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中的虫洞
前段時間,有一個物理新聞轟動全網:物理學家在量子計算機中創造了一個蟲洞,這是怎么回事呢?
目前,物理學有兩大支柱來描述所有可觀察到的現象。一個是量子普朗克、薛定諤、玻爾等人開創的量子力學,另一個是由愛因斯坦獨自一人開創的廣義相對論。這兩種理論在它們的兩個領域都非常有效,它們做出可以驗證的預測,并且幾乎通過了我們對他們提出的所有測試。
但是,100 多年后,這兩種理論仍然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它們之間缺乏兼容性。當我們試圖將廣義相對論納入量子力學模型時,我們得到了無窮大。物理學的圣杯是將這兩個領域統一到類似于量子引力理論的東西中,但我們目前還沒有做到。愛因斯坦本人也一直在追求著這個圣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幾天,他都還在研究統一的想法。
事實上,他與他的合作者內森?羅森一起,試圖創建這種統一的量子引力理論,并發表了現在稱為“ER”的論文。他們一起開發了一種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 (ER) 的特定類型蟲洞的概念:由于理論奇點出現在時空中心而在時空結構中產生一種洞的東西,如果在空間的其他地方也有同樣的結構,它們就可以連接起來,這樣就不再有奇點了,而是一個連接兩個時空的管子,這就是蟲洞。
現在碰巧的是,就在發表這篇論文之前,愛因斯坦、羅森和另一位名叫鮑里斯?波多爾斯基的合作者發表了所謂的 EPR 論文。他們在論文中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整的,因為存在一種叫做量子糾纏的東西。在這種現象中,一對粒子可以以它們的量子態相互關聯的方式產生,因此測量一個粒子的自旋的行為會立即確定其糾纏對的自旋,無論它們相距多遠。而 EPR 論文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它需要比光速更快的信息傳輸,從而打破因果關系。
現在有趣的地方來了,如果 ER 論文中的蟲洞和 EPR 論文中的糾纏現象在理論上是相關的呢?如果兩個相距很遠的糾纏粒子通過蟲洞緊密相連,信息可以通過蟲洞立即在時空中傳輸,那會怎樣呢?1997 年,物理學家胡安?馬爾達西那表明,包含兩組糾纏粒子的系統在數學上等同于通過蟲洞連接的兩個黑洞。2013 年,胡安?馬爾達西那與物理學家萊昂納特?薩斯坎德一起提出了 ER= EPR 猜想。
基本上,他們認為 ER 論文描述的蟲洞物理學等同于 EPR 論文描述的糾纏物理學。換句話說,猜想是糾纏粒子通過蟲洞連接起來。因此,通過創建糾纏粒子的配置,我們也創建了類似于蟲洞的東西。這是那篇聲稱使用量子計算機在實驗室中創建蟲洞的論文的基礎。這并不意味著論文作者在時空中創造了一個物理蟲洞,而是使用量子計算機在時空中操縱了量子糾纏粒子,模擬了蟲洞的行為。
那么現在,讓我們看看這個實驗是如何完成的?根據廣義相對論,當任何具有質量或能量的物體被引入蟲洞時,它的引力效應會立即將其關閉。為了保持蟲洞開放和可穿越,需要某種形式的負能量或負質量,來提供一種抵抗蟲洞坍縮的力,以保持蟲洞開放。
負能量或質量在經典力學中是不可能的,但在我們的量子系統中情況并非如此。通過操縱電場改變量子位的自旋方向,可以在系統中模擬負能量。因此,傳播的電場可以使糾纏粒子之間的量子蟲洞保持打開狀態,模擬空間中保持真實蟲洞打開所需的負質量效應 。
所以,科研團隊所需要的只是一種可以設置和操縱糾纏粒子的方法,這就是量子計算機的用武之地。研究人員在量子系統的兩側之間創建了一種糾纏態,模擬了一個由粒子組成的蟲洞。一組粒子充當蟲洞的入口,另一組粒子充當蟲洞的出口。然后讓信息從蟲洞入口進入,測量到信息從出口而出,這表明模擬了可穿越蟲洞的物理學。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有朝一日可以穿越時空中真正的蟲洞,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請記住,這是蟲洞的量子力學模擬,而不是時空中的真實蟲洞。它們只是在數學上是等價的,今天真正的蟲洞仍然是一個幻想。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萬象經驗 (ID:UR4351),作者:Eugene Wang
總結
- 上一篇: 小米13 Lite现身:小米13家族最便
- 下一篇: android opencv 获取小图在