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芳华》有感
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從不需要想起,也從來不會忘記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他有著令人憎恨也令人熱愛,令人發笑也令人悲憐的人性。并且人性的不可預期,不可靠,以及它的變幻無窮,不乏罪惡,葷腥肉欲,正是人性魅力所在。
“一個干盡好事,占盡美德的人,一個一點人間煙火味都沒有的人,突然告訴你,他惦記你很多年了,她感到驚悚、惡心、辜負和幻滅”。
女 人 管 男 人 抽 煙 之 類 的 事, 就 是 把 自 己 不 當 外 人 了。
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我們高不了,我們要靠一個一直高的人低下去來拔高,要靠相互借膽來體味我們的高。
他渴望犧牲,只有犧牲了,他平凡的生命才可能被寫成一個英雄故事。他的英雄故事,可能會流傳的很廣、很遠,也可能被譜成曲,填上詞,寫成歌,流行到一個女歌手的歌本上。那個叫林丁丁的女歌手最終不得不歌唱他,不得不在每次歌唱的時候,想到他。
“你能抱抱我嗎?
我們在最好的年代虛度光陰,他們在最壞的年代洗盡鉛華。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原諒我不愿讓你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就讓熒幕,留住我們芬芳的年華吧。
作者:陳歷杰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4215593/answer/28335918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芳華》:如何做一個有策略的好人?
看完《芳華》,我想誰都無法否認劉峰是一個好人,一個純粹的好人,但他的坎坷命運卻讓我們心理五味陳雜,心痛不已。
“觸摸”事件之前,他是大家心中的“活雷鋒”。接送何小萍的時候,知道她的身世,有意幫她隱瞞父親“勞改”的事實,在出身檔案上寫上“革命干部”,并囑咐對方保密;吃飯的時候豬跑了,他放下手中的碗,拖著受傷的腰就是抓豬;炊事班長要結婚,他幫忙打沙發;因為沒有人愿意與何小萍搭檔練習,他拖著受傷的腰,自愿為何小萍伴舞;部隊安排他去進修,進修完就能官升一級,他卻把機會讓給了別人……
就是這樣一個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的“活雷鋒”,在向林丁丁表白被人撞見后,從此墻倒眾人推,一下子從天堂跌落到了地域。幾乎所有的人都參與到了這種落井下石的運動中來,用嚴歌苓《芳華》小說中的話來說,
“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我們高不了,我們要靠一個一直高的人低下去來拔高,要靠相互借膽來體味我們的高。”
這就是人性的復雜與殘酷之處。也是我們為什么覺得劉峰這樣的好人會讓人如此痛心的原因。
從最近引起廣泛關注的為朋友挺身而出導致被殺的江歌(參見我的文章),到前一段讓人揪心不已的杭州保姆縱火案中被燒死的善良的女主人,再到老人倒地不敢扶的大量報道…… 我們看到了太多的“農夫與蛇”的故事在生活中上演,讓我們對于“好人有好報”的設定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那么,我們還要不要選擇做一個好人,我們又該怎樣教育我們的孩子如何做人?我看到最近的文章中經常引用那個叫瑪莉的小姑娘寫信給《芝加哥論壇報》質問為什么好孩子常常被忽略從而引發上帝是否公平的質問,而兒童專家西勒庫斯特的回答是“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
聽起來很美,不過于我而言,還是有些過于雞湯味了。我很難用這樣一個理由去告訴如劉峰這樣一個在痛苦中掙扎的好人,因為你足夠好,所以你所有受的苦都是應該的。
那到底還要不要做好人?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要做一個有策略的好人。
心理學干貨補充
我在耶魯最受歡迎的“影響力”課程里面專門學習和討論過這個問題。課上,老師問我們一個問題,在邁向成功的金字塔上,強調為他人付出和創造價值的付出者(Giver,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好人),強調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索取者(Taker),和強調等價交換和公平的互利者(Matcher),誰會是成功金字塔的墊底的人,誰又會爬到成功金字塔的頂端呢?
我建議大家都閉上眼鏡思考兩秒鐘,想象一下在成功的金字塔上,這三者會如何排序,為什么?
我當時的心情就很矛盾。從我的人生經驗來看,我認為付出者會墊底,因為我父親就是一個人,一心撲在工作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但是經常遭遇不公,屢屢吃虧,最后因為單位破產還落得下崗的下場,淪落到社會的底層,而那些懂得為自己打算的人早早做了準備,騎驢找馬,單位不行了馬上另攀高枝,實現了平穩過渡。但是直覺告訴我,不應該這么選,老師應該不會鼓勵三觀不正的選擇,所以我選了索取者墊底,因為我討厭索取者。
但最后公布的結果卻大跌眼鏡。原來墊底的果然是付出者,但是在金字塔頂端的也是付出者,而索取者和互利者是居中的。如下圖。
那么,頂層的取得巨大成功的付出者和成為墊底的付出者有什么本質不同呢?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付出者呢?
