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横跨大西洋的实验,开创通讯方式新纪元
1937 年 7 月 20 日,被稱作無線電通信之父的伽里爾默?馬可尼在羅馬去世。上萬羅馬人為他舉行了國葬,為他的去世,英國郵電局的無線電報和電話業(yè)務中斷了 2 分鐘,以表示對這位無線電通信先驅(qū)的崇敬與哀悼。
自 1864 年麥克斯韋從理論上證實存在無線電波以來,經(jīng)過了將近半個世紀,人類才真正認識到無線電波的價值。在對無線電波研究的眾多科學家中,最為杰出的就是馬可尼,他為人類開創(chuàng)了無線電通信技術(shù)的發(fā)展之路,為無線電波的實際應用貢獻出了一生。
1874 年 4 月 25 日,馬可尼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亞,他曾在幾位有名望的老師指導下學習物理學。
1894 年,馬可尼偶然讀到一篇關(guān)于赫茲電磁波實驗的文章,深深地受到了觸動,從中預感到電磁波潛在的實用價值。他說:“當我用赫茲波開始做第一批試驗時,我簡直不能想象,為什么一些著名的科學家竟然忽略了使用這個理論呢。”從此,馬可尼開始了他無線電通信研究的一生。
1895 年,馬可尼利用火花放電器、感應線圈和電鍵制成了一臺無線電發(fā)射機,又把金屬檢波器加以改裝,加設了天線制成了接收器,他把這個收發(fā)裝置裝到了自家的樓頂上,首次完成了長達 30 米的通信。這次成功使他大受鼓舞,他說:“我似乎有種直覺,在不久的將來,電波一定能為人類提供一種更新、更強有力的通信手段。” 他決定到更大的空間試一試。
第二年的夏天,他從自家頂樓到遠處的山丘間,完成了 1.7 千米的無線電通信。
這次的成功,更使他有了信心,決心把試驗擴大到通信的實用上,于是寫信向意大利郵電部長提出了資助的申請,遭到拒絕后,馬可尼毅然地帶著他的收發(fā)報機去往英國。
很幸運,在英國他不僅申請到了專利,還受到郵政局總工程師威廉?普瑞斯的熱情支持。在他的幫助下,馬可尼做了多次無線電收發(fā)信號的表演,從相隔 300 米的郵政大樓和銀行大樓之間,發(fā)展到相隔 2 英里(約 3.22 千米)、5 英里(約 8.05 千米),以至 10 英里(約 16.09 千米)的試驗都取得了成功。
1897 年 5 月 18 日,馬可尼在英國多佛市的一個懸崖燈塔與法國維摩瑞(Wimereau)間又做了試驗,其間相隔 45 千米。這次他完成了跨布里斯托爾海峽的無線電通信,這次成功震驚了整個歐洲,引起了多方的關(guān)注。
布里斯托爾海峽通信成功后,意大利政府開始對這位年輕人刮目相看,決定為他在斯培西亞建造一個發(fā)射站,以便用無線電與在海上 20 千米遠的軍艦聯(lián)系。隨著通信距離越來越遠,馬可尼雄心勃勃地要真正實現(xiàn)無線電通信的商用價值,于是組建了無線電報和信號公司,后來改為馬可尼無線電報有限公司。
1898 年英國舉辦游艇賽,終點距離海岸 32 千米,《都柏林快報》特別邀請馬可尼用無線電信號傳遞消息。游艇剛到終點,無線電信號就從海上發(fā)了過來,陸上的觀眾欣喜若狂。這次游艇賽使世人認識到無線電波的實用價值。這次成功之后,馬可尼又改進了設備,找到了控制振蕩頻率的方法,他把天線架高,發(fā)射距離也隨之加大。
1899 年 3 月 28 日,馬可尼的無線電波通信跨過了英吉利海峽。
兩年之后,馬可尼又計劃實現(xiàn)規(guī)模更大的無線電通信試驗。這次試驗堪稱奇跡,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馬可尼計劃從加拿大的紐芬蘭到英國的昆沃爾之間實現(xiàn)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這次試驗要挑戰(zhàn)難以想象的長距離,備受世界矚目。
試驗在 1901 年 12 月 12 日如期開始,不巧,在試驗的當天,紐芬蘭遭遇了強烈的風暴,預先吊起的天線氣球被狂風吹跑,馬可尼只好臨時借用風箏拉起天線。他站在冰天雪地中,等待著相隔 3500 千米的英國發(fā)來信號。忽然信號傳來,它們非常微弱,這是斷斷續(xù)續(xù)的三個點“S”的莫爾斯碼信號。它們的得來實屬不易,為了這個三個點的微弱信號,馬可尼用了 6 年時間的準備,花去了 20 萬美元。
在當時技術(shù)條件下,相隔 3500 千米傳輸無線電信號的確是件很不容易或者說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大氣層的擾動、未知的電離層的干擾、暴風雨的噪聲,所使用的鐵粉信號接收器又很粗陋簡單,很難在大片的噪聲背景中,把這個微弱的無線電信號辨識出來。再加上這個試驗既沒有辦法重復,也無法給出獨立的證明,很難用事實取信他人。
