的意志征服一切。這是年輕精神的第三特征。
⑦這三種年輕精神的特征,每一個年輕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這些特征保持著,并擴大著,那他便永遠年紀輕,就是死了也還年輕;假如他把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紀輕,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僅不
年輕,而且老早是一個死鬼了。
⑧就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我們向“年輕精神”飽滿的青年朋友們學習,使自己年輕,使中國年輕。
15. 標題《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其理由是什么?本文的論點是什
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作者在文中提到年輕精神品質的三個特征,如果讓你安排這三個特征的順序,你同意這樣安排
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15.其理由是:它僅僅講了講演的特定地點,沒有鮮明地表達作者的見解和主張。論點是:一個人的年輕不年輕,并不是專看生理上的年齡,而主要的還是看精神上的年齡。便是“年輕精神”充分的,雖老而不死;“年輕精神”喪失的,年雖輕而人已死了。
16.同意。因為它是按照人發(fā)展的順序層層深入的遞進關系來寫的,符合了邏輯順序。人只有先學習,追求真理才能去實踐,通過內在不段的實踐中才能最終成為勇敢的戰(zhàn)士。如果顛倒了順序則并不符合邏輯。
6、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引用x先生
《在蕭紅墓前的五分鐘講演》,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開題",贊頌女作家蕭紅"一生為解放事業(yè)而奔走"的精神,并由此引出"年輕人"的話題。第二部分"主體",闡明"年輕人"的概念,論述了"年輕精神的品質"的三個特征。第三部分"結尾"(最后一段),指出"向年輕精神飽滿的青年朋友們學習,使自己年輕,使中國年輕。"全篇觀點鮮明,中心突出,且語言也風趣、幽默,具有哲理,給人以深深的思考。
7、短詩五首蕭紅墓畔口占
《蕭紅墓畔口占》是近代詩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詩。這首詩是詩人戴望舒在蕭紅墓前憑吊時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詩人對朋友的真摯懷念和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沉感慨。詩句采用口語,質樸且明快;敘述十分簡潔,卻能讓細膩而又深沉的感情從中自然地抒示出來。
此詩題作“口占”,似乎是詩人在墓地即目所見,出口成章,沒有經過長期的思索和醞釀。看過詩題,再看詩篇本身,短短四行,既無沉痛的語言,也不見淚水的痕跡,給人的印象并不強烈。倘若知道了詩人和被憑吊者蕭紅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會有別樣的感悟了。
原文:
蕭紅墓畔口占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
8、短詩五首蕭紅墓畔口占賞析
此詩題作“口占”,似乎是詩人在墓地即目所見,出口成章,沒有經過長期的思索和醞釀。看過詩題,再看詩篇本身,短短四行,既無沉痛的語言,也不見淚水的痕跡,給人的印象并不強烈。倘若知道了詩人和被憑吊者蕭紅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會有別樣的感悟了。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詩篇緩緩而起。沒有過頭的形容和修飾,顯得極其平實、自然,“六小時”說明時間之長,“長途”說明距離之遠,“寂寞”既是詩人其時其地的實際感受,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推而廣之,它又何嘗不是蕭紅不幸的原因所在。
第二行“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為詩篇帶來了一線亮色,蕭紅愛花,也常在作品中寫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鮮艷的山茶花,不就是對死者最大的告慰。
這首詩藝術上的特點是:詩句采用口語,質樸且明快;敘述十分簡潔,卻能讓細膩而又深沉的感情從中自然地抒示出來。
9、最后一次講演的教學主題與特色
一、核心素養(yǎng)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理解感嘆句、設問句、反問句、褒貶詞、對比的使用對講演者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
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通過演講語言的學習,提升運用句式的變化及修辭等技巧表情達意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了解“最后一次講演”的內容,把握講演者的觀點
4.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感嘆句、設問句、反問句、褒貶詞、對比的使用對表達講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三、過程與方法:
根據語文《課標》“全面提學生語文素養(yǎng),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創(chuàng)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理念,這次教學設計力圖在學習目標的要求和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探究法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音頻、視頻
10、祖父的園子蕭紅
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園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著祖父在園中,栽花、拔草、種白菜、鏟地、澆水,當然這都是童年游戲的內容,不是真正的勞作,是“亂鬧”,至于摘黃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綠螞蚱,更是孩童的游戲了。玩鬧累了,就在園子里睡下。當然,讓作者感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他允許孩子隨便玩鬧,對孩子傾盡了愛心和耐心。他的愛放飛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愛的包圍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正是因為作者的心靈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樂的,甚至是充滿夢幻色彩的。
孩子氣十足的腔調,春天的泥土般新鮮的語言,詩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達方式上的突出特點。
選編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書,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并積累語言。
11、火燒云作者蕭紅的資料
火燒云的作者是蕭紅,火燒云是蕭紅創(chuàng)作的《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摘入滬教版五年級課文。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huán),后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qū)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fā)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fā)表成名作《生死場》。
1936年,東渡日本,創(chuàng)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發(fā)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于香港,年僅31歲。
