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成都研究院马洪波:提升学习力,增强竞争力,收获一生乐趣
馬洪波是SAP成都研究院CEC開發團隊三大巨頭之一。關于他的背景介紹,參考我以前的公眾號文章:SAP成都研究院CEC團隊三巨頭之一:M君的文章預告。
其實早在2007年,互聯網上已經有介紹馬洪波的文章了。這里復制一份如下。大家如果想看原文,請用關鍵字”sap 馬洪波”進行百度,然后點擊第一條搜索結果。
周五下午,在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位于成都高新區天府軟件園B區的辦公室中,馬洪波結束了一天充實的工作,走出辦公室,耳邊傳來“HAPPY BIRTHDAY”的歌聲,隨之映入眼簾的是眾多同事溫暖的笑臉和一個漂亮的生日蛋糕,瞬時,一股暖流在他的胸中涌過。
然而他并不感到驚訝,因為這就是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的一個企業文化,是SAP對每一名員工的溫馨關懷。
作為清華大學應用物理專業的一名畢業生,馬洪波的職業經歷值得許多高等學子借鑒。在大學期間馬洪波便認識到所學專業偏理論輕實踐的特點,遂選修了企業管理作為第二專業。98年,順利取得雙學位的馬洪波畢業后就職于北京普天集團。2000年,IT浪潮開始在國內興起,渴望挑戰的馬洪波毅然辭去了穩定的工作,投身于新加坡某公司從事與ERP軟件相關開發工作。當時,SAP在ERP行業已經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名字,其影響力遍布ERP的每一個技術和服務領域,以絕對的優勢領導國際ERP市場。2006年,期待回家鄉發展的馬洪波通過層層面試加入了正在籌建中的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
初入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的馬洪波曾對是否能順利融入這個團隊的問題有所顧慮。對于大型跨國公司來說,其復雜的公司結構往往令新進人員無所適從,不知道從何入手。在就職培訓之前,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給了馬洪波意料之外的驚喜。總經理王天揚親自帶領馬洪波對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的部門結構進行了解,并對每個部門都安排了聯絡人對他進行信息支持。在掌握了公司的總體結構之后,結合自己的知識、能力結構和發展意向,馬洪波選擇了研發團隊應用顧問的工作。這種“全面了解,自主選擇”的方式,令每個新同事都能愉快而迅速的融入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的工作環境。
經過短短一年時間,馬洪波已經從一名應用顧問成長為專家團隊主任。這種驚人的成長速度在馬洪波看來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年之內,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已經數次安排馬洪波至德國和印度進行了為期近三個月的職業培訓,這種強大的培訓投入即使在資源豐富的外資企業中也實屬罕見。得益于這種充實的培訓體系,馬洪波在技術上對SAP內容技術開發流程上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尤其是在與德國和印度同事成功合作項目的過程中,獲得了許多啟發,開拓了新的視野。同時,與國外同事的融洽交流中,馬洪波的溝通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鍛煉,無形中豐富了他的能力結構。“我們從來不埋怨沒有人才,一來我們要的人才市場沒有,再者培養人才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方面。”正是這種踏實穩健的人才理念,使得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在人力資源爭睹激烈的高新領域能夠獨樹一幟。
最令馬洪波感到欣慰的是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對于自己戰略目標的穩健推行。“把服務產品化,做軟件業的麥當勞”,這是每一個SAP人都清楚的未來發展戰略。不同于一般軟件公司的風風火火,對待每個客戶提出的個案需求,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都不會馬上著手開發。在項目執行前夕,往往會匯集眾多開發人員對于項目提案進行反復討論。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盡量使每一款項目產品都具有較強的延展性,使其在今后可以處理更多用戶的需求。這種沉穩的工作流程將會使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在軟件開發領域占得先機;同時這也使得所有SAP人對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未來發展的廣闊前景堅信不已。如今,世界財富 500強中有80%以上的企業正從SAP提供的管理方案中獲益。
從1998到2007,經過近10年的追尋,馬洪波終于在SAP全球研發服務中心(成都)的舞臺上實現了在研究、實踐以及生活上的平衡。面對融洽的團隊,充足的資源和廣闊的前景,展望未來,馬洪波有理由感慨:what can I ask for anymore?
