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组织社会学(part1)--勉为其难,不如顺其自然,在力所能及的层次上研究、解释问题
學習筆記,僅供參考
學習書目:《組織社會學十講》–周雪光
文章目錄
- 第一講:導論
- 主要目的
- 講授方法
- 以往的教科書
- 課程主題
- 本書的特點和局限
- 問題與現象:組織研究的課題
- 韋伯式組織
- 什么是社會學角度
- 社會學研究中對因果機制問題的關注
第一講:導論
主要目的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有選擇地介紹、評價西方(主要是美國)組織社會學的研究狀況。
講授方法
《紐約客》雜志的電影評論家戴維·丹畢在介紹古典文學名著的一本書中這樣描述他重讀古典名著時的大徹大悟:我發現自己以前所擁有的是并非知識的信息、沒有原則的主見和沒有信念的直覺。
把丹畢的話換一個說法,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學術研究者或研究工作常常是擁有信息但沒有知識,自以為是但沒有原則,直覺豐富但缺乏屬于自己的信念。也就是說,研究工作者使用很多概念詞匯,但這些概念詞匯并沒有構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體,所以我們擁有很多信息但卻不是知識;研究者常常很有主見,對許多現象和課題都有看法、評論,但是這些看法卻缺乏一個持之一貫的學術思路和分析基礎;許多研究者分析社會現象的直覺極好,時有驚人之語,但這些觀察往往沒有建筑在一個堅實的理念基礎上。
這一狀況的結果是:我們看不到一個學者在研究工作中的個性,看不到他的學術研究的理念和風格。
作者希望通過對不同理論流派的分析介紹,幫助有興趣的研究工作者找到自我,形成自己的研究風格。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在講授這門課程時,將用"比較理論分析"的框架來組織和討論有關學術問題。作者希望通過通過"比較分析",來加深人們對這些理論邏輯脈絡的了解和把握,更希望能夠推動新的理論思路和研究方向的產生。
以往的教科書
許多教科書的特點是面面俱到,具有系統性、完整性。這類書用作普及教育,效果頗佳,但是對于培養研究型人員或深入探索的學人來說常常是泛而不深,淡而無味,沒有分析的力度,缺乏想象的空間。讀者讀了這類書后可能得到許多有關理論流派的詞匯和概念,但對這些概念、分析工具背后的理論邏輯往往不甚明了;在把所讀的東西加以應用時,常有不得要領、生搬硬套之感。
課程主題
具體說來,這門課程有兩個主題:
- 第一,我希望在這門課中選擇幾個理論流派,深入分析它們是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然后通過比較理論分析,比較它們在分析研究中的長處和不足,了解其本身的前提假設、解釋邏輯、解釋問題的角度、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工作。
- 第二,在介紹這幾個流派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幾個主要的研究領域。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是介紹幾個基本的理論流派和思路,在這一部分中我們主要介紹四種理論:
- 一是在組織與市場這個主題下介紹經濟學的交易成本學派、信息經濟學和博弈論對組織現象的研究;
- 二是在組織與制度的主題下介紹組織社會學中的制度學派及其研究活動;
- 三是在組織與社會網絡的主題下介紹社會網絡學派的基本思想和研究工作;
- 四是在組織與有限理性的主題下介紹有限理性這一思路和分析概念對研究組織現象的意義。
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將這些流派的基本理論觀點應用到幾個具體的領域。在這一部分我們考慮以下幾個領域:
- ①組織內部的激勵問題和組織管理等課題;
- ②組織內部或組織之間的契約制度;
- ③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中的聲譽制度;
- ④組織決策。
最后,在本書的結束部分我們著重討論一下組織的局限性和組織的變遷與改造問題。
本書的特點和局限
第一,這本書的并不是面面俱到地介紹組織社會學領域里的狀況。組織社會學這門學科在近十年中處于大變動改組的階段。在這一背景下,學者們在研究脈絡上雖有大體的共識,但在具體問題上,學者對該領域排列組合的看法可以說是見智見仁,莫衷一是。作者在這門課中所講的也只是一家之言,不是對這一學科作完整的、系統的介紹。
第二,組織研究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涉及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工作。這本書雖然冠以組織社會學的書名,但作者采取了拿來主義的方針,講課的內容借鑒吸收了許多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讀者可以清楚看到這種跨學科的知識交融和互動。
第三,組織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應用性很強。如果一種組織理論或研究不能幫助我們分析、解釋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那么我們有理由懷疑它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鑒別一種組織學理論的優劣,首先要看它能否真正解釋現實的組織現象。
第四,這本書旨在對西方組織研究領域的工作予以介紹和評價,但是更多地加入了作者個人的學術研究心得,并在這個基礎上對涉及的問題加以討論、評價。換句話說,這本書所涉及的內容、主題的詳略取舍以及討論、評價的觀點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作者個人學術偏好影響。
問題與現象:組織研究的課題
現代社會,也可以說任何社會,都是一個組織的社會。人們的生活不是各自孤立的行為,而是通過與其他人的交往互動實現的,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生活”。人們之間的交往互動是在“組織”的框架里進行的:一個農貿市場是一個組織,一個幼兒園、學校、小區也是一個組織。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學的研究就是對組織行為或組織制度的研究,或者說是在組織背景下研究人們的社會活動。離開這個大的“組織背景”,對人的行為的研究就成為心理學的課題。
什么是組織社會學呢?
