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感觉《哈利·波特》的世界观非常完整,到了《神奇动物 ...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为啥感觉《哈利·波特》的世界观非常完整,到了《神奇动物 ...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簡單地談幾句個人的看法。僅就《哈利波特》的本傳而言,JK羅琳做到了能力范圍之內的最佳平衡。當她將作品推進,從少兒讀物到更高年齡世界進行擴展之時,她很好地掌握了“成人化”“現實化”“價值觀升級”的尺度火候,將一切控制在了一個“可以基本對接入前半部少兒文學基礎空間”的高度之上。并且,在最終,她將一切落到了普世且經典的主題之上,探討了愛的力量。這當然有點流俗,但卻是老少皆宜,適用于“少兒”與“成人”的合而為一。至于《神奇動物》系列,在這一點上顯然就平庸多了。他們有著更大的成人化野心,試圖在哈利波特本傳系列終局的基礎上,再做世界觀的升級擴充,將一個龐大的政治化魔法世界鋪開,體現成人理念的復雜斗爭。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保留少兒的基本看點,不拋棄作品中的童趣與純真的部分。于是,“少兒”要留下,"成人“卻要更甚,引導著他們架構了一個復雜的魔法世界,而又以紐特這樣一個”天然派“為理論主角。主角與世界的視角完全沖突,讓主角必然地邊緣化于世界,而世界又要配合主角視角而顯得單薄幼稚。視角的沖突,其實在哈利波特系列的后幾部中已經出現,但被作者較好地中和,也依托于小說較長篇幅的體量優勢,沒有毀掉一切。而在哈利波特電影里,則出現了流水帳趕進度的問題。而《神奇動物》系列里,這一點的惡果,甚至到了不必細說、一看便知的程度。作為呈現對象的魔法世界,與主人公的視角出發點交互,存在著“相宜”與“沖突”的區別,自然就會帶來《哈波》的相對完整與《神動》的自我掣肘。對比市面上的大部分青少年文學,《哈利波特》雖然在針對群體的青年化設定上并無本質創新,但從深層次上看,卻有著相對于后者的巨大優勢:對接青年時的當代化,當代化中的多角度、多側面,給予了當代青少年群體更多的投入感與認同感。而在另一方面,《哈利波特》的創作延伸,讓它逐漸超越了單純的少兒文學,相對地增加了很多嚴肅性更強的內容,擴大了作品的世界觀、價值觀,有了更大的討論價值,也對接了更廣泛的人群。擁有著長篇系列之容量優勢的《哈利波特》,借助多部作品的疊加,讓自己擁有了豐富的元素,對各個年齡段的讀者都有著兼顧性的輻射。首先,它是一個魔法世界大環境下的普世性青少年故事。在伏地魔正式復活之前的四部里,我們都能看到非常多吻合現實中青年心理狀態的情節。例如,幾乎貫穿每一部、且往往在單部作品里多次重復的三人組鬧別扭,其分分合合,宛若小孩子耍脾氣、過家家一樣,分的理由、合的動機,都非常突兀而小題大做,但每次的動靜又都大到了“XX與XX似乎再也不說話了”的程度。同時,他們又能在任何一件小事的契機下和好。這種驚天動地而又化于無形的鬧別扭,就是那個年紀下孩子該干得出來的事情。此外,這幾部作品中,還有圍繞哈利戀愛的情節,也是完全基于青少年的。對于秋張的初戀,朦朧、羞澀、不敢言明。而到了第四部中,隨著塞德里克狄戈里的出場,哈利面對男神對手的自感平庸與卑微自憐,也讓他成為了一個我們身邊可見的,稚嫩、內向的普通男孩。而這一點,又與哈利自身作為“大難不死的男孩”、被賦予的“奇跡救世主”形象結合了起來----他既是一個側面下的“被艷羨男神”,又是另外一個側面下的“艷羨男神的平庸者”,被他人嫉妒、針對、甚至有意打壓。如此一來,在哈利波特這個被賦予雙重意義的主角身上,兩種類型的學生,都得到了兼顧的投影,并由哈利占有的充足塑造資源而細化地表現出來。現實的學校生活中存在的兩種少年,都能從哈利身上找到于己內心描述完整的自我投射,從而提高對作品整體的融入感、接受度。而“青少年的成長”,同樣是這個系列里的主線。一方面,這當然是對待愛情方面的理念成長。對于秋張的初戀,其實更多只是發自于對外表的愛慕,二人于哈利熱戀的前期作品里,并無太多的實質性交集。而后,金妮的上位,則更像是一種對成熟愛情、婚姻的認知----從第二部開始便作為同院生的金妮,是哈利更能“愛其人,而非其臉”的日?;嬖?。反過來說,金妮對哈利從第一部中的“對超級名人的仰慕”到后來“同伴”的認知改變,也是對哈利從對秋張“愛慕”到對金妮“陪伴”之改變的對應。這種對于愛情和婚姻觀的改變,幼稚的懵懂與逐步的成熟,同樣是現實里各年齡層中青少年有切身體會的東西。這一點,其實也體現在了赫敏從“愛慕看似風度翩翩的洛哈特”到情歸羅恩的發展商。更不用說,在作品前期,借助迷情劑,哈利等人對于性的想象夸大、扭曲的表現,更是讓“青少年的愛情”混入了一些“對于生理的稚嫩認知”的內容。而在戀愛之外,青少年身處于當前階段的人生困境,也是全系列的表現重點。作為大難不死男孩的哈利,被鄧布利多(希望他解決伏地魔的統治)和全魔法世界(走到哪里都被“盯著傷疤看”)認可、高看、寄予厚望。這對接了青少年承載期望與追逐獨立個性之愿望的矛盾困境---究竟是要成為長輩、成人世界企盼、要求、標準下的自己,還是活出自己的模樣?在作品中,哈利就屢次用不同方式闡述自己的不滿。特別是,在伏地魔復活后,他對鄧布利多和斯內普將拯救世界之重任壓到他身上而感到沉重,對被講述湯姆里德爾的歷史、搜尋魂器的任務、大腦封閉術的學習,都一度產生過“我只是運氣好,現在我沒有媽媽的保護了,我打敗不了他”的表達。努力去做一個長輩和外界期待的優秀人才?還是給予自己自由、讓自己獲得寬松自在的人生?這或許是很多青少年都要面臨的選擇。最終,哈利也給出了完美的平衡之道:用自己選擇的方式,變成他人期待得那樣優秀。他對于伏地魔的戰勝方式,完全超出了鄧布利多作為“長輩”而對他的原本規劃,就像鄧布利多在最后的九又四分之三車站對他親口承認的一樣。并且,即使拋開這一切,從旁從青少年性格心理表現的角度看,哈利做出的種種并非“他人眼中”優等生的行為,對于自身選擇權的掌握愿望,既是一種青春期的叛逆,也是一種對自由的追逐。在理查德林克萊特的電影《少年時代》中,林克萊特找到了真實存在的一家人,并用了十數年的時間,每一年拍攝一段素材,留下作為主角的孩子的心理狀態,將之串聯起來,構成了一部相對真實、還原的少年成長史。而《哈利波特》,雖然并非真實素材改編,但卻由于長時間、多作品的逐步積累,基于大量的發展、細節、鋪陳,同樣構成了對哈利等角色真實性極強的成長史表現。