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读书笔记(part2)--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为一种身份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终身成长》读书笔记(part2)--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为一种身份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覺得不錯的句子
- 為什么有些學生如此專注于證明他們的能力,而有些學生卻不在乎這一點,僅僅是熱衷于學習。突然間,我們發現人們對能力擁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證明;另一種則認為能力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的。
- 在固定思維模式者的世界里,遇到挫折意味著失敗。努力是一件壞事。努力,和失敗一樣,意味著你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而在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的世界里,自身沒有成長,即沒有達到想達到的目標,或者沒有完全發揮自己的潛能,才意味著失敗。努力可以讓你變得更聰明,更有才能。
- 我不會將世界兩分成弱和強,或者成功和失敗……我會將世界分成好學者和不好學者。”
- 究竟是什么把一部分人變成了不好學者?每個人在剛出生時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嬰兒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他們學習的并不是普通的技能,而是人生中最難的任務,比如走路和說話。他們從來不會說太難了,或者說這些技能根本不值得自己為之努力。嬰兒不會擔心自己犯錯誤或者丟臉,他們向前走,摔倒,再站起來。
- 是什么讓這種生機勃勃的學習熱情走到了盡頭?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一旦孩子們開始有能力評估自己,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就開始變得對挑戰有畏懼,開始擔心自己不夠聰明。
-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夠確保自己的成功。他們認為聰明的人應該永遠是成功的。但對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來說,成功意味著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疇,意味著變得越來越聰明。
- 具有不同思維模式的人甚至連腦波也有所不同。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只會對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饋展現出興趣。他們的腦波顯示,他們在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對是錯的時候注意力非常集中,但他們在得到可以幫助他們學習的信息時沒有展現出一絲興趣。即使他們自己的答案錯了,對正確答案也毫不關心。只有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才高度關注可以提高他們知識水平的信息。對他們來說,學習才是第一要務。
-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并不僅僅尋求挑戰,他們還會在挑戰中成長。挑戰越大,他們的成長空間就越大。
- 很顯然,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在拓展自己的過程中感到興奮不已。那么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在什么情況下能有這樣的感覺呢?在事情盡在他們掌握中的時候。如果事情變得具有挑戰性——當他們感覺不到自己聰明且富有天賦的時候,他們就喪失了興趣。
- 實際上,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希望在進行任何學習之前,能力就可以自動展現。歸根結底,如果你有能力,你就是有,如果你沒有,你就是沒有。我經常看到人們有這樣的想法。
- “未來的你比現在的你更優秀”。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并不接受未來的完美。他們必須現在就達到完美。讓我們更仔細地想一想,為什么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當下的完美是如此重要。這是因為一次測驗——或者一次評估——可以成為對你適用終生的評判。
- 在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的世界里,普通人沒有可能變成尖子生。如果你是尖子生,你會通過那次考試并被立刻定性為一名尖子生。
- 根據一次分數立刻做出的評估,對了解一個人的能力水平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參考價值,更不要說去了解他們在未來會取得什么樣的成就了。但令人不安的是,有很多老師并不這么認為,這也是我們這項研究的要點。
- 一次評估就定終生的這種想法,讓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產生了緊迫感。這就是為什么他們必須快速、完美地取得成功。當自己的一切在每時每刻都面臨危險的時候,誰還會有慢慢成長這種奢侈的想法呢?
- 所以看看吧,如果你成功,你就比其他人強。你就可以侮辱他們,讓他們對你卑躬屈膝。在固定型思維里,這很容易被誤認為自尊。
- 總的來說,相信人的能力固定不變的那些人急切盼望成功,而他們在成功后感到的不僅是自豪,他們會產生一種優越感,因為成功意味著他們固定不變的個人能力比其他人要強。然而,在固定型思維模式這種自尊心的背后潛藏著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成功后你會變成一個重要人物,那么當你不成功的時候,你又是什么呢?
