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做操作系统研发 20 年是种什么体验?
關注、星標公眾號,直達精彩內容
作者 | 小智
嘉賓 |?武延軍
20 年的操作系統從業經歷,讓武延軍對技術、生態與商業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他眼里,國內操作系統走過的歷程雖然漫長,但發展方向總體上仍在往前推進。制約中國操作系統行業發展的問題出現在哪些方面?
為什么中科院軟件所會選擇與 openEuler 一起合作?
一個成功的操作系統應該是怎樣的?
帶著這些問題,InfoQ 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總工、智能軟件研究中心主任武延軍。
1
20 年從業者視角下的操作系統行業
1997 年,武延軍就讀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大三的時候有幸進入中科紅旗實習,從此以后就與操作系統行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中科紅旗董事長孫玉芳也是中科院軟件所的老師,我后來從清華保送到中科院軟件所跟著孫老師讀博士。
06 年博士畢業留在了軟件所工作,期間有一年多時間在美國 Stony Brook 大學讀博士后,08 年回國以后一直在中科院軟件所工作至今。
這近 20 年的操作系統從業經歷讓武延軍感觸頗深,雖然中國的操作系統行業發展歷程比較長,但其實還一直處于一個不停往前的狀態。
2000 年左右我在中科紅旗實習,見證了產品化操作系統進入到個人領域的歷史時刻。
在此以前,Unix 這類操作系統都只能在大公司或者銀行、電信行業里見到,但那幾年像紅旗、幸福、藍點這些 Linux 的出現,讓我們學生也能接觸到操作系統的底層技術,這是我印象最深的時刻。
可能今天的開發者們很難想象當年那個時代,國內能接觸到底層技術的渠道并不多,互聯網上共享出來的資料和文檔也遠不如今天這樣翔實,每一個操作系統行業的從業者都歷經艱辛。
2000 年左右真正懂得 Linux 內核級開發的人特別少,當時我們在紅旗的粗略統計不超過 100 人。
包括后來國家啟動的一些操作系統的科研項目時,也發現了我們技術力量的薄弱,真正能在操作系統底層、開源社區做出重量級貢獻的人屈指可數。
包括學術界知名的人也非常少,直到后來上海交大陳海波老師打開局面,我們在國際上才逐漸被人知曉。
操作系統相比于其他技術稍顯“硬核”,加上其較長的產出周期,也導致了業界對其的關注度一直遠遠低于其他新興軟件層面的技術。
但近兩年來,國內對操作系統行業的關注度有了質的提升,按武延軍的話說——“爺爺輩的人都在關注操作系統”。
從社會關注度到人才數量的規?;?#xff0c;再到以 openEuler 為代表的社區活躍度,中國操作系統行業的拐點將至。
2
openEuler 與中科院軟件所的故事
其實華為在內部研發 EulerOS 的時候,我們已經有所了解,華為也跟中科院軟件所做過多次技術交流。包括 EulerOS 團隊的很多成員、奠基人也是我的同事、師兄。
在中國操作系統行業里,很長時間我們都是在國外根社區的操作系統發行版的基礎上做定制、裁剪、修改、完善,比如 Debian、Fedora、Ubuntu 等,但這樣的基礎實際上是不牢靠的。
去年開源的 openEuler 正式發布以后,中科院軟件所也覺得這是一次機會,于是就很順理成章地達成了戰略合作的意向。
在戰略合作協議達成以后,中科院軟件所做操作系統方向的人才全面投入了 openEuler 的建設中。
目前中科院軟件所在 openEuler 70 余個 SIG 組的建設中承擔了 7 個,占比相當高。同時在 openEuler 技術委員會的相關社區活動、代碼 review、社區 issue 處理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今年 9 月,我們正式把 openEuler 作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必修課的參考系統,大家都在 openEuler 上做實驗,這也是首次把 openEuler 帶到校園教學里。
今年中科院軟件所發起了開源軟件供應鏈點亮計劃,首次活動吸引了國內外 129 所高校、389 個社區開源項目參與,這其中 openEuler 作為共同主辦方也做了很多工作。
什么樣的操作系統是成功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評判標準,在武延軍這里,標準有三點:
第一是社區的國際化。我們的操作系統發展,不能只是國內在用,自己人在玩,一定要走出國門,不能閉門造車。比如現階段至少輻射日韓、東南亞,未來擴展到歐洲,最后再席卷全球。
第二是價值的高端化。像 openEuler 這樣的操作系統、開源社區,未來一定要出現像 Red Hat 這樣具備高商業價值的公司,能證明它在商業上可以取得廣泛的成功。
第三是用戶的平民化。平民化意味著,不管是我們做開發的,還是學生或普通愛好者,都能普遍地使用這個操作系統。
至于其他的技術形態,例如微內核是否要取代宏內核、分布式全場景、低代碼 / 無代碼的編碼模式,每個人的想法可能都不太一樣,我覺得只要多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就行了。
采訪期間,正值 Red Hat 宣布停止維護 CentOS 8,武延軍對此也有自己的觀點:
國內很多廠商,特別是做服務器的廠商已經習慣了用 CentOS,因為它是來自 Red Hat 商業版經過驗證的開源版本,放在服務器上非常穩定。包括很多云廠商 host 上的主機默認都是 CentOS,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局面。
