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读书笔记(part2)--我们从重复中学习,但忽略了从未发生过的事件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黑天鹅》读书笔记(part2)--我们从重复中学习,但忽略了从未发生过的事件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覺得不錯的句子收藏
- “我從未想說保守主義者通常很愚蠢,我想說的是愚蠢的人通常很保守”
- 我們對一則信息的反應不是根據它的邏輯特性,而是根據它的環境,以及它在我們的社會情緒系統中的位置。在教室中以某種角度理解的邏輯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受到不同的對待。
- 知識即使是準確的,也不會總產生適當的行為,因為我們習慣忘記我們所知道的,或者忘記如何正確對待知識,即使我們是專家。
- 我們在推斷和行為反應上的領域特殊性表現是雙向的:有些問題我們能夠在實際應用中理解,卻不能在課本中理解;有些問題我們更容易從課本中理解,卻不能在實際應用中理解。
- 我們可以通過負面例子而不是正面證據接近真相。
- 有時大量信息會變得毫無意義,而少量信息卻具有非凡的意義。確實,1 000天并不能證明你是正確的,但1天就能證明你是錯誤的。
- 有見識的科學家已經研究了我們尋找證據的天生習慣,他們把這種易于犯證明錯誤的傾向稱為“證實偏差”。你可以直接檢驗某個規律,著眼于該規律奏效的事例,也可以間接證明,著眼于它不奏效的地方。
- 投機家喬治·索羅斯在進行金融賭博時,會不斷尋找證明他最初看法錯誤的事例。這大概才是真正的自信:冷眼看世界而不需要找理由滿足自我膨脹的欲望。
- 敘述謬誤指的是我們無法在不編造理由或者強加一種邏輯關系的情況下觀察一系列事實。對事實的解釋會與事實混在一起,使事實變得更容易被記住,更符合道理。這種傾向的壞處在于它使我們以為對事物有了更好的理解。
- 看到事實(并記住它們)卻不作判斷并抵制解釋是需要花費很大努力的。但這種理論化疾病卻幾乎不受我們控制:它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的肌體構成有關,是我們生物性的一部分,所以與它作斗爭等于與自己作斗爭。
- 即使從解剖的角度看,你的大腦也不可能在不進行解釋行為的情況下觀察任何原始形態的東西。
- 為什么難以不去解釋呢?關鍵在于,大腦機能通常是在我們的意識以外運轉的。大腦的解釋行為大約和你的其他自動而不為意識控制的行為一樣多,比如呼吸。
- 作為靈長類中的人類,我們十分渴求規律,因為我們需要把事物簡化,好讓它們進入我們的頭腦,或者說我們可以將它們擠進自己的頭腦。信息越具有隨機性,事物就越復雜,因而越難以概括。你越概括,讓事物越有條理,隨機性就越低。因此,正是我們的簡化行為使我們以為世界的隨機性比實際上小。
- 藝術與科學都是我們簡化使之具有條理的產物。想一想你周圍的世界,它承載著上萬億的細節。試著描述它,你會發現自己正試圖把某種條理注入所描述的事物中。
- 我們試圖強制性地理解事物的習慣——敘述和尋找因果關系是同一種疾病的征候——謀求降低復雜性。
- 敘述可能對過去事件的記憶造成如下不利影響:我們會更容易記住那些符合某種敘述的過去事實,而忽略那些看上去在該敘述中不扮演因果關系角色的部分。
- 記憶更多是一臺自動進行動態更新的機器:你記住的是你最后一次回憶的事件,并且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每次重新回憶就會改寫一次故事。我們讓記憶也符合因果關系,在不自覺和無意識的情況下改寫它們。我們不斷根據事件發生之后我們覺得有道理的邏輯重新敘述過去的事件。
- 我們以為記憶是固定不變而且有聯系的,但事實卻遠不是這樣的。對于那些根據后來的信息而變得有道理的部分,我們記得更為清楚。
- 為什么一個人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還能夠有一套聽起來完美而合理、與觀察結果相符并符合全部邏輯的觀點?兩個人對于完全相同的數據可能有完全不相容的觀點。這是否意味著存在眾多解釋,每種解釋都同樣完美?當然不是。人們或許有100萬種解釋,但真正的解釋只有一個,不論我們是否能找到它。
- 請注意,在沒有關于你遇到的某個人的其他信息的情況下,你習慣于把國籍和背景當做他的突出特性。
- "國家特性"對電影來說或許是不錯的,尤其是戰爭題材,但它們是柏拉圖化的觀念,沒有任何經驗價值,而英國人和非英國人都錯誤地相信英國人具有“英國氣質”。
- 沒有人會花1美元購買某個無聊的大學講座的抽象統計學講義。我們喜歡聽故事,而這并沒有什么錯,只不過我們應該更徹底地審視故事是否嚴重扭曲了事實。有沒有可能虛構作品揭示了真相,而非虛構作品是撒謊者的港灣呢?有沒有可能寓言和故事比美國廣播公司經過徹底核實的新聞更接近事實呢?