因此,《哈利波特》的人物,這些巫師們,其實與現實生活中真正存在的青少年們,于心理、價值觀、人生感受上,有著豐富而密切的貼合性。這其實是一個將現實里真實存在的青少年們、賜予魔法力量后、原封不動地放入魔法世界的故事。讀者在這個魔幻的世界里并非只是“端坐欣賞的他者”,而能找到很多自己的對應身影,從而對角色加強認同,擁有更好的故事代入感。他們就是故事里的巫師,一言一行都與之高度類似,唯一區別只是沒有魔法?;蛟S,這也是羅琳堅持用一些微觀的生活化小事件----例如前期對學習的比拼和斗嘴、后期即使伏地魔已經崛起也要在愛情上吃醋----創造主角團內部矛盾的原因:始終保持青年讀者基于自身可感內容的代入性。而巧妙的是,這一切“吻合”,又都以一種奇幻語境的具體形式落地。例如,哈利對塞德里克的艷羨,是源于三強爭霸賽中各種魔法知識的比拼。而哈利追逐自由之叛逆期的行為,也是在霍格沃茨的魔法城堡之中探險,或者飛車入校、偷入霍格莫德等違反校規。于是,真實與奇幻,自我與他者,熟悉和新鮮,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兼容。對于青少年讀者而言,他們對角色所處的世界并非完全陌生,對于角色本身也沒有隔閡感,反而仿佛自己的化身。但同時,他們對那個世界又并非全知,充斥了魔法和奇幻,仿佛自己通過化身,在感受著一個擁有全新力量、身入全新世界的冒險。做到了這一點,《哈利波特》或許會成為一個不錯的少兒文學,但能夠獲得今日之高的聲勢,作品達到的顯然又不僅僅如此。在照顧到青少年之外,《哈利波特》也有著很多對成人世界的隱喻和指代。這讓它具有了更多的分析、挖掘、思考價值,也擴大了自己的受眾面-----接納后續入坑的新一代青少年,也留住了年齡漸長、邁入成人階段、從系列前期入坑的老一代“EX青少年”的關注,讓他們不至于感覺到幼稚、乏味、低齡化。首先,在前期的作品里,我們就已經看到了一些關于西方世界流行的“平權”的影子。第二部里由“追求自由的多比”而牽出的家養小精靈,以及第一部便存在、被斯萊特林學院鄙視的混血巨人族海格。而斯萊特林學院標榜的“純血種”論調、對于混血巫師“泥巴種”的嘲諷攻擊,更是一大重要元素。在“學園篇”中,這些東西并不明顯,更多只是制造角色之間矛盾的引子:多比讓赫敏和哈利、羅恩產生了互不理解的“過家家”,海格的被區別對待只是在臺詞之中,至多也只是回憶里的碎片化閃現,而純血與混血的論調之爭,則多是成為了格蘭芬多VS斯萊特林的正反派對抗。隨著作品的進展,校園篇結束,整體創作風格開始轉向,變得更嚴肅、更正作、更“黑暗”,也勢必引入了更多的社會問題,并讓前期埋下的這些元素升級、顯化。例如,從《火焰杯》的結尾開始,一直到《鳳凰社》,魔法部與鄧布利多的政治較量逐漸升級----福吉為代表的魔法部部長,無一例外地擔憂鄧布利多的社會影響力,而動用各種政治手段,防止鄧布利多的分權,并且對鄧布利多的大本營霍格沃茨開始干預力的滲透。而從另一個角度上講,這也是以第四部為分界、作品風格由少年向到成熟向轉變的一種宏觀表達效果。鄧布利多保護下的霍格沃茨,是復雜世界之外的純真地帶,是屬于青少年的世界。而伏地魔的復活、各方勢力的動作,讓哈利等人面對的問題,從前幾部的學校內部---無論是黑魔法還是什么,都來自于學校內---升級成了外部威脅:伏地魔在外的活躍,以及第四部開始時已經徘徊在哈利周圍的食死徒。與此同時,學校內部也隨之被外部侵蝕,諭示著純真的徹底不復---逐漸長大的哈利等人,已經不再擁有他人搭建的避風港,而必須要去面臨更廣闊的社會、更真實的世界。與之構成對應的是,從第五部開始,哈利等人的校外活動也愈發開始增加。而即使在學校內,也不再是“校園篇”的風景,烏姆里奇等魔法部勢力開始進入并打壓原生的所謂“鄧布利多勢力“,更有著費奇管理員的“站隊”,政治斗爭的味道漸濃。這其實是一種少年必須的成長,讓他們離開家庭的保護,去往成人的世界,打破天真,接受不那么美好的東西。或許,這也是最終篇中,羅琳讓決戰回到霍格沃茨,并讓伏地魔幾乎打破了學校一切古今防御魔法的原因——終究,你們要擺脫所有保護,獨立面對現實世界的紛擾。而隨之,此前只是被鋪墊、暗示(也可能曾經不想重點細化發展)的各種社會性問題,都爆發了出來。最典型的是,斯萊特林的純血統價值觀,升級成了伏地魔為首的食死徒團體清除混血巫師群體的嚴重威脅。同時,食死徒也開始對其他混血族群開始了屠殺。這些內容,與海格受到的鄙視、家養小精靈自由的被壓迫,都達成了對應,也進一步賦予了赫敏作為混血巫師、始終支持家養小精靈自由運動以更深刻含義。食死徒與哈利三人組的對抗,以及最后決戰中與整學校中夾雜大量混血巫師的師生的戰爭,都成為了理念之間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有意無意之間,這其實暗合了“納粹思想”在現實歷史中的發展過程----雅利安人種最優論,從瓦格納時代的思想層面提出,一直發展到了希特勒時代的壓制、圈養、滅絕。而秉承著“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思路,我們也能在“maga”上看到這種傾向的再次復蘇。當然,羅琳很可能并沒有如此明確的指代想法,但她試圖在作品中加重的“成人化”內容,不可避免地會在客觀上呈現為她所在的西方世界的形式。最后,作品事實上也吻合了西方世界在文藝創作之中慣有的重要表達母題:對自由的追求,對宿命的打破。從我個人而言,比起羅琳在傳聞中“哈利與伏地魔同歸于盡,哈利本人就是最后一個魂器”的原定結局設計,完成版的結局或許落俗,但于主題的表達上更加完整。哈利的宿命,便由他無意中成為最后一個魂器的身世決定-----伏地魔必然復活,而為了徹底消滅他,哈利必須要作為魂器被抹除。在一定程度上,這是由第一部便有所確立的事情:一個必殺的死亡咒語之下,兩個人卻都沒有死,這就意味著一種日后以二者性命而行的“償還”。在一些劇情中也可以看到,這其實也是鄧布利多將哈利引入魔法世界、并時時確保他在自己關注之下的目的之一,也是哈利的“歷史使命與必然宿命”。當然,它或許不是羅琳寫下第一部時的想法,但隨著劇情的深入,這個情節,卻逐漸被羅琳設計為如此方向上的表達。此時,如果按照“二人同歸于盡”的原結局,雖然會凸顯出一種悲劇感,強化對讀者的感染力,但這其實只是相當表面化的廉價煽情。從根本上說,哈利并沒有打破第一部中被定下的宿命,整部作品中他對于伏地魔的一切對抗,為了對抗的學習、成長、磨礪,以及其中付出的大量情感投入,這些所有來自于哈利主觀能動層面的付出,都會變得毫無意義,完全比不上他什么都不做的“被殺”。