這個消息出來以后,短期內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畢竟以前的版本目前還都能用。
但長期來看,其實是給大家敲響了一個警鐘,并不是所有開源的東西都是可持續的,如果你不參與到社區當中,最后影響的人還是你自己。
至于這個事件對國產操作系統帶來的機會,我反而認為這本身就應該是國產操作系統應該做的事情。國內廠商不能只用開源的版本,更應該參與到其中,甚至主導一些軟件包的開發、維護,這樣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國內廠商有能力、有底氣站出來說這個事情對我們沒有影響,我們甚至可以像 Oracle 一樣站出來說你們可以用我們的 Linux 發行版。
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 openEuler 有這方面的潛質。對 openEuler 的發展,也同樣需要社區的廣泛參與,才能給它往后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3
技術仍是核心問題,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今年,武延軍在中科院大學教授操作系統的必修課程,這門 60 個學時、三個學分的必修課也吸引了不少學生群體。國內目前陸續也有一些高校開設了操作系統課程,但在整體的人才孵化層面還有一定差距。
CS(Computer Science)專業其實應該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學科領域,國外很多知名大學幾乎都會開設像操作系統和編譯這樣非常硬核的課程,但在國內很多高校卻沒有開設,或者說因為缺乏這方面的老師,開設不起來。這是我們后續需要加強的地方。
如果你在上學的階段沒有系統地接觸過操作系統的底層原理,以后做相關的工作可能還是錯過了最好的一段學習時間。
過去幾年間,InfoQ 關注到很多小學、初中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了編程語言的學習課程,但對操作系統這樣偏基礎軟件的領域反而是沒有過多涉獵,包括很多大學計算機系對其關注度也不夠。武延軍認為這也是對行業發展不好的地方。
從技術、商業、生態三個角度講,很多專家認為現在操作系統行業不是技術問題,是生態問題。但從我的角度看,最核心的問題其實還是技術問題。我們在 Linux Kernel 等很多社區里,非?;钴S的貢獻者還是很少。
華為在 Linux Kernel 里貢獻量到了第二位,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我們的差距還是比較大。
另一方面,核心技術的掌握還不夠,掌握核心技術的人也還不夠多。等哪天我們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可能很多問題,包括商業問題和生態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
技術未來的落腳點一定是落在學生群體,如何讓更多學生群體擁抱看起來過于“硬核”的操作系統行業,也是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
為此,中科院軟件所發起了“開源軟件供應鏈點亮計劃”,并在今年舉辦了暑期 2020 編程計劃,支持上百名學生,在社區導師(均為開源社區資深人員)的帶領下,參與開源社區項目、貢獻代碼和文檔。部分學生通過此次活動甚至成為了頂級開源社區認可的核心代碼提交人員(committer)。
我其實跟很多老師做過交流,大家發現學生的技術方向選擇還是多以就業為第一目的。如果要吸引學生群體的加入,一定要在就業市場、產業需求上做一定的引導。華為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真正地把底層的基礎軟件的價值給體現出來,通過持續的投入獲得商業上的回報,讓大家看到基礎軟件領域其實是有巨大價值的。
第二方面,要有老師的引導。操作系統行業本身不是一個產出周期快的領域,老師對學生的選題考核一定不能短平快,不然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參與一個操作系統的項目,可能半年沒有成果。
但搞一個 AI 模型,可能半個月就能有所成果。這兩者之間的度量方式一定不能相同,老師對學生的引導也不能盲目跟風。參與規模龐大的 TensorFlow 開源社區完成一兩個神經網絡模型所能取得的成長,一定比不上深度參與一個維護者少但影響廣泛的 OpenSSL 項目。
?
-END-
|?整理文章為傳播相關技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往期好文合集
2020年,技術圈十大“翻車”事件!
為什么很多電器設備都要使用單片機?
C語言狀態機編程思想
??最 后??
?若覺得文章不錯,轉發分享,也是我們繼續更新的動力。
5T資源大放送!包括但不限于:C/C++,Linux,Python,Java,PHP,人工智能,PCB、FPGA、DSP、labview、單片機、等等!
在公眾號內回復「更多資源」,即可免費獲取,期待你的關注~
創作挑戰賽新人創作獎勵來咯,堅持創作打卡瓜分現金大獎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在中国做操作系统研发 20 年是种什么体验?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特朗普旗下社交公司裁员:资金只够维持到9
- 下一篇: 追赶 SpaceX,亚马逊计划于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