- 有人負責核實事實,卻沒有人負責核實真理。
- 經驗主義研究者已經證明,科學家也容易犯敘述謬誤,他們看重文章標題和引人注意的“漂亮”詞句勝過更為重要的東西。他們也是人,也會受情緒的影響。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對科學研究進行后續分析,由一位資深研究者詳細閱讀全部文獻,包括不那么熱門的文章,然后進行綜合。
- 敘述謬誤及其突出情感事實的特點會擾亂我們對事件概率的預測。
- 如果我問你美國有可能發生多少例肺癌,你會提供一個數字,比如50萬。現在,假如我問的是多少例肺癌是“由于”吸煙發生的,你很可能給我一個大得多的數字(我猜要高出一倍多)。加上“由于”一詞使得問題變得容易理解,也更有可能發生。
- 下面哪種說法看來更容易發生?
顯然乍看上去第二種情形更有可能發生,而這是完全的邏輯錯誤,因為第一種情形更寬泛,有更多種可能的原因。
- 為什么我們的大腦過度擔心某些黑天鵝現象,而本書的主題卻是我們通常忽視黑天鵝現象?
答案是,存在兩種稀有事件:
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第一種黑天鵝現象的發生概率被高估,第二種被嚴重低估,這是完全符合人的心理的。
- 我們從重復中學習,但忽略了從未發生過的事件。不可重復的事件在發生之前是被忽視的,在發生之后則被過度估計(只是一時)。
- 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100萬人的死亡只是統計學意義上的說法。統計學默默地存在于我們之間。
- 經驗模式,是不費力的、自動的、快速的、模糊的(我們不知道我們在使用它)、平行的、易出錯的。它就是所謂的“直覺”,以很快的速度發揮著強大的作用。它是高度情緒化的,因為它反應迅速。
- 認知模式,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思考。你經常在教室里使用它,因為它是費力的、有條理的、緩慢的、有邏輯的、連續的、漸進的、有自我意識的。
- 我們的大部分推理錯誤來自當我們以為自己在使用認知模式,而實際上卻在使用經驗模式時。為什么?因為我們的反應是不經過思考和反省的,而經驗模式的主要特點就是我們對它的使用是無意識的。
- 神經生物學家對經驗模式和認知模式作了類似的區分,只不過他們是按解剖學區分的。按照不同部位,他們把大腦劃分為大腦皮層以及快速反應腦邊緣。大腦皮層是我們用來思考的部位,它使我們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快速反應腦邊緣是情緒中心,它是我們與其他哺乳動物都擁有的。
- 避免敘述謬誤的辦法就是強調實驗而非講故事,強調體驗而非歷史,強調客觀知識而非理論。
- 我并不禁止自己使用“原因”這個詞,但我所討論的原因要么是大膽的猜測,要么是實驗結果,而不是故事。
#----------
未完待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黑天鹅》读书笔记(part2)--我们从重复中学习,但忽略了从未发生过的事件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GZIP、LZO、Zippy/Snapp
- 下一篇: 《计量经济学》学习笔记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