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什么是云计算管理平台?
IT新技術總是不停的更新換代,IT術語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在談及什么是云計算管理平臺(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的前提下,我們應該簡單回顧一下云計算的前世今生,以方便讀者更好的理解。
一、 什么是云計算
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是小區的停車位。如果一個小區只有10個車位,但有15個有車的業主,回家晚的業主極大概率是找不到車位的。但如果我們把小區規模放大一萬倍,有十萬個車位和十五萬有車的業主,當業主回小區停車時,只要他肯逛一逛,是有極大概率找到空閑車位的——因為總會有某些業主恰好開車外出。以筆者所在的城市深圳為例,2017年深圳汽車保有量突破350萬,但只有190萬個車位,是不是意味著在深圳就無法停車了呢?當然不是,在深圳開車出行,車位雖然不好找,但只要你保持一點耐心,一定可以停得了車。
這個例子形象的表達了云計算的兩個核心要素:“海量資源” 與 “彈性調度”。任何企業所依賴的IT基礎設施(如計算能力、存儲資源等)總有空閑的時刻,也總有不夠用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把所有企業的IT基礎設施形成一個海量資源池,并通過彈性調度平抑波峰波谷,意味著所有企業都可以平滑的擴張或者收縮自己的IT基礎設施----這既是云計算的起源,也是云計算的終極目標。
二、 什么是私有云
還是回到停車位的例子,車位的大小都是標準化的,這意味著無論是轎車還是SUV,都可以順利的停進去(說要停重型卡車的杠爺請繞路)。針對IT系統而言,這個標準化的車位就是“虛擬機”。換言之,所有的IT系統都可以運行在虛擬機之上,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想建設一個擁有100萬車位的小區,只需要購買一堆硬件資源,在上面虛擬出100萬臺虛擬機即可——而這即是所謂的 “海量計算資源”。
光有海量計算資源還不夠,我們還需要 “彈性調度能力”,并通過彈性調度能力平抑波峰波谷——說的再簡單一些,要能夠快速的創建虛擬機、分配虛擬機、以及銷毀虛擬機。
由此,云計算的兩大核心支撐技術就很好理解了,首先是虛擬化,虛擬化是構成“海量計算資源”的基礎,其次是在虛擬化基礎之上的“彈性調度能力”。所以,從技術與產品的維度來看云計算,大概是這個樣子:
說到這里,私有云就很好理解了。以前企業的IT部門購買一堆硬件服務器,然后把物理服務器交給業務部門使用。而現在買完硬件資源后,在這堆硬件資源上創建一大堆虛擬機,然后把虛擬機交給業務部門使用——核心要素是:當業務部門需要更多的虛擬機時,能夠快速的創建虛擬機并交付給業務部門;而當業務部門空閑出虛擬機后,還能夠快速的釋放這些虛擬機并回收到資源池以供其它業務部門使用。
這就是云計算,而由于它是給企業內部使用的,所以,我們把它稱之為“私有云”。
三、 什么是公有云
從小區停車位的例子我們可以感受到,資源越海量、彈性調度越迅速、越智能,能夠服務的客戶也越多,投入產出比也越高(因為邊界成本越來越低)。這里的基礎前提是:海量的資源與海量的用戶。小區如果只有10個車位,再怎么彈性彈度,也頂多服務11、12名業主;但如果小區有100萬個車位,就可以服務150萬甚至更多的業主。
同樣道理,企業私有云的規模是有限的,畢竟它只服務于一家企業。
但有一類企業不一樣,像海外的Amazon和國內的阿里巴巴。它們是電商起家,這就意味著它們為了應付“圣誕節購物季”或者中國的“雙11”,不得不購買大量的硬件資源,以供購物高峰期使用。問題來了,僅僅在這一兩天會用足所有的計算資源,那一年另外的360多天,這些富余的甚至過剩的計算資源該怎么辦?想辦法賣給其它企業用嘍——這就是公有云——面向廣大企業提供公共的云計算服務。
除了上文談到的Amazon與阿里巴巴,目前提供公有云服務的廠商主要有以下幾家:
四、 什么是混合云
混合云很好理解:企業內部既有自己的私有云,也會采購公有云廠商提供的公有云服務,私有云和公有云合在一起就稱之為混合云。
問題的關鍵是企業已經有了自己的私有云了,為什么還會采購公有云服務呢?主要是兩個原因:從成本上來說,私有云主要是一次性購置成本,而公有云則是按需采購、按量計費;從產品與服務能力上來說,公有云能夠提供的產品更豐富、更專業。
采購成本很容易理解,但為什么說公有云提供的產品更豐富、更專業呢?
