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之于战略
常識之于戰略
雖然從事戰略規劃與產業相關工作有一段時間了,最近讀了大戰略研究專家約翰·劉易斯·加迪斯《論大戰略》一書,和工作結合起來,又對戰略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之前一直對戰略有固定的認識:有限資源下的取舍。同時,沿著DSTE流程和BLM模型來看待戰略很多年,之前我們是在延長線上,面對特定領域的固定市場,面對相對固定的對手,從競爭入手,從市場格局入手,從市場目標驅動來做戰略分析,所以更加注重的是取舍。
毫無疑問,取舍依然是關鍵和必要的,但近期發現在產業處于劇烈變化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重新理解戰略的重心,更加注重對機會成本的看待以及對自身的分析和理解。
第一、尊重常識:
開篇講到波希戰爭。時間穿梭到公元前480年,你將看到一幕非常震撼的場面。薛西斯一世——波斯的萬王之王,登上置于海岬上的王座,目視其軍隊集結。據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述,這是一支超過50萬人的軍隊,號稱百萬大軍。 當他看到50萬人正為他的一個決定而蓄勢待發的時候,當希臘拋棄城池,把海上作為最后的決戰地時,他毫不顧忌的忽略了自己的部隊根本無法海戰的事實,他認為沒有什么東西能夠抵擋他。他決意與希臘開戰,并把戰場選在了自己的短板、對方的長板上。而事實證明,失敗來的和他的決心一樣堅定。 同樣的故事是后來的拿破侖在俄國的潰敗。
當拿破侖還是一個炮兵指揮官的時候,他是很懂得審時度勢,很懂得變通的,所以打了很多勝仗。10年時間里,拿破侖率領軍隊先后吞并意大利,滅亡神圣羅馬帝國,占領德意志,威服奧地利。憑借輝煌功業,與偉大的亞歷山大和凱撒齊名。 輝煌的戰績讓他站在歷史的高點忽略一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嚴寒的莫斯科,戰備補給跟不上時,他與他的軍隊將面臨什么。
書中揭示一個困惑了我很久的問題,為什么大企業中很多的決策,運作看起來是違反常識的。就像諾基亞的埃洛普這樣的企業高層也大多是從基層做起來的,“猛將發于卒伍”,但為什么給下屬和團隊的指令卻顯得違背常識呢,或經常顯得急功近利。書中說到:“常識就像空氣一樣:越往高處走,就變得越稀薄。”我們已經深入理解不能按照延長線思維,“過去成功的經驗不是未來成功的向導”,但每個人都有成功的路徑依賴,依靠經驗和固定規則依然是深入我們基因的東西。所以,在自上而下的決策同時獲得自下而上的反饋,依靠開放組織、周邊伙伴和產業,以及開放創新來校驗和執行戰略決策顯得比較重要。
第二、在目標和能力之間做好均衡:
目標是遠處的港灣,能力是航行的船。而戰略就是根據風向、波浪和潮汐,不斷地調整船的速度和方向,讓它最終能到達港灣。好的戰略制定者,身上總是有兩種稟賦:第一,他踩的每個臺階都很實很具體;第二,他換臺階的動作都很快很及時。
這點對我們當前非常適用,我們長期在CT領域積累了大量專家、產品和經驗,但在邁向IT和計算領域的時候,我們習慣于拿起競爭對手標桿來分析,毫無疑問Intel,英偉達,甚至紅帽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能否現在就切換到Intel模式,甚至在開源上就走RedHat模式?我們為什么不能一步到位?這是困惑我最大的地方。
結合近期實踐看,肯定是要結合我們自己的資源稟賦和組織現實,認知現實和能力現實來立足于當下,穩步推進,日拱一卒而非一日千里。
所以,對我們在一個成熟的商業組織從事開源產業發展工作的團隊和同事,當前最大的策略就是變化,就是不斷結合每一個階段成果不斷調整我們的步伐,策略,心里有教堂,但每一步都要時刻保持靈活性,通過不斷的實戰來提升團隊的開源操盤和運作能力,提升技術架構能力,提升對業務的理解,不斷讓能力和目標協同和均衡,達到進取與可行最佳狀態。繞過前進路上的各種沼澤,沙漠,峽谷和高山,最終到達目的地。
總結
- 上一篇: “无人区”行驶8年,李诞的脱口秀路在何方
- 下一篇: SQL SERVER2000企业版安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