與之相比,完成版的結局顯然不存在這個問題。雖然大團圓沒什么新意,但羅琳設計了一個哈利死后回到九又四分之三車站的情節,扭轉了這種單純為了大團圓而大團圓的乏味。它相當精妙,使得作品中哈利在魔法世界的旅程成為了一個圓形的閉合:從第一部的車站出發,到最后一部的車站為止。而同時,又在這個圓形的閉合之后,打開了新的一條線。進入魔法世界時“被看作隨時準備被解決的魂器”的被動宿命者,經過一路成長,成為了一個可以“靠自己力量,不只是完成死亡使命”而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者。以車站開始,以車站結束,是哈利的宿命體現----在最后,他似乎沒有改變什么,依然是當年第一次進入車站的自己,依然是那個魂器。但是,車站卻不是一切的終結,哈利在隨后迎來了重生,也讓他沖出了已經被閉合的宿命圓環,徹底開始了全新的一段人生。這種作品前后的風格升級,應該來自于羅琳創作出發點的變化。比起最開始的少兒文學,她開始逐漸轉變成更嚴肅正統的創作,給更多年齡層次的人觀看。而非常有意義的一點是:雖然她做了很多升級,但卻沒有過于極端地“成人化”,更沒有激進地迎合當前西方世界的思潮,而是讓一切實現了樸素的回歸。最終,在電影版里,哈利將老魔杖撅斷,徹底終結了從三兄弟的神話時代開始便引發無限紛爭的存在。老魔杖以及其他兩件至寶的無上威力,當然象征著權力、力量,是魔法的終極,而它們從上古至今的被爭奪,正是對成人世界權欲永不休止的代表,并由伏地魔等黑魔法使用者、政治化的魔法部,在作品里落地。而哈利對它的放棄,是“歷史上第一個主動放棄、并自然死亡的老魔杖持有者”,是對于這一“欲望斗爭的循環,持有者的切換”的首次打破----他戰勝伏地魔,并非靠絕對的力量,而是“愛”。這個元素,說起來有些幼稚,但卻讓作品回到了最開始的“青少年化語境”之中----第一部的開始,“愛”戰勝了必死的阿瓦達索命咒,而最終,“愛”也再一次戰勝了黑魔法的極致存在伏地魔,這種質樸的情感,無疑是要高于“力量”的。哈利最后對老魔杖的選擇也映射了這一點:比起力量,他更看重愛。這是他對于全系列“成長”的句點,經歷了成長,而后再次看到那份質樸的重要性。甚至,借助“帷幔后”這個西方傳說里的概念,作品試圖對死亡進行討論,并與主題表達做連接——在無頭的尼克口中,勇敢的人要接受死亡走下去,懦弱的人則懼怕死亡、回到帷幕這邊。哈利從對使命的抗拒到坦然,展示了直面伏地魔——而非此前的逃離、躲在鄧布利多身后——也即自己宿命的勇氣,完成了“走下去”。勇氣與支撐他的愛一樣,都成為了戰勝權力(魔法世界掌控者)與力量(黑魔法)、但卻畏懼死亡而造出魂器的伏地魔的資本。直面宿命,完成宿命,穿出宿命。并且,值得指出的是,在處理斯萊特林那些“反派”的時候,羅琳也沒有全部處決,而是給予了馬爾福等人以和平生活的權利。合理性基礎的高潮便是,馬爾福的母親以愛的名義,壓倒了對所謂純血論的信仰。而此前,馬爾福作為食死徒后備軍——甚至或許是希特勒少年團那樣的,由于年齡所限而最信仰堅定的存在——卻始終無法對鄧布利多下死手,也體現出他的思想被“不可隨意殺人”的樸素良知所主導。只活在回憶里的雷古勒斯的立場轉變,包括對于斯內普“理念不變,卻因莉莉而破例”在人物塑造上的巧妙把握,都是對愛壓倒理念的強化。因此,比起立場、陣營、思想,擁有愛的人,都可以公平地共處在這個世界中。這是對于極端兩極化的現實世界的糾正,也是對“思想至上,一棍打死”風潮的反思,更是對于成人世界回歸質樸、找回真正重要東西的呼吁。而這種超越了“非黑即白”的中立傾向,卻又是成熟者才能具備的理性觀念。從少年出發,成為大人,并且以成熟眼光重新回溯來路,看到曾經那份少年質樸之于過于復雜的成人世界的寶貴,便是羅琳試圖通過作品全系列而傳達的。可以看到,《哈利波特》系列,高度貼合了現實,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熟悉、可進入的部分。而中后期的轉型,更讓它具有了更多的深度價值。無論是作為小說還是電影,它那些普世性、現實性極強的成人化表述,通行于全世界青少年的同感,都會讓它受到歡迎---即使無法確切把握,但也不會看出“違和”“無趣”“瞎編”。針對青少年,而又不完全討好青少年的稚嫩。反映成人世界,而又不徹底敗于成人世界的灰暗。
這個問題其實一直想寫寫。《哈》系列是基于一部背景宏大、內容詳實的長篇小說改編出來的,是濃縮幾百萬字文本的改編過程,在此基礎上可以持續不斷的從原著中提煉有用的內容,并以電影語言進行二次創作。誠然,改編的部分結果褒貶不一,但是選角、劇情的主題脈絡、服化道這幾個比較大的方面即便是比較挑剔的原著黨應該也是能給到及格往上的分數的。即便是最挑剔的原著黨,挑毛病的時候基本上也是在設定和前后邏輯上挑,對于羅琳掌握劇情走向的能力大多還是持肯定態度的。一個經歷了十多年的打磨和潤色,從構思、成形到豐滿的長篇故事,以兩個小時/部的時長基準去改編電影,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庫。那么《神》系列呢?中文插圖版《神奇動物在哪里》有144頁,字數只有45000字,大約只有《魔法石》的五分之一(228000字),換算過來不到4章的篇幅。這點兒玩意怎么編出五部電影啊我說???當然,羅琳也不傻,實際上《神》系列電影只是借了《神》這本小冊子的名字和部分怪獸的基礎設定,還有紐特和同時代人物的一些設定,完完全全是個架空的故事(這里和后面的架空指的是沒有對應的原著小說)。正因為劇情是架空,就不存在原著黨濾鏡,大家都是新觀眾。以目前《神》三部的劇情走向來看,這個故事根本沒有經過足夠的推敲打磨、也沒有明線暗線交織密布的劇情,應該只有個大的故事走向,細節全靠硬編。編也不怕,但是起碼也別編出邏輯硬傷吧?這劇組還有個問題,選角導演怕是友商派來的臥底,德普涉嫌家暴中途撤出,最近鵝仔也在夏威夷因酒后鬧事被捕、保釋,華納也宣布暫停合作。重要角色頻頻換人,紐特和蒂娜第一部妥妥的男女主,兩位演員的履歷也干凈,后面卻被不斷邊緣化,什么IP經得住這樣折騰?劇情崩完人設崩,人設崩完演員崩,路人緣被剪不斷理還亂的劇情線給繞蒙了,哈迷們也被各種圓不上的設定給氣糊涂了。后面再不好好斟酌下劇情,再酷炫的特效只不過是一身華麗的壽衣罷了。