簡而言之,組織學是研究、解釋組織現象的一門學科,組織社會學就是從社會學角度研究、解釋組織現象的一門學科。
那么,什么是組織現象呢?
組織現象林林總總,有廣闊的研究空間。而且,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讓人看到大相徑庭的問題[195/6666].另外,很多社會學其他領域關注的社會現象實際上也是組織現象,比如:男女平等、社會聲望、集體行為等等。
組織現象一方面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直觀可觸,但同時也撲朔迷離。例如,組織這個概念本身就不很清楚明了。什么是組織?組織的邊界在哪里?
對于制造同樣產品的公司,它們的組織界限可能是大相徑庭的。如果我們觀察一下豐田汽車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結構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對比:通用汽車公司的幾乎所有零件都是自己的子公司制造的,這是個非常典型的內在化例子。但是豐田汽車公司恰恰相反,它有個總公司,但大多零部件的制造(如輪胎、車身)等都是外在的,即這些零部件不是在豐田公司內部制造,而是由其關系網絡制度下的外包廠家制造提供。這兩個公司的結構由下圖所示:
對于組織邊界問題,不同的研究理論也莫衷一是。比如我們一般認為組織成員是指在組織內部工作的正式成員。但是,西方管理學中有個利益涉及者理論,認為凡是和該組織發生關聯,其利益受其組織影響的人都算是組織的成員。
由此可見,組織和組織邊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組織研究的主題之一就是解釋說明什么條件導致一個組織某種功能的外在化,又在什么情況下把它內在化。
如果說組織邊界不是很清楚,那么組織內在結構的差異就更大了。例如,英特爾公司的組織形式中,組織內部各部門之間非常模糊,大家可以經常跨越邊界來往。與此相反,有些組織等級森嚴,如花旗銀行。
另外,同一行業中的企業組織形式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結果。例如,現在美國、英國的紡織業是集中在大工廠里。而日本的紡織業大多還是手工生產。為什么同樣的工業、同樣的產品會有如此不同的工業結構?這也是組織學和組織社會學需要解釋的現象。
組織學和組織社會學還要研究一大堆問題,比如:
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報酬形式呢?為什么(美國的)大學不可以搞計件或計量工資呢?
什么市場條件下品牌才重要呢?我們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領域品牌都非常重要,在有些領域我們不需要知道什么品牌,而在另外一些領域品牌非常重要。這是為什么呢?
為什么正式的、依法律制訂的合同常常被束之高閣,而企業通過非正式的社會關系來維持合同關系?
我們上面列舉了不少例子,提出了不少問題,目的就是為了告訴讀者:組織現象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
組織現象比比皆是,組織研究剛剛起步,在這里,學界的英雄可以大有用武之地。
韋伯式組織
我們常常可以發現社會學有尋祖現象,即社會學當今的研究工作常常到古典社會學家韋伯、馬克思這些大師那里尋找課題或思想源泉。
很多組織研究的起點是韋伯式組織。韋伯提出了理想類型這一概念,即我們可以將同類現象或事物加以抽象,提出一個理想模式供分析討論。組織是各種各樣的,但我們可以抽象出它們的一些基本特點,提出一個理想類型。
韋伯提出科層制組織有以下特點:
- 第一,有非常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等級制度;權力和職位相關聯,并且是非人格化的;它是理性組織,通過規章制度來提高效率。
- 第二,科層組織內的官員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在組織里有自己的職業生涯,成為專業化的人員,其畢生職業生涯追求的就是在組織制度里不斷獲得晉升。
- 第三,科層制組織一定是建立在理性—法理權威的基礎上,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正式的、理性的組織。
韋伯是把這類現象歸納為科層制組織這種理想類型的第一人,因而被稱為組織社會學的鼻祖。
那么科層制組織產生的原因是啥呢?
韋伯認為科層制正式組織的出現是因為它比其他形式的組織都更有效率。
人們通常理解科層制組織是一個歷史現象,是歷史進步的表現,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告別了過去的家庭作坊等非正式組織。
其實不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是各種各樣組織的并存。在20世紀90年代高科技飛速發展以來,很多高科技企業卻是非正式的小型企業;人員也不很嚴格專業化,他們可以既是技術人員又是管理人員,既可以是正式成員,也可以是跨界兼職;這些組織也談不上以法理權威為基礎,常常是朋友通過合作關系一起創立公司。
所以韋伯式組織雖然是非常重要的組織現象,但這一概念已經不能涵括許多我們關心的組織現象。我們看到的很多正式組織有著非正式的、松散的組織結構。例如大學結構在某種意義上很像一個韋伯式組織,但另外一些方面也很像一個松散的非正式組織.