還是以小區車位為例,如果小區只能提供十個或者百個車位,你無法奢望小區物業能夠提供配套的增值服務。但如果小區有一百萬個車位,面向的是海量客戶,小區物業自然會配套提供洗車、維修、保養等一系列增值服務。
同樣道理,無論是AWS(Amazon Web Service)還是阿里云,它們面向的是海量客戶,它們除了給客戶提供“虛擬機”這種最基礎的云計算能力之外,還會提供數據庫、中間件、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一系列增值服務。所以,我們把虛擬機、網絡、存儲這些最基礎的云計算能力稱之為IaaS(Instruction as a Service),而把數據庫、中間件、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增值服務稱之為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而對一家企業來說,內部的私有云往往只關注于提供IaaS能力,如果要采購更高層次的PaaS資源,通常會考慮公有云廠商,因此,私有云和公有云便形成了混合云的應用模式。
五、 什么是多云
多云就更容易理解了,企業不僅僅只采購一家的云,還會采購其它家的云。這就像現如今的華為,其供貨商一定是兩家甚至兩家以上,只有這樣,在面臨美國的重壓之下還能夠有騰挪的余地(在這里祝福一下華為)。
同樣道理,云計算已經成為企業IT架構的核心支撐,而采用多云戰略,一定是企業未來的核心考量。換言之,多云與混合云,是未來中大型企業IT基礎架構的常態。
六、 什么是云計算管理平臺
理解了什么是云計算,以及云計算主要的兩種形態“私有云“和”公有云“,也談到了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形成了混合云,以及企業采購多云的核心驅動力;行文至此,終于可以談一下本文的主題:什么是云計算管理平臺了。
云計算管理平臺,也稱CMP(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確切的來說,是由業界知名的IT調研機構Gartner于2016年提出的概念。顧名思義,云計算管理平臺,是在云計算之上的一層管理服務,問題是:為什么需要這層管理服務?這層管理服務是給誰用的?解決了哪些問題?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展望一下未來云計算的發展趨勢。
6.1 云計算的發展趨勢
自2006年由Google提出“云計算”這個概念至今已經有十余年的發展歷程,從最開始人們談及云計算時的云里霧里,到如今云計算已經發展成為企業IT架構的核心基礎支撐。那么,再往后看十年,未來的云計算又有哪些發展趨勢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公有云是云計算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對中小企業而言,公有云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選擇 對大型企業而言,多云、混合云將成為常態在這樣三個趨勢下,我們認為,針對云計算領域的痛點與訴求,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既有共性,也有差異。
6.2 中小企業對云計算的痛點與訴求
如上所述,公有云是云計算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且未來的公有云廠商一定是寡頭競爭的狀態,在沒有大的創新技術爆發的背景下,公有云IaaS廠商一定面臨標準化、同質化的競爭態勢。而對中小企業而言,成本考量始終是它們在云計算領域的敏感因素,這意味著中小企業對公有云廠商的品牌忠誠度是不夠的,如果能夠做到在不同公有云廠商之間的平滑遷移,它們隨時可以從某一家云廠商遷移到另一家云廠商。
其次,廣大中小企業需要一個“以運維提效為目的、一體化的云計算管理工具”。各大公有云廠商本身提供的管理控制臺對中小企業而言原本是最好的選擇,但幾乎所有公有云廠商的管理控制臺更像是To C的電商系統,其核心思路是向目標客戶兜售自家的云資源,缺少團隊管理、權限管理、流程定義、審批管理等To B的業務色彩。
綜上,我們可以總結廣大中小企業針對云計算管理領域的核心訴求,如下圖所示:
6.3 大型企業對云計算的痛點與訴求
大型企業除了需要“以運維提效為目的、一體化的云計算管理工具“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痛點與訴求。
