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昧”的吉本,“疗伤”的芭娜娜
???在日本,吉本芭娜娜是與村上春樹齊名的作家,她的作品《廚房》90年代就引進到了中國,還被香港改編成電影《我愛廚房》。吉本是姓,芭娜娜則是英文的“banana”(香蕉),取自于作家最喜愛的香蕉花。
??? 正如她名字的構成,吉本芭娜娜的寫作也是日本與西方的結合體。與前輩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等作家不同,她試圖超越日本民族的一些特殊的或者局限性的東西,尋找并挖掘人性中相通的成分。一般說來,文學是顯示和張揚個性的,但是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別在縮小,人與人的精神世界也逐漸趨同化,形成了更加普遍的共性的因素,年輕人尤為如此。吉本芭娜娜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以作家的敏銳展示了人類這種帶有普遍性的意義和價值變化,使她不僅獲得日本讀者的追捧,也贏得西方人的青睞。據說她的書1991年就在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翻譯出版了,至今總發行量已超過250萬冊。我個人以為,她的書獲得西方的認同,與其文字的口語化和敘事的平實有很大的關聯。我不懂日文,但據研究日文的專家說,吉本芭娜娜在小說中多使用淺顯易懂的假名詞匯(見周閱的《吉本芭娜娜的文學世界》,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而極少采用艱深的漢字詞匯。這也許更利于作品的對外翻譯和介紹。中國作家虹影的《饑餓的女兒》在英國走俏可能也如出一轍。虹影的小說剔除了漢語中許多模棱兩可的修飾,以單純甚至標準化的現代漢語講述故事。這種近似討巧的敘述方式也許對本民族語言的個性會造成某種弱化甚至消解,但從全球化文學流通的立場來考察,至少在一定時期內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嘗試。
??? 吉本芭娜娜創作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通俗性”和“商業性”。她一直希望最普通的人也能夠閱讀和理解她的書,這恰與村上春樹“盡可能讓作者與讀者處于并列位置”的觀點不謀而合。她認為:小說是“一對一”的藝術,讀者與作品應該是“一對一”的關系,而作家與讀者的關系也類似于生產者與顧客的關系。當然,吉本芭娜娜并不是被動地追隨讀者的癖好和趣味,而總能深刻地洞察和掌握讀者的心緒,甚至是深入他們潛在的生命空白點和寂寞的心靈角落。一般來說,小說的寫作或“主題”先行或“故事”先行,而吉本芭娜娜的小說是“情緒”先行。她說:“首先有情緒,再將與之吻合的情節從外部引入情緒的容器當中而成為小說,所以情緒高于一切。”對“情緒”的崇拜與迷戀,使她的小說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調調”,這種“調調”彌漫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間,像藥一樣讓人上癮,也像藥一樣為人療傷。這讓我想起國內新近的幾位作家,比如安妮寶貝,比如張悅然。正如吉本芭娜娜所說:“生命是一個療傷的過程。”寫作和閱讀又何嘗不是一種“療傷”的過程呢?它安慰心靈,平復傷痛,使人在虛構的世界里獲得真實與滿足。
?? 《哀愁的預感》(李重民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是吉本芭娜娜24歲時寫的小說,也是她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我雖沒有浸入那種所謂的“調調”中不能自拔,但還是被她曖昧的文字和迷離的情緒所觸動——盡管她反復聲明討厭“曖昧”這個詞。我對讀者的忠告是,讀這部小說你一定不要被她推崇的情緒所迷惑,因為在情緒的流動之下還有復雜的人物關系和謎一樣的事實真相。據說小說發表之后,作者又刪除和增補了幾十處,改寫更有145處之多。作者刪除了故事發生的某些背景和一些說明性的情節,所以,初讀也許會讓你如入云里霧中。——比如阿姨怎么突然成了自己的親生姐姐,弟弟為什么是自己的戀人等等。這不能不讓我們想起作家慣常熱衷的主題之一:亂倫。小說中的彌生是個有超能感應力的女孩,她借助夢和幻覺感覺自己的親生父母早已在一場車禍中喪生,而遠離自己獨居的阿姨與自己的關系也非同尋常。帶著這些疑問,彌生瞞著現在的父母開始了對自己家族創傷性過去的探尋。謎底和往事開始顯露,一個家庭破碎的悲傷歷史逐漸被揭開。親生父母果然死于一場意外,姐姐為了逃避傷痛以阿姨的名義隱居鄉下。最后,彌生終于找回了姐姐,也找回了記憶深處被遮蔽的創傷,被遺忘的血緣和親情得以真實的復原。
??? 小說其實主要寫了兩種對應的人物關系:彌生與阿姨雪野;彌生與弟弟哲生。兩種關系表面看似乎都隱喻著倫理上的錯亂:雪野其實是姐姐,卻由于一場家族災難變換了角色,成了阿姨;哲生是弟弟,但她卻與他發展著曖昧而尷尬的戀情,因為她堅信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所以彌生找尋姐姐的過程也是她尋找自我和證明自己戀人的過程。姐姐仿佛是自己的過去,是根,是來處,而弟弟則代表著現實和不可預知的未來。當姐妹倆重回造成創傷性記憶的故地,憑吊父母亡靈的那一刻,兩人終于取得了心神交融的身份重合與認定。
??? 彌生與弟弟哲生的愛是小說中最為敏感和曖昧的部分。兩人由心靈與身體的觸碰,發展到擁抱、接吻,這些過程和描寫無不伴隨著淡淡的禁忌、默契與依依不舍。他們仿佛受了神的旨意或暗示,不知不覺中沖破了本來并不存在的禁區,體味著男女之愛的顫栗與呼吸。
???? ——小說起始于死亡和心的殘缺,歸結于新生和愛的完滿。這便是吉本芭娜娜在《哀愁的預感》以及所有她的小說中所要表達的一個母題。——生命本來就是一個療傷的過程。當世界的所有人突然間感染了同一種孤獨的病的時候,吉本芭娜娜這樣的作家就顯得重要和不可或缺,哪怕是有人不喜歡她的“調調”,但總有人喜歡,這就足夠了。
?
???????????????????????????????????(該文已發《新京報》2007年6月8日)
?????
????????????????
?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暧昧”的吉本,“疗伤”的芭娜娜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死亡笔记》等书遭禁 北京全市封杀“鬼故
- 下一篇: 蒙古族女孩鲍尔金娜的小说《紫茗红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