下面是馬洪波的正文。
兩個月前,Jerry找我約稿,讓我聊聊過去這么多年在SAP工作的感受分享。那段時間恰好是我在SAP工作12周年anniversary 過后幾天,就應下了,心想該是個不錯的機會,對自己過去這12年做個簡單總結(@感謝Jerry@)。
可是拿起筆來的時候卻犯愁了,該寫點什么呢? 回想過去這些年,隨著SAP的數字化和云轉型,我的工作內容和產品也跟著變化過好幾次:
06年到11年這5年,主要是在做Cloud Delivery Infrastructure,做的是類似于Basis方面的工作;
之后1年,參與到SAP Cloud Application Studio(當時叫做PDI)的開發,做了其中的Application Exit這個功能;
2012年,轉到SAP CRM,主要負責其中的Social Media集成相關的功能;
2015年底,開始了一個叫做SAP Customer Engagement Center的全新的云產品開發,工作平臺也從之前的基于SAP Netweaver和ABAP變成了基于SAP Cloud Platform和Java/Node.js等;
(未來的變化待續。。。。)
基本是做不了幾年就換一個話題,所以在每個話題上基本都是“半瓶水”的狀態,也印證了那句老話,“世界上唯一不變就是變化”。
(2017年1月 攝于四川嘉陽 by hongbo)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每個話題上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基本都能得到那個話題相關Stakeholder們的認可,有的甚至到了贊譽有加的地步(慚愧)。
嗯,看來本文的主題有了,或許我在學習新話題和新知識方面的經驗和心得可以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關于學習
關于學習,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有的愿意去上培訓班,有的喜歡自己看書,或在網上查一些資料,這些都很重要。大家或許都已經在這么做了,所以這里就不再贅述了,下面我主要想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的一些經驗。
(2015年2月 攝于云南虎跳峽 by hongbo)
1. 帶著問題和目標學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方說在學習condition技術的時候,我們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給某個產品配出一個買三送一的定價方式;這個目標完成了之后,我們可以給自己設定另外一個目標,比方說對針一個訂單,滿100省20。幾輪過后,基本就能夠對SAP condition技術里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condition table
access sequence
condition type
pricing procedure
當然,有時候我們很難定一個像這上面這樣的明確目標。這時,我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自己的聽眾,“把自己這個聽眾講明白”很多時候也是一個不錯的目標。因為,把自己講明白一點也不容易,這要求我們不光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2. 向身邊其他牛人學習。
幾年前,每次需要在公共場合做session之前,我都要花很久的時間準備PPT,并且之前都會反復做幾次排練。我一直羨慕和好奇,想知道那些天天作演講的人,都是怎么做到的。
直到2014年,在柏林的SAP DKOM上,SAP和Facebook有一個講社交媒體營銷的joint session。在session開始前三小時,Facebook的speaker姍姍來遲。在問了自己有多長的演講時間后,他用了幾分鐘的時間,從各個不同的PPT中拼湊出幾頁片子,然后又花了幾分鐘的時間前后翻了幾遍,就邀請我們一起喝咖啡去了。后來和他聊天當中知道,他的電腦里有一堆各種各樣的PPT,每一份里邊的每一頁他都很熟悉,所以他總能快速的針對某個話題構建一個story line,并快速拼出合適的PPT。
這次談話給了我相當大的啟發,從那之后,我也開始累積各式各樣的素材,在聽別人演講的時候,也開始留意琢磨別人是從什么樣的角度去闡述的。所以,我們要向牛人學習的,不光是他們的業務知識,更重要的是和他們聊,從中學習他們的方式方法。并且因為他們是我們身邊的人,可以借由他們的這些方法和已經達到的專業高度,來消除我們內心某個方面的恐懼感。
3. 蹭社會熱點,更投入的學習。
因為社會環境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我們在不同的時間,對不同知識的熱情是不一樣的。跟著自己的興趣和熱情去學習,也會大大的提高學習的效果。在得到平臺剛剛興起的時候,我跟著在上面聽過幾個專欄。后來,因為比較喜歡古典老師,又認真閱讀過他的兩本書;現在寫作又似乎是一個比較熱門的學習點,借著Jerry約稿的這個機會,不知道能否帶動我的一個新的學習熱點呢。最近SAP成都研究院也成立了區塊鏈社群,和toast master俱樂部,這些都是非常好的蹭熱點學習的機會。
關于實踐
