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乘数到底有多么神奇?
編者語:
“一家政府的開支和投資只能取之于民,它的開支和投資增加,民間的開支和投資就要等額減少。這是自明之理。”“貨幣擴張所能產生的效應就是對真實儲蓄在新錢先后入手者當中的重新分配。”和梅納德·凱恩斯所說的截然相反,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從根本上說都無助于帶來社會當中財富的增長,甚至更可能引起社會的貧困化。敬請閱讀。
文/?弗蘭克·肖斯塔克
對大多數經濟學家和財經評論員來說,經濟增長的核心是商品和服務需求的增長。這個觀點認為,需求的增加或減少,是經濟當中商品和服務產出上升和下降的原因。也有人認為,政府、消費者或企業開支的變動,成倍增加了經濟總產出。
舉例說明,支出的增加如何讓總產出的增加數倍于這筆支出。
乘數的魔法
假設每額外得到1美元,個人支出0.9美元,省下0.1美元。另外,假設消費支出增加1億美元,零售收入因此也增加1億美元。零售商對收入增加的反應,是把1億美元的90%用于支出,也即商品和服務支出增加9,000萬美元。這9000萬美元的接受者,又把9,000萬美元的90%即8,100萬美元用于支出。然后,8100萬美元的接受者把這筆款項的90%即7,290萬美元用于支出(…)請注意,這種思維方式的關鍵特點,在于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
在支出鏈條的每個階段,人們把他們額外收入的90%用于消費。當這個過程最終結束時,有人認為,比起先前消費支出增加的1億美元,總產出會增加100億美元(10×10億美元)。
注意到額外收入中用于消費的越多,乘數越大,初始支出對總產出的影響也越大。例如,人們如果改變自己的習慣,每1美元有95%用于支出,則乘數變為20。如果相反,他們決定只支出80%并節約20%,那么乘數變為5。這一切意味著,節約(儲蓄)越少,總需求增長對總產出影響也越大。
遵循這一邏輯,就難怪今天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通過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可以防止經濟陷入衰退。
事實上,前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甚至提議,有充分證據表明,中低收入人士的現金更有可能在短期內用于消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更有利于經濟增長。
乘數魔法力量的普及者凱恩斯寫道:
“如果財政部把舊瓶裝滿鈔票,然后選擇適宜深度,埋于廢棄不用的煤礦中,再用垃圾將煤礦填滿,然后把產鈔區域之開采權通過招標讓私人取得,之后即不再問聞,讓私人企業再把這些鈔票開采出來,就不會再有失業問題,且影響所及,社會實際收入和資本財富大概比現在要大許多。”
乘數是真實的嗎?
真像乘數模型所表明的那樣,越節儉就越不利于經濟?
最終消費品的生產者使這些商品達到某個產出水平。如果這個水平只能滿足生產者個人所需,那么,也就沒有什么可以用來交換其他生產者的商品和服務。換言之,除非產出高于維持該生產者生存所需的水平,這名生產者對其他生產者的產出就不會有任何需求。
這同樣適用于整個經濟體系的所有生產者:沒有剩余產出(即剩余供應),就沒有任何需求,也就沒有消費別人產出的能力。
現在,最終消費品的所有者,不是用它們來交換其他消費品,而是決定用它們來獲得更佳性能的工具和機器。有了更好的工具和機器,未來才可能得到更多產出和更高質量的消費品。
請注意,把節約下來的部分消費品轉移到工具和機器的生產上來,擁有消費品的個人,實際上把他們的真實儲蓄轉借給了那些專門制造這些工具和機器的個人。真實儲蓄在(工具和機器)制造者忙于生產這些工具和機器的過程中維持著他們的生計。
消費之前需要生產
一旦這些工具和機器建成,就會增加消費品總產量。消費品產出流擴大,其他條件不變,儲蓄就會越來越多,進一步允許工具和機器制造的增加,接著又提高了消費品產量,也即提高經濟中的購買力。所以實際上,與流行思維相反,儲蓄增加,消費品產出流擴大而非萎縮。