我覺得基本別強行開發到第五部了,這個ip爛泥扶不上墻第四部做個完結篇交代下結局就行了,也算是善始善終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主題不明確,明明是神奇動物,卻非要套上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支線,導致不倫不類第一部之所以口碑票房都可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主線清晰簡單,以紐特為主角展現了關于神奇動物的簡單故事這部電影的最大看點始終是神奇動物神奇動物神奇在哪里?魔法世界的魅力在哪里?這才是觀眾想看到的。我建議可以拍第四部,但是不要拍第五部了,第四部做一些大場面完結就行了第四部的高潮可以是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終極大戰,而紐特是這場決斗的關鍵那怎么把紐特線和鄧布利多線巧妙結合呢?辦法就是【龍血的十二種用途】第四部的標題也可以是神奇動物4龍王之血看過哈利波特原著的粉絲,應該都還記得鄧布利多是龍血的十二種用途的發現者,但是原著沒有詳細交代鄧布利多是怎么發現龍血的用途的,也沒有交代龍血的十二種用途是什么那么第四部不妨以龍和龍血為主線推進故事:故事發生在電影第三部十年之后格林德沃為了統治世界,計劃奪取最強的龍族之王的龍血植入手下體內,來制造一支可以防疫魔法的強大的【龍血軍團】而鄧布利多知道了這個計劃之后,就拉攏紐特一起阻止格林德沃打造【龍血戰士】的陰謀兩人成功結伴同行,在胖子夫妻的幫助下,兩人一路上從格林德沃的手下手里成功搶到了一枚【龍蛋】,這是龍王的蛋,是格林德沃的手下們從龍王那里偷取的而在陰差陽錯之下,紐特成功孵化了這枚龍蛋,成為了它的“父親”但是格林德沃的手下們想要搶奪剛出生的小龍,于是一路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在這個過程中,小龍中了一個邪咒,流血不止,無法完全愈合,一旦愈合又會開裂而在你追我逃的角逐過程中,小龍一路流下的血液讓鄧布利多發現了各種龍血的用途最后紐特找到了龍王,把小龍送還給了龍王龍王感恩紐特,加入了對抗格林德沃的戰場,而紐特也變成了龍騎士幫助鄧布利多沖鋒陷陣紐特利用自己諸多神奇動物伙伴一起對抗格林德沃的眾多強大手下和格林德沃新捕捉的怪物(比如另外一只惡龍,或者巨人族啥的)另一方面,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則是一對一在戰場上王者對戰最后的決戰可以分紐特和格林德沃寵物的對決、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對決兩條線,類似于《魔戒》正面戰場線和護戒小隊線最后兩條線鄧布利多方都大獲全勝,格林德沃覺得自己大勢已去,想要了結自己的生命,卻被麻瓜胖子雅各布和奎妮的孩子用強大的魔法給救了(那時候他們的孩子十歲),于是格林德沃覺得自己的理念錯誤,原來麻瓜和巫師生下來的孩子也可以有那么強大的法力,愛情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就甘愿在監獄里渡過下半生
因為《哈利·波特》的世界觀并不完整,只不過羅琳用精湛的文筆將讀者沉浸到這個本質是校園青春故事的世界里。對于校園青春故事,讀者不會去計較其世界觀方面的漏洞。但是到了《神奇動物》系列,羅琳不再滿足于寫校園青春故事,而是試圖嚴肅地影射現實中的歷史政治,于是當她對于現實世界的膚淺認知暴露在讀者眼前時,讀者就真的會計較了。打個比方,《哈利·波特》是用《水滸傳》和《紅樓夢》的敘述方式寫成的《三國演義》,讀者不會計較其中的玄幻色彩,反而會熱烈地討論,呂布那么能打是不是因為方天畫戟是"三神兵"中最強的,劉備最愛的是甘夫人還是糜夫人還是孫夫人,用曹操的方法煮出來的青梅酒是不是真有那么好喝;但是《神奇動物》系列,則是作者沿用《三國演義》的世界觀之后,試圖認真分分析三足鼎立局面形成背后門閥大族的作用,那讀者自然要問了,你這打仗就是武將單挑,幾十萬大軍都是拉拉隊,沒有頂級武將,門閥有什么用?從《哈利·波特》系列來看,羅琳的敘述能力是非常強的,在《哈利·波特》系列中 你幾乎看不到敘事聲音的痕跡。所謂敘事聲音,就是發出敘事動作者在文本中的聲音,也就是這個故事在書中是由誰來講的。比如金庸小說,"郭靖唯唯稱是,心中打定了主意","游坦之待要招架,拳力已及面門,總算他勤練《易筋經》后,體內自然而然地生出反應",讀者可以想象,這些故事是一個看不見的說書人講給我們聽的。而《哈利·波特》則用了一種微妙的有限第三人稱視角。說它是第三人稱,可是作者是退場的,除了第一部開頭海格送哈利到姨媽家,和第七部伏地魔等人的會議,其他絕大多數內容都完全是由哈利的視角展開的。而與第一人稱相比,敘事者"我"同樣是退場的,并沒有一個當事人在對我們講他當時的經歷、動作和想法。于是,我們的視角與哈利的視角完全綁定,他看到的就是我們看到的,我們不知道的他也同樣不知道,整個《哈利·波特》故事不是由哪一個敘事者事后講給我們的,而是我們深度代入到哈利本人身上,全程即時參與的。這種敘事方式給予讀者的代入感,是其他敘事方式很難比擬的。更何況,羅琳的細節描寫也非常細膩,尤其是她對少年懵懂心理的精準把握,更是能讓讀者與哈利深度共情。這種敘事方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合理規避對外部世界的描寫?!豆げㄌ亍返氖澜缬^包括一些情節方面的設定都是比較粗糙的,但是這種鎖定哈利視角的敘事方式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拒絕描寫外部世界。假如《哈利·波特》是上帝視角敘事,作者就不得不花大量篇幅來表現伏地魔的強大、恐怖或鄧布利多的睿智、深沉等內容,而這種描寫是最容易翻車的。事實上,《神奇動物》就是這么翻車的,因為當羅琳的描寫范圍不再僅限于霍格沃茲的狹小空間,她粗糙的世界觀設定就全面暴露了。羅琳的幻想元素來源路徑上比較"憑空",這里不是說她是憑空創造、沒有現實世界的影子,而是說路徑上,更多源自"拍腦門"而非"改編"(反例是馬伯庸,經常是把一種背景的文化元素直接放到另一種背景下并作相應替換)。這樣做的好處是與現實的聯系相對薄弱,于是更加新奇而富有想象力,壞處則是不能沿用現實中已經成立的邏輯鏈條。比方說魁地奇這個設定。它當然借鑒了現實中的足球或板球,但并不是單純地改編,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元素。比起飛天復刻版足球或板球,這種新運動當然更令我們感到新奇。但另一方面,因為這真是一項新運動,則它的比賽規則、運動形態、戰術策略乃至行業生態都需要你去重新設計。