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的故事
以下文章轉自互聯網,原作者未知。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給我們的啟示
對于日本來說,2002年是一個諾貝爾獎大豐收年。繼00、01連獲諾貝爾化學獎后,02年竟雙獲物理獎和化學獎。尤為引人矚目的是化學獎獲得者田中耕一。田中是總部設在京都的島津制作所的普通工程師。島津制作所是一家生產科學測試儀器的公司。學物理、化學和生化等專業的人也許有聞其名,但在日本該公司只能算一家不大有名的中小企業。而且,該公司近年來赤字累累。
與以往的諾貝爾獲獎者相比,田中的經歷非常平凡,因而也顯得異色。他既非教授、亦非博士,連碩士學位也沒有。田中畢業于東北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專業,與化學、生化等領域完全無緣。東北大學是除東京大學、京都大學以外的一所非常優秀的大學,曾經排名第三。田中的母親在生下他后一個月后便因病去世,自幼過繼給叔父叔母。當他在念大學時才被告知這一事實,他感到非常震驚。從此立志研究醫用測試儀器。
進公司以后他懷著極大的熱情埋頭于實驗室的研究工作,把自己的終身大事和名譽升遷統統置之度外。從報紙上透露的只言片語來看,田中幾年前才通過相親娶了一個媳婦。另一方面,他現在的頭銜也只是個主任。不過這與中國的主任頭銜完全不同。日本企業內的職務分管理職、專門職或事務職兩大系列。具有大學畢業學歷的人一般歸于管理職系列。進公司首先做1-2年的職員,然后升任主任。往后還有系長、課長代理、課長、次長、部長等等。每一種職務又往往分2-3個等級,而且還有最低任職年限的規定。據報道,田中為了能在實驗室第一線從事研究工作,自己拒絕了所有升職考試。與從前(現在?)的中國企業一樣,日本企業的工資也是與職務掛鉤的。每年工資普調的額度很小,大致為月工資的2-3%。可以想見,他在經濟上不會有多少余裕。因此也可以說,田中幾乎處于日本企業社會的最底層。我想這可能就是他在公司內部被稱為怪人的原因。
田中幾乎沒有發表過什么論文。僅有的幾篇也只是發表在不是很重要的會議和雜志上。他與日本學術界幾乎沒有任何交往。以至于前天晚上獲獎的消息傳來時,日本學術界措手不及。在電視臺采訪去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古屋大學野依教授時,該教授透露他剛與前年的獲獎者白川教授聯系過,都不知道田中耕一何許人也。最后,該教授只能結結巴巴地說:這說明只要自己努力,不在學術界活躍也能得到諾貝爾獎。與田中有一面之交的另一位教授也找不到話來稱贊他,只是籠統地說:人很老實,工作熱心。再問如何相識時,原來教授也只是因為買了島津制作所的分析儀器,聽過一次田中作的產品介紹。
從這些側面我們可以知道,日本學術界可能沒有人推薦過田中。力推他的可能是美國和德國的學者。據今天的朝日新聞透露田中有可能是在最后一刻頂替了一位德國學者,因為瑞典諾貝爾獎選考委員會認定測定生物大分子質量的原始思想出自田中耕一。
導致田中獲獎的成果是于1987年發表在由京都纖維工藝大學主辦的一次關于分子質量測定的會議上。他當時28歲。據出席過會議的人士介紹,它的方法并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一方面是他的方法只適用于少數大分子。另一方面則是當時普遍認為大分子的離子化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極其困難(這是日本報刊的報道。筆者不懂這一行,若有誤,請專家指正)。到了90年代初,解析人類遺傳因子的熱潮興起,使得測量蛋白質質量成為研究的必需。德國學者對田中的方法作了改進,使之適用于大量的其他分子。美國的學者也對它的方法現示了極大的興趣,加州大學有兩位學者曾專程到日本與他交流并要求合作。正是這些學者在自己的論文中介紹了田中87年的原始論文(我估計原始論文是用日文寫的),從而成為此次獲獎的一個重要依據。
