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实务角度解读 ITIL4 之14个通用管理实践
公眾號回復:干貨,領取價值58元/套IT管理體系文檔
公眾號回復:ITIL教材,領取最新ITIL4中文教材
正文
縱觀如今的企業環境,我們不難發現 :IT 技術已不再作為一種“乙方”產品提 供給組織內部的“甲方”-- 業務,然后業務方再單獨以服務的形式交付給外部用 戶了。取而代之的是 :IT 技術作為關鍵環節,已經深度地融合到了業務的組成部 分之中,它們共同對外提供服務 ,業務已變得更加智能了。ITIL 4迎合了新的“IT ?+ 業務”生態鏈模式,不但 IT 從業者需要重新解讀與踐行,就連管理層也應當有 所了解與參與。面對全新的 ITIL 4,我們又該如何在日常工作中進行實踐,并在 企業中起到積極地推進作用呢?下面,我將帶著大家一起進行抽絲剝繭式地深入 解讀。
核心概念與通用管理實踐
核心概念
過去的 ITIL 版本主要偏向于服務管理與運營的各種流程,而如今的 ITIL 4 則提出了服務價值系統(Service Value System)的概念,即:無論是從宏觀上將企業看作一個整體,還是從細微的角度來看日常運營中的某個服務系統,它們都可以在邏輯上將外部機會與需求(Opportunity/demand) 視為輸入,同時以自身的價值(Value)作為輸出。那么為了保證端到端的流暢輸入與輸出,我們就需要在其內部提供一整套完備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方法。理論指導可以分為強制 性 的 指 導 原 則(Guiding principles)和建議性的(或者說需要通過協調來實現的)治理規范(Governance)。業界有著許多大家屢試不爽的實踐(Practices)方法。面 對 這 些 類 似“超 市貨架上的商品”,我們需要通 過 服 務 價 值 鏈(Service value chain)的 形 式 采 取靈活組合,并配上具體的操作與實施。同時,對于那些實施效果的欠妥之處,則需要通過持續改進(Continual improvement)來不斷完善和自身增值,如圖 1 所示。
由圖 2 可知,服務價值鏈(SVC)是 服 務 價 值 系 統(SVS)的核心。那么怎么來理解這個所謂的 SVC 呢?按照 Foundation 給 定 的 邏 輯圖,它是由九個環節所組成,分 別 是 :需 求(Demand)、參與(Engage)、計 劃(Plan)、設 計 與 轉 化(Design and transition)、獲 得 與 構 建(Obtain / build)、交付與支持(Deliver and support)、改進(Improve)、產品與服務(Products and services)、以及價值(Value)。為了方便理解和記憶,我在此運用本企業的一項新服務的推出,來詳細解釋 SVC 的這九個環節 :
需求
公司業務人員提出搭建并提供一個“云端在線交流與協作平臺”,以供他們與客戶及合作商開展業務往來,并提升隨時隨地能夠訪問與處理事務的效率。
2. 參與
該需求流轉到了公司管理層的利益相關方(Stakeholder,或 稱 資 方),他們根據企業整體的業務方向評估和論證該需求,并最終給出支持與否的批復。
3. 計劃
公司該業務部門領導、協同 IT 管理部門以及財務和法務部門的領導進行討論、分析與計劃,重點包括 :
(1)該平臺需求與當前IT 架構是否存在邏輯上和業務上的重合或沖突。
(2)當前的 IT 系統是否能夠提供資源,是否擁有技術儲備,是否具備支持能力。當然如果缺少的話,應考慮購置。
(3)該平臺成本估算,包括新建、購置、運維等方面。
(4)根據現有法規,是否存在合規方面的風險。
4. 設計與轉化
成立項目組并啟動項目,需求方(該業務部門人員)羅列功能性需求列表 ;實現方技術部門)人員進行需求分析和概要設計。雙方共同定義產品轉化目標。
5. 獲得與構建
項目組技術人員通過獲取相關資源,構建產品的原型,頻繁與需求方進行溝通,持續開發與完善。
6. 交付和支持
技術人員向需求方提交試運行產品,并提供后續部署與使用中的故障支持。
7. 改進
在試運行期間,技術開發部門收集平臺的缺陷反饋,并持續進行改進與迭代。根據敏捷的概念,這會是一個長期且循環的過程。
8. 產品與服務
技術開發部門提供培訓與文檔,通過“建轉運”的過程,讓 IT 運維部門接手該平臺,并繼續提供相應的服務。
9. 價值