擴展資料:
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商市街》、《生死場》到《呼蘭河傳》,蕭紅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chuàng)造了一種介于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并以其獨特的超常規(guī)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非情節(jié)化的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
蕭紅以自己悲劇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xiāng)土社會的生命形態(tài)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抒寫著人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獲得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
12、十六年前的回憶5分鐘
《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為我們還原了李大釗在危難時刻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從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達了對父親為理想獻身的精神的理解、敬佩,表達了對反動派殘殺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本文共三十三個自然段,采用倒敘的手法,以“憶”作統領,除開頭外,按時間順序依次回憶了被捕前、被捕時、被審時、被害后的情形。文章第1自然段總起全文,點明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第2~7自然段交代了父親被捕前的情況:寫了父親燒掉文件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父親不顧親友的勸說堅持留在北京,反映出形勢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第8~18自然段敘述了父親被捕的過程:寫了反動派到家里搜捕父親,父親面對危險處變不驚;第19-29自然段記敘了作者看到的庭審過程:父親在法庭上被審時依然鎮(zhèn)定、沉著;第30-33自然段寫全家得知父親遇難的消息,反映了父親遇難給家人帶來的沉重打擊,又呼應了開頭,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深切懷念。
本文突出的表達特點是在敘述的過程中運用人物描寫的多種方法,客觀、立體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親的形象。如,被捕前,作者刻畫了父親的語言—“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在形勢險惡、處境危險的情況下,父親內心雖然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卻一心考慮革命工作需要,不顧自身安危,表現了父親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又如,被捕時,父親臨危不懼的舉動—“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展現了革命者的沉著鎮(zhèn)定。被捕后的庭審,作者用飽含深情而又極其克制的語言描寫了父親的外貌:“亂蓬蓬的長頭發(fā)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父親的神態(tài):“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通過描述父親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又望了望我們”,寫出了父親內心深處對家人的不舍。
13、裝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題
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心思想:用別里科夫這個害怕新事物,維護舊事物,反對變革、阻礙社會發(fā)展的人,抨擊了那些具有守舊思想的封建舊勢力的衛(wèi)道者,贊美了資產階級民主開放的全新思想。
內容簡介別里科夫,現實生活讓他總是感到心神不安,讓他害怕,為了同世人隔絕,不致受到外界的影響,他總想給自己包上一層外殼,給自己制造一個所謂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艷陽天出門他也總是穿著套鞋,帶著雨傘,他的雨傘、懷表、削鉛筆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來的東西都總是裝在套子里,就連他的臉也好像裝在套子里,因為他”
14、呼蘭河傳節(jié)選蕭紅筆下的冬天有什么特點
蕭紅筆下的冬天有蕭瑟、冷凝,但是還有那么點希望的光芒的特點。
作品簡介:
《呼蘭河傳》是著名作家蕭紅創(chuàng)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1940年寫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說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聲,著名文學巨匠茅盾作序。本書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zhèn)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與特色。
作者簡介:
蕭紅,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龍江呼蘭縣,1942年1月22日病歿香港。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只有從年邁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一面。
蕭紅是哈爾濱呼蘭縣人,所以是東北人,其實蕭紅的作品并不多,但是在她短短的人生之中,她的作品卻令她自成風格,蕭紅的風格是不加修飾和渲染的平淡的悲涼,所以蕭紅的幾乎所有作品里面都有一種淡淡的哀傷。
15、在柏林的主題概括
《在柏林》主要表現了戰(zhàn)爭災難這一主題。
這篇文章以小見大,作者隱去戰(zhàn)爭的過程,以火車上短暫一幕為場景,一列火車上都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都上前線去了,重點敘述老兵在痛失三個兒子以后,把老婦 人送進病院,再上戰(zhàn)場,體現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以及人們對戰(zhàn)爭的痛恨。
主要內容是戰(zhàn)爭對人民帶來的傷害以及作者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渴望和平的愿望。《在柏林》是美國作家奧萊爾寫的一部微型小說。美國作家奧萊爾,僅僅用386字寫成的小小說《在柏林》,文章短小精悍,側面反映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肉體痛苦和對人民心靈的沉重打擊。
其震撼力和沖擊力足以使任何殘酷的戰(zhàn)爭電影遜色,文字的靈魂已經超過了動作的畫面。作者的筆寫出了戰(zhàn)爭的血和淚,其寫作的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絕,開始的伏筆使讀者迷惘,后來的結局令讀者心頭一震,足以表現出文學的絕妙。文章的開頭就說到“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在一列火車中竟然找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為后來提到的戰(zhàn)爭的殘酷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主题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博客映射声明
- 下一篇: 最近吸收的html CSS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