現實中的體育運動,這些方面都是相對比較完善的,但既然你創造了一項新運動,就不能簡單借用了。于是,問題就來了??仄娴谋荣愐巹t下,金飛賊的重要性如此之高,在現實中,魁地奇的比賽形態一定會變成兩隊完全圍繞搶到金飛賊/阻止對方搶到金飛賊進行的博弈,絕不可能像書中那樣,隊員各司其職,找球手單挑。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事件的發生是由邏輯驅使的,當你改變設定時,人物的行為邏輯也要相應改變。羅琳用敘述性細節的混凝土材料砌成了一棟魔法世界的大廈,可是我們仔細一看,房屋的結果是傳統的磚木結構?;炷敛牧弦源u木結構砌成一棟大廈,自然是反物理的。受制于對世界的粗淺理解,羅琳雖然長于描述,但弱于表現。用一個時髦的詞,就叫"格局小了"。她善于烘托、渲染,營造出某人很強/某人很壞的氛圍,但你真讓她寫這人哪強哪壞時,就只能用作者權力"轉述"該角色的戲份,一旦涉及正面描寫,就讓讀者直呼"就這"。想象一下,假如一個中學生,正在做一道幾何題,參考書上說要作一條中垂線輔助線,于是他吭哧吭哧寫了兩頁。這時你發現同桌幾行就做完了,于是驚訝地問同桌怎么做的。同桌回答說作一條平行輔助線就行了,你覺得這個學生這時會有什么反應?真學霸可能會略加思索,然后恍然:對啊,這樣做確實更簡單?;蛘咄艘徊?,一個正常的好學生可能會先是懷疑,隨后自己試了試,發現作平行線確實比作中垂線更簡單。然而,假如說這個學生說的是"不對,書上明明說了要作中垂線",你會怎么想?是不是覺得這個學生真是個書呆子?而這就是羅琳想象中的“學霸”赫敏:哈利屏住呼吸,逆時針攪拌了七下,又順時針攪拌了一下。效果立竿見影,藥劑立刻變成了淡淡的粉紅色。 “你是怎么做到的?”赫敏問,她的坩堝里冒出的熱氣熏得她滿臉通紅,頭發也越來越亂了。她的藥劑還是紫色的,絲毫不肯改變?!霸夙槙r針攪拌一下——”“不行,不行,書上說的是逆時針!”她武斷地說。 哈利聳了聳肩,繼續忙他自己的藥劑。逆時針攪拌七下,順時針攪拌一下,停一停,再逆時針攪拌七下,順時針攪拌一下……其實這里的情節,作者不過想要表達混血王子是一個百年一遇的魔藥學奇才,在學生時代就能發現教材上的問題,但實在經不起推敲。認真去想的話,這段情節在實際效果上,黑了赫敏(書呆子),黑了霍格沃茨(幾十年來只有一個學生有小學級別的逆向思維),還黑了斯內普(雖然最聰明,但對比的對象全是書呆子,自己估計也好不到哪去)。關于這段情節,可以展開論述的點很多,往深了說,世界觀方面,涉及魔法生效的基本原理,創作方面,涉及羅琳構建魔法世界時的原始觀念,這里先不展開了,有人看我再更新吧。從包括上述情節在內的諸多細節上,我們可以看出,羅琳缺乏科研意識,缺乏邏輯思維,對學術生活和學霸形象缺乏了解,一言以蔽之,她對于現實生活的了解是非常片面和膚淺的?!豆げㄌ亍肥且粋€青春校園故事,寫作這樣的故事時,羅琳用她純熟的敘述能力,將讀者代入到哈利視角,讓讀者與哈利感同身受。而由于哈利視角的限制,對于外部世界,羅琳也只需要做好鋪墊、渲染、烘托、埋伏筆的工作去間接展現,而不必直接描寫,于是她認知膚淺、設定隨意的缺點得以掩蓋,在讀者眼前暴露得不多,直觀閱讀體驗會比較好。但是到了《神奇動物》系列,作者要構建一個更龐大的魔法世界,甚至要影射現實中的政治歷史,就不能再是有限地、間接地表現外部世界,而要全方位地、直接地展現了,于是,她那些問題就被直觀地擺在了讀者/觀眾的面前,顯得漏洞百出了。說到底,《哈利·波特》是“不打的就是最強的”,《神奇動物》則是“我真上了,我真不行”。
這個問題很簡單啦,《哈利波特》系列有七本原著+數不清的PM設定填充+羅琳訪談填充,加在一起是個非常浩瀚的世界觀。這么大的文字量自然可以把所有的問題解答清楚。如果沒有上面加粗的那些,你覺得就憑強行降智的《哈利波特》電影,你能看懂多少?《哈利波特》電影中在我看邏輯非常清楚的只有《魔法石》和《密室》,眾所周知這兩本原著是HP系列中最薄的兩冊,幾小時就能看完(想當初《密室》我就是是在書店站著看完的),但是電影時長和后面的幾部大部頭開發電影都差不多。這么充足的時間,這么簡單的劇情,當然很容易把一切都解釋清楚。《哈利波特》電影從第三部開始就嚴重崩壞,各種毀人設毀形象?!痘鹧姹冯娪芭臄z足可見導演的力量之強,但他顯然是強行將劇情簡單化了,比如把小巴蒂·克勞奇安在里德爾府出場。后面幾部電影大胃椰子導演,雖然他承受了無數口水,但我要說的是,從《鳳凰社》開始,后面幾部《哈利波特》的拍攝難度遠超之前的幾部。因為越往后書越厚,給你的時間卻還是《魔法石》《密室》差不多的。當初拍攝《鳳凰社》的時候,大胃椰子就提出割成上下部拍攝,但沒能通過。直到《死亡圣器》分成上下部后,我們發現效果比之前的《鳳凰社》《混血王子》強得多啦!所以說大胃椰子雖說不是很杰出,但是能力是有的。你把一個非常超過普通導演能力的巨制交給他,設置了很多不人道的條條框框,你也別指望《鳳凰社》和《混血王子》能拍出什么花來。但是《哈利波特》電影無論拍的多爛,粉絲都會趨之若鶩,因為《哈利波特》有精彩的原著支撐。原著寫的很明白很精彩,電影沒拍好,這可不是《哈利波特》的責任啊,而是導演等華納員工的責任。所以《哈利波特》后面拍的再爛,都有原著兜底,大家的情懷也都在原著之上,所以《哈利波特》系列的分數一直都居高不下,哪怕它可能是一部爛片。再說《神奇動物》系列,這是一套沒有原著支撐的《哈利波特》衍生前傳電影。沒有原著這條致命傷,注定了它的口碑遠遜于有原著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沒有七本原著+數不清的PM設定填充+羅琳訪談填充,《哈利波特》的電影其實未必就比《神奇動物》好到哪里去。尤其是《鳳凰社》和《混血王子》還不如《神奇動物》系列。順便說一下,雖然很多人認為《神奇動物在哪里》強過后面兩部《神奇動物》,但是《神奇動物在哪里》背后還是有不少關于美國魔法社會的大量文字流出并填充世界觀。可是《格林德沃之罪》《鄧布利多之謎》都沒有羅琳給出的關于法國、不丹、中國和德國的魔法背景文字。所以就能大量的民間呼吁,要求羅琳寫《神奇動物》系列的小說,或者發售未刪減版的《神奇動物》劇本。我們看過一切《神奇動物》系列的刪減片段,這些片段真的可以讓電影邏輯更加完整,但是為了迎合市場不得不砍掉。畢竟在電影院一坐三四個鐘頭真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尤其是哈迷這種精神高度集中的觀影群體,會格外得累,畢竟每一幀都不能放過啊。首刷《鄧布利多之謎》后,哪天下午幾乎啥正經事都沒干。