“多云管理” 始終是大型企業對云計算的核心基礎需求。這里的多云既是指不同的公有云與公有云之間,也是指公有云與私有云之間的混合式管理,同時,也指對多種不同云資源的管理(而不僅僅只是主機資源)。或許是出于不想綁定在某一家云廠商的心態,或許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若干云廠商的產品,用一個管理控制臺把不同云廠商的不同云產品進行統一納管,始終是大型企業對云計算的核心基礎需求。
“對云資源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是大型企業對云計算的另一個核心基礎需求。大型企業的IT人員往往分為兩類,一類是面向公司整體IT架構基礎支撐的“系統管理員”,一類是隸屬于各個業務線且只為本業務線IT服務的“業務管理員”,我們以某大型商業銀行為例:
在該銀行的IT組織架構中,架構部與基礎運維組承擔了系統管理員的角色,它們負責云廠商的選型以及對云資源的基礎管理工作;同時,銀行內部又存在100多個金融科技項目組,這些項目組承建具體的IT系統,如信用卡小程序、掌上銀行等等,這些金融科技項目組的IT人員則承擔了業務管理員的角色。
無論是公有云廠商還是私有云廠商,它們為企業提供的是IaaS的基礎支撐,這些云廠商所提供的各種管理工具本質上是為企業的系統管理員服務的,往往忽略了業務管理員的訴求。事實上,真正使用云資源的是業務管理員,而非系統管理員。換言之,當系統管理員創建了100臺虛擬機后,這100臺虛擬機并不是給自己用的,而是給業務管理員使用的。由此,在業務管理員與系統管理員之間,需要一個管理工具將云資源的申請與釋放串聯起來,這就是所謂的 “云資源全生命周期管理”。
為了實現對云資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勢必要擁有:自助式門戶、產品目錄管理、計費管理、訂單管理、工單中心、流程管理等功能模塊,我們把這稱之為廣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大型企業針對云計算管理領域的核心訴求,如下圖所示:
七、 云計算管理平臺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
自Gartner在2016年提出云計算管理平臺(CMP)的概念至今,業界CMP廠商基本上處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尚沒有出現絕對的寡頭時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國內廠商主要有行云管家(www.cloudbility.com)與飛致云(www.fit2cloud.com),這兩家廠商的產品也各有特色,行云管家的產品比較輕量,體驗很好;飛致云的產品略顯笨重,但功能比較豐富。
但本文筆者更想向大家討論的是,未來云計算管理平臺的發展方向是什么?筆者認為,未來CMP的發展方向應該是MaaS(Management as a Service),也就是說,對IT設施的管理能力服務化。
云計算的本質就是服務化,無論是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將IT的基礎設施服務化,還是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將IT的平臺能力服務化,其核心思想都是希望以服務的形式獲取所需的資源。而用戶既然已經接受了IaaS與PaaS,那么,不遠的將來,用戶一定接受SaaS形態的CMP管理能力。當然,這里有個先后順序,廣大中小企業應該比較容易接受SaaS形態的CMP,而大型企業尚需假以時日,但這個發展趨勢應該是明確的、不會改變的。
最后,作為一名盡可能保持中立的技術人員,還是借此向大家推薦一下行云管家(www.cloudbility.com),這是國內唯一一家以SaaS形態提供的云計算管理平臺,這意味著如果讀者希望體驗一下目前CMP最新的發展形態,在行云管家中只需注冊即可使用其全部功能。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什么是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什么是云计算管理平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有效期5年,亳州市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 下一篇: 我是一名自由职业白帽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