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目前的香港乐坛难现昔日辉煌?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为啥目前的香港乐坛难现昔日辉煌?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作為一枚廣州人,從小聽香港粵語歌長大,也感到可惜。香港的粵語歌,歌手陪伴了前半生。個人認為難重現輝煌,主要是國內樂壇的能見度崛起,是的,是能見度,而不是歌唱實力和歌詞流行度等專業方面。我理解的能見度,是指傳播渠道,傳媒體系等等,當年tvb的影響力,何嘗不是凸顯國內傳播渠道的缺乏?從湖南臺浙江衛視,到快樂大本營,再到騰訊芒果tv,每一次國內傳播渠道的變革,都是一次對香港地位的弱化,一增一降,粵語歌,終歸只是港娛的一項邊際效應而已
無數的巨星隕落,新一代的接班人又靑黃不接。再加上黎小田、顧家煇等音樂大師的退休或離逝,對香港樂壇影響極大!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就逐漸沒落了,不知道是巧合或是別的什么原因,
香港流行樂壇有過鼎盛時期,特別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涌現了一大批的歌手,如譚詠麟、林子祥、張國榮、四大天王、梅艷芳、陳慧嫻、王菲等等,不計其數。他們奉獻了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那么后來的香港樂壇,為何衰落了呢?文化跟經濟有直接的關系,上世紀香港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號稱東方明珠,在整個亞洲都有絕對影響力。香港的娛樂文化就是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隨著各地開放的深入,區域間經濟差異不再那么明顯,香港的地位不再一枝獨秀,隨著經濟一并發展起來的各地文化,也嶄露頭角,與香港爭寵,文化百花齊放的局面開始出現。內地也開始了造星,內地也開始學習西方和香港,在音樂上琢磨一套自個的可行發展方向,有了新時代的一批明星,有了不少驚艷的音樂。香港早年音樂的發展,不少源于日本,香港音樂人從日本等國,獲得部分音樂的曲,再由香港詞人譜寫粵語詞,一經推出,華人范圍內就廣泛接受并傳唱,火的是香港歌手,帶動香港樂壇的蓬勃發展。香港樂壇的衰落,也是粵語地位在減弱的必然結果。香港流行音樂,主流語言為粵語,粵語的使用人群主要在香港、廣東廣西等部分地區。中國大陸的可以用語言是普通話,國語歌曲發展起來后,他們更容易被國人理解、消化、傳唱。此消彼長,香港樂壇衰退從這點也不難理解。最后,香港音樂的受眾,主要通過香港的電視機臺進行宣傳。大陸有更龐大的市場,更多的音樂消費人群,大陸的綜藝在發展,大陸的電視機臺學習娛樂化程度極高,導致香港歌手在大陸的傳播受相當的影響和沖擊。香港樂壇衰落有其必然性。百花齊放,也是時代健康發展的最好證明。
1.張學友的唱法和他的歌張學友在1984年獲得香港十八區業余歌唱大賽冠軍,從此正式出道,當時的香港樂壇才剛剛步入巔峰期,百家爭鳴。張國榮推出自個的成名曲《Monica》,譚詠麟的《愛的根源》剛剛發行,陳百強風華正茂,許冠杰、羅文、甄妮、鄭少秋、徐小鳳這些70年代歌手也都占據著香港樂壇的份額。當時的香港樂壇的歌曲主要以武俠、鬼馬為主,愛情與抒情類歌曲快速發展。此時粵語歌的作曲、填詞、演唱、歌手形象四合一,完美融合,所以整個作品聽起來很順耳,完全沒有覺得因為這是粵語歌而感到癟嘴。此時張學友出現了,他的歌唱水平當然是極高的,但是我認為張學友的特點或是他的唱法,在他的作品中情歌出現的較多,他的唱法就是把每個字都念清楚,在歌的整體表現上也是強化他的嗓音,弱化歌曲的伴奏,這樣人們記住的都是張學友的聲音和嗓音。