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书笔记(part4)--梅兰妮·克莱因与当代克莱因学派理论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书笔记(part4)--梅兰妮·克莱因与当代克莱因学派理论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筆記
- 如果你憎恨某人,你必定憎恨他身上屬于你自己的某部分。與我們自身無關的部分不會煩擾我們。
- 克萊因和安娜·弗洛伊德最初產生分歧的方面是關于分析兒童的技術性問題。克萊因的立場是,兒童是可以被分析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采用對成人進行分析的方式,只要像解譯成人分析對象的自由聯想那樣解譯他們的游戲就行。安娜·弗洛伊德則認為,很小的孩子是不能夠被分析的,因為脆弱的、尚未發育成熟的自我不能夠處理對本能沖突的深層解譯。
- 偏執指的是核心性的迫害焦慮,是對從外部而來的侵略性惡毒的恐懼。
- 萊因認為,幼兒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發展傾向,使之朝向整合的方向形成體驗模式,這種傾向促進了幼兒對客體的整體感,并非全好或全壞的,而是有時好有時壞。
- 在這個轉變中,幼兒對他人的體驗從分裂的好客體和壞客體變成了完整的客體,這將帶來良多獲益。偏執性焦慮減輕了;個體的痛苦和挫敗不再是由純粹的惡毒和邪惡所引發,而是由不可靠和不穩定所帶來的。當迫害的威脅減輕之后,出于警戒而使用分裂的必要性就降低了;幼兒會感到自己更強的抗擊打能力,更少存在被外部或內部力量摧毀或污染的危險。
- 幼兒開始把好和壞的體驗同時放入對一個完整客體的矛盾(既有愛也有恨的)關系中時,就打碎了偏執—分裂心位所提供的平穩。是這個完整的母親使幼兒感到失望,使其愿望落空,引發渴望的痛苦、挫敗和絕望。現在,在幼兒盛怒的幻想中被摧毀的完整客體(既包括外部的母親,也包括相應的整個內部客體)既是挫敗的唯一提供者,也是美好的唯一提供者。幼兒在摧毀令人挫敗的整個客體同時,也消滅了自身的保護者和庇護所,滅絕了她所在的世界,殲滅了這個世界中的自己。克萊因把這種強烈的恐懼,以及因自身的破壞性損害了所愛客體而帶來的罪感,稱作抑郁性焦慮( depressive anxiety),把這種對體驗的組織稱作抑郁心位( depressive position),處于抑郁心位的兒童既愛又恨地與整個客體發生關系。
- 按照克萊因的觀點,我們在無意識(有時也是在意識層面)的幻想中都會受狂怒的破壞性支配,這些破壞性指向我們感到帶來挫敗、失望、軀體和精神痛苦的人。這種朝向所愛之人的永恒破壞性,意味著抑郁性焦慮和內疚的持續來源,以及對修補永無止境的需要。在特別艱難時刻里,破壞性會變得過于強大,危及到要毀滅整個客體世界,沒有任何人可以幸還。這時,退行到偏執—分裂心位會提供暫時性的安全。令人挫敗的他人現在不再被體驗為完整的客體,而是一個壞客體。在另外某個地方還存在一個好客體,不會帶來這樣的痛苦。于是兒童的破壞性再次被限制在與邪惡客體的關系中,而且她可以(暫時性地)保持安全狀態,因為在別處有好客體能夠不被她狂怒的破壞性所波及。
- 抑郁心位之所以帶來如此之多的麻煩,是因為完整客體具有不可取代性,這使得幼兒感到自己不得不卑微地依附于它。對于焦慮性抑郁的痛苦,另外一種解決方案是躁狂性防御( manic defense),在其中,愛的客體的獨特性以及個體因而產生的依賴被不可思議地否認掉了。
- 因為愛和恨永遠都會出現在體驗中,所以抑郁性焦慮是人類存在中的恒常且核心的特征。在一些重大的喪失、拒絕和挫敗時刻,個體就會無可避免地退回到由偏執—分裂心位和躁狂性防御所提供的安全中去。
- 偏執—分裂心位的愛是純粹的,但同時也是脆弱而稀薄的。抑郁心位的愛,在破壞性的仇恨和修復的循環中被調節,更深沉、更真實也更富有彈性;但這需要一種信念,相信糞便能夠成為新鮮花茁壯成長的肥料,而不是埋葬了所有生機。