- 就像《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的,失敗從一種行為(我失敗了)轉變為一種身份(我是一個失敗者),這對那些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來說尤其如此。
- 每年 4 月,當那些薄薄的信封——也就是拒絕信——從各個大學寄來的時候,數不清的失敗者就這樣產生了。成千上萬才華橫溢的學生成了“沒有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的女孩”或者“沒有被斯坦福大學錄取的男孩”。
- 即使對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來說,失敗也是一個痛苦的經歷,但它并不能對你下定義。它只是一個你需要面對和解決并能從中學習的問題。然而,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一個人被失敗擊垮可能會是永久性的、散不去的創傷。
- 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挫折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創傷,而這種思維模式是無法提供克服這種創傷的好方法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者不會從失敗中學習并糾正自己的失敗,相反,他們可能只是去嘗試著修復自己的自尊。比如,他們會去找比自己還差的人。
- 在經歷失敗后,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嘗試修復自尊的方法還有一個,就是去責備他人或者找借口。
- 著名的籃球教練約翰·伍登曾經說過,在開始責怪他人以前,你并不算是個失敗者。他的意思是,只要不否認錯誤,你仍然可以從你的錯誤中學習。
- 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抑郁的程度更高。這是因為他們會反復思考自己的問題和遭遇的挫折,認為挫敗證明了他們無能、沒有價值,基本上可以說他們是在用這種想法來折磨自己:“有句話不停在我腦海里盤旋:你是個笨蛋。”
- 失敗再次給他們貼上了標簽,堵住了他們通往成功的路。抑郁程度越深,他們就越破罐破摔,越不會去采取行動來解決他們的問題。
- 盡管固定型思維模式者的抑郁程度看上去更嚴重,但是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當中也有很多感到非常痛苦,成長型思維模式者抑郁程度越深,越會采取行動來對抗他們的問題,他們會更努力確保自己完成學校作業,更努力保持生活正常運轉。他們感覺越糟,反而越會下定決心。
- 簡單來說,人們一旦相信個人能力固定不變,便經常會處于危險當中,害怕失敗會給自己打分。失敗可以永久性地定義他們。也許他們很聰明很有天賦,但是這種思維模式似乎剝奪了他們應對問題的才能。
- 當人們相信自己的基本特質可以得到發展的時候,失敗雖然很痛苦,但是不會給他們下定義,而且如果能力可以拓展,如果改變和成長還有可能,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依然有很多。
- 我們小的時候都遇到過一個選擇題,在有才能但心態浮躁的兔子和緩慢但穩健的烏龜之間做出選擇。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我們緩慢和穩健最終贏得了比賽。但是,我們當中真有人希望自己是一只烏龜嗎?不,我們只希望當一只不那么傻的兔子。我們希望像風一樣敏捷,但是要更有策略性,就是說,不要在終點之前打那么久的瞌睡。
- 龜兔賽跑的故事本想強調努力可以有多重要的意義,卻給了努力一個壞名聲。它鞏固了人們“只有缺乏天賦的人才需要努力”的觀念,并讓人們以為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當有天賦的人失誤時,后進者才有機可乘。
- 認為只有無能者才需要努力的想法也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一部分。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告訴我們:“如果你需要為某事付出努力,那么你肯定不擅長做這件事。”他們補充說:“對真正的天才來說,任何事情都易如反掌”.
- 《紐約客》專欄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說過,作為一個社會群體,相比通過后天努力達到的成就,我們更看重天生的、無須努力就能取得的成就。我們賦予英雄們非凡的能力,這些能力必然讓他們變得偉大。
-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的想法則完全不同。對他們來說,即使天才也要通過努力才能達到成功。他們會說,有天賦有什么了不起的?他們欣賞天賦,但是他們更崇尚努力,無論你的能力有多強,努力才能激發你的能力,讓你取得最終的成就。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终身成长》读书笔记(part2)--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为一种身份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手机qq怎么看自己有多少勋章 勋章墙在哪
- 下一篇: 辞职不干了社保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