因為張學友的成名,他的后輩開始學習張學友這種唱法和這種凸顯聲音的歌曲表現形式(陳奕迅、張敬軒、楊千嬅等后來大多數香港歌手,男女歌手都包括),有些人可能就有疑問了,為啥張學友的歌明顯好于后輩的歌?(可能會引起一些人的反對,反正我是這么認為的)因為張學友的音樂制作和作詞作曲的人還都是當時業界頂尖的人。2.林夕的詞我覺得好的粵語歌詞是一句歌詞可以一口氣很順地唱完,氣息不會被打亂或打斷,還有就是在發音的時候舌頭不會影響氣息。我覺得林夕的詞分為兩個階段,第一臺階段是1990年前,第二階段是1990年后。在1990年前,林夕的詞或是符合80年代的風格的,大部分詞或是80年代歌曲中用過的,比如張國榮的《側面》,整體唱下來的氣息或是順的,并沒有很繞嘴。但是到了90年代,林夕為情歌填的詞的比例就很大了,再加上林夕對于情歌詞的意境要求又很高,對于情感的理解和抒發又很有自個的風格,所有在文字表現上就會出現很多生僻的詞,很多描寫情歌意境的詞,比如楊千嬅的《少女的禱告》中的“為了他不懂禱告都敢禱告,誰愿眷顧這種信徒,用兩手遮掩雙眼專心傾訴”;楊千嬅《處處吻》中的“似花瓣獻技”、“在地球上惠澤遍及世人”等等,林夕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力量,我也很敬佩林夕歌詞的驚艷和歌詞的意境,這是普通作詞人很難達到的高度,正是因為歌詞過于驚艷,導致在歌唱的時候就會癟嘴,再加上第1點說的強調歌聲弱化伴奏的現象,導致一首歌聽起來并不好聽。3.對藝術要求低目前歌曲對藝術追求低也是導致衰落的一大原因。對于每個演藝公司來說“活下去”是最重要的,所以商業化和娛樂化是必須的,但是如果在歌曲歌詞和歌手的藝術造詣上有高一點的要求,那么能夠流傳下來的景點的歌曲會更多,2000年之后的歌曲除了陳奕迅的歌(大部分或是華語歌),幾乎其他歌手的歌都沒有傳唱度。還有哪些好聽的歌,可能有些歌曲只是曇花一現,況且有很多歌曲還做不到曇花一現。像 70 80 90年代的粵語樂壇,張國榮的歌曲和和現場表現都是藝術家級別的,還有羅文的嗓音和唱功(聽不見換氣)也都是殿堂級的,許冠杰的鬼馬風格歌曲和描寫小市民生活的歌曲都是生活化的藝術。4.歌手沒有特點(個人特點和音樂風格)我覺得2000年之后的歌手沒有特點,陳奕迅和容祖兒分別代表了所有男歌手和女歌手的特點和音樂風格,他們兩位包攬了近十年的香港最受歡迎男女歌手獎項,感覺他們兩個人就是近十年香港樂壇的蒙羞布。在80年代,每個歌手的風格都不盡相同,譚詠麟的快歌、張國榮華麗的外表加上藝術性高的歌曲(張國榮80年代歌曲的藝術性還不是很強,96年復出之后歌曲的藝術性高了一大截)、羅文端莊的外表加上清澈洪亮并含有粵劇味的嗓音、梅艷芳的“風騷”和風格百變、陳百強的謙謙君子、鄭少秋的武俠風、關正杰的穩重、張學友抒情性強的嗓音。每個歌手從個人形象的包裝到作品的篩選包裝都千篇一律,造成了聽眾的審美疲勞,突然想起來張宇在《火星情報局》里對薛之謙說的調侃他的話“你知道你為啥沒火嗎?因為你沒有特點”,每個歌手能夠讓觀眾記住就是憑借的自身的特點,楊坤的特點是“踩煙頭”和喘不上氣、張宇的特點是悲情情歌、劉德華的特點是顫音、周杰倫的特點是中國風和唱不清楚的歌詞。每個歌手能夠在圈內站住腳就是憑借的自身的特點,有100個歌手都唱的非常好,為啥有的人能出名,有的人是炮灰,特點很重要,定位很重要
昔日香港樂壇可以翻唱日本的流行歌,填中文就可以收獲萬千粉絲。個人認為一是日本歌曲的旋律非常優美,借助安全地帶,玉置浩二,中島美雪等巨星的歌曲,結合本地填詞人,如顧嘉輝,黃霑,林夕等填詞大師的文字造詣,領導香港流行曲在全球華人圈里快速傳播;二是當時香港填詞人的歌詞都有很強的民族特色,詞韻優美,意境深刻,所以為各地華人所津津樂道。但目前香港樂壇,既缺乏好的曲子,更缺乏好的填詞人。更多是因為當代香港人對于中國歷史的不認同,詞曲均失去了抓住人心的功能。加之快餐文化不斷流行,沒有當年獨當一面的巨星出現,以至香港樂壇目前正處于昔日黃花,青黃不接的境地。