有趣的是,在對韋伯式組織的研究中,許多組織社會學的學者有一種反韋伯式組織的情結,他們的研究常常探究現實生活中的組織現象如何背離了韋伯式科層制組織的理想模式。
德國的米歇爾斯所著的《Political Party》一書是組織社會學的經典之作。他著眼于組織的局限性和弊端。
米歇爾斯提出的很著名的一個概念是目標替代。韋伯認為科層制組織的重要特點是按照明確的目標進行組織設計。與韋伯相反,米歇爾斯認為實際上很多組織所謂的正式目標在組織演化過程中都被替代了。
米歇爾斯說過這樣一句話:
組織內在機制在產生堅固結構的同時導致組織成員內部的深刻變化,使得領導者和被領導者之間的位置發生根本轉換。組織的結果是在每個專業團體內出現了少數領導人和被領導的大眾之間的兩極分化。
這說明組織可以通過提高效率來造福人們,但常常也會出現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弊端,這也是組織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標替代現象是20世紀60年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題目。研究韋伯式組織的特點,特別是它的局限性、負功能以及其他的替代形式,都是組織研究的經典問題。
什么是社會學角度
組織社會學是從社會的角度研究組織現象。
那么,什么是社會學的角度呢?
社會學的特點是百家爭鳴、學派林立,沒有一個統一的、大家都共同接受的理論。
在古典社會學中,涂爾干最明確地提出了一種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他提出,社會學的角度應該是從群體的層次來研究群體(社會)現象。例如自|sha可能是個人現象,但某個人為什么會自|sha,這是心理學家的問題;社會學家關心的問題是為什么某一類人會比別人有更高的自|sha率。要回答這一類問題,就一定要從群體的層次來解釋群體現象。
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社會學角度。涂爾干提出的角度對社會學家的思維方式影響非常大。在之后的學習中,我們會對這一研究思路進行進一步討論。
在這里,什么是社會學的研究角度是個懸念。但這里的隱含答案也很明顯:沒有一個統一的社會學研究框架;我們關注的是具體的理論以及他們的觀點和角度。
社會學研究中對因果機制問題的關注
現在,社會學研究者越來越多地強調要分析、解釋社會現象背后的因果機制。
這是因為,近年來社會學界也有一種反思,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常常使用大的概念、宏觀的社會過程解釋問題,把問題越講越泛,越講越大,但是大而無當,缺乏分析的力度。因此有許多人呼吁我們應該回到默頓提出的中層理論。在這個背景下,社會學研究者越來越多地關注具體的因果機制,而不是大的理論框架。
什么叫機制呢?
過去我們從定理、公理的角度去研究問題。但如果我們找不到定理的話,該如何研究問題呢?是不是說找不到定理,就只能對事物作簡單描述了呢?
埃爾斯特認為,即使我們找不到公理性規律,我們仍然可以對研究對象提出解釋,也就是說,在公理和描述之間還可以有一個解釋層次,這個層次就是對“機制”的關注。
機制是指兩個事物間可能存在的因果關系。這種關系是經常發生的、易于識別的因果關系。但這種因果關系誘發的條件或者后果卻是不明朗的。所以,這不是一種決定性的、必然的因果關系,但是我們知道這種關系會經常發生。
比如說,父母酗酒通常造成子女酗酒,這兩者有一個因果機制,這可能是基因遺傳的機制,也可能是模仿學習的機制。但這種機制并不是決定性的。我們不能說所有酗酒者的子女都酗酒。所以說這種機制是經常發生的,易于識別的一種關系,但這種關系不是必然的,這里所說的機制對事物間關系提供一個解釋。
因果機制的概念成為一個比較容易把握的分析角度:我們是從具體可察的因果關系著眼去分析問題、解釋問題,而不是去建一個龐大完整的邏輯體系,去尋找具有普遍意義的因果規律。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更多的著眼于"機制"這一層次分析研究問題,而不是過分追求很大的理論框架。勉為其難,不如順其自然,在力所能及的層次上研究、解釋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在研究工作中應該注意區分因果關系和統計關系。通常社會學研究經過統計分析發現的事物間關系都是統計關系。而社會學理論的任務是發現這事物之間統計關系背后的因果機制。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初识组织社会学(part1)--勉为其难,不如顺其自然,在力所能及的层次上研究、解释问题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transient关键字的作用是什么(J
- 下一篇: 奶块t4药水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