田中在隨后的這些年里,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了分析儀器,連同分析方法一起申請了專利。并獲得批準。這些產品已為公司創造了相當于超過1億人民幣的利潤。田中的這一項現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方法和他的相關專利發明,當時僅獲得公司1萬1千日元的獎勵。申請專利被接受時獎5千日元,被批準時6千元。1萬1千日元現在合人民幣700元左右。我猜想這個數額大致是他月收入的三十到三十五分之一之間。換個比方。假定有一位牛氣沖天的清華畢業生在一家企業,突然有了一個潛在的能獲諾貝爾獎的主意,并且設計出一臺儀器。他申請了專利,并獲批準。這種儀器為公司盡賺1億人民幣。公司為了表彰他的杰出貢獻獎勵他60元人民幣(這里假定該牛氣清華畢業生的月工資為 2000元人民幣)。猜猜他會干什么?我猜他會把公司總裁和財務總監的肚子里灌滿硫酸。可是,田中默默地干到了現在。
前天晚上,像體力勞動者一樣穿著工作服的田中出現在記者面前時,除了喜悅,臉上也殘存著困惑。當記者問及他接獲喜訊時的心情時,田中說他只聽見一位講英語的人告訴他,他和另外兩人獲得叫做什么諾貝爾獎的東西。并說congradulation! 田中說他的第一想法是:是不是有人作弄他。稍稍平靜一點后,他想會不會是瑞典有并非重要的其他學會有同名的獎。直到同事、朋友紛紛打電話向他表示祝賀時,他才慢慢地意識到的確是“得了真家伙”。
當記者問他如何會得到導致獲諾貝爾獎的靈感時,田中回答說:起因是一個錯誤。他錯誤地把一種溶液混入了另一種溶液。而使他將研究持續下來的原因則是他當時對化學、生物化學理論的無知。他不知道當時的理論認為蛋白質大分子不大可能被離子化(據日本電視新聞)。
小柴教授的獲獎是幾年前開始就年年預報的獲獎,因此,日本學術界雖然表示喜悅,但并不驚奇。而田中耕一的獲獎卻像令人喜悅的晴天霹靂一般。在這景氣低迷、前途黯淡的日子里,諾貝爾物理、化學獎的雙雙獲獎給日本社會帶來了一陣短暫的欣喜。不過,田中的上司和同事卻有了新的困惑:難道以后要叫他(田中)先生了嗎?(注:先生這個漢字詞組在日本只用于從事特定的令人尊敬的職業的人,如教師、醫生。現在也用于當選了國會議員的政治家)
而我卻突發奇想:如果田中耕一是在中國的大學或研究所工作的話,會是什么命運呢?
只有幾篇論文,大概已經下崗了吧。田中耕一在公司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極為有個性的研究者,具有超級的偏離常識的思考能力和集中精力的能力。一次,田中去美國參加學會,一位日本學者見到他剃了一個禿子的模樣,驚訝地問他為什么,他說總要理發太麻煩了。在生活上,他總是這樣出格。在公司,許多同齡的或者年輕的同事晉升了,他卻仍然只停留在主任研究員(下面數第三級的職位)的位子上,主要是因為不愿意脫離研究第一線,怕與人事打交道。但是,在公司,不管是下級還是同事,只要問到他實驗上的事,他都會認真解答或者一同思考,直到問題解決。田中原來在大學學的專業是電氣工程,畢業后,參加第一志愿的索尼公司的就職考試,在面試時即被刷下來了,島津電氣是他的第二志愿。研究方向也從電氣工程轉到了化學,后來是生物化學,因為他當時認為,既然搞專業不成,就搞一個邊緣專業,搞失敗了別人也不會說什么!28歲時因為一個試驗錯誤,但他沒有放棄,將錯就錯,就搞出了一個大成果。記得前幾年也有一個日本學者是因為試驗錯誤反而得出了諾貝爾獎的。日本人的這種棄而不舍兢兢業業的的品質可能是發現新現象的直接原因。
當年,島津公司只獎給他很少的獎金只是因為他的專利實用性還很稀薄。后來公司卻因此賺了許多錢,現在,公司準備提升他的待遇為主管級,大概跳躍幾級,當然,獎金也少不了。只是田中本人卻又開始發愁了,這次出名后以后自己怎么靜靜地搞研究了?
田中沒有什么論文發表,主要是因為一般企業的研究結果是不公開的,主要是出產品,然后賣產品。田中本人也除了大學本科外,什么學位也沒有,留洋去了兩次,也是英國的島津子公司。現在他已經發愁如何用英文上講臺發表受獎感想和如何參加諾貝爾獎晚宴的舞會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的故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时序约束基础 和 quartusII 中
- 下一篇: 函数可重入性及编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