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读书笔记(part7)--社会互动是用来学习和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评判别人的
摘抄書中論點,不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學習參考
終身成長
-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說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意味著你認為個人能力是固定的,但在戀愛關系中,還要考慮兩點,即你的伴侶和感情本身。現在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與三方面有關。你可以認為自己的特質是固定的,伴侶的特質是固定的,你的戀愛關系的特質也是固定的。
-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即刻的、完美的、永恒的和諧相處。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切都注定如此。好比很多故事中描述的,兩個人騎著馬走入夕陽,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
很多人都希望他們的戀愛關系是特別而非偶然的,這一點沒什么問題。那么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到底有什么問題呢?他們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1.其中一個問題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希望所有事都能夠自動發生。他們不認為伴侶應該互相幫助解決問題,或者學習更多技能。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會隨著他們的愛神奇地發生。
-
對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來說,也許一開始時兩個人會有那種天雷勾動地火的感覺,但他們并不期待奇跡。他們相信,健康長久的關系需要雙方的努力,需要雙方對彼此不可避免的差異進行磨合。但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不相信這點。你還記不記得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如果你有能力,就不需要努力?他們在戀愛關系方面也持有同樣的看法:如果你們適合在一起,一切都應該會自然地得到解決。
-
出色的兩性關系研究者約翰·戈特曼說:每段婚姻都需要努力來保持不脫軌;將伴侶聚在一起和將他們分開的兩種力量之間永遠存在一種張力。
-
在不愿意為戀愛關系努力的這種想法當中,還存在一種信念,就是認為夫妻應該心有靈犀:我的伴侶應該知道我的想法、感受和需求,而我也同樣應該知道他的。但這是不可能的。認為兩個人應該有心靈感應而不去溝通,最終只會事與愿違。
-
情侶們可能會錯誤地認為,他們對彼此的權力和義務達成了一致。沒有什么比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更令人惱怒了。當一方認為自己有權做某件事,另一方卻不這么認為的時候,夫妻雙方都會非常惱怒。
-
不努力的兩性關系是難逃一死的,是不健康的。雙方需要努力才能夠進行正確的溝通,需要努力才能發現并解決雙方不同的期望和想法。這并不是說世界上沒有人永遠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而是更應該說他們永遠幸福快樂地為雙方的關系而努力。
2.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認為問題意味著根深蒂固的缺陷。但是,就好比任何偉大的成就不可能不經歷挫折一樣,所有良好的兩性關系也不可能避免沖突和問題。
-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在談到沖突時會選擇責備,有時他們會責備自己,但大部分時候他們選擇責備對方。而且他們會將責備的矛頭指向對方的個人特質,認為這是性格的缺陷。但是還沒完,當人們將問題的源頭指向伴侶的個性并加以責備時,這種舉動會讓他們感覺憤怒并厭惡自己的伴侶。
- 所以,一旦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發現了伴侶某些方面的缺點,他們就會看不起對方,并對整個戀愛關系感到不滿。
- 有的時候,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對伴侶和兩人關系中的問題視而不見,這樣他們就可以不去面對和解決。
- 兩性關系專家丹尼爾·威爾說過,挑選一個伴侶就等于挑選一大堆問題。世界上沒有不存在問題的候選人。這當中的訣竅就是了解對方的底線在哪里,然后從這個點開始逐漸培養兩人的關系。
- 認為伴侶有改變的潛力和認為伴侶一定會改變,是不可以混為一談的。改變的前提是你的伴侶必須想去改變,承諾要改變,而且會采取具體的行動去改變。
-
-
為什么人們愿意將自己的愛人變成敵人?你搞砸其他事情的時候,很難一直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但當一段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你很容易將問題指向別人。事實上,固定型思維模式也沒有給你太多選擇。你要么責怪自己無法改變的個性,要么就去責怪你的伴侶。你會發現,將責任強加到別人身上這個選項更加誘人。
-
還記得我之前說過,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多難寬恕別人嗎?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感到拒絕和分手給他們貼上了負面的標簽,但另一方面是因為一旦他們原諒了自己的伴侶,一旦他們將伴侶看作正義的一方,那就意味著他們自己需要承擔更多的過錯:如果我的伴侶是一個好人,那么我肯定是一個壞人。我肯定是有錯的一方。
-
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人們總是不斷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和自己的伴侶陷入競爭關系。誰更聰明,更有天賦,更招人喜歡?
