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理光直接把 GR 相机的镜头拆下来卖
今天我們的故事還要從老法師森山大道手上這臺 GR 便攜機談起。GR 相機也會出現在我即將面世的超級專題文章中,這里先熱熱身。那篇文章已經寫了 1 周,還沒寫完,預計還要過幾天。
理光 GR 系列便攜機從 1996 年推出,是唯一一個跨越了漫長的時光,堅挺至今的小型便攜機系列,而當年那些名機,很多連牌子都沒了。
GR 系列膠卷機有 5 款,但只使用了兩枚鏡頭,28/2.8 和 21/3.5,都是非球面鏡頭。
而理光公司也和美能達一樣,竟然把兩枚鏡頭拆下來,做成 L39 口限量賣!這說明理光對自家鏡頭的設計,還是很有信心的。
不過,另一方面,其實當時日本廠家的非球面鏡頭并不多,這些非球面鏡頭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GR 28mm/2.8
這枚鏡頭原本用于理光的便攜相機 GR1,采用 7 枚 4 組的結構,動用了 2 枚非球面鏡片。當時徠卡 28/2.8 還是第四代的球面鏡頭,一直到 2006 年才推出了帶有非球面的 28/2.8 鏡頭。
這是當時的廣告。GR 相機采用限量銷售,限量 3000 枚。大家可能覺得,3000 不多啊。其實 3000 已經很多了,日本彩文館出版社推出的 3000 本限量那種明星的寫真集都有 10 年都賣不完的種類(也有 1 個月就搶光的),何況一枚鏡頭,還是冷門鏡頭。
3000 枚里 2000 銀色和 1000 黑色,口徑為 40.5mm,全重只有 180 克,光圈 2.8-16,含有半檔。跟著鏡頭帶一個取景器,盡管實際上徠卡 M 相機那個時候已經有了 28mm 的框了。
口是 L39,當時最通用,最常見的口,這個口轉接 M 也方便。
這枚鏡頭非常小巧,體積比當時徠卡第四代 28/2.8 要小很多,下圖就是對比,可以看到徠卡鏡頭要大很多。也有朋友說,為啥要跟徠卡比?其實也可以和美能達 28/2.8,或者 ZM28/2.8 比,那你可能沒啥興趣。
比較重要的還是它的性能,我們來大致看一下:
這里有這枚鏡頭的基本情況,當中有設計圖。其實它的思路挺新穎的,因為鏡頭設計設計之初是考慮到體積和伸縮,所以實際只安排了 4 組。
從 MTF 來看鏡頭整體能力還算出色,它的焦外控制得很好,整體解析度也尚可,因為測試標準和德國頭不一樣,但作為一枚 2.8 光圈的鏡頭,在 90 年代來看其能力是不錯的。這里已經收集不到古老久遠的上一代徠卡 28/2.8 的 MTF 圖了,但對比 2006 年的徠卡 28/2.8,兩者也是半斤八兩。總而言之在徠卡口上,乃至在那個年代的 28mm 鏡頭上,這枚鏡頭的部分素質都是不錯的。
實際上 GR28/2.8 的價格不便宜,那個年代賣到 10 萬日幣一枚,那個時候尼康 F3 還沒有完全停產,價格大約是 12 萬日幣一臺。但比起那個時候的徠卡 M 鏡頭又要便宜不少,那個時候的第四代 28/2.8 的價格要 25 萬日元。
GR21mm/3.5
其實那個時候各家都拆鏡頭拆上癮了,美能達也拆了,賓得也拆了,于是理光決定把 GR21 上那個 21mm / 3.5 的鏡頭也拆下來賣。
21mm / 3.5 的獨立鏡頭同樣是限量的,也是 L39 口。
在 COSINA 還沒喪心病狂造鏡頭的年代,一枚 21mm 的旁軸鏡頭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柯尼卡的 M 口鏡頭也沒有單獨做 21mm,而是做了個 21-35 變焦。
而且 GR21 本來也是便攜機里鏡頭角度最大的機器,這枚 21 鏡頭在當時就更顯特色,盡管 21mm 其實不太能用上。
GR21/3.5 需求沒有 28 頭大,號稱限量 1500,實際生產了大約 1700 枚。口徑也是 40.5,重 200 克,體積和 28 差不多,都是小巧的鏡頭。
鏡頭結構 9 枚 6 組,比較復雜的廣角結構,用了 1 片非球面。
由于 GR21 產量比 GR28 小,用途也沒那么廣泛,所以沒有 28 有名。日本有個自己磨鏡頭的阿部光學,AVENON 鏡頭,也是做了 28 和 21,也是 28 比 21 出名。
而在 COSINA 狂造 21mm 旁軸鏡頭的當下,就連他們幫蔡司代工都有 2 種(2.8 和 4.5),這枚 GR21 就更加冷門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膠卷迷俱樂部 (ID:jiaojuanmi),作者:-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以前,理光直接把 GR 相机的镜头拆下来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java 工厂模式的写法_设计模式-工厂
- 下一篇: 阿里健康开通70岁以上老人可享新冠治疗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