老祖宗說:“書中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文青們說:“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實這兩句話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想真正的學會一個知識,實踐必不可少。
1. 練習,馬上練習。
就拿學習SAP系統來說,我們在學到了某個流程之后,必須馬上去跑系統:第一遍,照著書上的步驟一步一步的跑;第二遍,丟開書,憑著自己的理解獨立的去跑;第三遍,變個花樣,翻來覆去的跑。每次跑不下去的時候,就返回頭去看書,理解。只有這樣子,我們才能夠真正的把學到的東西,熟練的應用起來。
(2016年6月 攝于貴州南花苗寨 by hongbo)
2. 抓住每一個機會,拉開架勢去練習。
拉開架勢,創造一個帶入式的情境,會讓自己的練習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如果我們想提高自己的演講能力,那每一天的站會,每一次的小組分享,每一次的review meeting,都是一個絕佳的練習機會:從事先PPT的準備,PPT之間的story line的編排,到presentation中的身體語言和語氣語調。。。如果我們暫時還做不到神似,那就先要求自己從形似開始吧。每一次的練習過后,我們還可以從聽眾中主動的去收集一些反饋意見,以方便我們不斷的提升自己,從而慢慢的讓自己從形似走向神似。
這就好比學習劍法,首先,需要從“手中有劍,心中無劍”開始,一招一式不斷練習,才能慢慢的,成長為“手中有劍,心中有劍”的人劍合一的境界。至于那種“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的至大則空的境界,那就權當作為我們奮斗的一個終極目標吧。
總結、回顧和反思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沒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老祖宗也告誡我們,“吾當三省吾身”。除了省一下自己有沒有“謀而不忠,交而不信”的行為之外,我覺得下面幾點也很重要:
1. 勤總結以精進業務。
比如,每天下班的時候問一下自己,我今天又學了幾個tcode?我今天又學了什么新的業務流程?我今天又知道了一個什么坑?等等。這種總結,往往能夠幫助發現自己尚不完全明白地方,促進自己進一步學習;對于自己明白的知識,也能夠讓其更熟練,更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不要小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總結。雖然每天花不了什么時間,不過如果堅持做,日拱一卒,日積月累,就能夠讓自己快速的成長,尤其是在一個新的領域,需要快速積累業務知識的時候,這個辦法非常管用。
2. 關聯已有知識,擴大知識邊界。
回顧的時候,一定要盡力將新學的知識不斷的關聯到自己已有的知識上去,這樣才讓這個漂浮的孤零零的知識點快速依附到自己已有的知識晶體上面,從而不斷擴大知識自己的知識邊界。在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才能夠更加的快速和有效。
3. 多反思,讓自己做事更專業。
除了業務知識的總結,經常對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進行一個反思也非常重要。比方說,今天回復的郵件,有沒有哪個地方用詞可以更好的?今天和其他同事的溝通協作,有沒有哪里做得不是特別到位的?只有不斷的多覺察自己,才能夠讓我們自己從不知不覺,到后知后覺,到當知當覺,乃至突破自己固有的一個心智模式。
(2016年2月 攝于云南大山包 by hongbo)
關于學習-實踐-反思
羅嗦了這么多,希望能夠對大家有些許幫助。當然,學習也不能完全是功利性的,比方某個話題,暫時對自己的工作、家庭看起來沒有什么幫助,但如果覺得有意思感興趣,也絕對值得去學,畢竟學習的最終目標是收獲更多的快樂(最近我覺得跟著抖音學魔術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或許到最后你會發現萬變不離其宗,外宗歸一了呢?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下面這句話,我每次讀都有所感悟。現寫出來,送給大家,權當個結語吧。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意興從外境而得者,有得還有失,總不如自得之休休”。
更多閱讀
SAP成都研究院35歲以上的開發人員都去哪兒了?
SAP成都研究院的體育故事
汶川大地震中的SAP成都研究院
從程序猿到SAP產品經理,我是如何轉型的?(上篇)
從程序猿到SAP產品經理,我是如何轉型的?(下篇)
要獲取更多Jerry的原創技術文章,請關注公眾號”汪子熙”或者掃描下面二維碼: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SAP成都研究院马洪波:提升学习力,增强竞争力,收获一生乐趣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照片上传常见错误及
- 下一篇: 华擎发布白色版 RX 7900 X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