-
我們有很多方法支持我們的伴侶,去表現出對他們生活的興趣,競爭這種方式并非其中之一。
-
對我來說,婚姻最主要的一個特征就是你要鼓勵伴侶成長,也要讓對方鼓勵你自己成長。
-
利維在研究中評估了青春期男孩的自尊心,之后問他們,他們在多大程度上贊同關于女孩的一些負面的刻板印象。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男孩贊同這些刻板印象的觀點,之后他們的自尊心大幅度提高。認為女孩更笨、更粗心讓他們自我感覺更好了。
-
這種心理也可以破壞人們之間的友誼。就是說,你越差,我自我感覺就越好。
-
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優秀,有魅力,很風趣,但是在和他們接觸之后,你會覺得自己被貶低了。但其實,通常是他們為了抬高自己而建立了這種他優你劣的感覺。他們有可能直接讓你出丑,或者對你表現得漫不經心。不管是哪種方法,你都變成了他們確認自己價值的工具(以及犧牲品)。
-
人們都說,你在有需求的時候才會知道誰是自己真正的朋友。當然,這個觀點有它的可取之處。然而,有時一個更難回答的問題是:當好事發生的時候,你會去找誰呢?當你與完美的另一半相遇,找到了一個好工作,獲得了晉升,或者你的孩子取得了成就,誰會為你高興呢?
-
你的失敗和不幸不會威脅到其他人的自尊。從自我意識來看,在別人有需求的時候表現出同情心其實是件很容易的事。對于那些把自尊建立在自己的優越性之上的人來說,你的財富和成功才是他們耿耿于懷的事。
-
從小學開始,有些孩子就是被欺凌者。他們受到他人的嘲笑,被折磨和毆打,并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什么,而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生性膽怯、他們的長相和背景,或者是因為他們很聰明。
-
更糟的是,學校通常對此置之不理。這是因為這些事情經常發生在老師的視線范圍之外,或者是因為欺負他人的普遍是學校里受歡迎的學生,比如校運動隊成員。
-
欺凌與評判息息相關。施暴者就是想通過這種手段來確立誰更有價值、更重要。強勢的學生會評價弱勢的學生,他們將這些學生看作沒什么價值的人,每天戳他們的痛處。
-
這些施暴者從自己的行為中得到了什么?他們的自尊心獲得了提升。這并不是說這些人本身缺乏自信,而是說評價和貶低他人可以讓他們的自尊得到飆升。他們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獲得社會地位,旁人會仰視他們,認為他們很酷、很強大、很有趣,或是對他們感到害怕。無論怎樣,他們都借此提高了自己的身份。
-
施暴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他們認為有些人高人一等,而另一些人身份卑微,他們也都是喜歡評價他人的人。
-
即使被欺凌的受害者一開始沒有固定型思維模式,長期的欺凌行為也會給他們植入固定型思維模式,特別是當其他人只是袖手旁觀甚至加入欺凌他們的隊伍中時。這些受害者說,當他們被嘲諷和貶低時,沒有人站出來保護他們,此時他們會開始認為,這一切是自己應得的。他們開始評判自己,認為自己確實低人一等。
-
我們經常聽到被欺凌者被描述為"不合群",但是,從沒聽說過校園里的那些欺凌同學的學生被描述為不合群。這是因為他們非常融入校園環境,事實上,是他們定義和統治了校園文化。
-
認為有些人有資格去殘忍對待別人,是不健康的觀點。斯坦·戴維斯指出,我們這個社會并不認為有人有資格去欺壓黑|人或折磨女性,那么我們為什么能接受認為有人有資格殘忍對待我們的孩子的觀點呢?
-
社會互動是用來學習和享受的,而不是用來評判別人的。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终身成长》读书笔记(part7)--社会互动是用来学习和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评判别人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奶块t4药水配方
- 下一篇: 美图秀秀一步轻松打造哥特式风格图片 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