對于這一段歷史,加拿大無線電工程學家約翰?貝爾羅斯(John Belrose)做了詳細的研究。1995 年,他把研究報告以“這個世紀頭 10 年費森登和馬可尼橫跨大西洋(無線電)傳輸技術(shù)的不同”為題,發(fā)表在當年 9 月 5 日到 7 日召開的國際無線電學會 100 周年紀念大會會刊上。
根據(jù)這份報告介紹,為這次試驗馬可尼不僅付出了艱巨的努力,所遇到的困難也是難以想象的。
首先,他在英國昆沃爾郡南部沿海一個叫波杜(Poldhu)的偏僻地點建立了信號發(fā)射臺,發(fā)射臺處在高聳的山崖之上。發(fā)射天線由 20 根桅桿組成,每根桅桿有 60 米高,把它們沿著直徑 61 米的圓周架設起來后,天線就在這些桅桿之間排布起來。
然而很不幸,這套天線系統(tǒng)竣工不久,1901 年 9 月 17 日這天,試驗的前 3 個月,突然一場大風把這些桅桿全吹倒了,重建已經(jīng)來不及,馬可尼只好又迅速架起了兩根桅桿,在這兩根桅桿間,敷設了 54 條天線,試驗信號就是從這些天線發(fā)射出去的。
波杜臺的無線電信號是利用電容器火花放電發(fā)出來的。為了加強信號,發(fā)射機使用了兩級電路,第一級電路發(fā)出低壓火花,第二級電路的電容器發(fā)出高壓火花。
根據(jù)當時的設計,二級火花的電壓可以達到 150 千伏,電容器的能量由設在波杜的發(fā)電機供給。這個設計非常聰明,每 7.5~12 秒就可以放電一次。由于信號間隔時間比較長,很容易辨識出來。
在紐芬蘭,馬可尼選擇了信號山作為接收站,接收儀器放置在信號山上的一個廢棄軍用醫(yī)院舊址里。事先約定,在 1901 年 12 月 12 日這天,大約從中午 12 點到 3 點發(fā)出無線電信號。
由于當天的大風,原來準備好的 155 米高空氣球吹跑了,馬可尼借用一只風箏,把 152.4 米長的纜線拉上高空,并在空中用好幾根纜線搭成網(wǎng)才把風箏臨時固定住。
盡管馬可尼為這次試驗做了充分的準備,事成之后,仍然有人懷疑是馬可尼把世人誤導了,把大氣層的噪聲當成了莫爾斯碼“S”。
為了澄清這件事,1902 年 2 月,馬可尼回到英國后,他找到了一種更精密的船載天線接收器,重新做了這個試驗。
結(jié)果證明,在白天可以清晰地接收到 1120 千米、在晚上可以接收到 2500 千米發(fā)出的無線電信號。如今利用當時儀器重復馬可尼當時的試驗,也使用當時的 850 千赫茲的頻率證明,信號確實可以穿越大西洋,甚至還可以傳播得更遠。
在 1901 年的技術(shù)條件下,無論是當時少數(shù)科學家的質(zhì)疑,還是馬可尼對試驗的堅持,所表現(xiàn)出的都是一種尊重科學的精神,這是推動科學發(fā)展的首要動力。
這次橫越大西洋通信的成功,使馬可尼在一夜間成了世界名人。各地報紙以大字標題刊登文章,稱他“用無線電把消息在一瞬間傳遞出去,這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時代”。
但在當時,也遭到一些人的指責,聲稱無線電波將要穿透他們的身體,毀壞他們的神經(jīng),損害他們的心臟。當時的科學界也曾對他的試驗持有懷疑態(tài)度,堅稱無線電波沿直線傳播,不能隨地球曲面繞行,但是面對試驗結(jié)果,也只好承認馬可尼是成功的。
這次試驗的成功,推動了無線電通信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各種無線電收發(fā)報機大量涌現(xiàn),各國政府和部門也都開始利用無線電波進行通信。無線電波橫跨大西洋通信的成功,標志著無線電波通信進入了實用的階段。
馬可尼的一生致力于無線電通信研究,他獲得了無線電報、架空天線、磁性探測器、水平定向天線以及定時火花系統(tǒng)發(fā)射器等各項專利。他用無線電波把相距甚遠的人們快速地聯(lián)系到了一起,從而把人類帶到了一個嶄新的無線電通信時代。
為了表彰在無線電通信技術(shù)上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馬可尼獲得 190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文源:《科學史上的 365 天》,略有刪改
作者:魏鳳文 武軼
編輯:張潤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原點閱讀 (ID:tupydread),作者:科學史上的 365 天
總結(jié)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一场横跨大西洋的实验,开创通讯方式新纪元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java并发排它锁_Java并发编程进阶
- 下一篇: 编译32位_玩转Android10源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