無數的巨星隕落,新一代的接班人又靑黃不接。再加上黎小田、顧家煇等音樂大師的退休或離逝,對香港樂壇影響極大!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就逐漸沒落了,不知道是巧合或是別的什么原因,
香港流行樂壇有過鼎盛時期,特別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涌現了一大批的歌手,如譚詠麟、林子祥、張國榮、四大天王、梅艷芳、陳慧嫻、王菲等等,不計其數。他們奉獻了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那么后來的香港樂壇,為何衰落了呢?文化跟經濟有直接的關系,上世紀香港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號稱東方明珠,在整個亞洲都有絕對影響力。香港的娛樂文化就是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隨著各地開放的深入,區域間經濟差異不再那么明顯,香港的地位不再一枝獨秀,隨著經濟一并發展起來的各地文化,也嶄露頭角,與香港爭寵,文化百花齊放的局面開始出現。內地也開始了造星,內地也開始學習西方和香港,在音樂上琢磨一套自個的可行發展方向,有了新時代的一批明星,有了不少驚艷的音樂。香港早年音樂的發展,不少源于日本,香港音樂人從日本等國,獲得部分音樂的曲,再由香港詞人譜寫粵語詞,一經推出,華人范圍內就廣泛接受并傳唱,火的是香港歌手,帶動香港樂壇的蓬勃發展。香港樂壇的衰落,也是粵語地位在減弱的必然結果。香港流行音樂,主流語言為粵語,粵語的使用人群主要在香港、廣東廣西等部分地區。中國大陸的可以用語言是普通話,國語歌曲發展起來后,他們更容易被國人理解、消化、傳唱。此消彼長,香港樂壇衰退從這點也不難理解。最后,香港音樂的受眾,主要通過香港的電視機臺進行宣傳。大陸有更龐大的市場,更多的音樂消費人群,大陸的綜藝在發展,大陸的電視機臺學習娛樂化程度極高,導致香港歌手在大陸的傳播受相當的影響和沖擊。香港樂壇衰落有其必然性。百花齊放,也是時代健康發展的最好證明。
1.張學友的唱法和他的歌張學友在1984年獲得香港十八區業余歌唱大賽冠軍,從此正式出道,當時的香港樂壇才剛剛步入巔峰期,百家爭鳴。張國榮推出自個的成名曲《Monica》,譚詠麟的《愛的根源》剛剛發行,陳百強風華正茂,許冠杰、羅文、甄妮、鄭少秋、徐小鳳這些70年代歌手也都占據著香港樂壇的份額。當時的香港樂壇的歌曲主要以武俠、鬼馬為主,愛情與抒情類歌曲快速發展。此時粵語歌的作曲、填詞、演唱、歌手形象四合一,完美融合,所以整個作品聽起來很順耳,完全沒有覺得因為這是粵語歌而感到癟嘴。此時張學友出現了,他的歌唱水平當然是極高的,但是我認為張學友的特點或是他的唱法,在他的作品中情歌出現的較多,他的唱法就是把每個字都念清楚,在歌的整體表現上也是強化他的嗓音,弱化歌曲的伴奏,這樣人們記住的都是張學友的聲音和嗓音。因為張學友的成名,他的后輩開始學習張學友這種唱法和這種凸顯聲音的歌曲表現形式(陳奕迅、張敬軒、楊千嬅等后來大多數香港歌手,男女歌手都包括),有些人可能就有疑問了,為啥張學友的歌明顯好于后輩的歌?(可能會引起一些人的反對,反正我是這么認為的)因為張學友的音樂制作和作詞作曲的人還都是當時業界頂尖的人。2.林夕的詞我覺得好的粵語歌詞是一句歌詞可以一口氣很順地唱完,氣息不會被打亂或打斷,還有就是在發音的時候舌頭不會影響氣息。我覺得林夕的詞分為兩個階段,第一臺階段是1990年前,第二階段是1990年后。