- 克萊因的框架中,xing|欲關乎愛、破壞性和修復。男人和女人深深地關注自身的愛與恨能力之間的平衡,關注自身保持客體存活的能力,既包括他們和作為真實客體的他人的關系,也包括他們的內部客體,他們對好的事物和生命力的內部感受。克萊因把xing|交看做是充滿強烈情緒的活動,雙方對對方的影響以及自身本質都會暴露出來,有可能受到傷害。喚起并滿足對方的能力象征了個體的修復能力;給予享受和快樂表明他的愛比恨更強大。能夠被對方喚起和滿足的能力表明他是有生命的,其內部客體都生機勃勃。懷|yun在這個框架中非常之重要,它是個體內部客體世界狀態的一種反映。能生|yu對男性和女性都意味著內部的生命力,意味著一種已存活下來并欣欣向榮的內心體驗。不育,無論對男人還是對女人來說,都被看做會喚起恐懼,并非恐懼yan|割,而是恐懼內部的死亡,是愛在修復和維持與他人的重要聯結時遭遇的失敗,是自體在維持生命和滋養關系方面的無能。
- 所有原始心理過程中,羨嫉是最具有破壞性的。羨嫉非比尋常的獨特特征在于,它并不是對挫敗或痛苦的反應,而是對滿足和快感的反應。羨嫉撤銷了分裂,跨越了好壞之間的分水嶺,污染了愛和庇護最純凈的源頭。羨嫉摧毀了希望。
- 投射認同指的是,個體對于一段經驗,不認為它存在于自己內部,而是感到異樣刺眼地存在于他人身上,成為被高度關注并努力控制的對象,這段經驗不應簡單地理解為沖動,而應看作人類關系中的一個普遍維度。
- 比昂提出,嫉妒的幼兒感到她與那個客體的所有聯系痛苦得無法忍受,不僅存在對客體的幻想性攻擊,把客體撕成碎片,還存在著對幼兒自己感受和認知器官的攻擊,破壞她對一般現實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破壞她與他人建立有意義聯系的能力。羨嫉,對于比昂來說,成為一種心理的自體免疫性障礙,在精神上對自己進行攻擊。
- 但比昂通過把投射認同的概念人際化( interpersonalizing),認為治療師的情感體驗將更多地受到病人內心掙扎的影響。分析師發現自己共鳴并且承受著來自病人的強烈焦慮和混亂狀態。分析師自己的抑郁性焦慮和修復需要,無疑是起初引領他進入“幫助的”職業的動力,然而這種焦慮和需要始終是存在著的。對于治療師的解譯,病人出于羨嫉故意進行破壞(懷有希望地修繕)會不可避免地極大擾亂分析師。在弗洛伊德看來,在精神分析這個舞臺上,一個人從恰當的距離之外觀察并解譯另一個人的情感體驗。在當代克萊因派的觀點看來,在精神分析舞臺上,兩個人一同努力組織病人的情感生活并使之變得有意義,其間分析師不可避免要被卷入,而且這種卷入是有用處的。
- 格登提出,這些治療中最困難的部分是理解和處理反移情,那些強烈的絕望、恐怖、憤怒和渴望等等由高度混亂的病人刺激出的感覺。比昂的闡釋為分析師提供了一個框架,以容忍——事實上是,通過建立如下假設使分析師著迷于——這些病人的反應:交流的明顯無意義性是由對意義的主動破壞導致的;明顯的無望性和隔斷是由主動破壞希望和聯系的意圖造成的;與這些人保持聯系所產生的折磨感覺,是他們那方面要交流和分享他們被折磨的精神狀態的原初努力的產物。那些顯得沒有組織和意義的內容,首先要在分析師的體驗中被組織并賦予意義,然后通過反復解譯,發生在病人的體驗中。
- 弗洛伊德的心理模型是靜態、分層和結構性的,而克萊因對心理的觀點是流動、反復斷裂且瞬息萬變的。進而,克萊因一點一滴地更新了精神分析象征的蓄水池。弗洛伊德理解象征主義的方法,為文學、歷史和人類學的解譯者提供了工具,使其獲得通路通往潛在的xing|欲與攻擊的達爾文式主題。克萊因拓展了象征的調色板,為其增添了內在與外在、生命與死亡、繁榮與枯竭這些主題,所以也令解譯的畫布可以描繪出更具有現代性的主題,無論是對于分析中的個體,還是對于我們時代的社會運動。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书笔记(part4)--梅兰妮·克莱因与当代克莱因学派理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魔兽人族打法
- 下一篇: 联想 R3200 无线路由器密码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