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技术高P访谈之张俭恭:情义是阿里与外企的最大不同
在美國的十多年,張儉恭過得很“田園”。按照他的話來說,那就是早上9點半到公司,下午5點半準時下班回家。周末的時候,要么在家陪孩子,要么去爬山,甚至,還自己種點菜。頗有陶淵明所寫的詩句里的意境。
對于很多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狀態。但對于張儉恭來說,卻不是如此。
渴望挑戰
2002年,張儉恭就去了美國,他覺得自己就是典型的中國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上一家美國公司干了6年之久,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儉恭對于自己的前途也就看得越來越清晰。
“感覺自己的發展漸漸變得滯緩了。” 張儉恭說,“工作變得越來越輕松,那個時候,我就想尋求新的挑戰。”
2014年,阿里巴巴在西雅圖舉辦技術論壇。機緣巧合之下,張儉恭接觸到了當時的業務團隊,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我們聊到了很多細節。盡管阿里的業務量級遠超其他對手,但在技術架構方面還有很多大有可為的地方,而自己的技術及經驗與此非常契合,可以充分發揮己長。”張儉恭告訴筆者,也正因為如此,他才下定決心要幫助阿里巴巴做更多的事情。
然而這還不是阿里巴巴最吸引張儉恭的地方。
在以前,他更多的是擔任開發和技術Leader的角色,面對的多是“點”的東西,還沒有到“面”的程度。但在阿里巴巴不同,這里不僅是面,還是局。這里能夠提供給他的是更大的空間,面對的是成千上億級的用戶量,具有極大的挑戰性。
“作為一個技術人,想要挑戰和證明自己,這是非常好的機會。”張儉恭言語中帶著興奮。
另外,張儉恭還認為,自己畢竟是中國人,回到祖國更有歸屬感。
情義阿里
在張儉恭心中,阿里巴巴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地方。
“阿里給了我和從前不一樣的感受。從前更多的講究規則、專業,但這里更多的是濃濃的信任、兄弟之情。” 張儉恭認為,在阿里巴巴做事,大家的投入感更強,所有人真的會為同一個目標“玩命”。
在阿里巴巴,業務與業務之間并沒有那么明確冰冷的邊界,雖然免不了有所的碰撞,但正因如此,有了高手之間的交鋒,許多好想法就這么被“碰”了出來。
在阿里巴巴工作的這些時光里,有兩件事情讓張儉恭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件事,是團隊的Outing,張儉恭將其稱為拉練。當時,張儉恭接手商品通這個大團隊的時候,業務正處于瓶頸期,士氣比較低落。于是,他就不斷和團隊成員互動,并組織了令他難忘的團建活動。
“當時,我們一群人互相幫攜溯溪,一起生火,一起做飯,大家互動起來,氣氛特別好。這種感覺,我很久沒有感受過了。”張儉恭說,“我非常享受這種氛圍和文化!”
而更令張儉恭感動的是另外一件事。
在年會的時候,團隊的小伙伴悄悄聯絡了張儉恭當時還在美國的家人,收集了很多老照片,還給他的妻兒拍攝了視頻,在晚會上播放出來。“當時特別特別的感動,也非常的溫馨。”張儉恭說,“他們這樣費心,跨越地域和時差的阻礙,并不是因為我是他們的Leader,而是小伙伴們發自真心的祝福,把我當作他們的朋友。非常大的驚喜!”
心路歷程
張儉恭現在是阿里巴巴商品平臺的技術負責人,帶著一個約60人的大團隊。但在最初加盟阿里巴巴的時候,卻是一枚“光桿司令”。
據張儉恭介紹,當時的心理其實還是有一些痛苦的,主要是融入文化的過程。最開始來的時候,頂著“架構師”的光環,看到了很多問題,心里非常想去解決,但發現實施起來卻并不簡單。
“當時甚至有一種很強的無力感。”張儉恭很感慨。
但是這個痛苦的過程并未持續多久,張儉恭用自己的努力和投入不斷獲得同事的信任。“當時投入很多具體的事情之中,在一些技術方面提供建議,讓同事感覺你是靠譜的。”張儉恭說,“一旦你的建議被證實是奏效的,信任感一點一滴的建立起來,你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證明著自己的能力。當你的能力被證明,公司自然會繼續提供更大的權限和更多的資源。”
張儉恭建議,先融入團隊,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展現,從而建立更好的信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信任感會越來越強,也就會越來越順。
先低到泥土里,再從這里成長開花。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阿里技术高P访谈之张俭恭:情义是阿里与外企的最大不同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联想小新 RTX 4050 笔记本 GP
- 下一篇: Myeclipse学习总结(8)——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