該平臺發揮其既定的作用,并體現系統服務的目標價值。再來看看組成管理架構的具體要點。這里涉及到了一共三個大類、三十四種管理實踐。它們就像積木一樣,可以方便我們自由拼裝與組合,以實現各種特定價值的交付。下面將從原文基礎要點、筆者解讀以及企業實務三個維度逐一展開。通用管理實踐此部分由于有一定通用性,因此所涉及到的實踐比較偏向于企業宏觀層面,統領后面的各項 IT 服務與技術。
架構管理
基礎要點
1. 提供不同元素的相互關聯,以結構化和敏捷的方式管理復雜的變更。
2. 系統要變得高效、自動、以及有“彈性”。
3. 完整的體系結構管理包括 :業務、服務、信息、技術和環境。
解讀
針對上述要求,我們應當先后開展訪用戶、鉆機房、登設備、查線路、測數據等“摸爬滾打”式的清查活動,厘清本企業當前所使用的 IT 服務系統、以及里面牽扯到的各種元素。當然也不要忘記了與人員相關的組織架構,我們會在后面涉及到此方面的管理。總的說來,就是要“繪制”各種關系圖。其中,我們在統計造冊如下清單時,應特別注意 :
1. 硬件設備清單,體現 :品牌、型號、序列號、MAC 地址、IP 地址、操作系統、固件版本、以及 BIOS等異構特性,同時按需說明兼容性以及備件等配套信息。
2. 軟件服務清單,可以按照主營業務、辦公郵件、電話通訊、服務臺、用戶桌面、文檔協作、會議視頻、IT 工具、以及云端虛擬化等領域進行劃分。其中,
(1)如果是成品購置的軟件,應體現 :軟件名稱、開發商 / 提供商 / 經銷商、激活代碼 / 序列號、序列號的轉移方式、安裝程序的位置。
(2)如果是二次開發的軟件,應識別 :應用場景與邏輯位置、當前用到的功能模塊、配套日志的路徑、以及調用依賴性等信息。
3. 人員架構圖表,考慮到人員的流動性,我們只需落實到角色,并按照他們具有的訪問權限、以及所對應負責的軟硬件模塊,整理出樹形結構便可。
4. 規章制度清單,包括 :企業對于社交 / 即時通訊軟件的使用規則與態度,對于數據與信息的發布 / 轉發 /披露等方面的監控與限制策略。
上面收集并總結是一些“靜態”的數據資料,可是在企業實務中,光憑這些是遠遠不夠的。下面我們來進一步梳理并歸納出三種“動態”的圖表關系。它們分別是 :
系統邏輯框架圖、網絡架構圖和應用之間數據流轉圖。這些圖表可以清晰地定義出 :何種類型的數據將會在邏輯上或物理上被存儲在何處,它們在組織 / 系統間如何進行流動,以及它們受了何種方式的管理和保護等。
實務
那么在企業具體實操中,我們可以借鑒如下方面 :
1. 采取畫思維導圖、分層 / 分級、以及局部細化的方式逐一完善。
2. 在填寫清單里的具體內容之前,需要 IT 管理層對清單里的條目分類進行事先定義,以便按圖索驥、生成的清單才能夠更加具有參照性和條理性。
3. 考慮到填表人個人理解的不同,應當鼓勵他們在“注釋和狀態”欄中留下原始的描述信息。通過上述結構的梳理,我們基本能夠草擬出一套基于系統“畫像”的服務狀態基線。籍此,我們便能夠輕松地發現某些服務在效率、自動化、以及魯棒性方面的缺失與不足,進而著手予以改進。針對上述要點中“完整的體系結構管理”所涉及的五個方面,我們可以理解為 :
業務 :在企業層面上,我們想為“客戶”做什么。
服務 :基于現有業務,我們擁有什么、以及能夠提供什么樣的服務。
信息 :從 IT 服務角度出發,我們能給用戶提供什么。
技術 :在 IT 能力層面上,我們擁有和維護著什么樣的技術架構。
環境 :面對審計和外部環境,我們需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規,如 :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或《網絡安全法》。
持續改進
基礎要點
1. 通過 SWOT 分析,評估當前狀態,淘汰舊的方法,采用 DevOps 方法確保改進。
2. 在組織內每個人、以及外部供應商與承包商的合同中鼓勵為持續改進做出貢獻。
3. 對內設置改進協調員、導師崗位 ;對外為改進實踐提供數據源與分析支持。
解讀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从企业实务角度解读 ITIL4 之14个通用管理实践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牛客网】马三来刷题之回文解码(今日头条
- 下一篇: 大神论坛 利用活跃变量分析来去掉vmp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