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发展规划
link
在當今我國,一個人職業發展的模式大略上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強調“職位”(即“職”),一種是強調“事業”(即“業”)。
偏重職位的路線是,你進入一家公司,努力去適應公司的環境,適應公司的文化,適應你上司的工作風格,適應你的同僚,尋找機遇,做出成績,得到權力核心的認可,沿著公司里或明確或模糊的職業路徑,一步步往上走。
適應環境如魚得水,或者運氣好的,發展比較順遂,從基層員工,發展為中層管理者,少數甚至能成為高管。
你也看出來了,這種模式,更適應體制內,或者大公司。
體制內或者體制外的大公司,公司文化已然成型,制度健全,個人僅僅是小小的螺絲釘,離開公司這個平臺,你可能什么都不是,只會很細分的一些工作,習慣是走流程。而公司,離了誰都能轉。你沒有什么議價權,唯一的捷徑是抱緊有權者的大腿。
而偏重事業的路線是,你一開始就要明白,自己做的不僅僅是公司里的某個職位,而是社會分工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可能很小,但必須能夠隨時對接到市場中,盡可能做到熱拔插。
你要在某個方面做到非常的專業。
你不用強迫自己去適應某個環境。如果不適應,跳槽就是,總能找到脾性和風格跟你對路的團隊。
在跳槽中,你才會實現自己的職業成長,而不是在某個公司里苦苦等候,希望升職的機會能輪到自己。
這種模式,更適應體制外、市場化程度高的地方。
你不是為這個公司的某個職位工作,而是為了市場上存在的職位工作,你可以把這類的工作當成自己畢生的事業(當然,依然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轉型)。
你也不必得到一家公司某幾個掌權的領導的認可,只需得到市場的認可就行。這里的領導不對路,再見,另投他處。
這種模式走到極致,是你在職業生涯中不斷的尋找認可自己、理念契合、能力互補的“事業合伙人”,當條件具備時,就可以自己創業。
而第一種強調職位的模式呢,是不可能有什么一以貫之的事業的,也很難找到自己的“合伙人”。你可能有很認可很欽佩很信賴的領導/同事/下屬,但不好意思,如果你升職或者調動了,人你不能帶走。你只能再去適應組織上給你安排的人力。
舉個栗子,你在某個大國企管財務,做的很好,深得領導信賴。在職位有空缺的時候,領導打算調你任辦公室主任。這個崗位是領導的心腹,前途看好。但你過去,基本上就暫時放棄了自己的財務專業,而天天鞍前馬后為領導忙活。
職位各有不同,一步步往上走,但難以在某一方面形成積累。
在這種強調職位的公司里,你經常換工種,可能發展的更快,樹挪死人挪活嘛。
而在第二種強調事業的模式里,常換工種,反而是大忌。
比如你在市場化機構做財務工作,原來在一家小私企,積累夠了之后,跳到上市公司,平臺更大了。
但如果你在小私企做了一陣子財務,又調到行政部門,那么你的職業生涯是散亂無序、沒有持續積累的。
回到問題本身。很多時候,中年失業,是因為你沒有區分清楚以上兩種職業發展的模式,把日子過岔了。
比如你在市場化機構里,你應該持續積累,包括專業能力和人脈(事業合伙人),如果積累速度放慢乃至停滯,也許就到了你該走的時候了。
該跳槽跳槽,該創業創業。
千萬別還一門心思在這里呆著,你已經貴到企業 用不起了。
你自己不走,被裁了,還賴公司無情,害你中年失業。
你這是把市場化機構活成了體制內啊。
在市場化機構里,你進來的第一天,就要想著自己要如何離開、帶著什么離開。
有個朋友去了羅輯思維,說到他們的面試。面試中,公司就表示,不會養你一輩子,可能同事緣分也就三五年,問她打算干幾年,幾年后離職的時候,希望自己能夠成長為什么樣子。
這是真正為員工負責的市場化機構,至少言語上想為員工負責。
如果市場化機構對你的培養混亂無序,把你當苦力使用沒有積累,你還是早走為宜。如果等到35、40了還沒有專業與人脈的積累,你就會惶惶不可終日。中年失業,變成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你的頭頂上。你會逐漸膽怯、卑微,因為你離不了公司,而公司卻可以絲毫不在意你。
但是同樣35、40歲,在體制內或大公司里,也沒有專業和人脈的積累的那些人,為什么反而活的悠哉呢?
因為這些人本來就沒有什么事業啊。
他們所服務的機構,強調的是職位。他們已經獲得了“編制”,只要不出大錯,社會環境不發生大的變化,他們就能在這個機構中一直穩穩的工作下去。
體制內、大公司已經把他們與市場隔離開了,他們與市場不發生直接的聯系。
如果我們做個比喻,第一類的工作,像在岸上。第二類的工作,就像在海里。
90年代的體制內人員“下海”,就是這個意思。
在岸上,你不主動走,是不用挪窩的,沒有個天災人禍,你可以在地上蹲一輩子。
而在海里就不一樣了,你不動,水流會推著你動。只有不斷折騰,才能保持在水面上。
在岸上,其實也不一定一直穩妥。岸上的“失業”另有一種叫法,叫做邊緣化。
邊緣化是什么呢?好機會都給了年輕人,你可得閑,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認命的,做個逍遙散人。不認命的,日子也不比失業好過,唯一可告慰的就是工資還是有的。
所以,為什么有“如何避免中年失業”這個問題呢?
在市場化機構,到了一定年歲,就算沒失業,你也要考慮自己走了。你之所以失業,還是專業或人脈沒積累夠,或者積累的方向已經式微。
所以建議三條:
1.年輕時候選一個明智的方向,不斷積累專業和人脈;
2.如果行業已經下行,考慮將自己的專業遷移到另外一個較有前途的行業中;
3.你最大的財富不是從這些公司獲取的薪酬獎金,而是在職業生涯中尋找到的事業合伙人。不是公司,而是事業合伙人才會陪你到職業生涯的盡頭。
要么你就到體制內、大公司去。但是,考慮到90年代的下崗潮并非不可能重現,你最好也要多留心。
公眾號:皮球研究所
總結
- 上一篇: ELK Logstash 自定义正则模式
- 下一篇: 医学图像九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