無論是《哈利波特》還是《神奇動物》,更適合它們的就是長篇電視劇。但是這樣高成本的魔幻背景,電視劇真不是能拍得起的。你要拍電影,必然要犧牲許多精彩的情節、燒腦的邏輯,沒有原著支撐的《神奇動物》自然更佳難以撐得住如此復雜的世界觀。同樣是為了迎合爆米花觀眾的智商,故事必須簡單化,這其中很多和原著相抵觸的內容你就不能深究了。比如鄧布利多堂而皇之變出那么多門鑰匙,帶著麻瓜雅各布在魔法世界游覽,這嚴重違法的情節在《神奇動物》中居然也沒人舉報。像山羊小子有兒子諸如此類的狗血情節,你在上一部電影才開始鋪墊就已經太遲了。再比如麒麟這種動物,《神奇動物在哪里》那本冊子里根本就沒有,憑空在《鄧布利多之謎》中冒出來。你們發現《鄧布利多之謎》中的神奇動物有一半都是新來的么?類似忒修斯、拉莉、卡瑪等人,上一部才開始鋪墊就遲了。至于鄧鍋蓋兒這種人設特別重要的,尼瑪的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完全沒有絲毫記載嘛!缺乏鋪墊的人物就像同人小說冒出的原創人物,非常不受歡迎的。觀眾或讀者想接受他,則需要非常漫長的過程。其實《哈利波特》中原有的人物可用者甚多,《格林德沃之罪》中出現的納吉尼和尼可·勒梅雖然對劇情來說幾乎沒有什么用,但是有原著撐腰,他們的口碑就很不錯。比這兩人劇情更復雜的尤瑟夫·卡瑪和拉莉·??怂梗瑳]有原著支撐,自然是投票希望去掉的角色中占比最高的。<hr/>相關鏈接:HP官方設定百科整理HP電影相關解析HP原著分析微信公眾號:戈德里克山谷(HPlove731)<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502968193354723328">
這個問題其實一直想寫寫。《哈》系列是基于一部背景宏大、內容詳實的長篇小說改編出來的,是濃縮幾百萬字文本的改編過程,在此基礎上可以持續不斷的從原著中提煉有用的內容,并以電影語言進行二次創作。誠然,改編的部分結果褒貶不一,但是選角、劇情的主題脈絡、服化道這幾個比較大的方面即便是比較挑剔的原著黨應該也是能給到及格往上的分數的。即便是最挑剔的原著黨,挑毛病的時候基本上也是在設定和前后邏輯上挑,對于羅琳掌握劇情走向的能力大多還是持肯定態度的。一個經歷了十多年的打磨和潤色,從構思、成形到豐滿的長篇故事,以兩個小時/部的時長基準去改編電影,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庫。那么《神》系列呢?中文插圖版《神奇動物在哪里》有144頁,字數只有45000字,大約只有《魔法石》的五分之一(228000字),換算過來不到4章的篇幅。這點兒玩意怎么編出五部電影啊我說???當然,羅琳也不傻,實際上《神》系列電影只是借了《神》這本小冊子的名字和部分怪獸的基礎設定,還有紐特和同時代人物的一些設定,完完全全是個架空的故事(這里和后面的架空指的是沒有對應的原著小說)。正因為劇情是架空,就不存在原著黨濾鏡,大家都是新觀眾。以目前《神》三部的劇情走向來看,這個故事根本沒有經過足夠的推敲打磨、也沒有明線暗線交織密布的劇情,應該只有個大的故事走向,細節全靠硬編。編也不怕,但是起碼也別編出邏輯硬傷吧?這劇組還有個問題,選角導演怕是友商派來的臥底,德普涉嫌家暴中途撤出,最近鵝仔也在夏威夷因酒后鬧事被捕、保釋,華納也宣布暫停合作。重要角色頻頻換人,紐特和蒂娜第一部妥妥的男女主,兩位演員的履歷也干凈,后面卻被不斷邊緣化,什么IP經得住這樣折騰?劇情崩完人設崩,人設崩完演員崩,路人緣被剪不斷理還亂的劇情線給繞蒙了,哈迷們也被各種圓不上的設定給氣糊涂了。后面再不好好斟酌下劇情,再酷炫的特效只不過是一身華麗的壽衣罷了。
我覺得基本別強行開發到第五部了,這個ip爛泥扶不上墻第四部做個完結篇交代下結局就行了,也算是善始善終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主題不明確,明明是神奇動物,卻非要套上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支線,導致不倫不類第一部之所以口碑票房都可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主線清晰簡單,以紐特為主角展現了關于神奇動物的簡單故事這部電影的最大看點始終是神奇動物神奇動物神奇在哪里?魔法世界的魅力在哪里?這才是觀眾想看到的。我建議可以拍第四部,但是不要拍第五部了,第四部做一些大場面完結就行了第四部的高潮可以是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終極大戰,而紐特是這場決斗的關鍵那怎么把紐特線和鄧布利多線巧妙結合呢?辦法就是【龍血的十二種用途】第四部的標題也可以是神奇動物4龍王之血看過哈利波特原著的粉絲,應該都還記得鄧布利多是龍血的十二種用途的發現者,但是原著沒有詳細交代鄧布利多是怎么發現龍血的用途的,也沒有交代龍血的十二種用途是什么那么第四部不妨以龍和龍血為主線推進故事:故事發生在電影第三部十年之后格林德沃為了統治世界,計劃奪取最強的龍族之王的龍血植入手下體內,來制造一支可以防疫魔法的強大的【龍血軍團】而鄧布利多知道了這個計劃之后,就拉攏紐特一起阻止格林德沃打造【龍血戰士】的陰謀兩人成功結伴同行,在胖子夫妻的幫助下,兩人一路上從格林德沃的手下手里成功搶到了一枚【龍蛋】,這是龍王的蛋,是格林德沃的手下們從龍王那里偷取的而在陰差陽錯之下,紐特成功孵化了這枚龍蛋,成為了它的“父親”但是格林德沃的手下們想要搶奪剛出生的小龍,于是一路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在這個過程中,小龍中了一個邪咒,流血不止,無法完全愈合,一旦愈合又會開裂而在你追我逃的角逐過程中,小龍一路流下的血液讓鄧布利多發現了各種龍血的用途最后紐特找到了龍王,把小龍送還給了龍王龍王感恩紐特,加入了對抗格林德沃的戰場,而紐特也變成了龍騎士幫助鄧布利多沖鋒陷陣紐特利用自己諸多神奇動物伙伴一起對抗格林德沃的眾多強大手下和格林德沃新捕捉的怪物(比如另外一只惡龍,或者巨人族啥的)另一方面,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則是一對一在戰場上王者對戰最后的決戰可以分紐特和格林德沃寵物的對決、鄧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對決兩條線,類似于《魔戒》正面戰場線和護戒小隊線最后兩條線鄧布利多方都大獲全勝,格林德沃覺得自己大勢已去,想要了結自己的生命,卻被麻瓜胖子雅各布和奎妮的孩子用強大的魔法給救了(那時候他們的孩子十歲),于是格林德沃覺得自己的理念錯誤,原來麻瓜和巫師生下來的孩子也可以有那么強大的法力,愛情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就甘愿在監獄里渡過下半生