消費品需求的增加,真能讓總產出按需求的初始增量成倍增加嗎?不可能,商品和服務需求的增加受到真實儲蓄增加的制約。
請注意,一旦最終商品的供應增加,其他條件不變,對商品的需求也會增加。正是商品生產的增加引起了商品需求的增加,這是因為增加的剩余產品超出了自給自足(注:從而可以把這些多余的產品拿來和別人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我們看到,擴大最終消費品供應的因素是資本財貨(也即工具和機器)增多。反過來讓工具和機器增多的因素又是真實儲蓄。因此,我們可以推斷,消費增長必須與生產增長相一致。從這一點出發,我們也可以推斷,消費不會按自身的增量成倍地擴張產量。產量增加取決于真實儲蓄,且不受消費需求本身的制約。如果沒有真實儲蓄的支撐,生產就不能擴張,也就是說,東西是不可能無中生有的。
不先增加生產和
儲蓄時增加需求
我們來看看政府需求增加對經濟整體增長的影響。
這種需求是否真像主流意見所說的那樣引起了更多產出?正相反,它會讓生產者變窮。生產者被迫舍棄他們的產品,用于交換在其偏好排序中極可能靠后的商品和服務,這反過來讓最終消費品的產出出現枯竭。再一次可以看出,政府開支的增加,不但沒有以正的倍數擴張總產出,反而削弱了一般財富的形成過程。米塞斯說,
“(…)我們必須強調:一家政府的開支和投資只能取之于民,它的開支和投資增加,民間的開支和投資就要等額減少。這是自明之理。”
但也許,引入貨幣可以讓乘數成為可能?
引入貨幣不會改變我們的結論。貨幣只是有助于促進生產者之間的交易,它本身不會產生任何真實的東西。
米塞斯改述薩伊的話:
“薩伊說,商品最終不是以貨幣支付,而是由其他商品支付。貨幣只是常用交換媒介;它只起中介作用。賣方通過換出商品最終希望得到的是其他商品。”
當一個人的支出增加100美元,這意味著他對貨幣的需求減少100美元。也可以說,這個人以100美元的價格,行使了他對真實儲蓄財貨的請求權。商品賣家現在獲得了100美元的真實儲蓄請求權。也可以說賣家對貨幣的需求增加100美元。但這一切并不會像流行看法那樣,引起產出的整體增長。這里所說的是,真實儲蓄的請求權從一個人轉移給另一個人。貨幣支出的增加,并不會導致經濟當中實際收入的任何增加。同樣,如果賣家現在支出100美元的90%,這里遇到的情況就是,他的貨幣需求降低90美元,即他對當前90美元的商品行使了請求權(其他人的貨幣需求現在增加了90美元)。
另外,其他條件不變,如果個人增加他對某些商品的支出,那么他們也被迫在其他商品上花費更少的錢。這意味著一個經濟體的總支出保持不變。
只要這個經濟體中貨幣量增加,其他一切條件不變,以貨幣為單位的支出也會跟著增加。但在這種情況下,支出增加也不是緣于某種乘數,而是緣于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不過,隨著貨幣供應量增加,貨幣支出的增加不會像流行故事所說那樣帶來真實產出的擴張。它造成的一切,無非是現有真實儲蓄的重組。它會讓新錢的較先接收者富有,代價是較遲接收者變得貧困。
顯然,那些旨在提振消費者需求的寬松貨幣政策,無法按消費需求的初始增量來成倍提高實際產出。寬松貨幣政策非但不能提高產量,反會和政府需求增加一樣,讓財富創造者變窮。
今天,凱恩斯的作品仍然有和八十年前一樣具有影響力。他的想法依舊是美聯儲和政府機構經濟決策者的動力。這些想法滲透在華爾街和學術界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的思想和作品當中。
凱恩斯主義哲學的核心在于,經濟的驅動力是對于商品的需求。經濟衰退主要源于需求不足。在凱恩斯框架中,需求增加不僅提高總產出,而且產出按需求的初始增量成倍增加。在這個框架中,東西可以無中生有。
在真實世界中,缺少生產支持而由人工提振的需求,導致了真實儲蓄的損耗,與凱恩斯主義觀點相反,帶來了實際財富的枯竭萎縮,也就是說,其結局是陷入經濟上的貧困。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凯恩斯乘数到底有多么神奇?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ndroid经典蓝牙连接
- 下一篇: Unix 环境高级编程(一):开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