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笔记(part5)--名望的特性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彻底麻痹我们的判断力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part5)--名望的特性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彻底麻痹我们的判断力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摘抄書中論點,不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學習參考
書籍:《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古斯塔夫·勒龐
烏合之眾
- 在所有社會階層,從最高級到最低級,一旦人不再是孤立狀態,他就會立刻處于某個領袖的領導之下。大多數人,尤其是群體當中的人,除了對自己的專業領域外,對任何問題都不具備清晰、理性的想法。他們沒有能力自我引導。領袖就成為他們的向導。在緊要關頭,報紙雜志可以取而代之成為向導,盡管不是那么合格,但至少它們為讀者制造出觀點,向他們提供現成的套話,讓他們免于推理。
- 我們可以將這些領袖劃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類。一類人精力充沛、意志堅強,但不夠持久;另一類人比前者罕見得多,他們擁有既堅強又持久的意志力。前者粗暴、勇敢、魯莽。他們尤其適用于領導突然發起的bao|動,帶領群眾冒死相拼,將新兵一夜之間改造為英雄。但是,盡管這些領袖有著強大的能量,可一旦令他們興奮的事件過去,這種能量就無以為繼。回到日常生活中后,曾經充滿活力的英雄們,往往表現出最令人吃驚的弱點。他們似乎無法在最簡單的環境下思考和駕馭自己的行為,盡管他們曾經能如此自如地駕馭他人。這一類型的領袖只有在自身不斷受到刺激和帶動,始終有高于他們的人或觀念作為引導,有既定的行動路線可以遵循的情況下,才能夠發揮作用。
- 做出純粹而簡單的斷言,不加任何推理和證明,這是讓觀念進入群體頭腦的最可靠方式之一。斷言越是簡潔明了,越顯得缺乏證據和推論,它就越具有權威。所有時代的宗教書籍和法典,總是訴諸最簡單的斷言。捍衛某項zheng|zhi事業的政|客,靠廣告推銷產品的廠商,都深知斷言的價值。
- 名望可能包含的一些感情,可能是贊賞,也可能是畏懼,這些感情有時候是它的基礎,但它也完全可以不需要它們而存在。最大的名望屬于那些死去的人,那些我們無需再懼怕的人,比如亞歷山大、愷撒、穆罕默德。另一方面,有一些人物或傳說是我們不喜歡的,比如印度地下廟宇里的那些奇形怪狀的神靈,可在我們眼中,它們也具有巨大的名望。
- 獲取的名望,或叫人為的名望,是更為普遍的。只要一個人占據一定的位置、擁有一定的財富,并被授予一定的頭銜,他就具有名望,不管他自身是多么沒有價值。穿著軍裝的士兵、身披法袍的法官就總能令人敬畏。帕斯卡爾曾非常確切地指出過法袍和假發對于法官的必要性。沒了這些東西,他們起碼損失四分之三的權威。有了這樣的頭銜,無論是巧取還是豪奪都變得容易許多。
- 名望的特性就是阻止我們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徹底麻痹我們的判斷力。人們對一切事情都想要一個現成的觀點,群體總是如此,個體也常常難以免俗。這些觀點的成功與它們是對是錯全無關系,它們只依靠名望而存在。
- 名望的產生與很多因素有關:其中成功永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個人只要成功了,一個觀念只要被接受了,就能因此而免于質疑。成功是名望的重要基礎,其證據就是,名望幾乎總是隨著成功的消失而失去。昨夜還被擁戴的英雄,一旦遭遇失敗,第二天就會迎來人群的噓聲。曾經的名望越大,群眾的反應就越激烈。跌落神壇的英雄變成了同類,群眾就會向這個曾令自己俯首帖耳的昔日權威進行報復。
- 沒有了成功,名望就會驟然消失。當然,它也可能在質疑中消磨,以一種較為緩慢的方式。但是這個過程的結果是確定的。受到質疑的名望已經不再是名望。能夠長期保持名望的神靈或人,都從不允許質疑。為了讓群眾信仰,就必須始終與他們保持距離。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乌合之众》读书笔记(part5)--名望的特性就是阻止我们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彻底麻痹我们的判断力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part4)--含
- 下一篇: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part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