因為《哈利·波特》的世界觀并不完整,只不過羅琳用精湛的文筆將讀者沉浸到這個本質是校園青春故事的世界里。對于校園青春故事,讀者不會去計較其世界觀方面的漏洞。但是到了《神奇動物》系列,羅琳不再滿足于寫校園青春故事,而是試圖嚴肅地影射現實中的歷史政治,于是當她對于現實世界的膚淺認知暴露在讀者眼前時,讀者就真的會計較了。打個比方,《哈利·波特》是用《水滸傳》和《紅樓夢》的敘述方式寫成的《三國演義》,讀者不會計較其中的玄幻色彩,反而會熱烈地討論,呂布那么能打是不是因為方天畫戟是&#34;三神兵&#34;中最強的,劉備最愛的是甘夫人還是糜夫人還是孫夫人,用曹操的方法煮出來的青梅酒是不是真有那么好喝;但是《神奇動物》系列,則是作者沿用《三國演義》的世界觀之后,試圖認真分分析三足鼎立局面形成背后門閥大族的作用,那讀者自然要問了,你這打仗就是武將單挑,幾十萬大軍都是拉拉隊,沒有頂級武將,門閥有什么用?從《哈利·波特》系列來看,羅琳的敘述能力是非常強的,在《哈利·波特》系列中 你幾乎看不到敘事聲音的痕跡。所謂敘事聲音,就是發出敘事動作者在文本中的聲音,也就是這個故事在書中是由誰來講的。比如金庸小說,&#34;郭靖唯唯稱是,心中打定了主意&#34;,&#34;游坦之待要招架,拳力已及面門,總算他勤練《易筋經》后,體內自然而然地生出反應&#34;,讀者可以想象,這些故事是一個看不見的說書人講給我們聽的。而《哈利·波特》則用了一種微妙的有限第三人稱視角。說它是第三人稱,可是作者是退場的,除了第一部開頭海格送哈利到姨媽家,和第七部伏地魔等人的會議,其他絕大多數內容都完全是由哈利的視角展開的。而與第一人稱相比,敘事者&#34;我&#34;同樣是退場的,并沒有一個當事人在對我們講他當時的經歷、動作和想法。于是,我們的視角與哈利的視角完全綁定,他看到的就是我們看到的,我們不知道的他也同樣不知道,整個《哈利·波特》故事不是由哪一個敘事者事后講給我們的,而是我們深度代入到哈利本人身上,全程即時參與的。這種敘事方式給予讀者的代入感,是其他敘事方式很難比擬的。更何況,羅琳的細節描寫也非常細膩,尤其是她對少年懵懂心理的精準把握,更是能讓讀者與哈利深度共情。這種敘事方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合理規避對外部世界的描寫?!豆げㄌ亍返氖澜缬^包括一些情節方面的設定都是比較粗糙的,但是這種鎖定哈利視角的敘事方式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拒絕描寫外部世界。假如《哈利·波特》是上帝視角敘事,作者就不得不花大量篇幅來表現伏地魔的強大、恐怖或鄧布利多的睿智、深沉等內容,而這種描寫是最容易翻車的。事實上,《神奇動物》就是這么翻車的,因為當羅琳的描寫范圍不再僅限于霍格沃茲的狹小空間,她粗糙的世界觀設定就全面暴露了。羅琳的幻想元素來源路徑上比較&#34;憑空&#34;,這里不是說她是憑空創造、沒有現實世界的影子,而是說路徑上,更多源自&#34;拍腦門&#34;而非&#34;改編&#34;(反例是馬伯庸,經常是把一種背景的文化元素直接放到另一種背景下并作相應替換)。這樣做的好處是與現實的聯系相對薄弱,于是更加新奇而富有想象力,壞處則是不能沿用現實中已經成立的邏輯鏈條。比方說魁地奇這個設定。它當然借鑒了現實中的足球或板球,但并不是單純地改編,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元素。比起飛天復刻版足球或板球,這種新運動當然更令我們感到新奇。但另一方面,因為這真是一項新運動,則它的比賽規則、運動形態、戰術策略乃至行業生態都需要你去重新設計。現實中的體育運動,這些方面都是相對比較完善的,但既然你創造了一項新運動,就不能簡單借用了。于是,問題就來了??仄娴谋荣愐巹t下,金飛賊的重要性如此之高,在現實中,魁地奇的比賽形態一定會變成兩隊完全圍繞搶到金飛賊/阻止對方搶到金飛賊進行的博弈,絕不可能像書中那樣,隊員各司其職,找球手單挑。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事件的發生是由邏輯驅使的,當你改變設定時,人物的行為邏輯也要相應改變。羅琳用敘述性細節的混凝土材料砌成了一棟魔法世界的大廈,可是我們仔細一看,房屋的結果是傳統的磚木結構?;炷敛牧弦源u木結構砌成一棟大廈,自然是反物理的。受制于對世界的粗淺理解,羅琳雖然長于描述,但弱于表現。用一個時髦的詞,就叫&#34;格局小了&#34;。她善于烘托、渲染,營造出某人很強/某人很壞的氛圍,但你真讓她寫這人哪強哪壞時,就只能用作者權力&#34;轉述&#34;該角色的戲份,一旦涉及正面描寫,就讓讀者直呼&#34;就這&#34;。想象一下,假如一個中學生,正在做一道幾何題,參考書上說要作一條中垂線輔助線,于是他吭哧吭哧寫了兩頁。這時你發現同桌幾行就做完了,于是驚訝地問同桌怎么做的。同桌回答說作一條平行輔助線就行了,你覺得這個學生這時會有什么反應?真學霸可能會略加思索,然后恍然:對啊,這樣做確實更簡單?;蛘咄艘徊?,一個正常的好學生可能會先是懷疑,隨后自己試了試,發現作平行線確實比作中垂線更簡單。然而,假如說這個學生說的是&#34;不對,書上明明說了要作中垂線&#34;,你會怎么想?是不是覺得這個學生真是個書呆子?而這就是羅琳想象中的“學霸”赫敏:哈利屏住呼吸,逆時針攪拌了七下,又順時針攪拌了一下。效果立竿見影,藥劑立刻變成了淡淡的粉紅色。 “你是怎么做到的?”赫敏問,她的坩堝里冒出的熱氣熏得她滿臉通紅,頭發也越來越亂了。她的藥劑還是紫色的,絲毫不肯改變?!霸夙槙r針攪拌一下——”“不行,不行,書上說的是逆時針!”她武斷地說。 哈利聳了聳肩,繼續忙他自己的藥劑。逆時針攪拌七下,順時針攪拌一下,停一停,再逆時針攪拌七下,順時針攪拌一下……其實這里的情節,作者不過想要表達混血王子是一個百年一遇的魔藥學奇才,在學生時代就能發現教材上的問題,但實在經不起推敲。