在1990年前,林夕的詞或是符合80年代的風格的,大部分詞或是80年代歌曲中用過的,比如張國榮的《側面》,整體唱下來的氣息或是順的,并沒有很繞嘴。但是到了90年代,林夕為情歌填的詞的比例就很大了,再加上林夕對于情歌詞的意境要求又很高,對于情感的理解和抒發又很有自個的風格,所有在文字表現上就會出現很多生僻的詞,很多描寫情歌意境的詞,比如楊千嬅的《少女的禱告》中的“為了他不懂禱告都敢禱告,誰愿眷顧這種信徒,用兩手遮掩雙眼專心傾訴”;楊千嬅《處處吻》中的“似花瓣獻技”、“在地球上惠澤遍及世人”等等,林夕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力量,我也很敬佩林夕歌詞的驚艷和歌詞的意境,這是普通作詞人很難達到的高度,正是因為歌詞過于驚艷,導致在歌唱的時候就會癟嘴,再加上第1點說的強調歌聲弱化伴奏的現象,導致一首歌聽起來并不好聽。3.對藝術要求低目前歌曲對藝術追求低也是導致衰落的一大原因。對于每個演藝公司來說“活下去”是最重要的,所以商業化和娛樂化是必須的,但是如果在歌曲歌詞和歌手的藝術造詣上有高一點的要求,那么能夠流傳下來的景點的歌曲會更多,2000年之后的歌曲除了陳奕迅的歌(大部分或是華語歌),幾乎其他歌手的歌都沒有傳唱度。還有哪些好聽的歌,可能有些歌曲只是曇花一現,況且有很多歌曲還做不到曇花一現。像 70 80 90年代的粵語樂壇,張國榮的歌曲和和現場表現都是藝術家級別的,還有羅文的嗓音和唱功(聽不見換氣)也都是殿堂級的,許冠杰的鬼馬風格歌曲和描寫小市民生活的歌曲都是生活化的藝術。4.歌手沒有特點(個人特點和音樂風格)我覺得2000年之后的歌手沒有特點,陳奕迅和容祖兒分別代表了所有男歌手和女歌手的特點和音樂風格,他們兩位包攬了近十年的香港最受歡迎男女歌手獎項,感覺他們兩個人就是近十年香港樂壇的蒙羞布。在80年代,每個歌手的風格都不盡相同,譚詠麟的快歌、張國榮華麗的外表加上藝術性高的歌曲(張國榮80年代歌曲的藝術性還不是很強,96年復出之后歌曲的藝術性高了一大截)、羅文端莊的外表加上清澈洪亮并含有粵劇味的嗓音、梅艷芳的“風騷”和風格百變、陳百強的謙謙君子、鄭少秋的武俠風、關正杰的穩重、張學友抒情性強的嗓音。每個歌手從個人形象的包裝到作品的篩選包裝都千篇一律,造成了聽眾的審美疲勞,突然想起來張宇在《火星情報局》里對薛之謙說的調侃他的話“你知道你為啥沒火嗎?因為你沒有特點”,每個歌手能夠讓觀眾記住就是憑借的自身的特點,楊坤的特點是“踩煙頭”和喘不上氣、張宇的特點是悲情情歌、劉德華的特點是顫音、周杰倫的特點是中國風和唱不清楚的歌詞。每個歌手能夠在圈內站住腳就是憑借的自身的特點,有100個歌手都唱的非常好,為啥有的人能出名,有的人是炮灰,特點很重要,定位很重要
昔日香港樂壇可以翻唱日本的流行歌,填中文就可以收獲萬千粉絲。個人認為一是日本歌曲的旋律非常優美,借助安全地帶,玉置浩二,中島美雪等巨星的歌曲,結合本地填詞人,如顧嘉輝,黃霑,林夕等填詞大師的文字造詣,領導香港流行曲在全球華人圈里快速傳播;二是當時香港填詞人的歌詞都有很強的民族特色,詞韻優美,意境深刻,所以為各地華人所津津樂道。但目前香港樂壇,既缺乏好的曲子,更缺乏好的填詞人。更多是因為當代香港人對于中國歷史的不認同,詞曲均失去了抓住人心的功能。加之快餐文化不斷流行,沒有當年獨當一面的巨星出現,以至香港樂壇目前正處于昔日黃花,青黃不接的境地。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为啥目前的香港乐坛难现昔日辉煌?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理性讨论】 华晨宇仅在歌曲成就层面,是
- 下一篇: 有极氪001车主分享这台车有什么缺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