答案就在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的著作《Give and Take》中。(中文版《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
在書中,格蘭特教授通過大量的例子和實證研究來說明作為一個付出者在職場中的優勢與劣勢。
他指出,在職場中,這三種風格都各有優勢和局限。但是,有一種風格的人會比其他兩種付出更多。研究表明,付出者在成功的階梯上處于墊底的位置。在各種重要的職業中,付出者處于劣勢地位:他們幫助別人發展得更好,但在這個過程中犧牲了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看起來,在不同的職業中,付出者都過于關心別人,過于信任別人,太過愿意為了他人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有研究表明,與獲取者相比,付出者的收入少了14%,成為犯罪受害者的概率高1倍,并且被認為強有力和具有支配性的程度比獲取者要低22%。
不過,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爬上金字塔頂端最多的人恰恰也是付出者。
通過不斷的深入分析,他發現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付出者的天賦或能力,而是在于他們采取的策略,以及做出的選擇。他發現這類付出者并不一定都是和藹可親的,也不一定都是無私的。他稱其“利他且自利(otherish)”的付出者,這些成功的付出者與索取者和互利者相比,要更有雄心壯志。他們只是采取了一種不同的方式,來追求自己的目標。
具體來說,他們會主動辨識對方的類型,當發現索取者后(他們一開始會傾向于信任他人和積極付出,但是遭遇吃虧上當便能辨別出索取者),他們會將行為方式調整為互利型,這可以有限減少被獲取者占便宜的機會。在博弈論中,大量實例證明反復博弈最優的策略選擇就是“針鋒相對”(Tit
for Tat)策略),而付出者在發現索取者以后有效的互動策略就是“慷概的針鋒相對(generous
tit for tat),比如在三次的互動關系中,付出者在前兩次可以使用互利者模式,讓索取者發現無利可圖,而最后一次回到付出者模式,給獲取者“救贖”自己的機會。通過這樣的方式,付出者會影響索取者的模式,將其改造為互利者模式甚至是付出者模式。
而當這些付出者取得成功時,有一些特殊之處:他們的成功可以擴散到別人身上,因為付出者注重于把蛋糕做大,可以實現共贏。而索取者玩的是零和游戲,一個索取者取得成功,通常意味著另一個人的失敗。研究表明,人們會嫉妒成功的索取者,并會想辦法把他們絆倒。相反,當這些有策略的付出者取得成功時,人們并不會妨礙他們,而是會全心全意地支持他們。付出者的成功會產生一種漣漪效應,讓他們身邊的人也更容易成功。你會發現,關鍵的差異在于,付出者的成功可以創造價值,而不僅僅是從別人那里攫取價值。就像風投資本家蘭迪·柯米薩(Randy Komisar)所說的:“如果每個人都希望你能成功,你就更容易成功。如果你沒有敵人,成功也就更加輕而易舉。”
綜上所述,要做一個有策略的好人,建議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審視自己的心理動機。是出于慷慨還是出于害怕?是否過于活在別人的意見之中?對于別人不合理的要求是否能明確的拒絕?如果心理動機只是因為害怕別人的意見,那很容易淪落成無原則的好人而被人控制和利用。
二是拓寬自己的格局與愿景。最近重溫電視劇《走向共和》,回顧那段改變大清國命運的轉折歷史,看得我心里百感交集。李鴻章是一個好人嗎?我想是的。盡管各種權謀之術爐火純青,在各種爭斗的過程中也會傷害到他人,但是他想力挽狂瀾的決心與氣魄讓人動容。翁同龢算好人嗎?我想也是算的。他對于三綱五常的捍衛何等決絕,對于皇帝的輔佐也可謂盡心盡力。但是這兩個好人有什么區別嗎?有的!差在格局和心胸!更差在見識與智慧!所以,作為一個好人,樹立更大的愿景和目標,為了更大的事業而奮斗,心中自然就有了拒絕不合理索取者的勇氣和魄力。
三是要有辨識對方的智慧,并且能夠有策略的付出。這里的有策略的付出恰恰是與無差別的付出相對的。格蘭特教授的書中通過各種例子和數據說明這種“無私的付出者(selfless
giver)”,他們因為無差別地付出,會為自己帶來了持續的壓力,有可能會遭遇枯竭狀態。諷刺的是,看起來更加無私的他們,為別人創造的總體價值,往往不如利他且自利的付出者來得多。
這就是為什么劉峰的故事讓我們悲從中來。作為一個純粹的好人,一個有理想有熱情的好人,我們不希望他最后落到如此下場。盡管這個過程中有時代大背景的原因,但是劉峰的過于無差別付出恰恰也是其后來事業無法打開局面的原因之一吧。
一位忘年交的老先生經常提醒我,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有智慧的好人,要去做大事,做大官,如果這個社會重要的位置都被那些無良的“索取者”占據,那么這個社會的風氣又怎么可能好呢?這句話也給了我去做一個有策略的好人更多的底氣。
是的,就像我們在飛機上如果發生意外時,需要先戴好自己的氧氣罩再去幫助他人一樣。作為一個好人,我們也需要首先照顧好自己,做好人不是一錘子買賣,需要我們一生的堅持,我們不只是為自己的利益在奮斗,還是為了更多的好人在爭取,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去累積自己的資源,照顧好自己和家人,以更愉悅的狀態投入到付出行動中,讓其變成一種可持續的行為。另一方面,通過持續的幫助更多的好人,不斷累積自己的付出行動,最后能打造出一個積極的循環圈,讓更多的好人參與到這種不斷創造新價值的付出行動中來。
總結
- 上一篇: latex插入表格心得
- 下一篇: 每日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