認真去想的話,這段情節在實際效果上,黑了赫敏(書呆子),黑了霍格沃茨(幾十年來只有一個學生有小學級別的逆向思維),還黑了斯內普(雖然最聰明,但對比的對象全是書呆子,自己估計也好不到哪去)。關于這段情節,可以展開論述的點很多,往深了說,世界觀方面,涉及魔法生效的基本原理,創作方面,涉及羅琳構建魔法世界時的原始觀念,這里先不展開了,有人看我再更新吧。從包括上述情節在內的諸多細節上,我們可以看出,羅琳缺乏科研意識,缺乏邏輯思維,對學術生活和學霸形象缺乏了解,一言以蔽之,她對于現實生活的了解是非常片面和膚淺的?!豆げㄌ亍肥且粋€青春校園故事,寫作這樣的故事時,羅琳用她純熟的敘述能力,將讀者代入到哈利視角,讓讀者與哈利感同身受。而由于哈利視角的限制,對于外部世界,羅琳也只需要做好鋪墊、渲染、烘托、埋伏筆的工作去間接展現,而不必直接描寫,于是她認知膚淺、設定隨意的缺點得以掩蓋,在讀者眼前暴露得不多,直觀閱讀體驗會比較好。但是到了《神奇動物》系列,作者要構建一個更龐大的魔法世界,甚至要影射現實中的政治歷史,就不能再是有限地、間接地表現外部世界,而要全方位地、直接地展現了,于是,她那些問題就被直觀地擺在了讀者/觀眾的面前,顯得漏洞百出了。說到底,《哈利·波特》是“不打的就是最強的”,《神奇動物》則是“我真上了,我真不行”。
這個問題很簡單啦,《哈利波特》系列有七本原著+數不清的PM設定填充+羅琳訪談填充,加在一起是個非常浩瀚的世界觀。這么大的文字量自然可以把所有的問題解答清楚。如果沒有上面加粗的那些,你覺得就憑強行降智的《哈利波特》電影,你能看懂多少?《哈利波特》電影中在我看邏輯非常清楚的只有《魔法石》和《密室》,眾所周知這兩本原著是HP系列中最薄的兩冊,幾小時就能看完(想當初《密室》我就是是在書店站著看完的),但是電影時長和后面的幾部大部頭開發電影都差不多。這么充足的時間,這么簡單的劇情,當然很容易把一切都解釋清楚。《哈利波特》電影從第三部開始就嚴重崩壞,各種毀人設毀形象?!痘鹧姹冯娪芭臄z足可見導演的力量之強,但他顯然是強行將劇情簡單化了,比如把小巴蒂·克勞奇安在里德爾府出場。后面幾部電影大胃椰子導演,雖然他承受了無數口水,但我要說的是,從《鳳凰社》開始,后面幾部《哈利波特》的拍攝難度遠超之前的幾部。因為越往后書越厚,給你的時間卻還是《魔法石》《密室》差不多的。當初拍攝《鳳凰社》的時候,大胃椰子就提出割成上下部拍攝,但沒能通過。直到《死亡圣器》分成上下部后,我們發現效果比之前的《鳳凰社》《混血王子》強得多啦!所以說大胃椰子雖說不是很杰出,但是能力是有的。你把一個非常超過普通導演能力的巨制交給他,設置了很多不人道的條條框框,你也別指望《鳳凰社》和《混血王子》能拍出什么花來。但是《哈利波特》電影無論拍的多爛,粉絲都會趨之若鶩,因為《哈利波特》有精彩的原著支撐。原著寫的很明白很精彩,電影沒拍好,這可不是《哈利波特》的責任啊,而是導演等華納員工的責任。所以《哈利波特》后面拍的再爛,都有原著兜底,大家的情懷也都在原著之上,所以《哈利波特》系列的分數一直都居高不下,哪怕它可能是一部爛片。再說《神奇動物》系列,這是一套沒有原著支撐的《哈利波特》衍生前傳電影。沒有原著這條致命傷,注定了它的口碑遠遜于有原著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沒有七本原著+數不清的PM設定填充+羅琳訪談填充,《哈利波特》的電影其實未必就比《神奇動物》好到哪里去。尤其是《鳳凰社》和《混血王子》還不如《神奇動物》系列。順便說一下,雖然很多人認為《神奇動物在哪里》強過后面兩部《神奇動物》,但是《神奇動物在哪里》背后還是有不少關于美國魔法社會的大量文字流出并填充世界觀。可是《格林德沃之罪》《鄧布利多之謎》都沒有羅琳給出的關于法國、不丹、中國和德國的魔法背景文字。所以就能大量的民間呼吁,要求羅琳寫《神奇動物》系列的小說,或者發售未刪減版的《神奇動物》劇本。我們看過一切《神奇動物》系列的刪減片段,這些片段真的可以讓電影邏輯更加完整,但是為了迎合市場不得不砍掉。畢竟在電影院一坐三四個鐘頭真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尤其是哈迷這種精神高度集中的觀影群體,會格外得累,畢竟每一幀都不能放過啊。首刷《鄧布利多之謎》后,哪天下午幾乎啥正經事都沒干。無論是《哈利波特》還是《神奇動物》,更適合它們的就是長篇電視劇。但是這樣高成本的魔幻背景,電視劇真不是能拍得起的。你要拍電影,必然要犧牲許多精彩的情節、燒腦的邏輯,沒有原著支撐的《神奇動物》自然更佳難以撐得住如此復雜的世界觀。同樣是為了迎合爆米花觀眾的智商,故事必須簡單化,這其中很多和原著相抵觸的內容你就不能深究了。比如鄧布利多堂而皇之變出那么多門鑰匙,帶著麻瓜雅各布在魔法世界游覽,這嚴重違法的情節在《神奇動物》中居然也沒人舉報。像山羊小子有兒子諸如此類的狗血情節,你在上一部電影才開始鋪墊就已經太遲了。再比如麒麟這種動物,《神奇動物在哪里》那本冊子里根本就沒有,憑空在《鄧布利多之謎》中冒出來。你們發現《鄧布利多之謎》中的神奇動物有一半都是新來的么?類似忒修斯、拉莉、卡瑪等人,上一部才開始鋪墊就遲了。至于鄧鍋蓋兒這種人設特別重要的,尼瑪的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完全沒有絲毫記載嘛!缺乏鋪墊的人物就像同人小說冒出的原創人物,非常不受歡迎的。觀眾或讀者想接受他,則需要非常漫長的過程。其實《哈利波特》中原有的人物可用者甚多,《格林德沃之罪》中出現的納吉尼和尼可·勒梅雖然對劇情來說幾乎沒有什么用,但是有原著撐腰,他們的口碑就很不錯。比這兩人劇情更復雜的尤瑟夫·卡瑪和拉莉·??怂梗瑳]有原著支撐,自然是投票希望去掉的角色中占比最高的。<hr/>相關鏈接:HP官方設定百科整理HP電影相關解析HP原著分析微信公眾號:戈德里克山谷(HPlove731)<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502968193354723328">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为啥感觉《哈利·波特》的世界观非常完整,到了《神奇动物 ...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圣诞蛋糕的做法?
- 下一篇: 李冰冰的洁癖严重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