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的基础
圖像處理的基礎
圖像作為人類感知世界的視覺基礎,是人類獲取信息、表達信息和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
多數圖像傳感器的輸出是連續的電壓波形信號,這些波形的幅度和空間特性都與其所感知的光照有關。為了產生一幅數字圖像,我們需要把連續的感知數據轉換為數字形式,這個轉換的過程被稱為圖像采樣和量化。
采樣頻率是指1秒內采樣的次數(采樣間隔的倒數),它反應了采樣點之間的間隔大小。采樣頻率越高,得到的圖像樣本越逼真,圖像的質量越高,但要求的儲存量也越大。
圖像采樣的奈奎斯特(Nyquist)定理:圖像采樣的頻率必須大于或等于源圖像最高頻率分量的兩倍。
量化是指要使用多大范圍的數值來表示圖像采樣之后的每一個點。量化的結果是圖像能夠容納的顏色總數,它反應了采樣的質量。
8位圖像也就是常說的灰度圖像,這個灰度圖像包含了一幅圖像的主要亮度信息。一般情況下,對數字圖像進行算法處理,通常會將圖像轉換為灰度圖像進行處理。24位圖像也就常說的真彩圖像,包括RGB3個通道的顏色信息。32位的圖像還包含了Alpha通道,用來表示圖像的透明度。此外,在紅外圖像的處理中,通常使用14位的數字來表示一個像素。
一般情況下,數字圖像的原點位于左上角。數字圖像掃描方式是從左上角開始向右掃描,掃描完一行之后轉到下一行的最左側開始掃描,一直到達圖像的右下角。
對于一幅圖像來說,從一個狀態得到另一個狀態的圖像處理操作序列稱為圖像處理算法。常用數字圖像處理方法:
(1)圖像變換。例如傅里葉變換、沃爾什變換、離散余弦變換等間接處理技術,將空間域的處理轉換為變換域處理,不僅可減少計算量,而且可獲得更有效的處理(如傅里葉
總結
- 上一篇: 图像处理的笔记
- 下一篇: 倒计时!《女神异闻录》系列两作即将登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